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首部編導長片入圍2025威尼斯影展:「沒有侯孝賢,沒有《女孩》」金馬影后、三大影展評審兩年前決定拍自己的電影

首部編導長片入圍2025威尼斯影展:「沒有侯孝賢,沒有《女孩》」金馬影后、三大影展評審兩年前決定拍自己的電影

2025威尼斯影展片單揭曉,舒淇原創作品《女孩》一鳴驚人!繼2013年蔡明亮導演憑《郊遊》拿下評審團大獎後,已有10餘年未見台灣電影入選主競賽單元。本身是演員、也出任各大獎項評審,這回舒淇以「導演」身分向著最高榮譽金獅獎而來。8月27日影展開幕前,搶先了解舒淇拍出《女孩》的背後故事。

中山陸橋上舒淇那一幀回眸,彷彿定格了一個時代的浪漫狂想——《千禧曼波》去年甫以4K修復版重返大銀幕,再現當年侯孝賢導演與舒淇首度攜手在膠片裡綻現的火花。如今舒淇「升格」為集編導於一身的電影創作者,不再僅僅演繹別人的故事,更記敘屬於自己的章節。將於下月27日登場的第82屆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日前公布本年度入選片單,舒淇自編自導的首部長片《女孩》驚喜入圍主競賽單元,不只成為睽違12年再度躋身最佳影片待選之列的台灣電影(上回得追溯至2013年奪得第二大獎的蔡明亮導演作品《郊遊》),亦為她個人演藝生涯再下一城,見證演而優則導的強勁實力。

舒淇感言:沒有侯孝賢,沒有女孩

首次編導即登世界三大影展,舒淇接獲喜訊後表示,「嚇了一大跳,在酒店狂叫!開心、喜悅⋯⋯第一時間心裡想感謝所有幫助我完成《女孩》的幕前幕後工作人員。」並特別提及生命中的恩人、自2001年電影《千禧曼波》至今5度合作的侯孝賢導演,一句「沒有他,沒有女孩」道出多年來的深重情意。

電影《女孩》為舒淇自編自導的首部長片作品。(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電影《女孩》為舒淇自編自導的首部長片作品。(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同時當然也表達了對於一路走來所有相遇的感恩,「謝謝威尼斯影展所有的選片人,謝謝熱心一直想讓我成長的人,謝謝所有幫我的朋友,謝謝所有愛我的人,順便謝謝我老公對我的支持,感覺好像得獎了。是的,入圍就是對《女孩》的肯定。」雖然電影目前尚在保密階段,外界還無從得知太多有關故事本身的細節,卻只聽舒淇說自己得知入圍當下心臟撲通撲通跳好久,便已足夠眾影迷抱以萬般期待。

金獎製作團隊和華麗演員陣容參與其中。(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金獎製作團隊和華麗演員陣容參與其中。(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上次被啟發,這次就帶著作品來

舒淇曾9度提名金馬獎個人獎項,包括7次最佳女主角、2次最佳女配角,並以侯孝賢導演作品《最好的時光》於2005年第42屆封后;亦是集齊世界三大影展坎城、威尼斯、柏林主競賽單元評選經驗的「滿貫評審」;去年更出任奧斯卡金像獎評審,繼鞏俐、張曼玉之後,成第3位坐滿全球四大電影獎評審席位的華人女星。

而對於《女孩》這部作品的誕生,該片監製葉如芬親吐背後歷程,「2023年9月9日收到舒淇從威尼斯影展傳來的訊息,那年她當評審,看了許多很不錯新導演的電影。她告訴我,她決定要拍《女孩》。2025年的7月收到影展通知,我們的電影入圍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我必須很感性的說這是來自威尼斯的緣分。謝謝劇組團隊及演員們的付出,還有辛苦的後期團隊。」兩年前作為評審觀影,一年前負起導演之重任、將自己醞釀許久的原創故事付諸實行,今年此時《女孩》躍入國際視野。

▼ 舒淇(左5)為2023威尼斯影展評審團成員

《女孩》何時正式上映?

