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自2025年5月1日起至10月19日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的大型個展,透過繽紛布料搭建而成的等比例住宅建築模型,邀請觀眾走入藝術家曾經的居所,思考關於家、記憶、身份,以及建築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關係。

韓國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為抽象水墨畫家徐世鈺之子,學生時代於首爾大學主修韓國畫,後於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取得繪畫學士學位,再於耶魯大學獲得雕塑碩士學位。徐道獲擅長以裝置作品探索文化認同,曾於世界各地指標場館舉辦個展,亦曾於2001年代表韓國出展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圖片來源:Tate Modern)

「空間」是物理的場域,也是心靈的存在

展名《Walk the House》源於韓國傳統住宅「Hanok」(韓屋)。徐道獲觀察,在拆解、搬遷並重組韓屋的過程中,房子就像是在「行走」一般,而這樣的概念也體現於藝術家的作品之中。徐道獲藉由大型沉浸式裝置深入建築、個體與記憶的關係,以及曾居住過的家園如何隨著生命歷程持續前行。對藝術家而言,「空間」是包羅萬象的概念,除了物理的場域外,也代表著一種無形的心理性存在。

這場展覽邀請觀眾將身心一同注入其中,走進徐道獲精心編織而成、1:1等比例複製出過往的居所和工作場域。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Nest/s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穿越城市之間的居所《Nest/s 2024》首度亮相

於展場入口迎接觀眾的,是由數萬張肖像照組成壁紙的作品《Who Am We? 2000》,以徐道獲早期對於「個體與群體身份」的關係探索,為展覽掀開序幕。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Who Am We? 2000》(圖片來源:Tate Modern)

本次展覽中,全新作品《Nest/s 2024》為首度亮相,串連首爾、紐約、倫敦與柏林的房間、走廊與玄關,以繽紛色彩交織出一座彷彿綿延不絕的建築,是本次展覽的一大看點;另一新作《Perfect Home: London, Horsham, New York, Berlin, Providence, Seoul 2024》則描繪徐道獲現居倫敦的家,並在牆面縫製門把、插座、電燈開關等物件,而這些物件皆來自於藝術家曾經的住所。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Nest/s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Nest/s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Perfect Home: London, Horsham, New York, Berlin, Providence, Seoul 2024》(圖片來源:Tate Modern)

展覽也呈現《Rubbing/Loving: Seoul Home 2013–22》等重要作品,以鉛筆或彩色筆拓印於建築表面,傳遞藝術家個人與集體記憶;而重新佈置的《Rubbing/Loving: Company Housing of Gwangju Theater 2012》則以同樣手法回應1980年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的創傷歷史,探問空間如何承載被官方歷史所忽略的記憶。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Rubbing/Loving: Seoul Home 2013–22》(圖片來源:Tate Modern)

平面與錄像作品同步展出

除此之外,展覽也彙集徐道獲的紙上作品與錄像作品,例如平面樓梯模型《Staircase 2016》、探索無常與時間循環性的繡線畫,以及紀錄即將拆除的老宅建築的影片《Robin Hood Gardens 2018》、《Dong In Apartments 2022》,凸顯建築與「家」之間的關係,與城市發展帶來的急遽變遷。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Staircase 2016》(圖片來源:Tate Modern)

展覽最終以《Home Within Home 2025》作結,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運用建築建模軟體與3D列印技術,融合自身過去在美國與韓國的兩處住所,探討文化差異與遷徙經驗。

Tate Modern推出韓國藝術家徐道獲個展!走入等比家屋模型,穿行於首爾、柏林到倫敦的空間記憶
《Home Within Home 2025》(圖片來源:Tate Modern)

The Genesis Exhibition: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

展覽日期|2025.05.01–2025.10.19
展覽地點|Tate Modern
開放時間|每日10:00–18: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首爾個展《Forbidden Love》:7座「人偶劇場」探索人性景觀,以裝置、繪畫及錄像共同揭示禁忌情感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首爾個展《Forbidden Love》:7座「人偶劇場」探索人性景觀,以裝置、繪畫及錄像共同揭示禁忌情感

全台各地展館喜迎國際藝術家接連到來之際,台灣藝術家也登陸他鄉發揚奇思妙想。時永駿大型個展《Forbidden Love》現正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Arario Gallery)呈獻包括平面和立體、靜態與動態的多元作品。本篇邀你走入3層空間,觀看並解讀現實與幻象交錯的人性景觀;同步認識一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及一處致力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創新場域。

