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設計周最受矚目的 15大熱門設計話題!

米蘭設計周最受矚目的 15大熱門設計話題!

「設計歷史」可說是2015年的關鍵字。述說歷史、營造氛圍、製造復古、進行引述,這些都變成引領一種生活風格的信號燈。設計,曾經一度是某種技術規格,和人們的生活隔離開來,但現在已經等同生活方式和個人經歷,並且融為不可分割的一體。


設計師們用歷史說書人的角色爭相鬥豔,例如Jaime Hayon和Cassina的合作,置身歷史中尋找靈感,這位西班牙設計師重新演繹了法國建築大師科比意的作品;義大利雙人組合LucidiPevere的目光則投向了蒙古高原,為De Padova設計了沙發Yak(犛牛);中國燈籠元素被Raffaella Mangiarotti和Marco Ravina準確地應用在為Serralunga設計的作品Honey燈具;摺扇的概念則被台灣的柒木設計實驗性副牌KIMU LAB呈現在美麗的黑色屏風之中;就連有著搖滾靈魂的英國設計師Tom Dixon都以90年代的Disco Lounge作為靈感來源,為米蘭廢棄歌劇院打造全新的展場The Cinema。


北歐傳統工藝存在價值
米蘭設計周期間除了Rho的Salone del Mobile. Milano主展場是兵家必爭之地,會外展更是在米蘭市中心遍地開花,透過義大利政府的積極行銷,讓旅客深刻體驗米蘭結合設計、建築、藝術到時尚的充沛創意實力;然而今年依舊是義式創意當道嗎?建築設計雜誌《Dezeen》的作家Dan Howarth曾提到從時機、消費趨勢及政府政策的觀點,分析哥本哈根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設計重鎮的理由,有別以往的低調,北歐勢力顯然異軍突起,除了老牌PPMøbler第三代繼承者暢談北歐家具的存在價值和永續的製造業概念外;由策展人GamFratesi主導的心工藝mindcraft exhibition設在布雷拉區修道院,強調設計始於傳統工藝,展出的作品都表現出北歐工藝的本質;此外,還有強調「買得起的北歐家具」由muuto及Normann Copenhagen等年輕設計品牌為主的Danish house今年也企圖用「安靜的力量」攫獲人們的目光。


科技材質,始於人性
家具科技化的趨勢彷彿蓄勢待發,結合科技的家具勢如破竹全面展開,LASVIT的supernova燈具像一盞巨型的水母隨著人體的動作感應起舞;SaloneSatellite(衛星展)台灣設計師黃致傑的Dandelion Mirror則以和人表情微笑互動的智慧裝置拿下新銳設計獎第二名。與義大利老牌水晶燈品牌Barovier&Toso合作的台灣築內設計(AI Group)以一盞結合水晶玻璃工藝和設計智慧的燈具驚艷四周。談到材質和形體,不得不提到MOROSO與Ron Arad、吉岡德仁設計的沙發,共同的特點都是具有結構性的線條、雕塑般的比例,以及與荷蘭織品公司FEBRIK特殊漸層布料搭配得天衣無縫。然而2015年最值得關注的顯然是「全球品牌都爭相合作」的Nendo佐藤大,與眾多品牌跨界設計的佐藤大依舊是今年的話題,帶著紅不讓的聲勢穿梭在各大展場之外,更破天荒在米蘭市區一處博物館展出與32個品牌合作多達216件的作品。

 

15 大最具創意與備受矚目的熱門話題!

