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專訪MoMA策展人Evangelos Kotsioris、Paula Vilaplana de Miguel

深入《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專訪 MoMA 策展人 Evangelos Kotsioris、Paula Vilaplana de Miguel

2022年,佇立於東京銀座半世紀的「中銀膠囊塔」正式走入歷史,宣告日本代謝派建築運動的最經典之作迎向終章。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正展出《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以完整修復的膠囊單元A1305為核心,2位策展人親身分享如何反思「未來建築」的樣貌——要能適應、擁抱改變。

代謝派這場1960年代初期在日本風起雲湧的前衛運動,拋出一種激進想法:建築應該像生物一樣有機,隨著時間成長、進化和改變。1972年落成的中銀膠囊塔,是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生涯早期的經典實踐。這座建築以2座連通的鋼筋混凝土塔樓為主體,外掛140個細胞般的膠囊居住單元,每間僅約10平方公尺。膠囊可以獨立拆卸、更換,展現出模組化的設計思維,彷彿能夠因應都市變遷而靈活調整的有機體,勾勒出一種持續生長的未來建築想像。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場一景。|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2019年我第一次到東京時,很幸運還能看到完整建築。我甚至在Instagram上發了一張照片,發文寫著『百感交集』,因為當時已經在討論要拆除了。現在回想起來真不可思議,MoMA收藏的A1305膠囊就出現在那張照片裡。」MoMA建築與設計部助理策展人Evangelos Kotsioris回憶道。那次他只能看見中銀膠囊塔的外觀,所以當A1305在2023年12月抵達MoMA時,他說,即便經過近2年鉅細靡遺的研究,沒有什麼能比上親身體驗。「走進膠囊內部,我立刻被震撼了:空間緊湊感受卻意外地寬敞,所有設計細節都如此細膩,還有某種充滿遠見、同時又非常人性化的東西被完整保存了下來。」

Kisho Kurokawa. Helix City Project, Tokyo, Japan (Plan). 196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Gift of the architect © 2025 Kisho Kurokawa
黑川紀章1961年「螺旋城市」(Helix City)計畫圖。|Kisho Kurokawa. Helix City Project, Tokyo, Japan (Plan). 1961.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Gift of the architect © 2025 Kisho Kurokawa

從「頂樓豪宅」眺望未竟狂想

2014年,一群居民成立了「中銀膠囊塔保存與修復計畫」。當拆除已成定局,他們搶救下23個膠囊,其中14個得以完整修復。他們主動聯繫多個機構協助保存,黑川紀章的私人公寓A1302便由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購置, MoMA則收藏了較高的A塔頂端的A1305膠囊。A1305的修復工作由黑川紀章的事務所親自監督,確保忠於原始構想。策展助理Paula Vilaplana de Miguel分享:「不同於大多數建築收藏只能依賴模型或圖紙,我們能夠收藏一個實體的、可以走進去的建築原件,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Noritaka Minami. B1004 I, from the series 1972 (2010–22). 2011. Archival pigment print, 20 × 25〃 (101.6 × 127 cm) © Noritaka Minami
來自芝加哥的日本攝影師的Noritaka Minami《1972》系列中,記錄B1004膠囊的生活痕跡。|Noritaka Minami. B1004 I, from the series 1972 (2010–22). 2011. Archival pigment print, 20 × 25〃 (101.6 × 127 cm) © Noritaka Minami

A1305是狀況最好的膠囊之一。「我們暱稱它為『頂樓豪宅』膠囊。」Evangelos補充,很可能是因位於高樓層而躲過了低樓層膠囊常遇到的雨水侵蝕。它的內部保留了原始櫥櫃、五金配件、家電、極少數完整的浴室單元,甚至連原裝Sony彩色映像管電視,以及稀有選配設備如盤帶式錄音機、FM收音機都完好如初。「A1305讓我們想起,中銀膠囊塔曾經是東京天際線上的明燈。」他說,在周圍尚未被高樓大廈包圍之前,頂層膠囊擁有絕佳視野,可以從高架快速道路一路望到東京灣,天氣好時甚至能看見富士山。「這種高度不只是物理上的高,更映襯了黑川紀章構思中的遠大理想。然而到了拆除時刻,中銀膠囊塔早已被銀座的玻璃帷幕大樓比了下去,成為一個從未真正實現的未來夢想遺跡。」