由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Arario Gallery Seoul)與「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共同策劃的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個展《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進駐位於首爾鐘路區、獨具通透玻璃外觀的私人美術館。首度落地韓國舉辦大型個展,藝術家以散發超現實怪誕氛圍的「人偶劇場」為主體,透過裝置、繪畫和錄像形式,探索愛與慾望的邊界,橫跨畫廊3層空間實踐獨特創作。

展名《Forbidden Love》既象徵來自不同時代、相異環境的物件彼此交融的關係,亦揭示隱伏其中的「禁忌情感」如何在親情、愛情、友情,甚或人們對事業的狂熱追求下流動與碰撞,最終折射出一齣齣看似荒誕卻極其真實的人生劇場。

《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展出,內容揭示隱伏於不同時代脈絡裡的禁忌情感。(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展出,內容揭示隱伏於不同時代脈絡裡的禁忌情感。(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認識時永駿

#01 西畫專業出身,個展、群展足跡遍及海內外

時永駿1978年出生於台灣、2003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西畫系,曾在上海、北京、香港、韓國舉辦多次個展,群展則自台東美術館、新北市藝文中心等台灣本地場館,遠至亞洲、澳洲多座城市的重要機構皆有足跡,如雪梨白兔美術館(2025、2024)、墨爾本海德現代美術館(2024)、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2022)、北京今日美術館(2012)等;白兔美術館、龍美術館更典藏其作。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02 裝置、繪畫、錄像共織社會文化的宏大敘事

擁有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軍眷村成長背景的時永駿,尤著眼快速更迭、轉瞬即逝的事物。創作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揉合童年記憶與當下語境,將關節人偶置入微型立體舞台,試圖在自我構築的微觀宇宙中,重新詮釋社會文化的宏大敘事。而後進一步轉繪這些人偶劇場為劇照或帶有宣傳海報意味的大尺幅畫作,並與他親自掌鏡的電影作品共同展映——那些被按下靜止鍵的過往,便此過程中活化成虛構的動態歷史影像。

時永駿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創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時永駿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創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而此次《Forbidden Love》展出的全新系列裝置和繪畫作品,正聚焦現實與幻象交錯的人性景觀。滿滿古董玩具與商品包裝搭建的偶劇舞台,開展飯店房間、飯店走廊、廚房、客廳、酒吧、舞台、街道7個不同類型的敘事場景,時永駿即以這7座立體裝置為背景完成一部錄像作品。

展場並呈7座「人偶劇場」裝置,以及由其延伸繪製的劇照或宣傳海報式畫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展場並呈7座「人偶劇場」裝置,以及由其延伸繪製的劇照或宣傳海報式畫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時永駿並不提供單一或線性的故事,

而是邀請觀眾帶著自身經驗進入觀看與解讀,激發多層次思考。

(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 精彩展品搶先看:5組裝置&繪畫呼應之作

1. 飯店房間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偷情(Forbidden Love)〉。

飯店房間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飯店房間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偷情(Forbidden Love)〉。(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偷情(Forbidden Love)〉。(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2. 飯店走廊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

飯店走廊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飯店走廊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3.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伊日生活)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伊日生活)
〈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4. 酒吧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Last Call〉。

酒吧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酒吧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Last Call〉。(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Last Call〉。(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5. 兔子樂團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

兔子樂團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樂團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尋訪阿拉里奧畫廊

1989年創立至今近30年,於韓國、中國共設有3所分館,且始終在國際舞台發掘和推廣亞洲藝術家,持續挑戰當代藝術氣候。代理20世紀70年代以來,韓國、日本、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的50位藝術家,涵蓋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視覺藝術等創作門類,呈現不同世代的實驗作品,以期開啟創意先鋒之間的對話。其中,2006年揭幕的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致力於支援年輕創作者、策劃富創新性的展覽,穩定推動韓國當代藝術發展。

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韓國另還設有天安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韓國另還設有天安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時永駿個展《Forbidden Love》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週二至週六11:00-18:00
  • 地點:Arario Gallery Seoul(85 Yulgok-ro, Jongno-gu, Seoul, Kore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美館年度大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開展!與AI共創,走進Von Wolfe華麗的藝術奇想世界

高美館年度大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開展!與AI共創,走進Von Wolfe華麗的藝術奇想世界