◎ Hit Subject 1!全球品牌都想合作的Nendo佐藤大

2015年可說是Nendo佐藤大最為風光的一年,剛被M&O巴黎家飾展評選為年度設計師,Nendo包下位於米蘭市中心的Museo della Permanente博物館,盛大展出與32個品牌合作的總計216件作品,在純白色的寬敞空間中,透過極具張力的作品,以劇場般的表現方式,爆發一股寧靜的力量。La Vie專訪佐藤大,提到他的每個設計都具有人的本質及情感,用故事串聯設計,作品才會打動人心,比如Nendo與Glas Italia合作的玻璃桌上裝設具有感應器的LED燈,透過燈光的移動及遠近折射出雪花紛飛的意象。佐藤大提到這是某日早上起床在洗手台洗臉的時候,看到陽光透過水折射出美麗光影而產生的靈感。從2002年至今,Nendo與上百個品牌合作完成許多膾炙人口的品項,問到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獨立品牌?佐藤大笑著說他從來不先設想「成功」兩字,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成就,第二件事是替客戶解決問題,第三件事是選擇困難的路走。針對第三點,佐藤大特別提及年輕的設計師應該選擇困難的路走,因為這樣是對自己的一種磨練,無論是心智或是設計筆鋒的銳利度!「當人選擇困難之路,他獲得的自我成就也會越高。」這是佐藤大給年輕設計師的建議。

 

1. Rain Bottle─最有詩意的設計

當時為M&O巴黎家飾展設計的展覽,主題是「詞」,要求設計師考慮語言和設計之間的關係。Nendo選擇以「雨」作為主題,透過「雨」的20種日文,表現細微的日本雨天變化。透明的丙烯酸瓶一字排開,每瓶包含一種不同的雨及表現方式,比如五月雨的瓶中有綠色的草地;時雨就來到落葉的季節;雹則看得到較大的雪花等。

 

2. Soft─改變玻璃堅硬的形象

Soft是與Glas Italia合作的三種尺寸矮桌,由兩片玻璃接合,橫截面為45°分別印刷鮮豔的色彩,這些橫截面黏合在一起,由於霧面玻璃材質的關係,顏色會有漸變的效果。Nendo試圖建立一種天然柔軟的印象,讓玻璃的邊緣顏色是模糊和柔和的。成功打破玻璃給人以往的銳利而堅硬形象。

 

3. Float─漂浮在空中的椅凳

一張看似普通的凳子,有著矩形膠合板座面和鋼管椅腳,而玄機就藏在椅板下!椅腳似乎被切斷的不安感,創造了一種座椅看起來像是漂浮在空氣中的視覺效果。透過結構學的設計,在椅背下創造了懸臂結構,Nendo提到他的設計是「出乎意外地」提供多樣化舒適的座椅體驗。

 

◎ Hit Subject 2!吉岡德仁的家具新形態

吉岡德仁向來對於操縱形體與材質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這一點與義大利家具MOROSO不謀而合!今年出現在三宅一生位於丸之內旗艦店,三張大小不一、造型獨具的沙發,就是吉岡德仁與MOROSO最新合作的發表Brook,運用複雜的幾何計算原理,打造一塊有如精密切割的「原石」,包覆著MOROSO與荷蘭織品公司FEBRIK合作設計的特殊漸層布料,La Vie專訪時吉岡德仁笑著說:「你不覺得這顏色像極了櫻花的色彩嗎?」在這美麗的春天顏色下,吉岡德仁的作品彷彿有了另一番詮釋。吉岡德仁也提到他想做的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品項」,材質是真實的,而人的感受和情緒是虛無飄渺的,如何將兩者串聯起來,是他最深入研究的議題,因此,每次在設計之前,吉岡德仁會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感受到什麼?觸摸到什麼?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會帶著感性的連結,也更能貼合使用者的需求與心情。

 

1. Ron Arad ─ Glider彩虹漸層沙發

設計界的雕刻家Ron Arad為MOROSO設計的Glider沙發可說是展場內最吸睛的作品了,不但有鮮豔的色彩,還有厚實的形狀,每個進入展場參觀的人都忍不住想一屁股坐下來,好好享受一張好沙發帶來的舒適及放鬆!Glider沙發帶來的樂趣、功能和舞台表現力只有Ron Arad才想得出來。

 

2. David Adjaye ─ Double Zero椅凳系列

被認定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坦尚尼亞裔建築師之一David Adjaye,用高腳椅凳替MOROSO打造居家新風格,乍看之下,這圓形椅凳似乎帶著一點80年代的復古風情,然而椅面的圓形、椅腳的方形,以及椅側的三角形卻形成一股平衡卻微妙的結構,David Adjaye運用俐落金屬管打造的椅身,充滿無限大的可能,也將他個人獨特的無國界語彙融入設計之中!

