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今年秋天,到馬祖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開展,這場盛典集結超過50件藝術作品,邀人們乘船航向馬祖四鄉五島,走進戰地據點、碉堡、澳口、電廠及常民家中,藉藝術採集在地生活記憶,感受馬祖複雜且深厚的文化底蘊。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戰地記憶」為軸,精選7件藝術作品,帶你探尋馬祖多舛的命運,感受曾生活或仍生活在此的人們,那份不為時代洪流所滅、始終堅韌的生命力。

→ 編輯帶逛「島嶼生活」路線:9件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北竿芹壁村。(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彭雅倫《白馬非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望「前線馬祖」戰時軍民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pha-jiu)」為題,其意指當地集眾人之力將竹樁打入海底的捕魚工法,不僅承載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延伸至藝術祭也成了「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象徵。策展則聚焦3大主軸:「前線馬祖」、「島嶼的馬祖」及「海洋的馬祖」,將海洋生活智慧、戰爭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篇聚焦馬祖的「戰地記憶」,所選藝術作品多涵蓋於「前線馬祖」主題之下——過去,馬祖作為冷戰時期的台灣前線,承載了特殊的戰地文化與國際局勢交織的歷史;今日,藝術島將這些前線故事轉化為策展的田野、脈絡及創作現場,帶領觀眾重新理解外來勢力在地留下的痕跡,也透過藝術感受那份「同島一命」的集體經驗。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戰時軍事據點化身展場

編輯實地走訪後精選的「戰地記憶」相關作品,其所展出的場域為觀眾創造了極為沉浸的體驗,包含特約茶室、曾是工兵基地的體育場、昔日國軍鎮守的據點等,每處都遍佈戰爭由熱轉冷卻仍對峙的痕跡,烙刻著大時代下小人物的複雜心緒。值得一提的是,全馬祖共設有超過90個軍事據點,這次265377據點修復改造後重新對外開放,加上藝術作品進場,讓堅硬冰冷的戰地遺跡,有了溫柔訴說故事的可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改造後成歷史及藝文展覽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掀開馬祖「戰地記憶」,編輯帶逛7件精選作品

01.《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 南竿舊體育場

享譽國際的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之作《哥吉拉計畫》此次落地馬祖,是本屆藝術島一大看點。作品設於南竿舊體育場,這塊地在軍管時期曾是工兵據點,後隨著戰地政務解除轉換為生活場域,未來將是連江縣政府新址所在地;這是體育場在拆除前最後一次對外開放。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崔明杰)

南竿舊體育場因時代變動歷經多次身份轉換的過程,正是柳幸典選擇在此打造《哥吉拉計畫》馬祖版的主因。創作團隊表示,這項藝術計畫是為反思日本核災而生,並以哥吉拉作為在戰爭、國際強權角力及環境污染的影響下,人們「恐懼」的象徵;因此藝術家在選擇創作場域時特別謹慎——場域本身必須足夠貼題,才有《哥吉拉計畫》發生的可能,而南竿舊體育場完美符合這項條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柳幸典為馬祖版《哥吉拉計畫》取名「健康島嶼 幸福馬祖」,其源自體育場內的精神標語,也蘊藏對馬祖未來的祝福。本作以中央的「眼球」為核心,其虹膜映出廣島原子彈爆炸與太平洋核試驗的影像,與周圍頹敗的「災難現場」交織成一幅引人深省歷史傷痛的震撼畫面。這不僅是對日本核災的回望與反思,也呼應著馬祖因戰略位置而居前線的命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值得一提的是,柳幸典認為這場《哥吉拉計畫》是為馬祖而生,因此堅持構成「災難現場」的回收物都必須取自馬祖在地——從廢棄電箱、電桿、漁船零件,到居民的舊衣服、洗衣機、腳踏車,及馬祖角力隊淘汰的軟墊等,與大量塗上核能警示符號的黃色廢棄燃料桶,一同拼組並「重現」能源災難的記憶,引導人們凝視且勿忘歷史,將過往傷痕視為警惕,望向未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第88號記憶的顫音》@ 南竿八八坑道