2024年9月份殺青並首發概念海報的《女孩》,隨此次入圍捷報同步公開含人物形象的全新視覺及稍稍揭示人物關係的首波劇照,進一步掀開要角「女孩」的神祕面紗。而接下來於威尼斯影展首映後,電影預計今年內正式與觀眾見面。

《女孩》概念海報(左)於2024年9月率先亮相,全新視覺(右)今年隨威尼斯影展入圍捷報曝光。(圖片來源:Instagram @sqwhat、甲上娛樂)
《女孩》概念海報(左)於2024年9月率先亮相,全新視覺(右)今年隨威尼斯影展入圍捷報曝光。(圖片來源:Instagram @sqwhat、甲上娛樂)

金獎製作團隊、華麗演員陣容引眾期待

電影除攜手金獎製作團隊打造外,更集結實力派演員同台演出。「女孩」一角由17歲潛力新秀白小櫻挑樑,與邱澤、9m88飾演的父母,以及史上最年輕金馬影后林品彤飾演的轉學生皆有精彩對手戲。童星出身的白小櫻曾演出《消失的情人節》、《當男人戀愛時》等熱映電影,年僅12歲時便摘下第55屆金鐘獎迷你劇集最具潛力新人獎,演技備受肯定。如此陣容加上資深演員暨國際大獎評審舒淇本身的功底,相關消息一出即引各方關注。

曾獲金鐘新人獎的17歲演員白小櫻挑樑主演《女孩》。(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曾獲金鐘新人獎的17歲演員白小櫻挑樑主演《女孩》。(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邱澤、9m88飾演其父母。(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邱澤、9m88飾演其父母。(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林品彤飾演的轉學生亦與「女孩」有精彩對手戲。(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林品彤飾演的轉學生亦與「女孩」有精彩對手戲。(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第82屆威尼斯影展於2025年8月27日至9月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屆時舒淇將帶著《女孩》與來自各地的優秀作品共聚世界電影殿堂,角逐最高榮譽金獅獎。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唐頓莊園》電影最終章9月上映:經典戲服、「僕人鈴」道具於倫敦公開展覽,15年前劇本、場記板真品還能買回家收藏?

《唐頓莊園》電影最終章9月上映:經典戲服、「僕人鈴」道具於倫敦公開展覽,15年前劇本、場記板真品還能買回家收藏?

今年9月,隨《唐頓莊園》電影三部曲最終章上映,這座與觀眾相伴15年的鄉間莊園也將關上大門。然而在告別前,一個收藏回憶的機會來了——包括考利家族小姐們、廚娘、男僕等劇中角色的服裝道具及場記板、電視劇本等幕後製作物將於倫敦舉辦公開展覽,提供影迷免費參觀和購買,再續1920、30年代英倫風華。馬上隨本文看看有哪些精選展品能入手留念。

2010年,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的大門首次為觀眾敞開,帶著萬千劇迷走進格蘭特罕伯爵考利家族(Crawley Family)與僕人們的世界。愛恨情仇、生離死別、醜聞秘辛、世局變遷,一座縱然是虛構的莊園,卻見證了15年歲月流轉⋯⋯

風靡全球的經典時代劇《唐頓莊園》由朱利安費羅斯(Julian Fellowes)創作、嘉年華電影公司(Carnival Films)打造,以真實存在的重大歷史事件揭開每季序幕,如第一季始於鐵達尼號沉沒、第二季奠基第一次世界大戰,直至第六季描繪工人崛起、貴族制度式微等社會背景,並通過主僕互動關係的描繪展現多重戲劇張力。從2010年到2015年連六季劇集播出可謂叫好叫座,不僅一舉拿下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及黃金時段艾美獎(Primetime Emmy Award)等多項殊榮,更收穫全球超過1.2億觀眾,英國影視史上最受歡迎電視劇之一頭銜當之無愧。後於2019年、2022年分別拍攝續集電影《唐頓莊園》和《唐頓莊園:全新世代》,如今第三部、亦是電影三部曲最終章《唐頓莊園:華麗謝幕》(暫譯,原文片名《Downton Abbey: The Grand Finale》)即將在2025年9月推出,為整個《唐頓莊園》系列畫上句號。

