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必用文具! 文具達人沈昶甫的蒐藏門道

若把文具比喻成物種,那他一定是最具多樣性的生物。要如何欣賞文具、收藏文具,是初訪文具之森的朋友們應該先閱讀的森林導覽。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各種器物道具中,文具可說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使用時間最久也最頻繁的道具了。

 

文具角色的變革
其實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文具已經悄悄面臨一場革命,而這幾年來電腦以及手持式資訊設備、雲端服務的普及更加速這場變革──也就是讓文具走上電子化一途。Evernote、Google雲端硬碟、能即時把書寫的資料存入電腦的電子筆等等,這些電子文具可說是眾人的注目焦點。雖然傳統文具的設計依舊精美、性能表現依舊可圈可點,但是在目前的環境中,傳統文具的角色也隨著這場變革慢慢調整中。

我觀察到「懷舊感」是一項重要因素,其重要性甚至已經與文具的「功能性」平起平坐、影響了使用者選擇文具的偏好。在這股懷舊感的影響下,選購文具時就特別容易被經典文具吸引住。所謂的經典文具幾乎都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已經生產一段很長的時間,即使歷經多次的潮流轉變以及新科技的衝擊仍然能夠在市場中保有一席之地,必定有它過人之處──也就是能讓它成為經典的理由。

 

原創設計成就經典不滅
許多文具品牌都有經典文具,例如CARAN d’ACHE的Fixpencil曾被瑞士郵局印製成郵票以彰顯其經典設計,而它們的削鉛筆機也堪稱經典。Pentel公司所生產的Sign Pen成為後世簽字筆的模仿對象,是文具迷公認的經典簽字筆。肥後守小刀從19世紀末開始生產至今,也成為許多類似產品的模仿對象,包括許多人小時候都曾擁有的超級小刀,而它的功能也隨時代而演進,現在最常被用來削鉛筆。

從這些經典文具中可以發現它們都是原創的設計,而且能提供新的體驗──包括視覺、觸覺或是使用上的體驗,或是能解決問題,而這些就是我在收藏文具時考慮的部份重點。當初我成立部落格的用意就是希望以剖析的方式,從設計與歷史等面向把文具介紹給大家。一方面是想讓大家了解平常不會去注意到的、文具的另一個姿態,另一方面則希望能藉由對文具的了解,拉近文具與使用者的距離,以增進文具與人的互動。

 

文具收藏的「眉角」
經典文具的挑選有些方向可以參考,但挑選收藏文具時又有更多因素要考量。以這批古董鉛筆為例,雖然就鉛筆本身來說頗有歷史,但是它在收藏市場上並非特別罕見的珍品,而我收藏它的原因並非單一商品的珍稀性,而是要找到12打裝、還附上包裝盒的完整商品非常少見。

有時候收藏品的附屬物也是我收藏的原因。這組裝在玫瑰木盒中的製圖工具,光是本身的精緻度以及完整度就足以構成收藏理由。但是隨盒子附上的購買收據則是這組收藏品的另一個可看之處。依收據上記載,這組製圖工具購於1912年,而且購買地點就是知名連鎖藥妝店Boots。從收據表頭上可以看出當年的Boots也兼營文具業務,也能看到當時的負責人就是Boots的第二代掌門人Jesse Boot,而Boots就是在他手上開始邁入國際化。我把這種能藉由收藏得知當時的歷史稱之為收藏者的特權,這也是收藏文具的趣味之處。

 

失落的收藏拼圖
既然是收藏家,就一定會有遺珠之憾。找尋這些未能收藏的逸品也是驅使收藏家們繼續收藏的動力。樹木鉛筆是一款以各種木材製作的鉛筆,共推出上下兩輯、合計40支鉛筆,因此也使用了40種木材製作,整套鉛筆宛如木材樣本般,相當賞心悅目。但由於製作上有難度(當時都差點無法完成),因此只生產一批之後就絕版,是鉛筆收藏者心目中的夢幻逸品。我於數年前在偶然的機會下、極其幸運地收藏了下輯,但上輯一直遍尋不著。像這種完成了一半的收藏最令人掛念。

有心想要收藏的朋友一開始最容易有個盲點,就是追逐熱門的收藏品。何不收藏自己有興趣的文具、而不是跟著別人來收藏呢?例如我有些日本的收藏家友人,就因為對橡皮擦有興趣而專注於收藏橡皮擦。還有一位的收藏習慣也很特別,他喜歡盒裝的文具,因此在他的收藏中不論是筆或是橡皮擦等等,雖然不見得都是很珍稀的文具,但都是一整盒的大包裝。在我的部落格中,盡可能介紹一些較不受注意的文具。就是不希望讓有心的朋友失去尋找收藏方向的機會。收藏這麼多年後我深深體會到,不論見林不見樹還是見樹不見林,最重要的是在森林裡找到自己想看的那塊風景才對。

 

沈昶甫
從小開始收集文具一直到現在研究文具、寫文具部落格、出版文具書籍,進而開了家文具店並設計文具。然而就在這些無意的舉動之中,文具病也逐漸蔓延至其他人身上。目前在照顧「直物生活文具」這家店,也經營名為文具病的部落格。曾著有《文具病》這本書,同時也是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視覺心理學以及人與物的互動。


文:沈昶甫 攝影王漢順 圖片提供沈昶甫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大人の文具500選,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大人の文具500選:藏家必蒐設計經典文房具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另外,此次也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讓浪浪獲得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與希望,其收益也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華康浪狗狗體 2.0》誕生

自2021年首度推出以來,《華康浪狗狗體》受到熱烈迴響。當時華康與三牲工作室共同發起「浪狗狗回家字型」企畫,靈感來自三牲長期為中途之家浪浪拍攝肖像的行動,期望打破社會對流浪動物的刻板印象。再進化推出 2.0 版本,華康希望讓「字體」不只是溝通的媒介,更成為一種能被感知的語言——透過筆畫的彎曲、姿態的延展與字形的節奏,感受狗狗的神情與等待。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

《華康浪狗狗體 2.0》以華康明體為基礎,本次特別推出兩款全新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黑」與「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黃」,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與特徵,將浪浪的身影化作熟悉的注音符號筆畫。新版共新增 74 個注音文字與 10 組顏文字(其中藏有浪貓版彩蛋),象徵為 88 隻浪浪爭取曝光機會。字體將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限非商業使用),邀請大眾以創意書寫的方式,傳遞對浪浪的關懷。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 × 三牲工作室 × 全家雲端列印

三牲工作室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以《華康浪狗狗體 2.0》為主要視覺,由華康設計 4 款注音文小卡與 2 款顏文字貼紙。民眾只要在 FamiPort 雲端列印平台選購喜愛的設計圖卡,即獲得專屬 QRcode,隨時可在全台任一「全家」店舖的 FamiPort 機台列印出來。本次合作由三牲工作室提供素材、華康提供字型、「全家」支援列印服務,相關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流浪動物公益團體。期許透過設計與日常行動的結合,讓每一次列印都成為浪浪的一份希望。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不僅是一款字型,更是一場跨界的溫暖合作。從華康字型的專業設計出發,結合三牲工作室的影像故事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的大眾通路,讓設計、公益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因為每一筆畫都藏著浪浪的身影,每一次列印都可能改變牠們的命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免費下載
字體下載請點此
▨ 字體使用|華康浪狗狗體字型檔與圖檔,均僅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使用
▨  FamiPort 雲端列印「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
▨ 公益用途|列印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資料提供|華康字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