來到八八坑道,穴道口是成排酒甕迎接,陳年酒香撲鼻而來。這裡在軍管時期曾是戰車坑道,後隨時代變遷,轉為馬祖酒廠窖藏高粱與老酒之地。以此地為創作發想的韓國藝術家鄭然斗,曾前往南北韓非軍事區(DMZ)拍攝作品,將現實中常人無法觸及的軍事觀測塔,轉化為觀光人潮聚集的觀景塔,透過幽默敘事轉譯沈重難解的地緣政治議題。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八八坑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鄭然斗這次受八八坑道的歷史啟發,帶來多頻道錄像作品《第88號記憶的顫音》。他從自身服役兩年夜間站哨的經驗出發,結合馬祖釀酒文化,藉一段軍中同袍一同站哨閒聊的影像,將火砲射擊與釀酒發酵的意象連結,搭配7只酒甕譜出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藉詼諧語境轉譯前線生活記憶,及兩岸邊境一觸即發的對峙關係。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鄭然斗《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 走進戰時軍事據點欣賞藝術!

遍及馬祖各地的軍事據點,在戰地任務結束後鮮少有人踏足,近年縣政府積極對各據點進行活化,由多組建築團隊根據每一據點的場域特性,將其轉化為觀海鋼琴吧、美術館等空間,同時保留坑道、射擊消音磚、觀測口等工事,串連馬祖的過去與現在,也展現當代對戰地遺跡的多重詮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屆藝術島,南竿共有265377據點於改造完工後首次全面開放。每座據點都坐擁海天一色的絕美景致,可一旁的壕溝、坑道、機艙堡、軍人房舍等戰地工事與海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情景或許能視為馬祖今昔狀態的隱喻——如今看來愜意寧謐的海景,過去在鎮守的軍人眼中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景色,暗藏著難以預測的危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改造後的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 南竿26據點

建於岬角的26據點與長於灣澳的介壽村比鄰,天氣好時在此能看見遠方的東莒、西莒和東引島嶼輪廓,景色旖旎。在坑道入口外的平台,台裔加拿大藝術家李佩珊帶來裝置作品《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邀當地居民共同書寫和繪製馬祖印象,並想像島嶼的未來,除了呈現地緣政治棋局下馬祖作為「棋子」的哀愁,也展望美麗將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菊花五千朵》@ 南竿77據點

77據點改造後搖身一變為「等待美術館」,命名呼應著過去軍人鎮守於此無盡的等待——等待海面另一端的動靜,也等待征戰結束返鄉的日子來臨。懷著致敬、悼念和祝福之情,藝術家林銓居在坑道內展出《菊花五千朵》,燒製數千朵陶瓷黃菊鋪滿地面——菊花與佈滿消音錐的砲台碉堡相映,象徵馬祖自1949年起經歷的數十年戰地歲月中,無數流逝的青春與生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家書》@ 南竿53據點

綠意繚繞的53據點轉變為觀海鋼琴吧,清幽環境很適合放鬆沈思。策展人洪榆橙在此策劃一座「藝術郵局」,坑道內展出藝術家張致中的《家書》,其以迷彩掛布搭配感濕油墨,呈現軍旅書信的浮現與消逝,當中還藏有「植物密碼」,這些植物多是因戰時為遮蔽而大量種植;作品旁就是軍人過去鎮守時睡的床位、觀測用的窗口,讓觀展體驗更為沈浸。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細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 《馬祖島來信》@ 南竿53據點

53據點觀海平台上的玻璃屋中,則展出狩野朋子與中坪多恵子的《馬祖島來信》,兩位日本藝術家將徵集而來的戰時書信集結成冊,結合木箱鼓聲響,邀觀眾在舒心節奏中讀信,透過字句想像軍人生活在此的心情點滴。現場也擺上手工明信片,歡迎在此提筆寫信,體驗寄信蘊含的情思。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狩野朋子、中坪多恵子《馬祖島來信》。(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7. 《暗光屋瓦》@ 北竿龍福山莊