Night time at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with Mr. Takayuki Sekine seen through the window of capsule B1004, 2016. © Jeremie Souteyrat
夜晚透過B1004膠囊窗戶可見住戶Takayuki Sekine的身影。|Night time at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with Mr. Takayuki Sekine seen through the window of capsule B1004, 2016. © Jeremie Souteyrat

再現膠囊塔的色彩、生命與故事

雖然A1305膠囊是展覽核心亮點,但MoMA的野心更大,希望讓人的故事以及建築的演變過程鮮活地呈現出來。Paula說明:「這是MoMA幾10年來首次為單一建築作品策劃整個展覽,所以我們也希望從各面向完整探索它。」

Kishō Kurokawa in front of the completed Nakagin Capsule Tower, 1974. Photo: Tomio Ohashi
黑川紀章於1974年在完工的膠囊塔前留影。|Kishō Kurokawa in front of the completed Nakagin Capsule Tower, 1974. Photo: Tomio Ohashi

展場大致分成2個主要區域,光線昏暗的第1展區集結了原始設計圖、模型、行銷資料和其他檔案文件,彰顯黑川思想的演進,從早期代謝派思想、中銀膠囊塔,直到他後來設計的大阪膠囊旅館(世上第1家膠囊旅館)。第2展區則聚焦在1972年建築完工後的生活樣貌,除了膠囊本體,還有建築原始的入口招牌、居民的照片及訪談,以及一個3D攝影測量模型,記錄了人們如何在裡面生活、改造空間以適應需求。如展覽名稱「多重生命」所示,這不僅指涉建築理念與居民生活的層疊歷史,更突顯為中銀膠囊塔持續注入活力的人們,正如最後一代住戶將空間改造得充滿創意,讓它成為實驗與倡議的舞台。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展場一景。|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在體驗活動期間,MoMA會員有機會走進A1305內部親身感受。Paula分享,一大挑戰是物流運輸:如何把膠囊搬進博物館?MoMA在2019年,啟用由DS+R設計的街面展廳可伸縮立面,直到這次才派上用場。「這讓膠囊得以與街道產生實際連結,成為路人眼中醒目而迷人的存在,同時在博物館與城市之間創造對話的時刻。」MoMA也藉此展覽反思「保存」的意義,希望為實驗性建築的保存提供新模式,讓它們保持活力、觸及更多民眾。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MoMA典藏、修復的膠囊A1305內部。|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策劃過程也有不少驚喜。Evangelos發現建築的「非人類住客」:烏鴉和各色鳥類在雙塔連通橋上聚集、鴿子在金屬屋頂踱步的聲音,還有老鼠在各膠囊間穿梭。「這些細節提醒我們,中銀膠囊塔的設計理念圍繞著生命和新陳代謝的概念,而它真的成為各種生命的棲息地。」

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MoMA展覽現場展示中銀膠囊塔的設計理念與實踐。|Installation view of 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on view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from July 10, 2025, through July 12, 2026. Photo: Jonathan Dorado.

