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2025展覽6選!攜手龐畢度中心探索藝術中的「聲音」、聚焦台灣藝術各創作世代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美術館不僅是展示藝術發展的歷史,更透過展覽來創造思考歷史與當下世界的探索空間。」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稱國美館)2025年度展覽規劃延續上述理念,持續規劃典藏常設展、資深藝術家研究展,關注臺灣藝術各個創作世代的發展,希望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更瞭解與土地和時代息息相關的歷史;同時透過更多國際的交流合作,向外探索及連結,尋找臺灣藝術在國際視野上的獨特定位。本篇盤點2025年將登場的焦點展覽: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韓國藝術家李宇城於國美館展出〈炙熱的風〉現場圖。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U108 SPACE沉浸式展演場域展出謝瀞瑩「阿爾法聲林」。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王連晟:烏托邦的倫理機器

一月開展的「王連晟:烏托邦的倫理機器」延續當下最火熱的AI議題,探討人工智慧的數據演算是否存在人性的價值觀或道德認知,展覽透過互動裝置與AI技術,探索AI在理解和應對人類道德選擇上的能力,及機器與人類之間的複雜互動。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王連晟:烏托邦的倫理機器」展覽觀眾與作品互動情形。(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阿爾法聲林

國美館於2021年底成立「U108 SPACE」沉浸式展演場域,聚焦科技藝術,至今已是場館鮮明指標。2025首發展演「阿爾法聲林」由謝瀞瑩、Timothy Wood及邱偉豪共同創作,結合電子聲響、互動設計與AI技術,融合布農族八部合音、夢占文化及自然能量等元素,創造多感官共振的療癒體驗。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U108 SPACE沉浸式展演場域展出謝瀞瑩「阿爾法聲林」。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廖修平90大展

由台灣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教授策劃,展覽除了完整呈現廖修平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藝術創作歷程,更將研究脈絡觸及他在亞洲現代版畫推廣及教學上的投入及貢獻。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廖修平90大展」展覽作品〈吉祥〉。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失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四月,國美館將迎來與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再次合作,雙方上次合作可回溯至1998年,當時龐畢度中心藝術影像於國美館展出;本次「失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邀集國際近30位藝術家,聚焦藝術創作裡鮮少被深度探索的聲音感官和議題,結合龐畢度中心代表性及新近購入的新媒體藝術藏品,和國美館參與加入的5位臺灣藝術家共同展開對話。展覽除了談「聲音」在當代藝術中各種眾聲返響的形式,也將觸及聲音之於身體感官、社會記憶、政治體制和AI技術演化聲景等豐富面向的多義詮釋。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失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參展藝術家Lawrence Abu-Hamdan作品〈Earshot〉。(圖片版權提供:藝術家、龐畢度藝術中心)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由國美館研究人員和館外學者共同策劃,精選本館典藏,並以爬梳臺灣從明清至當代的時代脈絡為展示方式,陸續在不同時程推出下列主題展區:明鄭與清治時期漢文化影響的書畫、臺灣近代美術在地色彩光譜、戰後現代美術浪潮至鄉土現實回歸、美學表現的變法至直面時代的自我發聲、全球化與數位化情境下的回返與拓展。屆時百餘件的國美館重要典藏和臺灣藝術史的精采發展將可一覽無遺。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展出作品:林阿琴〈元宵〉。(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與行動主義

由國美館與美國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館共同組織,由國美館策展人賴駿杰、Nakaw PutunIAIA策展人Manuela Well-Off-Man共同策劃。本展聚焦當代原民藝術中的藝術行動主義,特別是新一代原民藝術家探討臺灣原住民藝術中多元認同、生存困境、自然意識等主題,以及新世代藝術家如何拓展關於性別與族群認同,及其行動主義回應在創作生態上的現象。除展覽外,IAIA將展開多場系列推廣活動,亦將邀請本展部分參展藝術家前往短期駐村,與當地原住民文化及社群進行更多創作及學術上的交流。

台中國美館2025重點展覽!巴黎龐畢度中心合作展登場
「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與行動主義」參展藝術家 Aluaiy Kaumakan武玉玲《發芽》系列之一作品。(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攝影:呂瑋農)