 

3. Patricia Urquiola─優雅的Bold沙發

來自西班牙的女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設計的Bold,可說是一款結合大膽的形體、平衡感和功能性的優雅設計,並且可能成為日後MOROSO經典之作的一款沙發。Patricia Urquiola將小細節設計在邊緣的縫合線中,經過雙層摺疊的線條,不但能凸顯沙發的個性,也能創造每塊沙發結構的柔軟厚實感,展現高度的功能美感和完成度。

 

◎ Hit Subject 3!台灣設計師玩轉水晶燈老品牌B&T

來到義大利威尼斯水晶燈品牌Barovier&Toso位於Salone del Mobile. Milano的展場,映入眼簾的是那一盞高掛在獨立展間內的水晶吊燈Angel,結合堅實的結構力學,呈現優雅的美感姿態。

 

Barovier&Toso CEO Jacopo Barovier談到B&T在威尼斯有700多年的歷史,雖然擁有高深的工藝水準技術,但也同樣得面臨義大利製造業萎靡的問題,個性直率的Jacopo Barovier認為如何延續優越的水晶玻璃製造品質才是最重要的基礎,然而不斷創新也是經營很重要的思維,因此3年前B&T透過競圖方式與台灣的築內設計團隊合作,開始這一項史無前例的合作計畫。

 

築內設計運用數位設計及3D運算技術設計的作品,由產品設計總監楊建鑫領軍,主任設計師栗德齡主導,並且與團隊內的結構工程師等全力協助,經過至少30次以上的3D建模,而栗德齡本人也多次赴威尼斯的B&T工廠與玻璃工匠進行多次討論及實驗,最後終於將這盞結合藝術裝置、創新思維與品牌平衡的水晶吊燈Angel製作完成,問到Jacopo Barovier最困難的部分在哪裡,他笑著說,「那一片片的羽毛玻璃其實是最簡單的,工藝面我們一點也不擔心,最困難的反而是金屬結構!」因此金屬結構的部分也是由築內設計尋找師傅及工廠在台灣完成的。


關於設計概念,主任設計師栗德齡說:「Angel的羽毛向外展開,呈現一種盤旋而上卻優雅的型態,其實是我在設計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畫面,而事實上它的規格也相當符合亞洲飯廳大圓桌空間的規格。」Barovier&Toso與台灣團隊合作打造的手工水晶吊燈Angel,流暢且極具動感的線條,在空間中就像纖細的天使翅膀般輕盈飛揚。每片由威尼斯玻璃工匠製作的玻璃羽毛,與燈具頂端的吸頂結構及LED燈源,讓光線穿梭其中,彷彿也豐盈了空間中溫暖和諧的氛圍。

 

◎ Hit Subject 4!nbt.STUDIO回收廢料再製的新材質

衛星展(SaloneSatellite)中台灣設計師的作品驚艷國際媒體。nbt. STUDIO的蕭光廷從2012年開始參展總是以環保及回收為題材,此次「大未來計畫」提出了三個設計概念:工藝再生、材質再生與科技再生。蕭光廷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台灣本地回收商及藍訊科技共同合作,將垃圾規格化後開發出Nebbia─interactive lighting鑽石燈,原件採用LED燈條,覆蓋上由廢棄LCD電視螢幕回收而來的各式導光板與感光膜片,使光能平均擴散,再將其中的增光膜片針對其感光特性加工出不同角度的稜鏡折痕,讓光源因相互折射而產生類似水晶般的質感。