他們還發現了「色彩」。他說明,雖然人們大多因檔案照片對這棟建築留下黑白的印象,但建築內其實充滿了色彩,樓梯間便以鮮豔的色調螺旋上升,A塔是珊瑚紅和橙色,B塔則是孔雀藍和藍綠色;膠囊地板鋪著電光藍地毯,基座樓層辦公室則是赭黃色地板。「黑川團隊的配色靈感來自大自然,呼應代謝派對生物學的關注,為這座未來感十足的建築增添了溫度。展覽特意採用粉紅和橙色調,重現當年人們上樓的感官經驗。觀眾可以想像自己穿越這些色彩,一路向上,最終抵達天際的膠囊居所。」

Kisho Kurokawa, Architect & Associates (Tokyo, est. 1962). Nakagin Capsule Tower, Tokyo. 1970–72. Exterior view. 1972. Photograph: Tomio Ohashi
1972年拍攝的中銀膠囊塔外觀。|Kisho Kurokawa, Architect & Associates (Tokyo, est. 1962). Nakagin Capsule Tower, Tokyo. 1970–72. Exterior view. 1972. Photograph: Tomio Ohashi

重探建築的適應與生命力

透過這次展覽,MoMA也想藉機重探中銀膠囊塔的革命性主張。黑川想像建築和城市會經歷「新陳代謝循環」,膠囊可以每25~35年更換一次,不是老舊損壞而是因為過時,既能節省材料,又能回應社會需求的變化。Paula解釋,它並非為傳統核心家庭設計,而是為單身、移動性高的都市人設想的居所,這尤其貼合當今高密度城市的需求。像是黑川在1979年設計了大阪膠囊旅館,令全新的住宿概念傳遍全世界。就連他的都市規劃提案,那充滿想像力的螺旋城市計畫(Helix City,1961)——結構靈感來自 幾年前才發現的DNA雙螺旋——都在提出一個能夠動態擴張的城市。「從根本上來說,代謝派挑戰了靜態不變的建築觀,提供了靈活、網絡化的替代方案。這種思維模式至今仍在啟發東西方建築師,特別是在預製建築、臨時結構和循環系統的探索上。」

Images from Nakagin Capsule Style (Tokyo: Soshisha, 2020), showing Wakana Nitta (aka Cosplay Koe-chan) in her capsule, which she uses as a DJ-booth. Courtesy Tatsuyuki Maeda /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
住戶Wakana Nitta(Cosplay Koe- chan)將膠囊改造為DJ間。|Images from Nakagin Capsule Style (Tokyo: Soshisha, 2020), showing Wakana Nitta (aka Cosplay Koe-chan) in her capsule, which she uses as a DJ-booth. Courtesy Tatsuyuki Maeda /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Tokyo, Japan

Evangelos說明,當時西方的現代主義大師比如柯比意,歌頌的是機器時代的飛機、汽車還有大量生產模式。「但代謝派轉向了生物學和生命過程。」黑川在1958年的文章〈從機器時代到生命時代〉早已精準捕捉著這層思想轉折,這挑釁十足的標題也被用在了展覽一區。

“A twenty-first century home that thoroughly pursues functionality: Nakagin Capsule Manshon (Ginza)”, cover of promotional brochure for the Nakagin Company, 1971. Courtesy Tatsuyuki Maeda / The Nakagi
1971年中銀公司發行的宣傳手冊封面。|“A twenty-first century home that thoroughly pursues functionality: Nakagin Capsule Manshon (Ginza)”, cover of promotional brochure for the Nakagin Company, 1971. Courtesy Tatsuyuki Maeda /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Tokyo, Japan

「相對於西方的英雄式現代主義,代謝派給出了批判性的替代方案。他們的建築理念不追求固定形式,而是從變化、再生和適應的循環中汲取靈感。」儘管中銀膠囊塔從未實現定期更換膠囊的願景,這些前衛主張也未能大規模落實,但代謝派確實深刻影響了伊東豊雄、磯崎新等新一代、甚至國際上的建築師,其思想更正好回應了當代對永續性、 材料生命週期,以及面對社會與環境變遷時適應力的關注。「這個願景既具顛覆性又富有生態意識,背後的信念很簡單:建築必須像社會一樣持續新陳代謝,才能保持生命力。」