隨絕種「渡渡鳥」穿梭夢幻地景!韓國藝術家Kim Sunwoo台灣個展:17件畫作反思當代框架,聯手咖啡廳推限定杯帶著走

隨絕種「渡渡鳥」穿梭夢幻地景!韓國藝術家Kim Sunwoo台灣個展:17件畫作反思當代框架,聯手咖啡廳推限定杯帶著走

以絕種「渡渡鳥」為創作起點,並持續關注生態永續的韓國當代藝術家Kim Sunwoo,首個台灣個展《Beyond the Map》即日起至2025年9月20日於台北索卡藝術空間呈獻17幅代表作,藉由奇幻冒險地圖的鋪展,激發觀者勇於跨越已知邊界、直面未知可能;同時攜手森林系咖啡廳G'day Coffee推出「渡渡鳥藝術杯」,讓畫作得以更於生活中與大眾如影隨形。

渡渡鳥,學名「Raphus cucullatus」,南印度洋模里西斯群島上的限定物種,從地球上滅絕已有300多年,卻因出現在《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中而特別為世人所記憶。此物種原該具備的鳥類飛行能力,由於長時間的海島生活導致嚴重退化至完全喪失,同時使之演化出強壯的雙腳,以及在陸地上的行動力;其名「渡渡」亦得於此,確切由來雖說法分歧,不過多半形容牠走路時笨拙、愚蠢的姿態。如今,透過韓國當代藝術家Kim Sunwoo的生動畫筆,渡渡鳥再度遨遊藝術世界。

渡渡鳥因走路時的笨拙姿態得名;圖為Kim Sunwoo畫作〈Epiphany〉,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渡渡鳥因走路時的笨拙姿態得名;圖為Kim Sunwoo畫作〈Epiphany〉,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Kim Sunwoo年僅37歲(1988年生),國際創作足跡遍及渡渡鳥唯一棲地模里西斯、巴黎國際藝術駐村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東京3331 Arts Chiyoda藝術中心等。2018年起於韓國多地和日本東京舉辦不下15場個展,亦於洛杉磯、巴黎、倫敦等城市進行聯展。

韓國當代藝術家Kim Sunwoo。(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韓國當代藝術家Kim Sunwoo。(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畢業於韓國東國大學美術系的他,不僅專注投入繪畫,過去更藉由與現代汽車、LG、皇家禮炮、星巴克等不同品牌的跨界合作,將藝術帶進生活;其中最被矚目的聯動項目莫過於2023年受寶格麗之邀,操刀設計品牌標誌性Serpenti包款膠囊系列「Serpenti in Art」兩只限量手提包,進一步揮灑在當代國際藝術界的魅力與能量。

Kim Sunwoo為Bvlgari Serpenti in Art膠囊系列設計的限量版包款。(圖片來源:Bvlgari)
Kim Sunwoo為Bvlgari Serpenti in Art膠囊系列設計的限量版包款。(圖片來源:Bvlgari)

二度登台,首次個展

繼2024年來台參與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聯展後,Kim Sunwoo即日起至2025年9月20日,首度舉辦台灣個展《Beyond the Map》。展期內大眾除可踏進「索卡藝術・台北」藝廊空間,親身感受藝術家交織記憶、歷史與自由意念而成的奇幻冒險,還能到位於東區的合作咖啡廳G'day Coffee享用飲品,將展覽限定「渡渡鳥藝術杯」帶回家,與Kim Sunwoo共創畫作之外的藝術邊境。

Kim Sunwoo來台出席個展《Beyond the Map》開幕。(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Kim Sunwoo來台出席個展《Beyond the Map》開幕。(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展期內同步攜手東區咖啡廳G'day Coffee推出渡渡鳥藝術杯,供喜愛的觀者將畫作「帶出展場,帶進生活」。(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展期內同步攜手東區咖啡廳G'day Coffee推出渡渡鳥藝術杯,供喜愛的觀者將畫作「帶出展場,帶進生活」。(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為何鍾情於「渡渡鳥」創作?