最有趣的是Nebbia可透過網路,當指定的Facebook頁面被按讚的時候,其光源將作出有趣的變化傳遞訊息。讓訊息通知不再只是鈴聲或數字,而是一種更融入於空間的一種方式,未來將針對空氣品質、氣溫、時間甚或是股市漲跌做出不同的顯示。蕭光廷在與La Vie訪談時最後說到:「把不值錢的廢料變成可用的資源,這才是設計的價值所在。

 

◎ Hit Subject 5!台灣設計師黃致傑智慧生活提案

家具科技化的趨勢彷彿蓄勢待發,智慧型生活提案也如雨後春筍般在今年的米蘭設計周持續發生, 其中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在衛星展(SaloneSatellite)中大放異彩的台灣設計師了!衛星展獲得新銳設計獎第二名的是來自台灣設計師黃致傑的「種子鏡像」(Dandelion Mirror),透過資訊分析與運算,能計算觀鏡者當下的情緒表現,並將觀者的微笑轉換為一種生命能量,滋潤鏡面浮現的虛擬蒲公英生長,為生活帶來會心一笑的喜悅。問到透過作品對參觀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黃致傑回答到:「科技產品經常產生兩種極端的效果,一種是創造出冷冰冰、硬梆梆的設計、另一種是創造出更人性化的設計。我希望參觀者透過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自然和諧的元素,透過互動,看見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同接觸大自然一般。我時常思考大自然的形態如何透過電腦程式、互動技術複製再造。」此次獲獎的「種子鏡像」顯然是智慧科技傳達人性的最佳映證。

 

◎ Hit Subject 6!最具科技概念的LASVIT互動燈具

來到捷克頂尖手工燈具品牌LASVIT位於Euroluce燈具展的展場,一個神奇的互動智慧裝置燈具讓每個位於燈具下方親身體驗的參觀者感受到科技的魔力!由設計師Petra Krausova設計的Supernova,讓未來瞬間來到我們眼前。它神奇地變換時間和空間,通過改變其形態響應人們的動作。安裝在透明玻璃元素裡的三個無線感應器,可以同時通過各種角度及移動創造引人入勝的光感及互動模式。Supernova不再侷限於美麗的手工水晶玻璃型態,科學家透過稜鏡的折射與互動裝置,讓水晶燈具開始活躍起來,意想不到的擺動幅度和光的折射,有如一個巨大的水母般,與人們在宇宙的黑暗中,透過肢體動作,進行一場感知的智慧型互動與回饋!

 

◎ Hit Subject 7!結合前衛藝術風格的Gervasoni

由義大利設計教母Paola Navone擔任創意總監的義大利家具品牌Gervasoni發表了「Brick Up!」系列家具,巧妙結合了極簡設計語彙與東方寫意生活靈感,創造獨特現代家居品味。讓人驚艷的原創設計不得不提Brick 33餐桌,灰色的不鏽鋼桌面結合原木桌腳,創造剛柔並濟的一面,此外,Brick133餐桌則以卡拉拉大理石與金屬桌腳,詮釋傳統餐桌造型。Paola Navone最擅長的是率性色彩的運用,Ghost系列沙發將Paola心中理想的現代生活完美詮釋:在簡潔、舒適、毫不做作、渾然天成的設計之中藏著令人驚喜的迷人風貌和美麗細節。

 

◎ Hit Subject 8!Rolf Benz有機和裝飾線條的現代時尚

德國Rolf Benz 640由蘇黎世的設計師This Weber設計,靈感來自於現代藝術的雕塑、水晶及建築作品,旨在創造出能輕易辨認的華美外型,從而衍生出立方體和有機型的結合,椅身裝飾性的縫線及現代的實木椅腳更為Rolf Benz 640增添一絲風采。由formstelle工作室所設計,Rolf Benz 580扶手椅是設計文化之巔的化身。Rolf Benz 580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木質結構,由「摺疊」的概念發想,以formstelle工作室對細木工業的專業為基礎,結合Rolf Benz在填充襯料上的精良工藝,打造出極具獨特性的Rolf Benz 580。