高雄市立美術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呈現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在亞洲的首次大型展覽。本展精選其早期跨文化創作,並聚焦他近年來結合AI科技與油畫的創新實驗,邀請觀眾走入一場古典與數位交織的藝術旅程。

從達文西的經典到AI的未來

馮.沃爾夫出身藝術世家,現居倫敦,並受過正統哲學訓練,將創作視為一種思辨與實踐的過程。展覽自他早期融合畢卡索與浮世繪風格的創作揭開序幕,延伸至對達文西、林布蘭等古典大師的再詮釋。這些作品以傳統油畫技法為基礎,透過視覺拼貼與跨文化挪用,重新編排藝術史中的經典圖像。畫面中,不同文化語境彼此對話,不僅挑戰觀眾對藝術分類的既定印象,也激發對文化、歷史與創作關係的省思。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於工作室(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Nick Knight)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於工作室(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Nick Knight)
高美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11.15起正式開展,呈現藝術家近70件精彩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高美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11.15起正式開展,呈現藝術家近70件精彩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覽也呈現馮.沃爾夫近年與AI共創的精彩成果。他透過訓練AI模型,使其吸收自身創作的視覺結構與語感,生成圖像後,再親手以油畫技法細膩重繪,發展出融合筆觸與演算邏輯的獨特美學。這些作品兼具精緻與張力,結合歷史典故、當代語彙與超現實意象,探討科技與人文、權力與尊嚴、觀看與性別等多重議題,同時回應當代人對自由與自我認同的深層渴望。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畫筆下女性形象堅毅泰然,兼具古典主義的優雅與當代的戲劇性。圖中作品左為〈沙漠之珠〉,右為〈泰然自若〉。(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畫筆下女性形象堅毅泰然,兼具古典主義的優雅與當代的戲劇性。圖中作品左為〈沙漠之珠〉,右為〈泰然自若〉。(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以台灣為靈感創作作品

展名《花園堡壘》同樣富含意涵。「花園」呼應美術館周邊的綠意,也讓人聯想到伊甸園的美麗與誘惑;「堡壘」則隱喻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中的關鍵角色。展覽中的同名作品〈花園堡壘〉描繪一座古典花園環繞著量子AI超級電腦,象徵未來知識所帶來的機會與風險。

馮.沃爾夫以台灣為靈感,特別創作的展覽同名作品〈花園堡壘〉首度展出。(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以台灣為靈感,特別創作的展覽同名作品〈花園堡壘〉首度展出。(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首次造訪台灣的馮.沃爾夫表示,高美館建築與偌大綠地相依之美,正是啟發他將伊甸園寓意融入展覽主題「花園堡壘」的靈感來源。他期望藉著這個展覽理解自然與科技、人類記憶與人工智慧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而藝術正是一種世界共通的語言,能夠跨越文化、科技甚至時間的界限進行對話。同時,馮.沃爾夫也認為許多用於AI的晶片都是在台灣製造的,沒有這些核心晶片,便不會有今日人們使用的AI工具。因此,他認為選擇在台灣舉辦亞洲首次大型回顧展,意義格外深刻,也是他對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科技產業關鍵地位的致敬。

馮.沃爾夫藉由立體派時期的畢卡索和浮世繪的扁平視角與鮮明色彩,激盪出東西方跨文化的混合美學。(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藉由立體派時期的畢卡索和浮世繪的扁平視角與鮮明色彩,激盪出東西方跨文化的混合美學。(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3大篇章呈現創作風格蛻變

本次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特展以三大重要篇章,完整呈現藝術家創作風格的蛻變。第一展區是馮.沃爾夫早期對畢卡索與現代主義的再詮釋;第二展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為靈感,探討藝術史中的名家如何相互影響;而第三展區則是他近年融入AI共創的新篇章,引領觀眾思考AI時代是否成為了某種「新文藝復興」的再現。每一展間都將為觀眾帶入不同的文化場景,體現藝術如何在古典與當代間,不斷碰撞生成新的觀看經驗。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另外,高美館此次從研究出版、全年齡導覽手冊的推出,到設置 AI 體驗區與一系列精彩的教育推廣活動,期待民眾不只作為觀展者,而是完整參與和藝術對話的過程,期盼美學的影響力在觀眾走出場館後持續共振。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
展覽日期|2025/11/15-2026/04/19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