英國嘉年華電影公司製作的經典時代劇《唐頓莊園》為金氏世界紀錄記載2010年「全球最受好評的電視劇」。(圖片提供:Bonhams)
英國嘉年華電影公司製作的經典時代劇《唐頓莊園》為金氏世界紀錄記載2010年「全球最受好評的電視劇」。(圖片提供:Bonhams)

「從鐵達尼號沉沒帶來的震撼,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再到女性走進職場,為爭取投票權抗爭奮鬥;隨後是男性服飾的簡化(如在戰場上腕錶取代了懷錶);以及戰後世界的變遷——僕人減少,工人權益初現,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電力、電話到汽車、飛機、留聲機和縫紉機等皆改變了生活的面貌,唐頓莊園的考利家族始終擁抱時代的更迭⋯⋯全劇製作精湛,引人入勝,帶領觀眾穿越重要的歷史時代,體驗階級間的恩怨情仇。」——英國小說家暨媒體人Philippa Stockley

戲服道具展倫敦登場

不過在正式告別前,2025年8月18日至9月16日英國邦瀚斯拍賣行(Bonhams)預計於倫敦新邦德街總部舉辦一場盛大展覽,呈獻貫穿全劇的經典戲服、道具和布景,讓觀眾們得以再次置身光影交織的傳奇世界,並同步開放前述展品及其他幕後製作物真品販售。集團高層特別表示,「《唐頓莊園》堪稱英國電視與電影製作的最佳典範,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呈獻這部風靡全球英劇中的珍貴道具與戲服。該劇對20世紀初英國貴族社會的考據極為縝密,戲服與道具皆體現了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那個時代得以重現銀幕,贏得全球觀眾的喜愛。」

▼ 《唐頓莊園》電影最終章已發布於2025年9月12日與觀眾相見和告別,此前將由英國邦瀚斯拍賣行舉辦盛大展覽。

拍賣收益用於病童關懷

電影最終章製作方嘉年華電影公司承諾將捐出此次拍賣收益,支持英國知名兒童慈善機構「Together for Short Lives」;該機構致力於為罹患生命受限疾病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關懷與支持,讓他們無論身處家中、醫院,抑或兒童安寧療護中心,都能緊握每一刻相聚時光。對此,Carnival Films製片人暨行政總裁Gareth Neame也再次強調,「《唐頓莊園》以其豐富深刻且跨越時代的故事魅力享譽全球,並深受觀眾喜愛。劇中經典戲服與道具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我們很榮幸能見證它們為支持慈善機構Together for Short Lives的重要使命貢獻力量。」

開放收藏物品

演員戲服&道具類

▍蜜雪兒道克利(Michelle Dockery)飾演伯爵長女瑪麗考利(Lady Mary Crawley)的婚禮戲服及捧花,出現於第三季第一集,估價3,000-5,000英鎊。

演員Michelle Dockery於第三季第一集搭配亮相的婚禮戲服及捧花。(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演員Michelle Dockery於第三季第一集搭配亮相的婚禮戲服及捧花。(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蘿拉凱米歇爾(Laura Carmichael)飾演伯爵二女依蒂絲考利(Lady Edith Crawley)的蜜桃色掛頸式露背連衣裙戲服,出現於第四季第二集,估價800-1,200英鎊。

蜜桃色掛頸式露背連衣裙戲服。(圖片提供:Bonhams)
蜜桃色掛頸式露背連衣裙戲服。(圖片提供:Bonhams)
於第四季第二集中為演員Laura Carmichael所穿。(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於第四季第二集中為演員Laura Carmichael所穿。(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潔西卡布朗芬德莉(Jessica Brown Findlay)飾演伯爵幼女西碧考利(Lady Sybil Crawley)的哈倫褲戲服,出現於第一季第四集,估價3,000-5,000英鎊。