 

◎ Hit Subject 9!北歐家具存在的價值是永續與工藝

來到PP Møbler的會外展展場Palazzo Lita Corso Magenta,是一座古老的建築,斑駁的牆壁與雕花壁爐顯示它的長遠歷史,與PP Møbler品牌不謀而合。La Vie專訪年輕的第三代繼承人Kasper Holst Pedersen,問到PP Mobler在「創新」與「傳統」這兩者間是如何平衡的?Kasper直指工藝價值是品牌最重要的精神,雖然以往也會和設計師合作(比如建築師Zaha Hadid及Cecilie Manz等人),但大多僅存在實驗階段,目前依然還是以Hans J. Wegner等經典作品為主。位於哥本哈根的工廠,工匠仍堅持以傳統手工製作,一棵200年的樹木到製作至少需要乾燥兩年,並經過漫長的時間等待適當的機會, 再進行接榫及手工製作。Kasper說到:「北歐家具存在的價值是永續與工藝,我們的工匠擁有對材料深厚的知識,而我們也對工匠有高度的尊重。此外,環境永續也是北歐人最重視的議題每砍一棵樹就會種下一棵樹,以維持森林的永續。」當世界的目光轉向北歐,而這些強調工藝價值的品牌,依然著眼於人與環境,表現深厚的文化底蘊。

 

◎ Hit Subject 10!MINDCRAFT EXHIBITION以裝置藝術展現心工藝

今年的MINDCRAFT15策劃單位是丹麥文化部,策展人是丹麥及義大利設計師雙人組GamFratesi,在米蘭市中心的布雷拉區Chiostro Minore di San Simpliciano古老修道院展出,今年MINDCRAFT EXHIBITION的主題是「in between mind and craft」,反映了丹麥工藝家和設計師在「手工藝與想法」之間如何進行合作。MINDCRAFT一直以來是探索、嘗試、創新,強調設計始於傳統工藝,展出的作品都以北歐工藝的本質為主,近幾年由早期的裝置或實驗性作品到目前來看,MINDCRAFT15已經藝術概念昇華為技術熟練程度,策展人GamFratesi提到:「今年的展覽涵蓋了全方位的作品,包括更具全面性的思考、觀念素質的提升、藝術及高度技術的整合,再加上對於材料的獨特理解,丹麥設計的工藝層面被更進一步的闡述,並且更成熟的表現了。」GamFratesi策展的手法也讓人相當驚艷,在古老的修道院內,透過鏡面玻璃打造地板,以及彷彿鳥籠般一座座的裝置,讓人更想一探究竟,也吸引許多設計愛好者駐足觀賞。

 

◎ Hit Subject 11!Fendi Casa義式手工藝創造異材質混搭美學

Fendi Casa展場以三個區塊及兩位設計師THIERRY LEMAIRE及TOAN NGUYEN合作的現代系列,透過異材質的混搭美學和義大利製造的手工藝技術,展現Fendi Casa對於創新和堅守傳統的表現。有越來越多時尚品牌進入家具製造產業,副總裁Raffaella Vignatelli談到FendiCasa與之最大的不同,便是對義大利手工藝的堅持和信仰,「26年來在時尚跟家具製造業之間,我們只使用最好的材料品質和純手工細節製造,而且堅持只和少數幾家工坊合作,他們都是代代傳承的小型工坊。」Raffaella Vignatelli談到義大利人看待家具,是一種可以傳承數代的情感,因此家具對他們而言,早已轉化成一種生活哲學,Fendi Casa以創新方式詮釋傳統的美好,新的生活哲學融合設計創作與奢華元素,讓作品在美學概念上增加了親和力與功能性。

 

