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糖廠大改造 與大自然共生的「廢墟學院」

「全世界沒有如此獨一無二的地方。」芬蘭籍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表示。


台東近期出現一座讓人驚艷的「臺東廢墟學院」,不過它可不是憑空出現,此座廢墟改造自臺東糖廠內的製糖工廠,是一項前衛且概念創新的建築與藝術實驗計畫。臺東縣政府邀請以「第三代城市」等未來城市建築理論概念而獲得國際注目─芬蘭籍建築師兼藝術家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並以策展人羅秀芝秉持的開放空間藝術策展為核心,吸取在地台東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在地生活智慧,加上台東縣副縣長張基義的推波助瀾,共同建構出這座國際藝文交流平台。


建於1913年的臺東糖廠,1996年因環境變遷而關閉,為臺東縣現存最大的工業遺址。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與幾位在地知識的專家,還有志工們,開始著手進行「臺東廢墟學院」的大改造。


當所有的人造之物都變成自然的一部分時 即是廢墟
有鑒於臺東糖廠特殊的歷史意義與建築、空間的鮮明特色,和台東原住民族獨特的環境智慧,以及融合多元文化的地方特色,臺東廢墟學院將剛硬的、充滿噪音的工業廠房,變成柔軟的、可供沈思的靜謐空間。他們將土壤與植物帶入廠房,依照日照強度、不同生物的品種,研究種植適合在室內自然採光的情況下仍可生長的植物。馬可‧卡薩格蘭認為,當所有的人造之物都變成自然的一部分時,即是廢墟,人必須要和自然再度建立親密關係。


循着旋轉梯拾級而上到製糖廠二樓,即可抵達臺東廢墟學院的入口。一進門,首先看到的是以榻榻米鋪設的多功能會客室,訪客可在此脫下腳上的鞋,體驗日式禪風打造的會客室氛圍。這裡也可做為舉辦講座、肢體活動、休息睡眠區。沿著木棧道前行,將經過有兩座雙人鞦韆的休憩區。在臺東廢墟學院,玩耍是必要的日常活動,而遊戲是創造力的必備養分。


來自屋頂、宛如教堂聖殿的神聖之光,是製糖工廠獨特的採光設計。隨著晨昏的變化,神奇的光線,時而照在木地板上,時而照在沿著巨大蒸發罐、結晶罐上生長的藤蔓植物上,營造出戲劇性的空間氛圍。重新被引入的植物在此慢慢生長,植物、昆蟲與機械共存的奇特景觀,彰顯了自然強大的力量和生命的奧祕。沿著木棧道繼續往三樓前行,即是由來自各地的第一期工作坊成員共同打造的社區花園,自然在此以工業機器和廠房結構為家,漸漸開出奇花異果。可見臺東縣政府保存與再造工業遺址的用心。


「第三代城市」 未來城市建築理論概念
臺東廢墟學院的「第三代城市」概念,主張第一代城市時期,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到了工業革命開始的第二代城市時期,人與自然隔離;因此,第三代城市強調必需再度縫合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讓人與自然在此建立親密的關係。臺東廢墟學院在糖廠的工業空間中,重新打開和自然接觸的管道,即是「第三代城市」理論的具體實踐。


馬可‧卡薩格蘭認為,他在台東所見的山與海,是其他歐洲國家所沒有的自然景觀,而台東的原住民文化與未過度開發的純粹自然,也是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少有的。副縣長張基義則對台東抱持高度的期待,他認為台東的可能性很大,是個充滿活力、原始、美與在地智慧的地方,台東的地景獨一無二,擁有自己的原貌,近年來也相當多國內外藝術家進駐於此,結合原住民與新住民的多元生活,期望將台東的故事推廣出去。


未來,能以人與自然共生的、昆蟲巢穴般的生物城市為理想,臺東廢墟學院將逐步朝向實驗型的藝文空間發展。最終,期待能將這個臺東縣最大的工業遺址,打造成具有臺東在地特色的國際藝文交流平台。