Paula Vilaplana de Miguel
MoMA策展助理,策展人、設計師與學者,現居紐約。專注於展覽空間與文化倡議,特別關注媒體、技術和身體實踐。2013年畢業於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建築系。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展覽助理總監,並在雪城大學任教。作品曾展出於上海雙年展、V&A博物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等。

Evangelos Kotsioris
MoMA建築與設計部助理策展人。擁有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史與理論博士學位及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研究專注於建築與科學、技術和媒體的交集。近期共同策劃《Architecture Now: New York, New Publics》(2023)及《中銀膠囊塔的多重生命》(The Many Lives of the Nakagin Capsule Tower)等展覽。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8月號《全球設計旅店5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位於法國南部,以紅磚建築聞名的城市「阿爾比」(Albi),其興建於19世紀的紅磚鐵路高架橋,迎來全新面貌。在比利時工程與建築事務所Ney & Partners與MSA合作下,這座橫跨塔恩河(River Tarn)的鐵路高架橋,懸挑出一條長200公尺,蜿蜒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將過去與現在以優雅的姿態重新縫合。

阿爾比 以紅磚構築的城市風景

走訪阿爾比,很難不被城市街景隨處可見的紅磚建築所吸引,特別是位於塔恩河左岸、在201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街區「阿爾比主教城」(Cité épiscopale d'Albi),以阿爾比主教堂(Cathédrale Sainte Cécile)為中心,所到之處的街道與廣場皆由當地出產的紅磚所建,而隨著光線與時間變化呈現多層次的暖紅色調,也讓阿爾比有了「紅磚之城」(La Ville Rouge)美譽。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在這座興建於中世紀的老城之中,還包含了一座1865年建造的鐵路高架橋,見證了工業時代的進程。如今,老橋有了新面貌,在磚拱高架橋之間,多了一條看來輕盈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一側保持筆直,另一側則以波浪狀線條穿梭於拱門之間,讓人得以在橋面上停留,欣賞美麗的塔恩河景。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蜿蜒波浪曲線,呼應高架橋拱門的全新橋面設計

不過為什麼要在老高架橋旁增加一條景觀橋,主要是當年建造高架橋時,並未考慮對公共空間品質的影響,其龐大結構曾粗暴地切割兩個歷史廣場。為此,阿爾比城鎮群(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l’Albigeois) 發起此項公共計畫,旨在改善市中心的交通,並重新連結Castelviel與 Pratgraussals 兩區,以及回應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後的城市管理需求。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AlainSimon
©AlainSimon

建築設計團隊Ney & Partners以不規則造型打造全新景觀橋,其設計靈感則是來自高架橋的幾何結構與七道拱門,並且為了不搶走紅磚高架橋的風采,以清透粉藍色與淡黃色為主色調,巧妙地依偎在高架橋旁,在視覺上則營造出一種輕盈與飄逸的感受,與高架橋厚重而理性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景觀橋以三角形金屬箱體為基礎,並透過雙鉉接鋼製支架固定於高架橋上,讓其能在承受自重與行人荷載的同時,自由因應熱脹冷縮的位移。Ney & Partners創辦人之一 Matthieu Mallié 表示:「我們引入一條波浪狀的步行弧線,呼應拱門的韻律。當橋面向上游展開,將在每個拱門的中段形成一個提供遮蔭與休息的小陽台空間。」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當走在全新景觀橋上時,人們不僅能欣賞以紅磚為基調的城市文化,更可以近距離看見做為城市地標的老高架橋風貌,在停留與凝望之際,感受新舊建築之間交織的新想像。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資料來源|Ney & Partners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鋁格柵為建築「編織」衣裳!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摩登外觀與古樸聚落相映成趣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在中國浙江松陽縣群山間,有座被譽為「江南最後秘境」的古雅村落——松莊村。來到這裡如穿梭回古時,置身詩人筆下的桃花源——古樸的夯土民居沿著蜿蜒溪流佇立,與石拱橋、古步道交織成畫。在一片古色古香之中,新落成的「織美術館」格外引人注目,這座以編織為主題的美術館,透過紅白相間的鋁格柵,直觀將編織意象融入建築外觀。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在江南秘境,一座以編織為題的美術館誕生