談到義大利製造業的近況,Raffaella Vignatelli提出另一種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雖然短期看來這似乎是一種大環境的衰退,但如果以長遠來看,或許這是義大利製造產業的契機,促使人們將工藝傳承視為一種珍寶!義大利許多小鎮開始發展工藝傳承的計畫、更完整的職業訓練,Fendi Casa也開始在內部推展完善的員工訓練,「對義大利製造業而言,以樂觀的態度來看,或許這也是一種自然的去蕪存菁法,將最珍貴的部分留下。」Raffaella Vignatelli認為Fendi Casa是一個家族企業,員工便是家人,即使義大利製造業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但Fendi Casa將堅持全世界最奢華家具製造商的原則─「全部以手工製造,並且講究高級的原料,同時只在義大利本地製造。Raffaella Vignatelli以信仰般的態度堅定地說到。

 

2015年新品趨勢

趨勢一:
專屬Fendi Casa色系新概念今年米蘭展出的系列為Fendi Casacolor新色概念與精緻的鋼琴烤漆工藝。利用有別以往的專屬調色,顯現出具有活力和精緻度的調性,像是普魯士藍、象牙白、石英灰色、焦糖色及全白色、黑巧克力色和純粹黑。金屬色也依照深淺區分成煙灰色和淺灰色。Hudson沙發的外型與獨特風格展現出優雅的現代生活方式。其單品特點是精緻對比的幾何圖形與寬厚的皮革、織物座椅。


趨勢二:
細膩編織及撚絲技術顯現高品質織品與紗線展現出Fendi Casa在裝飾工藝上的細緻度,手工編織的絲絨也引入復古的元素,透過手工撚絲技術更顯現出高品質,同樣也表現帆布、緹花或雪尼爾等材質上。比如Audrey椅有著柔軟及優雅的輪廓、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以及扶手造型,搭配珍貴的Fendi Casa color天鵝絨材質,展現出純粹簡約的線條與精緻手工製作的品質,散發出低調的奢華感。


趨勢三:
材質拼接與手工縫製的獨特技術皮革表現以壓紋強調柔軟性,包括蜥蜴紋、鱷魚紋等透過紋理和立體車縫線的細緻度,並創新開發出具金色光澤的動物皮革,增添奢華感。家飾與配件則搭配使用由Fendi精湛皮草技術所製成的稀有狐狸毛、土撥鼠毛和兔毛,由於繁複的細節手工讓每件作品皆能展現出其獨一無二的珍貴樣貌,像是最具代表性的Selleria Stitching縫線,為Fendi Casa最著名的特色之一。


趨勢四:
如雕塑般的線條與黑檀木的結合Fendi Casa目前與兩位設計師合作,分別為THIERRY LEMAIRE及TOAN NGUYEN,Leonardo桌同時擁有嚴謹與柔和的線條。桌面是穩重的馬卡莎黑檀木,搭配精湛工藝打造的球體造型支柱,並於表面刷上亮光漆,底座則以金屬製成,如雕塑般的線條與黑檀木的結合金屬材質,不但巧妙展現出異材質混搭美感,也同時展現造型美學。


趨勢五:
高低層次與大小差異創造視覺魅力Constellation是一組高雅簡約的圓形咖啡桌。細膩打磨的黑檀木材質,能從桌面上觀察到木質本身的花紋,在造型上結合不同高低層次,以及比例大小的桌子,創造出不同的視覺魅力。煙灰色的玻璃桌面和青銅色的金屬立面,讓咖啡桌也能成為主角,此外材質的使用向來是凸顯奢華感的主因,透過細緻工藝的邊緣打磨,也令咖啡桌展現品味格調。配色上另外有普魯士藍、石榴紅或黑色可供選擇。

 

◎ Hit Subject 12!Baxter家具和諧的現代風格

Baxter結合建築、家具與藝術。靈感取自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清水模作為隔間,淡灰色簡約的美感,令人想起單純的質地,也更加凸顯今年Baxter家具特色。與藝術家Antonino Sciortino合作,以編織表現家具的細膩、優雅,以及和諧的現代風格!