同樣回應馬祖戰地政務的作品,還有艸非火團隊以「燈火管制」為靈感策劃的藝術計畫,其與南竿、北竿及東引的在地店家合作,將藝術帶入餐廳、旅宿等生活空間。其中在馬祖第一家旅宿——北竿龍福山莊,展出的是設計師徐景亭作品《暗光屋瓦》,本作結合紅色布幔、木造結構及燈光,抽象再現北竿島上於燈火管制時期的生活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溯馬祖軍管時期,居民在特定時段必須熄燈,這時如果需要光源只能偷偷來,在燈上蓋塊黑布,為保吉利再蓋上一塊紅布,成了一代馬祖人的共同記憶。《暗光屋瓦》以木框架構築幾何形態的北竿地形,用燈泡象徵點亮生活的光源,外部包圍一圈紅色布幔,呼應在地人在肩扛「任務」的狀態下,即使不便仍照常度日的光景。本屆藝術島落幕後,作品也將留存於原地,屆時紅布將被卸下,裝置將成為迎賓的「吊燈」,化身旅人探索在地故事的窗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將陸續有「與海共生 島嶼生活」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上線,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京都「teamLab Biovortex Kyoto」迷路攻略:50+必看精選、3大展館亮點,和共同創辦人猪子寿之一起玩日本首發新作

京都「teamLab Biovortex Kyoto」迷路攻略:50+必看精選、3大展館亮點,和共同創辦人猪子寿之一起玩日本首發新作

去過的都知道,teamLab沒有、也不該有攻略,怎麼逛全靠自己——那還要這篇幹嘛?當然是帶給你最需要的沉浸式「迷路」地圖,開啟一場迷了路更驚喜的玩展旅程!La Vie直擊「teamLab Biovortex Kyoto」,並根據現場體驗,從超過50件作品中精選推薦包含泡泡、銀球兩大話題之作在內的5件必看作品(但與其說哪些必看,不如說這些沒看真的不能撤);同時,縱使已經刻意低調,如此獨具京都美學的展館外部空間果然還是讓人且走且著迷,3大設計亮點隨文一併整理,入場途中別忘照張相。

- 以下段落提及之作品名簡以英文呈現,日文作品名可於圖說參考對照;若無則表示英日同名。 -

 

扎根於「理論結構」的沉浸式藝術高標

「沉浸式」一詞,在常被拿來泛稱各種感官體驗的今天、在很多並不真正符合其根本條件的誤用情境裡,定義時而模糊,淪為一種無實質指涉的氛圍感形容。然堪稱此類藝術形式高標的teamLab,每每推出新作或新場館,卻都再次踩穩定義,清晰勾勒動人線條。

teamLab甫於京都揭幕最新常設館「teamLab Biovortex Kyoto」,以多件日本首發新作及過去代表作的重新演繹,再次帶來撼動人心的沉浸式體驗。(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teamLab甫於京都揭幕最新常設館「teamLab Biovortex Kyoto」,以多件日本首發新作及過去代表作的重新演繹,再次帶來撼動人心的沉浸式體驗。(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2025年10月,最新常設館「teamLab Biovortex Kyoto」正式揭幕,La Vie前往京都搶先開箱,且有幸與主導團隊創作方向的teamLab共同創辦人猪子寿之先生短暫座談,聽他講述創作的方方面面。其中,關於【teamLab如何看待越來越多沉浸式展覽的出現和跟進】這題,猪子先生的回應一解編輯心中迷惑:「teamLab的作品都是基於『理論結構』製作出來的。若沒有理論結構支持,只是一味地去模仿透過鏡頭拍下的『表面(影像)』的話,可能並不能讓體驗者得到和在我們這裡一樣的沉浸感受——因為它的理論是不對的。」彼時,我們置身teamLab代表作之一《Forest of Resonating Lamps: One Stroke - a Year in the Mountains》,該作品正是經由數學運算控制鏡面空間中無數盞掛燈的明滅,一切不證自明。

開幕前夕,共同創辦人猪子寿之先生與台灣媒體座談;背景為teamLab代表作之一《Forest of Resonating Lamps: One Stroke - a Year in the Mountains》。(左圖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攝影:後藤秀二、右圖提供/攝影:Ning Chi)
開幕前夕,共同創辦人猪子寿之先生與台灣媒體座談;背景為teamLab代表作之一《Forest of Resonating Lamps: One Stroke - a Year in the Mountains/呼応するランプの森:One Stroke - a Year in the Mountains》。(左圖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攝影:後藤秀二、右圖提供/攝影:Ning Chi)

