一座會呼吸的微型氣候地景!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打造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

一座會呼吸的微型氣候地景!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登場,打造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12屆「X-site計畫」於5月3日正式開展,2025 X-site計畫聚焦於永續發展,鼓勵團隊從創作主題至製作工法納入綠色減碳規劃,實踐循環思維的永續行動,為廣場注入兼具創新與環境意識的能量。本屆首獎團隊「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為題,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打造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思索氣候變遷對城市與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以建築地景回應熱島議題

隨著都市熱島效應逐年加劇,高溫以悄無聲息的方式滲入日常,影響人們在公共場域中的移動與停留路徑,隨著體感適應的極限,人的行動亦逐步發生著變化。面對這樣的環境挑戰,由高偉恩與譚宇宏於2024年組成的「表層工作室」,嘗試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求可親性的邊界。團隊跨足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城市議題及永續環保等領域,以建築地景的手法回應熱島議題,提出調節公共空間與環境的溫度差異,重新定義現代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主視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主視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表層工作室」團隊:(左)高偉恩、(右)譚宇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表層工作室」團隊:(左)高偉恩、(右)譚宇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 「佔領」 拆解為三個層次:鋪面質變、毛孔介入及微氣候。團隊以人體基本的散熱機制擬態於地表,藉由大範圍的擴張網隱喻表層皮膚,再佈滿142座象徵性的「毛孔」裝置,透過噴霧模擬人體流汗散熱的過程,為灼熱地表釋放蓄積熱能。從實體裝置到無形的水霧、空氣和光影,營造出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水霧輕觸肌膚,微涼感隨即擴散,緩解熱氣滯留並改變廣場溫度,喚醒觀眾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與共存關係的反思。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外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外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外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外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有密度、有節奏的空間經驗

本計畫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此次作品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空間經驗;亦嘗試改變廣場地面材質,選用輕質通透的擴張網及耐重堅固的骨料等常用建材,以非破壞性的組裝方式,鋪設兼具韌性與支撐力的地表結構。當觀者行走在其上時,能感受到地坪彈性起伏的變化,亦透過擴張網孔洞隱約感知原廣場地表的紋理與質地,在不同尺度下建立身體與場域之間的親密關係。與此同時,在設計上盡可能保持材料原有的尺寸與形貌,降低裁切及耗材浪費,提升循環利用的機會,更賦予展後持續使用的可能。

擴張網細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擴張網細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擴張網細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擴張網細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噴霧裝置採用回收鋁材

此外,本屆團隊將低耗能與減碳納為製程考量,噴霧裝置採用工業與消費者回收鋁材,轉化為兼具照明功能的街道家具,並以模組化的形式運用3D列印模具鑄造,不僅降低模具成本,亦提升量產彈性。在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成為他案的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元件,甚至可以重新被回收製作為鋁錠原料,重新轉化為其它物件。藉此減少耗材對於環境的負荷與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友善環境的循環關係。

回收鋁鑄造噴霧裝置細節圖(圖片提供:表層工作室、臺北市立美術館)
回收鋁鑄造噴霧裝置細節圖(圖片提供:表層工作室、臺北市立美術館)
噴霧細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噴霧細節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回應當代對環境議題的關注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歷年來已支持許多新銳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創作計畫,成為臺灣深具開放性、實驗性與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平台。自計畫初始,北美館即關注永續概念,鼓勵歷屆團隊逐步深化對環境議題的回應與實踐,並持續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的跨域結合,激發公眾對公共空間、城市環境與人類發展等議題的探討與想像。今年X-site更積極回應當代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團隊表示:「本計畫中藉由這種體驗式的介入,讓廣場不再僅是物理空間場域,更成為討論和感知都市氣候問題的平台,使民眾重新連結自身與城市景觀的關係。」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日間場景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日間場景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推出一系列公眾活動