不會飛的渡渡鳥原已消失在人類對於鳥類物種的認知之中,然2015年,Kim Sunwoo獲韓國一鉉美術館ILHYUN TRAVEL GRANT Best Award後,便從探索其「滅絕」背後所隱含的意涵出發,前往模里西斯駐地,開創自身時至今日極具代表性的渡渡鳥系列作品,並長期支持相關領域計畫。

Kim Sunwoo以渡渡鳥為創作主軸,探索其「滅絕」背後所隱含的哲學意涵。(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Kim Sunwoo以渡渡鳥為創作主軸,探索其「滅絕」背後所隱含的哲學意涵。(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01 反思遺忘的本質

此次個展《Beyond the Map》靈感沿承2015年在模里西斯的駐地創作,Kim Sunwoo尤提及,「模里西斯是渡渡鳥最後棲息地,牠們在這裡沒有天敵與威脅,因此逐漸失去了飛行能力與需求。」並認為這份安逸在人類踏上模里西斯島後成為一種諷刺,使他回頭思索在社會所提供的安穩框架中,我們是否也不知不覺失去某種本質——某種獨一無二、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此次個展靈感沿承Kim Sunwoo在渡渡鳥最後棲息地模里西斯的創作。(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此次個展靈感沿承Kim Sunwoo在渡渡鳥最後棲息地模里西斯的創作。(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17幅最新畫作帶領觀者穿梭自然地景。(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17幅最新畫作帶領觀者穿梭自然地景。(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02 挑戰對現實的慣性認知

對Kim Sunwoo而言,真正的探索不在於標記地圖路線,而在於勇於跨越已知邊界、直面未知可能。揭示未被命名的風景、挑戰人們對現實的慣性認知,正為《Beyond the Map》的靈魂所在。

〈Treasure in the jungle〉,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Treasure in the jungle〉,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Under the trees〉,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Under the trees〉,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The mystery of wish pond〉,2024,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The mystery of wish pond〉,2024,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左〈The mysterious moment〉,2025,不透明水彩;右〈Dodo in the jungle〉,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左〈The mysterious moment〉,2025,不透明水彩;右〈Dodo in the jungle〉,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03 迎向不確定卻也充滿可能的自由

展覽呈現Kim Sunwoo最新17幅不透明水彩和水彩兩種風格的畫作,打破「dodo=愚蠢」(渡渡鳥俗名由來其中一說)的刻板印象,將渡渡鳥重塑為充滿可能性的象徵。在一系列藍綠色調的飽滿構圖下,鳥兒如尚未孵化的蛋,在朦朧地景中靜靜等待啟程;反覆出現的複雜叢林景象,則意味著生活中不可預測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幀幀畫面交融叢林與城市,渡渡鳥不再是「不會飛的傻瓜」,而是有如現代社會的觀察家一般,傳遞夢想、自由等訊息。

渡渡鳥化身沉靜勇敢的旅人穿梭複雜叢林之間,兩者作為主角和背景各富象徵意義。左〈Explorer〉,2025,不透明水彩;右〈The adventure〉,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渡渡鳥化身沉靜勇敢的旅人穿梭複雜叢林之間,兩者作為主角和背景各富象徵意義。左〈Explorer〉,2025,不透明水彩;右〈The adventure〉,2025,不透明水彩。(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幀幀畫面傳遞夢想、自由等訊息。(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幀幀畫面傳遞夢想、自由等訊息。(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隨渡渡鳥踏上喚起自我之旅

帶來視覺盛宴之餘,這場個展可謂一段關於自我的哲學之旅——源於藝術家本人對渡渡鳥的深入研究與致敬。Kim Sunwoo試圖通過畫作喚醒每個人內在渴望出走的靈魂,更甚於逐漸遺忘的某部分自己。《Beyond the Map》將引領觀者暫時擺脫現實框架,跟隨渡渡鳥一同穿越夢幻、曖昧卻不失真實的自然地景,在未命名風景前徘徊、凝視、思索,找回遺落的想像力與方向感。同時,在另一面向上,藉由渡渡鳥這樣別具特殊性的存在,藝術家亦充分體現自身創作脈絡裡的深層動機,那便就是引發大眾對物種多樣性、生態永續愈多的關注。

《Beyond the Map》即日起至2025年9月20日於台北索卡藝術空間展出。(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Beyond the Map》即日起至2025年9月20日於台北索卡藝術空間展出。(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Kim Sunwoo個展《Beyond the Map》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9月20日週二至週六10:00-19:00
  • 地點:索卡藝術・台北(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4檔台灣藝術家個展齊聚「伊日藝術計劃」:AI逆生成、模擬科幻自然,以雕塑、新媒體、空間裝置等多元媒介引發當代思索