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
馬可 • 卡薩格蘭,芬蘭籍建築師兼藝術家,2013年甫獲得歐洲建築獎(European Prize for Architecture 2013)和國際建築評論委員會(CICA Aw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Architectural Critics for conceptual and artistic architecture)頒發的觀念與藝術建築獎等兩項國際大獎,並以第三代城市(Third Generation City)、都市針灸術(Urban Acupuncture)、都市河流主義(River Urbanism)、終極廢墟(Ultra Ruin)、都市生態針灸(Urban Ecopunture)等未來城市建築理論概念,漸漸建立一套隱含與自然共生息的後工業時代建築思維,而受到廣大的國際注目。近日,他接受「國際生物城市主義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urbanism)副總監的職務,因此,臺東廢墟學院將連結此一國際平台,進行經驗交流與分享。


策展人羅秀芝
策展人羅秀芝長期致力於台灣藝術史研究,以及實驗性跨界藝術策展,此次的臺東廢墟學院乃繼金門的《牡蠣人》(金門創作藝術節《島嶼。劇場》)之後,再次與馬可合作,期盼能以在地知識為核心,結合蘭嶼達悟文化代表的海洋文明、臺東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多音交響的山海文化與臺東廢墟學院的理念,以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點此連結至臺東廢墟學院粉絲專頁
資料圖片來自 臺東縣政府   文字整理編輯 / Chloe C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並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能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天燈的延伸,更多是在地文化的挖掘,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透過設計導入,讓平溪商圈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表達新意,開啟山城緩行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識別以旗山區域總體品牌為發展概念,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將公共設施運用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讓導引系統融入街景,也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並為延伸旅客於旗山區域遊憩時間,利用大溝頂空間打造「無人旅客中心」的導覽概念,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引旅客深入探索在地景點,延伸旅遊半徑,帶動人潮與商圈品味。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雙年度盛事「高雄設計節」,於10月2日至11月2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隆重登場。本次展覽邀請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顛覆傳統的城市行銷手法,將高雄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共襄盛舉,邀請市民一起成為高雄潮流人,一同發聲,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

策展人林唯哲出生成長於高雄,現定居東京,長期關注亞洲城市的文化流動與視覺傳達,他將個人對街頭文化與設計語言的敏銳觀察,帶回熟悉的土地,以策展形式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這份不爭並非消極,而是一種根植於產業底氣與庶民生活節奏的從容與自信。」高雄的態度,不是追求西裝筆挺的菁英形象,更像是一位穿著寬鬆 T-shirt、自在隨性的「街頭歐爸」。此次展覽正是要褪去城市的包袱,回歸最真實、最「Real」的街頭聲音,讓觀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打造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

展覽視覺以「塗鴉覆蓋」為概念,呼應了街頭文化中最純粹的行動:發聲。策展團隊表示,塗鴉不是破壞,而是對現有框架不滿、對主流敘事反動的最直接表達。它象徵著將自己的聲音「覆蓋」上去、主張立場的行動。主視覺以「試噴頭、試手感」的隨性筆畫為元素,多彩的噴漆則象徵著多元主張的共存。這場展覽是一場鼓勵人們勇敢發聲的潮流運動,讓每個「我」都有話可說,自信地說出「這就是我的高雄態度」。展覽將串聯設計、時尚、塗鴉、建築、策展、表演與數位創作等領域,打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讓高雄成為青年世代與創作者們表達態度的能量場。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從7大展區認識高雄

「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另外,展覽期間,現場也有潮流賣店「你這個潮包」,販售高雄態度周邊商品。

態度的根源:由高雄街頭天王以AR影像再現潮流。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潮字典:以巨型辭典的形式,解析高雄獨特的城市現象,沒有官方用詞,只有來自街頭的角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腔:透過影音裝置,帶領觀眾學習來自街頭的聲音,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蝦款?高雄款!: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左岸:展出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探討高雄文化養分如何激發原創藝術創作。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人指點:透過五位高雄出身的音樂創作者的一鏡到底行走訪談,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走在最有態度的高雄街頭。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幫高調:集結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鼓勵觀者定調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 高雄設計節2025 ] 
展期:10.02 (四) - 11.02 (日)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P2倉庫
門票:免費入場

資料提供|選選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