理性描繪的感性,比純粹感性更撼動人心

當沉浸式展演流於形式卻不使人沉浸,那無非是拖著觀眾強行召喚感受。可要做到自然而然地啟動觀眾的五感,總歸沒有這麼簡單,否則teamLab多年來又何以在快速前奔的「科技打造藝術」範疇保持領先地位。

回顧此行所獲的全身心沉浸體驗,發生於輕輕捧起《Massless Amorphous Sculpture》的無定型雕塑之時、被《Traces of Life》牽引著留下個人軌跡之時、潛入《Morphing Continuum》從多重視角觀看能量秩序成形之時⋯⋯這些瞬間感到的迷失與迷惘,編輯認為恰恰彰顯了「沉浸式」一詞的真切意涵。然感受終究是主觀的,teamLab作品有趣就有趣在,它的感性來自理性筆觸的堆疊,因此多了能夠被客觀陳述的物質組成、運作原理等,進而拓展出藝術之於人們,超越個人主觀、具某種程度共通性和大眾性的奇妙撼動力。

多件日本首發作品及順應各館環境變奏的作品,將為初體驗者和忠實觀眾同步呈現屬於京都的嶄新驚喜。待各位親自發現之餘,本篇也整理3大展館亮點、5件編輯推薦必看作品,帶你潛進圍繞存在和認知運行的「teamLab Biovortex Kyoto」。

「teamLab Biovortex Kyoto」展館亮點

#01 選址:今後將成觀光擔當?

繼日本國內外側重不同主題的常設館接連誕生後,「teamLab Biovortex Kyoto」作為「京都車站東南部地區活性化方針」一環,受市政府之邀落地京都南區,費時4、5年在車站附近街區(步行即能抵達的範圍內)蓋起全新文化發信據點,望藉此活化市有地吸引觀光人流提升地區魅力助力藝術生態系蓬勃發展。其訴求無疑和本身海外遊客占比逾7成的teamLab觀眾結構相當吻合,「teamLab Biovortex Kyoto」亦躍居teamLab團隊目前於日本國內所建的最大常設館、全日本規模最大的市內美術館。

「teamLab Biovortex Kyoto」選址京都車站附近街區建館。(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teamLab Biovortex Kyoto」選址京都車站附近街區建館。(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02 建築外觀:無違和融入城市街景

無明顯招牌的霧黑建築融會日式庭園元素和布局方式,極度低調的用色、手工燒製的磚材皆無違和融入京都靜謐自然的獨特市容;入館廊道一側整齊栽種綠植,並鋪飾透黑的碎玻璃塊,呼應館內展出的彩色玻璃作品《Sea of Solidified Light》。整體外觀簡約歸簡約,卻悄然漫溢古都風韻,入口處一棵來自北山地區的台杉甚至直接了當地告訴你:這裡是京都。

園區規劃融會日式庭園元素,綠植下方鋪飾的碎玻璃塊呼應館內玻璃作品。(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園區規劃融會日式庭園元素,綠植下方鋪飾的碎玻璃塊呼應館內玻璃作品。(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入口處的台杉(圖中最右)尤突顯日式園藝之美與滿滿京都情懷。(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入口處的台杉(圖中最右)尤突顯日式園藝之美與滿滿京都情懷。(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03 場內動線:迷路、找路,又迷路

不比去迪士尼、環球影城之類的樂園時許多人會藉助「攻略」玩得盡興,teamLab期許的反倒是在迷失中發現意想不到的事物。以「Biovortex(生命渦流)」為題,「teamLab Biovortex Kyoto」進駐總面積10,000平方米展場,構築一座無既定動線、藏超過50作的豐富世界。從彩繪高牆和物件的平面作品,到結合風動和氣味的空間作品,teamLab團隊持續透過與觀眾共創、向觀眾邀玩等創作形式,實踐同屬京都文化再開發計畫一部分的「將藝術從觀看轉向體驗」目標。

10,000平方米展場藏超過50作,且部分展區有作品的輪替,不同時間行經同一處,可能欣賞到不同作品;圖為《Universe of Water Particles/憑依する滝》。(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10,000平方米展場藏超過50作,且部分展區有作品的輪替,不同時間行經同一處,可能欣賞到不同作品;圖為《Universe of Water Particles/憑依する滝》。(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場館理論上有3層空間供觀眾自由竄行,包括梯間、過道,轉頭即有作品展出。不過正如其展品對「物質常識」的超越,空間方面亦不使用1、2、3樓的常規界定——直接想像成一座立體迷宮或許就很接近了。