4檔台灣藝術家個展齊聚「伊日藝術計劃」:AI逆生成、模擬科幻自然,以雕塑、新媒體、空間裝置等多元媒介引發當代思索

「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同步呈獻《寧好!》、《Summoner of Birds》、《草木浮影》、《框選、路徑》4檔全新個展。從本文綜覽完整展覽內容,一併認識4位台灣藝術家及其作品所關照大至當代社會、小至個人感知的各層面議題。

伊日藝術計劃以「日常美術館」為藍圖,透過文學、電影、生態環境等貼近生活的策展切角,致力梳理並開拓當代藝術發展可能。除經營藝廊、選品店、獨立書店等場域外,亦執行系統展演、代理海內外藝術家參與國際博覽會,並主辦「台北藝術自由日(Taipei Free Art Fair)」廣納各地策展人和創作者,打造與日常共生共存的藝術環境。今年8月,團隊推出台灣藝術家寧文周晏旭林冠吟吳權恩個展,引領觀眾走進氛圍迥異的現場,與形式多元、各具獨特語彙的新銳創作有所互動和交流。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寧好!》

新媒體藝術家寧文將新媒體作為「性別決定系統(sex-determination system)」的實驗場域,透過自我肉身扮演與不同AI模型之間的交替對話,在去中心化網絡架構下,操演出新的性別、身體與身分樣態。

寧文作品〈Gerontoph obia〉,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Gerontoph obia〉,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客製化虛擬親密 Customized Virtual Intimacy〉,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客製化虛擬親密 Customized Virtual Intimacy〉,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1 拆解數位時代的性別模板

不同於當今多視AI為影像創作的工具,《寧好!》展出作品可見寧文反其道而行,先拍攝了一系列以身體為核心的自拍半動態肖像(cinemagraph),再將其輸入AI系統,藉此觀察機器如何反向拆解圖像、生成指令,進而產出文本。他觸碰並測試AI系統的禁忌規範文化偏見語言邏輯政治正確性乃至誤讀機制,質疑機器如何理解身體、性別、角色、動作與構圖背後的文化意義。

寧文作品〈五官盲盒測試員 Facial Feature Blind Box Tester〉,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五官盲盒測試員 Facial Feature Blind Box Tester〉,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Mind〉,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Mind〉,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2 生成新酷兒身體

以自小對性向與性別流動的經驗為起點,藝術家回望自身在保守社會脈絡中被壓抑的歷程。在Web2.0時期,寧文曾利用匿名語音與影像互動嘗試塑造各種數位身分,卻總被主流平台歸類為雜訊,因而進一步想像:若Web3.0中,身分的構成不再受制於中心化監控,是否能生成一種新的「酷兒身體」?作品〈D2305〉便於區塊鏈上構築新的原生身體,以迷因式短影音為肉身承載、私鑰為基因序號,作出Web3.0原住民;這些分身存在於永無止境的循環影像(boomerang loop)裡,彷彿一場持續變形與再生的輪迴儀式。

寧文作品〈D2305〉,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作品〈D2305〉,2024。(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3 置身「性階級制度」

創作過程中,寧文記錄下圍繞「新媒體、身體與慾望」主題的觀察與思考,包括元宇宙中的思想垃圾、自媒體時代的情慾資本、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鏈上種族分類、微工經濟下的性暴力重構,以及AI道德規範中的限制與漏洞。藝術家如置身蓋兒魯賓(Gayle S. Rubin)論述之「性階級制度」中的多重角色扮演者,不斷游移於各種過渡狀態,續寫非穩定性的身體政治敘事。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好!》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寧文

創作領域涵蓋攝影、虛擬實境、沉浸式劇場、現場藝術、加密藝術等。最初以「參與式藝術」擾動性階級、解構禁忌文本,近期則透過新媒體操演不同身分,在超越肉身限制後,顯影出性別、身體與媒體間的關係;並探究後人類條件下,身體如何在數位結構與科技語言中重構自我與他者的界線。其作品曾獲金穗獎、藝術自由日首獎、美國VR新視角獎等海內外獎項肯定,亦曾登上柏林影展、舊金山影展等國際盛事展出。

藝術家寧文。(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寧文。(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寧文《寧好!》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1F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Summoner of Birds》 