松莊村隱於海拔400多公尺的山間,來此得途經彎折道路和狹窄小徑,路途不易。雖村落已有數百年歷史,卻鮮為人知,據說連松陽在地人都鮮少踏足、甚至沒聽說過這個地方,直到近十年才逐漸躍入大眾視野,也因此當地得以保留原始、質樸的生活風貌。2024年初,建築團隊「TEAM_BLDG 間築設計」受邀將一棟屋齡近40年的民居,改造成以編織為主題的當代美術館。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格格不入的老民宅變身美術館

織美術館所在建築已閒置多年,且其尺度和外觀質地都與四周低矮的夯土屋有著明顯差異,顯得格格不入。松莊村內想翻新這棟建築的聲浪不斷,直到目前的營運單位「山風大美」提出在此建造織美術館的想法,村民們的期望才有了著落。面對這棟外觀「特立獨行」、與周圍形成鮮明對比的老屋,間築設計團隊心想:「格格不入既然已是現實,與其將建築隱藏,不如用更有記憶點的方式加強這種對比。」這想法雖然有趣,但要讓村莊風景和美術館之間的對比看上去恰如其分,是設計上的一大挑戰。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用「解構」概念打開封閉空間

以「四重奏」為概念,建築團隊著手改造老屋,第一步先是「解構」老屋,將原先格局工整、外牆密實的建築,依縱向一分為四,並在其中增設內庭院、屋頂露台及位於不同高度的露天區域,不僅讓建築一改過去封閉形象,變得更加通透且對村落開放,也為外觀營造了4個量體高低錯落、富動態感的視覺效果。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紅白鋁格柵為建築「編織」外衣

為了替建築「視覺減重」,建築團隊以傳統織布技法為靈感,選用20x40mm的鋁製方管,將其3面塗上橘紅色、1面漆上白色,接著排列成格柵包覆建築,在立面上形成如雙色「紗線」細密交錯,為建築「編織」外衣的效果;而用來固定鋁管的構件則像是織布機的梭子。這樣的手法不僅讓建築設計呼應美術館主題,也讓原先厚重的建築量體顯得輕盈許多。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鋁格柵紅白相間的塗裝,會隨一日時序和四季光影的流動,展現出多樣面貌。晴天午後會披上明亮的粉色,陰天或下雪的日子則是靜謐的白。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從序廳到天井,自然光引導參觀動線

為了將焦點留給藝術作品,建築團隊特意減少對室內空間的介入,盡可能留存老屋內部原始格局,僅重整動線,並對室內、外空間的關係進行梳理。參觀動線以比鄰美術館的夯土屋為起點,連接至靜謐昏暗的「序廳」,讓訪客即刻感受由外入內的情境轉換,為接下來的探訪沉澱身心。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來到主館,迎面而來的是貫穿三層樓的「天井中庭」,每一層的展廳皆圍繞著中庭設置,邀觀者在欣賞展品之餘,也透過這片「留白」細賞建築各處,感受場域內日光與人潮的流動。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框景與露台引入山村景致

室內與戶外的連結也體現在窗和露天空間的規劃,館內可見許多「框景」,串連室內的當代風格和窗外的鄉村景致。這些「框景」隨著動線向上逐步拓展,行至三樓擴大為大面開窗,再延伸為半戶外空間,進一步串接美術館和村落;來到屋頂則是開放式露台,在此能飽覽松莊村全景,眼觀彷彿古代詩詞所描繪的鄉野風光,領會字句間蘊藏的自在與閒適。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資料來源|間築設計、ArchDail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