仰頭、低頭,純觀賞或加入互動,「teamLab Biovortex Kyoto」如一座立體迷宮般隨處是驚喜;左為《Living Crystallized Light/生命は結晶化したうごめく光》、右為《Levitation with Satellite》。(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仰頭、低頭,純觀賞或加入互動,「teamLab Biovortex Kyoto」如一座立體迷宮般隨處是驚喜;左為《Living Crystallized Light/生命は結晶化したうごめく光》、右為《Levitation with Satellite》。(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teamLab Biovortex Kyoto」必看作品

#01 《Massless Amorphous Sculpture/質量も形もない彫刻》

《Massless Amorphous Sculpture》歷時8年研發和更新,於今年4月開幕的「teamLab Phenomena Abu Dhabi(阿布達比)」亮相,現作為日本首發作品之一再登京都館,也是「teamLab Biovortex Kyoto」的主視覺。

空間中除了最普通的肥皂空氣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物質,眼前的泡沫由肥皂構成,但與想像中的濕滑質地不同,這些撫過肌膚竟是乾燥微黏的觸感(入內需戴口罩,雨衣則可自由選擇是否穿著)。此作表述了物質非以具備穩定結構的物體存在、而以特殊環境下產生的能量秩序存在,形成teamLab所稱之「High Order Sculpture(高階雕塑)」,扣合「環境現象」這一主題——即「環境產生現象,而現象創造存在」的概念。它時大時小,可被破壞也可自行修復;它輪廓曖昧,看似輕盈無形跡,卻無法透過人類行為去「操作」。編輯自己對這件作品格外有感,非常推薦大家依循直覺,無論觸摸、擁抱甚或直接走進它,你都將感受到它用四散、破碎和崩解等「能量秩序重組」的方式來應對你的擾亂。

《Massless Amorphous Sculpture/質量も形もない彫刻》。(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Massless Amorphous Sculpture/質量も形もない彫刻》。(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02 《Morphing Continuum/変容する連続体》

同樣探討能量秩序,《Morphing Continuum》相比《Massless Amorphous Sculpture》,以有定型的空氣包、有確切路徑的循環,更具體化呈現「秩序」。

作品展演過程中,隱於各處的鼓風設備會垂直、水平兩段式捲動原來散布空間的大量銀球;每一顆銀球都是這個統一存在的其一要素,它的輪廓也同樣會因為每一要素的更替而模糊閃動。這個存在無法與環境分離,並隨環境變化而變化。座談開始前,猪子先生帶著我們一起走進《Morphing Continuum》——即便受到了「人走進」的破壞,它仍然很快修復並保持下去。

《Morphing Continuum/変容する連続体》縱向捲動形成垂直雕塑狀態。(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Morphing Continuum/変容する連続体》縱向捲動形成垂直雕塑狀態。(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Morphing Continuum/変容する連続体》橫向捲動形成水平雕塑狀態。(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Morphing Continuum/変容する連続体》橫向捲動形成水平雕塑狀態。(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03 《Megaliths in the Eternal Existence of the Open Universe/開いた宇宙の永遠の存在の中のメガリス》

此次日本首發,《Megaliths in the Eternal Existence of the Open Universe》以較其他展間明顯溫暖許多的空氣和間歇性雨水補充,試圖在室內環境孕育四季生機,不僅苔蘚植被茂盛,還有不少小香菇冒頭。猪子先生於座談中提及,打造此作正是為了證實一個有別於一般認為傳統藝術品珍藏所需的「開放環境」也能使藝術品價值永存(因人們向來利用「密封環境」確保藝術品保存良好)。目前作品也算成功完成,各株「植物藝術品」數月以來生長狀況相當良好。