演員Jessica Brown Findlay於第一季第四集亮相的哈倫褲戲服。(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演員Jessica Brown Findlay於第一季第四集亮相的哈倫褲戲服。(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瑪姬史密斯(Dame Maggie Smith)飾演伯爵母親薇樂考利(Violet Crawley)的深灰色日裝連衣裙戲服,出現於第六季第九集,估價1,500-2,000英鎊。

演員Dame Maggie Smith穿著深灰色日裝連衣裙戲服;此次拍賣商品為圖中類似款。(劇照提供:Bonhams © 2010-2015 Carnival Film & Television Limited)
演員Dame Maggie Smith穿著深灰色日裝連衣裙戲服;此次拍賣商品為圖中類似款。(劇照提供:Bonhams © 2010-2015 Carnival Film & Television Limited)

▍蕾絲李尼科爾(Lesley Nicol)飾演廚娘派特摩太太(Mrs. Patmore)的各式廚師服及圍裙戲服,估價600-800英鎊。

演員Lesley Nicol的各式廚師服及圍裙戲服。(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演員Lesley Nicol的各式廚師服及圍裙戲服。(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羅伯詹姆斯柯利爾(Rob James-Collier)飾演第一男僕湯瑪斯巴洛(Thomas Barrow)的白色皮革手套,估價100-150英鎊。

演員Rob James-Collier的白色皮革手套。(圖片提供:Bonhams)
演員Rob James-Collier的白色皮革手套。(圖片提供:Bonhams)

▍唐頓莊園內的僕人鈴,估價5,000-7,000英鎊。

(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劇照提供:Bonhams © Carnival Films)
唐頓莊園內的僕人鈴。(圖片提供:Bonhams)
唐頓莊園內的僕人鈴。(圖片提供:Bonhams)

幕後製作類

▍電視劇《唐頓莊園》第一季第一集簽名劇本,由Carnival Film & Television Limited於2010年出品,估價600-800英鎊。

電視劇《唐頓莊園》簽名劇本。(圖片提供:Bonhams)
電視劇《唐頓莊園》簽名劇本。(圖片提供:Bonhams)

▍電影《唐頓莊園:全新世代》拍攝用導演板(場記板),估價1,000-1,500英鎊。

電影《唐頓莊園:全新世代》場記板。(圖片提供:Bonhams)
電影《唐頓莊園:全新世代》場記板。(圖片提供:Bonhams)

《唐頓莊園》戲服道具展

  • 時間:2025年8月18日至9月16日
  • 地點:英國倫敦邦瀚斯新邦德街總部
  • 票價:免費

>> 線上拍賣相關訊息可點此查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與惡2》結局即將在本週六7月5日揭曉,在台灣這些年拍攝相對大量的社會寫實題材劇集中,《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概堪稱最為成功的案例。而對比首季,經過6年時間洗禮,本季作品又更「不戲劇」了一些,反倒像一只紀錄膠卷般,緩緩將褐色影格鋪展於觀眾眼前;其顯影並不甚清晰,還待世界上所有的「我們」,共為這只載滿生命殘跡的社會膠卷,覆上該有的顏色。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轟動一時,台灣乃至亞洲地區觀眾無不共情,隨角色之間立場的拉鋸而動盪價值判斷。然而這6年間,我們身邊又發生了很多事,卻見得社會議題所具備的和平對話空間,似乎仍顯得稀缺、尖銳而決絕。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2》全新故事線由隨機縱火、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兩件重大事故展開,描繪6個家庭中眾多角色之間長達20年、錯綜交疊的人生軌跡。第一季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及原班團隊紛紛回歸第二季創作,除了領銜主演周渝民、薛仕凌、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5位外,更集結劉子銓、詹子萱、張軒睿、朱芷瑩、蔡振南、黃迪揚、朱宏章、陸弈靜等老中青實力派演員共同塑造劇中世界觀,帶領觀眾觸摸那些幾乎掉在「社會」這張所謂的安全網邊緣粗糙斷裂地帶,不斷摩擦出的淚水和血漬。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善惡不絕對嗎?

