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返回文章

<下石村橋上書屋>形式不是中國的路

<下石村橋上書屋>形式不是中國的路

<下石村橋上書屋>形式不是中國的路

<下石村橋上書屋>形式不是中國的路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下石村橋上書屋>形式不是中國的路

+4
+4
+4
+4

當所有的西方建築師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大城市,李曉東轉向中國農村,以融合當地文化的建築活絡了在地社區,它不只在形式上改變了農村聚落,更是一場中國社區總體營造的開始,讓我們看見建築的文化動力對一座城市的影響,絕對不只是把中國符號放上建築形體如此單薄的表現;這也是為什麼李曉東成為今日中國建築界中重要的角色,他勇於放下向西方建築靠攏、獲取大量資金的機會,看見中國土地真正需要的內在動力,並透過建築,真實地改變了中國。

徹底以土地為靈感的中國建築
2009年,李曉東在偏遠的南方福建郊區的客家庄,完成了一項讓世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下石村橋上書屋」,它為李曉東贏得了一座重要的建築獎,也為中國建築開出了一條新路。這個建築很小,就在一座連結兩個土樓的橋上,它實為一個小學校園,只有兩間階梯教室,一棟小圖書館,但因為李曉東看見這裡獨特的文化特性,將小學建在橋上,連結了兩個原本勢不兩立的土樓聚落。


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過去具強烈凝聚力的客家文化,由於新的家庭與社會結構產生,村民各戶獨立居住,村落失去了公共場所,更失去了凝聚力,加上早期兩個敵對聚落互不往來的歷史,村落便開始衰敗,直到橋上書屋的出現。


一座建立在橋上的小學活絡了整個村落,這裡變成了旅遊景點,一邊的土樓改造成青年旅館,另一邊則改造成老年活動中心,居民開始凝聚在橋上書屋,許多公共活動逐漸產生,更同時在精神上連結了兩個原本互不往來的土樓文化,變成了新的農村。李曉東長年來的思考,加上在新加坡工作的觀察,凝結在這個作品中,一次爆發出來;他堅持不複製別人、不放棄自己的中心思想「民族形式和當代沒有關係,只能證明當代的不自信,或者媚俗,」李曉東說:「什麼能代表中國?我們能講的是地域,根據每座城市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建築。」




文_柯維玲 圖片提供_李曉東工作室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La Vie雜誌第108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