《Megaliths in the Eternal Existence of the Open Universe/開いた宇宙の永遠の存在の中のメガリス》。(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Megaliths in the Eternal Existence of the Open Universe/開いた宇宙の永遠の存在の中のメガリス》。(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作品內容亦模擬大自然降雨並提高展覽空間溫度,在室內環境成功孕育四季生機。(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作品內容亦模擬大自然降雨並提高展覽空間溫度,在室內環境成功孕育四季生機。(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不僅養出茂盛的苔蘚植被,也意外促成香菇生長。(左上下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不僅養出茂盛的苔蘚植被,也意外促成香菇生長。(左上下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04 《Transient Abstract Life and Return/生と回帰の無常の抽象》

流動型態緊扣展館主題「(Bio)Vortex(漩渦)」的《Transient Abstract Life and Return》亦是日本首發之作。作品包含觀看版和體驗版,前者隔著玻璃,由觀眾的步伐間接引動漩渦;後者觀眾則可穿著館方提供的雨鞋進入體驗區,用自己的雙腳恣意攪和,直接生成漩渦。

《Transient Abstract Life and Return/生と回帰の無常の抽象》;圖為觀看版,另有供觀眾實際踏入流體之中的體驗版。(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Transient Abstract Life and Return/生と回帰の無常の抽象》;圖為觀看版,另有供觀眾實際踏入流體之中的體驗版。(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05 《Traces of Life/痕跡》

《Traces of Life》是描繪型作品中編輯個人最喜歡的一件,音樂的配合也恰到好處,完美加成個體和個體相會時莫名神聖的力量感。若沒有人身在其中,空間僅僅作為空間本身存在,什麼都沒有,什麼也都無法描繪。這個作品的世界,是依著人們的存在而開始被描繪;作品的空間與空間裡人們連動,人們的腳下所留的痕跡延展成一條綿長軌跡存在作品世界,漸成巨大存在。

《Traces of Life/痕跡》。(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Traces of Life/痕跡》。(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順帶提醒特別容易頭暈的觀眾,由於作品含有許多彼此交雜竄動且不停旋轉的線條,進場後可先蹲下再摸索至後半部觀賞區的傾斜梯面坐下(靠牆為佳),方能較舒適地進行體驗。

靠牆觀賞可避免眩暈,且視野最佳。(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靠牆觀賞可避免眩暈,且視野最佳。(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 更多精彩作品收錄

《Massless Suns and Dark Suns/質量のない太陽と闇の太陽》。(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Massless Suns and Dark Suns/質量のない太陽と闇の太陽》。(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Sea of Solidified Light/凝固した光の海》。(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Sea of Solidified Light/凝固した光の海》。(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Infinite Crystal World》。(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Infinite Crystal World》。(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Resonating Microcosms - Solidified Light/呼応する小宇宙 - 固形化された光》。(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Resonating Microcosms - Solidified Light/呼応する小宇宙 - 固形化された光》。(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What a Loving, and Beautiful World/世界はこんなにもやさしくうつくしい》。(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What a Loving, and Beautiful World/世界はこんなにもやさしくうつくしい》。(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花開花落、物質循環,乃至萬物生命交會,「teamLab Biovortex Kyoto」除新作帶來的震盪讓人不乏生理性淚水和雞皮疙瘩外,亦集結了邀請大小朋友手拉手,一起用身體認識世界的「運動森林」展區;顧名思義期待和大家共同創作、共享創作樂趣的「共創!未來園」教育展區;當然,最後一站且要奔向紀念品製作陣地「彩繪工廠」,把自己在《Graffiti Nature》或《Sketch Ocean》現場創作的生物化為托特包、T恤、拼圖、徽章等多樣商品的專屬圖案帶回家。

▪「運動森林」展區

《Floating Cosmic Spheres/浮かぶ宇宙球体》。(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Floating Cosmic Spheres/浮かぶ宇宙球体》。(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Rapidly Rotating Bouncing Spheres in the Caterpillar House/あおむしハウスの高速回転跳ね球》。(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Rapidly Rotating Bouncing Spheres in the Caterpillar House/あおむしハウスの高速回転跳ね球》。(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Multi Jumping Universe》、《Sliding through the Fruit Field》、《Graffiti Nature and Beating Earth》、《Aerial Climbing through a Flock of Colored Birds》。(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左上為《Multi Jumping Universe/マルチジャンピング宇宙》、左下為《Sliding through the Fruit Field/すべって育てる!フルーツ畑》、右上為《Graffiti Nature and Beating Earth/グラフィティネイチャーと鼓動する大地》、右下為《Aerial Climbing through a Flock of Colored Birds/イロトリドリのエアリアルクライミング》。(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共創!未來園」展區