此外,北美館將於5月3日開展週末舉辦一場「藝術家座談」,團隊將親自分享創作與實踐的過程;當天晚上將由〈過熱狀態〉聲景體驗作為《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的開展序曲,邀請聲音藝術家方子懷(Jez Fang)以北美館作為聲音採集現場,錄製作品周遭與美術館內外不斷逸散的人工熱源聲音,重構一幅屬於高溫都市的聲音地景。

展期間亦推出一系列以身體的「清熱解毒」與感官的「修復療癒」為核心之公眾活動,由「聲音作為氣候之耳」、「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兩個面向出發,透過聲響、瑜伽、冥想練習、草藥調理工作坊的感知實踐,身體對城市氣候變遷的感知練習,邀請觀眾重新開啟自身與城市及氣候共存的修復關係。相關展覽及活動資訊請關注北美館官方網站或社群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霧中之境:夜光靜心 × 水晶聲波浴〉活動示意,帶領者:Svara Soma ft. 本源共振。(圖像由the MEDIAN授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公眾活動。〈霧中之境:夜光靜心 × 水晶聲波浴〉活動示意,帶領者:Svara Soma ft. 本源共振。(圖像由the MEDIAN授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夜的脈動:舒緩流動瑜伽〉活動示意,帶領者:Svara Soma ft. PUZZLEMAN。(圖像由the MEDIAN授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公眾活動。〈夜的脈動:舒緩流動瑜伽〉活動示意,帶領者:Svara Soma ft. PUZZLEMAN。(圖像由the MEDIAN授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The Pore Landscape Project)
展出日期:2025/05/03(六)- 2024/07/13(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更多資訊可點此查詢

資料提供|北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作為淡水市街僅存的清代三合院院落建築,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歷經13年修復,現以常設展《Reboot:新啟航》轉身為文化新地標,將其承載的百年港市記憶向大眾敞開,且為各方旅人引路探入時光膠囊,見證古往今來的繁華、沒落與重生。本文整理觀展重點,帶你速覽7大區關鍵內容。

施家古厝位處淡水崎仔頂山丘前緣、崎仔頂市場街區核心,原由淡水商人鄭榮記於嘉慶年間建成並命名「榮記大厝」,後為日治時期北台灣最大木材企業「施合發商行」購作家族宅第居住。自19世紀起便坐落街角,它靜看淡水港受歷史發展與天然條件影響而變遷,留下港市產業與常民生活的切片於磚瓦之間,在2005年正式列冊新北市市定古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從私宅、古蹟到文化節點,串連產業、街區與庶民聲音

歷經13年修復,施家古厝善加保存了閩南式合院的空間布局和建築工法,2025年終以「Reboot:新啟航(Reboot: A New Beginning)」之名重新開放,成為淡水文化廊道上的重要節點。「Reboot」一詞既是電腦重啟的術語,也是文化再生的隱喻——旨在串連當地產業、城市街區與庶民聲音,並使之躍然古厝舞台;當觀者走進古厝,便不只眼觀單一建築,而能夠實感這座港口如何在潮起潮落間不斷轉型。尤值得一提的是,開幕日9月13日特別選擇與施合發自有船舶「大觀丸」啟航紀念日同日,帶有古厝再度揚帆的美好寓意,自此揭起全新文化航線,讓歷史航程換個形式續往未來開展。

由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策劃、外口制作操刀展場設計的常設展《Reboot:新啟航》於是順應古厝原有格局,將宅第的日常隔間直接轉化成7大展區,如此一來,不僅展覽與建築主體合而為一,觀者在看展的同時,也悄然體驗了施家人當年的生活動線。以下隨編輯走訪各區,沉浸歷史故事、捕捉日常縮影、重聽那些試圖扭轉頹勢的堅定發聲⋯⋯或許還從中獲取意想不到的當代啟發。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1

新啟航|見證港市重生

走入「新啟航」展區所在的古厝長廊,磚牆上懸掛多幅展版,迎面先見「Reboot:新啟航」幾個大字,接著便可循歷史軸線潛進一段段「再啟航」的故事;時序從1920年代施家參與築港請願、開啟木材貿易新航線,直至古厝經歷修復、以展覽形式再面世人的今日。與此同時,腳下有磚道延伸,頂上黑色橫樑則如桅杆,人們彷彿正被引上一艘方才出港的船,透過文字、影像,當然還有建物本身的歲月痕跡,得機會重新掠過淡水曾盛極一時、後難逃沒落、並蓄勢重生,這逾一世紀的興衰脈動。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2