「善惡」這個詞彙的構成,本身即體現其二元性。無論第一、第二季,要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做到打破或消弭二元對立性,就戲劇作品有限的影響力而言或許太過宏大,更多的是讓觀眾真正看見這些難解的對立——通過將「符號」般的人物、事件和催化因子(包括創傷、疾病、經濟困窘等)組合成為一幀密密麻麻的社會寫實影像,某種程度迫觀眾直視和反思對立。簡而言之,善惡或許絕對,但我們不是非得用善惡來為每件事情立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演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鏡《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演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鏡《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劇情架構簡析

跳躍式時間線,多角度交錯敘事

相較第一季,《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整體架構更為繁複,在「每兩集一個年代」的跳躍式時間設定上,採多人物、多角度敘事:1、2集落在案件發生的2022年,3、4集倒回各角色生命線逐漸交會的2001年,5、6集邁入10年後的2011年,7、8集又再推進10年,來到2021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的「陰鬱時代」(本篇在此不著墨太多,不過疫情時代「集體禁閉把人逼瘋」這個論點相當有意思)。同時,各集數以不同角色題名,一面揭露該角色身世、一面由其視角觀看世界並側寫劇中他者。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儘管故事量體龐雜,周渝民飾演的主角馬亦森一句「我們以為我們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什麼都接不住」便已道盡全劇核心思維;從「接住」一念出發,整部劇集深究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我們擁有何等強度的「網」,能夠涵容受傷的人、受傷後去傷人的人、被受傷的人傷的人⋯⋯,並進一步通過加害與被害的換位思考,叩問這之中是否存在修復與理解的一線生機。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背後寓意探討

從政治與社會大題,將微光照進渺小個人的傷痛中

題材上《我們與惡的距離2》既延續首季針對社會議題的辯證,亦愈加著重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探討。特別的是,多處描繪精神疾病患者發病的場景,導演選擇讓第三人稱(社會共識上的客觀)鏡頭,和藉以魔幻寫實手法詮釋的主觀鏡頭交織出現,盡可能呈現罹病者本人同樣深受折磨、而非全然蓄意攻擊的兩面狀態——心理及精神疾病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病,不發病時甚至可能比感冒還不外顯,也因此自始至終未能被社會完全正視——總有聲音認為是藉口、是軟弱的遁逃。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比起更宏觀的社會議題,本季劇集所聚焦社會中渺小個人的精神撕裂,著實是編劇深厚觀察和描繪功力展現最淋漓盡致之處。關注劇情進展的同時,傾聽個別角色的娓娓道來、拾起角色之間對話流露的種種細緻的悲傷,縱使他們所遭遇的「情境」不見得那麼普世,「情感」上卻皆為旁觀的我們完全能夠映照自身的。或多或少地,大家也不免將劇情與當代社會問題連結,下意識完成了這部劇集冥冥之中交予觀眾來進行的「思辨」最後一環。以下收錄第7段編輯精選台詞,在迎向結局之前,一同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承載的重要意涵。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從7段經典台詞回顧看議題

1.

其實我們人生就是不斷地探索自己需要什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這些東西都很正常。重點是,不要討厭你自己。

——馬亦森(周渝民飾)

2.

我只是想跟那兩個孩子說,世界會變好。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陪多久,誰可以保證世界會變好。

——簡齊蕙(詹子萱飾)

3.