《A Window to the Universe where Little People Live/こびとが住まう宇宙の窓》。(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A Window to the Universe where Little People Live/こびとが住まう宇宙の窓》。(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Sketch Ocean/スケッチオーシャン》。(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Sketch Ocean/スケッチオーシャン》。(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觀眾的現場創作可立即加入作品並連動其他展館,還能化為紀念品上的專屬圖案帶回家;圖於《Sketch Ocean》所繪。(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觀眾的現場創作可立即加入作品並連動其他展館,還能化為紀念品上的專屬圖案帶回家;圖於《Sketch Ocean》所繪。(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商品包括托特包、T恤、拼圖、徽章等種類,在《Graffiti Nature》或《Sketch Ocean》下訂後至出口前的「彩繪工廠」取件;圖以《Graffiti Nature》作品中所繪之生物示範製作流程。(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商品包括托特包、T恤、拼圖、徽章等種類,在《Graffiti Nature》或《Sketch Ocean》下訂後至出口前的「彩繪工廠」取件;圖以《Graffiti Nature》作品中所繪之生物示範製作流程。(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彩繪工廠」亦販售其他特色商品如植栽,提供觀眾留念。(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彩繪工廠」亦販售其他特色商品如植栽,提供觀眾留念。(圖片提供:teamLab Biovortex Kyoto, Kyoto © teamLab)

「teamLab Biovortex Kyoto」迎接每位到訪者盡情迷失、自由發現、驚喜獲得,毫不受限地闢出截然不同的「玩展」路線。

teamLab Biovortex Kyoto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南區東九條東岩本町21-5

  • 時間:每日9:00-21:00,最後入館19:30(2025年年底前的休館日為10月21日、11月4日、11月18日、12月2日及12月16日;開館與休館時間可能變動,最新消息詳洽官方網站
  • 票價:成人 ¥3,400起(採浮動價格制,需事先指定入場日期和時間方可知確切價格)/13-17歲 ¥2,800/4-12歲 ¥1,800/3歲以下免費;另推出彈性通行票,成人、兒童均價 ¥12,000,只需指定日期,並可於開館時間內任意時段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南美館「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開展:攜手策展人秋元雄史策畫,從10位日本女藝術家的工藝之作感受生命流動

南美館「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開展:攜手策展人秋元雄史策畫,從10位日本女藝術家的工藝之作感受生命流動

臺南市美術館自開館以來,持續策劃當代工藝展覽與論壇,自2021年起舉辦「工藝協奏曲:臺灣X金澤工藝交流展」、2022年「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及2024年「臺南X金澤雙城論壇:工藝與藝術的碰撞」,不僅呼應臺南作為工藝創作者聚居地,也建構出產、官、學的交流網絡,在各界引發廣大迴響。

南美館延續工藝推展的歷史脈絡,在今年秋季,邀請到日本GO FOR KOGEI 2025 總監、當代藝術領域的前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直島藝術計畫推手秋元雄史擔任策展人,策劃「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覽,藉由其專業視野拓展並深化台日雙方於工藝、設計與當代藝術之間的交流與對話。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大廳放置著藝術家山下茜里《渴望光明》。(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大廳放置著藝術家山下茜里《渴望光明》。(圖片提供:南美館)

集結10位日本當代女性藝術家

展覽從皮膚與內臟的感知為起點,試圖將自我、世界與時間組織起來。展覽從身體接觸和感官經驗中,所產生的既神秘又具象徵性的表現,以探求自我在現代的存在方式,及如何面對世界的方法。展覽由10位日本當代女性藝術家共同參與,作品涵蓋玻璃、漆藝、陶藝、織品、纖維等多元媒材,藝術家透過創作展現對生命、感官與存在的探問,每件作品都是對自我、世界與時間的深度思考。觀眾不僅能欣賞工藝的精緻,也能獲得個人感官啟發。