起風時|再現海上榮光

「起風時」展區回顧淡水港與基隆港在20世紀初的此消彼長。左側設置高低起伏的木條模型,但凡直觀出口額與船舶進出的差距,即可發現基隆逐步取代淡水成為主要國際港口時,淡水卻在木材載運量上意外超越;再看展區盡頭懸掛的戎克船圖像(其船帆正迎風鼓足,象徵木材貿易掀起的新浪潮),便能清楚理解淡水的茶葉與樟腦出口雖走向沒落,但靠杉木與松木補位,港口實則再度「起風」,迎來充滿木質香氣的新黃金時期。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3

崎仔頂|回望街市發展

「崎仔頂」展區設於古厝原來的「灶跤」(台語意即廚房),精心保留的紅磚灶口構築曾經炊煙裊裊的生活場景。兩幅布幔垂落眼前,左側結合文字和地圖,供觀者綜覽滬尾古早商業街區,右側則以透視圖描畫施家古厝與清水岩、米市仔、崎仔腳的關係位置,如朝觀者鋪開街市圖卷。而特意把「街市」放進「廚房」,無疑暗示著信仰、商業與庶民生活的密切連結:人們在採買後行經古厝,再拾階而上至清水祖師廟,既促使此徑成為信仰之路,亦繪出一幀幀日常縮影。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4

聽眾聲|傾聽築港呼喊

1920年代,淡水港因航道淤積而沒落,地方士紳與企業家不願放棄,紛紛訴諸報章、用文字中勾勒築港願景,或透過請願運動呼籲總督府重振港口。「聽眾聲」展區便要觀者並行閱讀和傾聽,除刊載當年請願報導的報章文獻將再在耳畔響動歷史回聲外,兩側聲景裝置更加以市場吆喝和廟宇鐘鼓,匯往昔呼喊與現下聲響於一地,進而讓百年間淡水人們的「發聲」同時被看見與聽見。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5

木浪潮|凝縮林業興衰

木材曾是戰時的重要資源,施合發商行正因此在1930-40年代壯大為林業巨擘;從伐木、製材到運輸銷售,串起完整產業鏈。戰後雖仍短暫保持輝煌,逐漸在風雲變動中殞落卻也是無可避免之事。「木浪潮」展區爬梳台灣林業發展的重要脈絡,包括日治時期三大林場,以及進出口木材的種類和用途。中央白色船帆模型使人聯想木材乘風入港的繁盛景況,觀者不僅能一探施家事業從擴張到轉下的關鍵,也能知曉林業何以成為淡水榮華的一環。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6

施家姓|映現施家航道

百年前,施家掌門人暨企業家施坤山創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事業版圖橫跨木材貿易、製材加工到石炭出口、海陸運輸,甚至石油代理等多領域。其中,木材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石,遑論房屋、鐵道及船舶的修造可見施合發商行的身影,連日常燃料和茶葉包裝都有其足跡,且在淡水港設有專屬碼頭、棧橋及貯木設施。「施家姓」展區內的「家族航道」由多面彙整施家大事記的直立展版延伸而成,聚焦介紹施坤山、施禎益等關鍵人物,同時講述家族企業如何撐起北台灣的木材航線、記敘施家參與地方發展的軌跡,愈發映現出淡水人適應潮流、開拓新局的精神。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7

文化線|另闢文化風景

當木材與茶葉貿易逐漸淡出歷史舞台,淡水已然轉向觀光旅遊的全新航道——「築港未竟」的遺憾,現在看來確是「文化啟航」的契機。「文化線」展區即帶來「淡水古蹟文化新廊道」多處景點,並列福佑宮、龍山寺、紅毛城及淡江大橋等今昔地標,揭示信仰地景與城市建設如何於時代中接力。而在這條新航線上,施家古厝宛如轉運站,為訪客提供駐足和思索空間,凝望過去也展望未來。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Reboot: 新啟航》常設展