#01 超現實演奏

行為藝術家周晏旭全新個展《Summoner of Birds》靈感源自童年對鳥類的想像,關注生物與人類活動空間的邊界與隔閡,同時將該意象融合荒誕元素進行創作。他穿上迷彩偽裝衣在倫敦聖詹姆士公園(St James's Park)演奏大提琴,模擬似人非人的神祕生物;周圍環繞著受飼料吸引前來的鴿子,隨其拉動弓弦時的身體擺盪而靠近與疏離,來回間構成微妙律動,藝術家並從中尋覓平衡和別有的浪漫。

周晏旭在倫敦聖詹姆士公園演奏大提琴,進行行為藝術創作。(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在倫敦聖詹姆士公園演奏大提琴,進行行為藝術創作。(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作品〈Bird’s Summoner〉,2022。(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作品〈Bird’s Summoner〉,2022。(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2 模擬另一種自然

周晏旭創作多依賴自然環境完成,同時也模擬如科幻小說世界般的另一種「自然」;作品結合音樂、場景與幽默意趣,由探索各種旋律、生物圈與穿著風格展開,加以鮮明的視覺語言道出人類何以在不同環境中生存。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Summoner of Birds》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周晏旭

出身台灣、現旅居英國,2023年取得倫敦藝術大學美術碩士學位,目前就讀牛津大學。作品曾於蘇格蘭皇家學院、威尼斯軍械庫等地展出,亦曾在街頭、森林與遺跡中演奏大提琴。斷斷續續的音色象徵人在各種處境下的情緒狀態與脆弱性——離開古典音樂的傳統舞台,沒有觀眾和伴奏,周晏旭將音樂表演帶入它原不屬於的場域。

藝術家周晏旭。(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周晏旭。(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周晏旭《Summoner of Birds》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後樂園 BACK_Y 2F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草木浮影》

#01 取材疫情期間的「綠意連結」

門口、陽台、階梯到屋頂的角落,有如一條自然的舞台動線。疫情期間,這些空間被重新注視,植物的光影成了日常裡最安靜也最真實的陪伴,綠意從單純的裝飾昇華為與真實世界保持連結的方式。延續此一觀看角度,雕塑藝術家林冠吟運用介於平面與立體之間的浮雕形式,描繪鹿角蕨的姿態、輪廓、質地和紋理,嗅聞其在空氣中緩慢擴散的氣息。

林冠吟作品〈峨嵋山〉(左);〈捲捲鹿〉(右)。(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林冠吟作品〈峨嵋山〉(左);〈捲捲鹿〉(右)。(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林冠吟作品〈石蓮花〉。(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林冠吟作品〈石蓮花〉。(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02 聚焦與植物共處的微觀世界

「窗」勾描著內和外、想像與現實之間的界線。《草木浮影》部分作品即以拆下的舊窗框為載體,透過虛實框景,使浮雕植物化作情感投射的媒介;當雕塑在燈下浮現、層次深淺變化,形構出一種靜中有動的空間節奏,「光」彷彿融為作品的一部分。藝術家於是將時間拉長感官放大,聚焦與植物共處的微觀經驗——它既是對植物存在的記錄,更是一段關於空間、時間與內心轉折的浮光掠影,供觀者在靜止中感受流動,體察自由的風。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草木浮影》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藝術家|林冠吟

2010年取得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學位。他擷取當代風景,細膩捕捉植物的生長韻律,扭轉並延展根、莖、葉,賦予自然元素嶄新動態與生命力。其雕塑作品呈現如自然縮影般的盆景世界,傳遞平靜而積極的生活態度。

林冠吟《草木浮影》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B1F

伊日藝術計劃8月特展:《框選、路徑》

騎乘機車穿梭街道巷弄,兩旁景象透過安全帽面罩顯現得十分平滑,彷彿它貼著你的面罩或眼球滑過。雕塑藝術家吳權恩藉「框選」和「路徑」兩詞彙描述在路上移動時,對於建築招牌和路邊物件色彩的想像。包括交通號誌在內,這些指示牌憑醒目色彩「渴望」人們的視線關注;圓的、扁的、方的,恰似在建物和天空上框選出一塊填色,並隨身體移動的路徑,時而延長、停滯、轉彎。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作品。(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此次吳權恩以壓克力板作為主要材料,將作品帶入《框選、路徑》展覽空間。觀者走進展間,也走進了作品之中。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框選、路徑》展覽現場。(圖⽚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YIRI ARTS)

吳權恩《框選、路徑》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30日14:00-19:00,週日、週一不開放
  • 地點:伊日後樂園 BACK_Y 1F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