草間彌生在自傳《無限之網》中曾寫道:「不應該受到舊道德的束縛,要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在自由中求生存的精神也深深影響了這群藝術家的創作。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圖片提供:南美館)
臺南市美術館推出「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展。(圖片提供:南美館)

動漫《葬送的芙莉蓮》啟發的感官隱喻

展覽以動漫《葬送的芙莉蓮》中主角打敗魔王後的旅程故事為隱喻,觀者可透過作品審視自我,重新建構與他者及「來世」的關係。展覽也藉此引導觀眾從過去與幻想中追憶與懷舊、體會靜謐與內在情感,並啟發想像力。觀者透過感官體驗,感受自我與世界的連結,探索存在的意義。

藝術家宮田彩加〈核磁共振 SM20110908〉系列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宮田彩加〈核磁共振 SM20110908〉系列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透過工藝之作感受生命流動

展覽分為4大子題,探討人類生命的經驗累積、身分認同、對話與交流,以及心靈與身體的連結。透過工藝作品,引導觀眾逐步延伸至設計與當代藝術領域,探索文化意涵與創作魅力,也促進台日文化在美學觀點與創作思維上的深層對話。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首先從「記憶與情感:過去與幻想」展開,介紹牟田陽日小林萬里子綿結3位藝術家。牟田將陶瓷傳統圖像結合個人想像,投射自然觀;小林以「生命的循環」跨越人類與動植物的界線;綿結透過原始技法,追尋超越時代與地域的根源之美。

藝術家牟田陽日《某時某地 一對一》(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牟田陽日《某時某地 一對一》(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小林万里子的作品《無盡的喜悅》(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小林万里子的作品《無盡的喜悅》(圖片提供:南美館)

第二子題「旅程:探索超越界限」關注旅程與他者的相遇,成為藝術家靈感泉源。佐佐木類透過植物採集展開《植物的記憶》系列,直面土地與旅行的感受,重新發現自我。

藝術家佐々木類透過旅行中採集到的職務,將其封印在玻璃中進行燒製的特殊技法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佐々木類透過旅行中採集到的職務,將其封印在玻璃中進行燒製的特殊技法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不同來源或成分的玻璃,也會形成不同效果,這件系列作品的玻璃帶了些許綠色感,即是使用回收玻璃而呈現出來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不同來源或成分的玻璃,也會形成不同效果,這件系列作品的玻璃帶了些許綠色感,即是使用回收玻璃而呈現出來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而在「邂逅:與他人的共鳴」中,藝術家三嶋律恵則與義大利穆拉諾島的工匠合作,在玻璃工藝中引入新表現,使作品隨光線展現不同姿態。中田真裕以時間沉澱記憶,透過色層堆疊留下製作過程的軌跡;佐合道子則在觀察與造形之間探問生命本質。留守玲則從日常素材挖掘並顯現其新質地與特性。

展覽室C第三子題「邂逅:與他人的共鳴」陳列了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展覽室C第三子題「邂逅:與他人的共鳴」陳列了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圖片提供:南美館)
三嶋りつ惠在玻璃燒製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創造出作品的多樣性。(圖片提供:南美館)
三嶋りつ惠在玻璃燒製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創造出作品的多樣性。(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中田真裕的漆器作品《漂浮》。(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中田真裕的漆器作品《漂浮》。(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留守玲用金屬熔接與熔斷技法進行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留守玲用金屬熔接與熔斷技法進行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佐合道子用瓷土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佐合道子用瓷土創作(圖片提供:南美館)

最後「生與死:生命的律動與心理」回到「生命本質的追尋」,山下茜里剝除皮膚的表象,以鮮烈色彩描繪人類的身體,探問「人」的本質;宮田彩佳將MRI影像轉化為藝術,將原本帶有死亡預兆的影像,化為面對身體不確定性的心理回應。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山下茜里的蠟染作品《超越肌膚》。(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宮田彩加本次展示的創作靈感源自於自身在醫院檢查所進行的MRI核磁共振檢驗報告圖片。(圖片提供:南美館)
藝術家宮田彩加本次展示的創作靈感源自於自身在醫院檢查所進行的MRI核磁共振檢驗報告圖片。(圖片提供:南美館)

皮膚と內臓-自己、世界、時間
展出時間:2025年10月3日至2026年1月18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 A-D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臺南市美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