馬:嘿,你很棒,真的。能夠同時安慰兩個受傷的孩子,一般人很難做到。

簡:我身兼被害人跟加害人的家屬,才可以辦到。

馬:哇你這有點地獄梗。

——馬亦森 x 簡齊蕙

以上3段台詞皆出自因童年創傷而深陷憂鬱的簡齊蕙,至精神科與醫師馬亦森會談時所言。在療癒內部和完善外部並進下,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增生、擴大,簡齊蕙這個角色正同時承載了這兩部分意義。幼時父親殺了母親和弟弟,唯她逃過一劫獨自存活下來,背負憤怒、悲傷和難言的愧疚,她長得多大便療傷多久,最後成為了一名學校輔導老師,以「被害人暨加害人家屬」微妙的第三種立場,嘗試治癒他人和自己。劇中她與醫師的對話尤有深意,台詞調性雖悲,卻也在絕望的黑暗中點起微小的希望之光。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4.

高:那不管怎麼說,現在總是第一步嘛,之後再慢慢來啊。

馬:你花15年才走一步要修法?真是快得可以啦大哥!

——馬亦森 x 高政光(薛仕凌飾)

馬亦森和高政光作為一對無話不談的「靈魂兄弟」,亦在彼此面對人生關卡時安靜陪伴。表面互嘴,實為激勵對方奮起至關重要的存在。高政光原效力於NGO組織,後進入體制、希望改變體制,卻逐步走進一人之力難有所為的窘境。因此,高政光有許多發牢騷或被發牢騷的你一言我一語都令人發笑,有意無意地撩撥著那本早被翻得邊角捲曲、卻始終未付諸實行的「社會停擺」項目書。稍微有別於敘寫精神疾病議題的慎重和嚴謹,編劇和導演在本劇另一大政治議題上,多以幽默中帶軟刺的台詞安排,以及微誇大的鏡頭語言「復刻」各種社會亂象,既直指現實,又不至於真拆現實的台。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5.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一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吳遠海(朱宏章飾)

吳遠海為劇中高政光在校攻讀法律時相當敬重的老師,後成為立法院長並邀請高政光入黨參選立委。兩人在政治之路上因「實現理念的手段」不同而心理上漸行漸遠,此話即出自高政光對老師所下的指導棋表示不理解,老師以大局說服他時所言。吳遠海這個角色以不多的戲份帶出一種「柔和的強烈象徵性」,他行事溫文爾雅,開口有條有理、頭頭是道,讓人不由地想像其人格之崇高,久而久之卻發現一切理想如空談。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6.

改革這種事情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你得有權力,你才能夠慢慢改變。

——吳遠海

追求權力的路上,是否就已經是一種對體制的妥協?而,真正擁有權力後的改變,又還能是原來所念想的那個改變嗎?《我們與惡的距離2》也透過以高政光和其母高張玉敏(楊貴媚飾)為軸心的政治敘事,對堅持信念抑或屈從現實、孤作清流抑或與眾合汙等抉擇,不斷來回辯證。然而雞生蛋蛋生雞,雖藉政治人物之口,劇中所談的「妥協」這件事遠不止政治。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7.

馬:你覺得政光真的有變嗎?

牛:換位置總是要換腦袋吧,但我覺得政光是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變也不會變到哪吧。

——馬亦森 x 牛祐荷(孟耿如飾)

馬亦森與少年保護官牛祐荷因案件相識並結為夫妻(牛祐荷於首集的2022年時空已因縱火案喪命,以上為兩人在2021年時空的對話)。牛祐荷一角是劇中眾多「沒被接住」的例外,也正因曾被至親接住而獲得再去接住他人的力量,角色性格具彈性和面對悲觀事物的正向態度。若將全劇比作物件,有光面和暗面的話,牛祐荷在戲劇結構上可屬光面角色。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戲劇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軟教育,更可以是某個人的一面鏡子或一個出口。無論大家從《我們與惡的距離2》得到最多的是什麼,製作人林昱伶所言極是:「戲裡的某個角色,某條故事線觸動了你,那可能就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改變了某些事,這樣就夠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