  • 時間:即日起開放,週一至週五9:3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9:30-18:00(每月首週一休館,如恰逢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並於翌日休館)
  • 地點: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8巷9號)
  • 票價:免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岩石地貌、縫合森林與海岸,規劃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墾丁「佳樂水風景區」以長年風蝕與海蝕造就的奇岩怪石聞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為拉近旅客與當地自然景觀的距離,屏東縣政府展開佳樂水地景再造計畫,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台灣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提出一套「自然引導設計」的改造方案——Nature Rocks!」,其以當地自然岩石景觀為靈感,順應地景規劃嶄新的景觀步道、觀景據點和公共空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為何佳樂水需要改造?

佳樂水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數千年來,強勁海風與海浪雕塑出砂岩海岸上的各式地景,猶如天然雕刻作品。儘管佳樂水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公園之一,但當地的觀光設施仍有限,目前只有一條狹窄道路穿越林地與海岸,供接駁車、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路兩側設置的涼亭和販售亭也因颱風與海蝕而受損。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佳樂水「山海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的改造計畫

MVRDV的總體規劃著重於改善既有基礎設施,並強化佳樂水的自然與生態特色,所有新設建築都設置於已開發範圍內,避免破壞原始地景。MVRDV創辦人Winy Maas表示:「目前佳樂水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分界明確,原先的人工路徑將自然地景一分為二,削弱了森林與海岸的連結。我們期望透過本次改造計畫,讓人造觀光休憩設施像是從地貌中自然生長,而非強行外加的都市型構造;打破直線的單調,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凸顯當地自然特色。 」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景觀步道:「仿生岩石群」創造多元遊逛路徑

設計團隊以佳樂水海岸層疊的地貌為靈感,將原本筆直的道路重新整理,以「仿生岩石」意象重塑遊憩動線,讓地景如岩石般星羅棋布並互相交織,重新縫合森林與海岸。這些「仿生岩石群」形態與尺度呼應當地岩層的自然風貌,同時創造出多元的遊憩路徑與公共服務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岩石地景再造方面,則以「韌性」與「再生」為核心理念,特別在鋪面中引入縫隙,作為雨水導流與天然緩衝區,以降低暴雨和颱風帶來的破壞;這些縫隙也能促進生態多樣性,讓植物自然生根,提供小型動物穿越穿越森林與海岸之間。景觀設計採漸層式種植策略,以自然林相為主軸,從高大茂密的原生植物,逐步過渡至耐鹽、矮化的濱海物種。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斜坡上構築迎賓空間與觀景平台

在園區入口處,3座具雕塑感的建築量體圍塑出一處迎賓空間,其中最大的一座設有接待櫃台、咖啡廳與紀念品賣店;另兩座則分別是洗手間,及展覽與環境教育場域。主要建築的屋頂還設有觀景平台,邀旅客來此白天賞海、夜間觀星。此外,整體入口區位於斜坡地形,除了迎賓的3座建築,也配合多樣化的小型平台與廣場,創造舉辦活動、市集及觀景的戶外多功能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創造更友善的遊憩動線

在園區其他區段,MVRDV將原有道路打造為無障礙且兼容步行、自行車與接駁車的友善動線,不僅提升了可及性,也重新界定動態與休憩空間。在原有熱門節點如觀景平台、海景眺望區與瀑布等地,設計團隊將原有老舊設施汰舊換新,規劃為具有觀景、休憩與販售機能的小型建築或涼亭。建築多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搭配舊建物拆除後可再利用的建材打造;其表面可讓青苔與植栽依附生長,在嚴苛環境中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透過此次改造,MVRDV希望展現如何以尊重自然且永續的方式,提升當地旅遊與環境品質。佳樂水整體設計在避免過度開發及破壞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改善可及性並提升友善觀光環境,實踐「自然引導設計」的理念。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