 

◎ Hit Subject 13!Natuzzi簡單方正的線條與經典質感

由Studio MEMO設計的Dorian沙發,命名自王爾德唯一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肖像》,這本廣受歡迎的十九世紀小說,詞藻唯美,帶著作者獨特的俏皮幽默。Dorian沙發簡單方正的線條,細節處卻充滿美學的考量,傳統手作工藝呈現經典質感,扶手上特意強調的車縫線,以及羽毛填充,更是將這套沙發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 Hit Subject 14!Rina Menardi豐富有機型態的陶作品

Rina Menardi的陶藝作品結合了當代與傳統的技藝,色調上展現出自然的氣味,像是石頭、貝類或是樹皮般的感覺。每件作品在形體與色澤上,令人感受溫暖,觸摸表面彷彿感覺得到溫度,溫潤質樸的手感,傳遞出優雅卻有影響力的感受。

 

◎ Hit Subject 15!B&B Italia用建築概念設計的玻璃桌

Vincent Van Duysen為B&B Italia設計的Oskar,用建築的概念作設計,椅腳做了特別的處理,四邊結構設計了錐形邊緣,使得玻璃桌面有種漂浮的感覺,視覺效果相當有趣!此外,玻璃桌面採用不規則的偏綠色霧面感,也可用白色或黑色大理石替代,椅腳是天然木質上漆面,整體設計顯得優雅卻現代。

 

文 / 葉靜芳  攝影 / Amos Wu、葉靜芳   圖片提供 / Salone del Mobile. Milano、各品牌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5月號】

藝術銀行攜手藝術家,出版《藝術醒世要言》結緣大眾 以幽默插畫圖文詮釋人與藝術品的關係

由臺灣美術基金會推動執行的藝術銀行,其核心精神即是讓藝術走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日常陪伴」,今年更進一步出版,讓人一看可懂的藝術維護手札《藝術醒世要言》,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介紹藝術品正確的親近與保存維護基本觀念,執行長林平說道:「我們想做一本像是廟宇裡隨處可見的『結緣』書冊,能流傳、易讀好懂,選擇與黃海欣藝術家合作,正是因為其插畫自帶幽默感、不用繁雜的文本即可理解。」

《藝術醒世要言》
《藝術醒世要言》書籍封面。

視藝術品如同陪伴自己的重要存在

由於藝術銀行面對的展示空間和美術館的典藏系統完全不同,為了提供最完善的藝術租賃服務,讓人們可以在日常中「合理」地近距離接觸藝術作品,不僅有專業的藝術租賃規劃/策展師、空間評估師、作品修護師,以及作品登錄員、藝術推廣員,還有委外合作的藝術包裝、運輸、保險等專業者。這次手札的出版計畫,不僅是將藝術銀行的專業服務與核心理念全面性地介紹給大眾,其中還蘊含了很重要的「惜物」觀念,執行長解釋「我們想要倡議人跟物之間的關係應是平等的,如果將藝術品當作是家人或是心愛的寵物,自然會好好愛惜它,不會只用『價格』去評斷它。」

《藝術醒世要言》
本書共分為三個章節循序漸進地介紹與藝術的相處之道。

你不喜歡的環境,藝術品也不喜歡

手札開章即是「藝術品是什麼?」為大眾破題,再深入淺出地介紹藝術收藏與後續的展示、維護等專業知識。書中將藝術作品擬人化,呈現藝術品和人的日常相處,不用最至高的標準安排,只要用一個同理心去看待。修護師說明:「作品就像人一樣,如果連人都覺得不舒適的環境,就會對作品造成傷害,例如光線照明的安排,強光與日曬都會傷害作品,人曬黑了還能白回來,但藝術作品都有其『光照累積值』,超過這個數值之後就會產生褪色,是不可逆的。」其他還有避免擺放在有水氣及溫差過大的環境、以乾式清潔為最高原則等等方式,都是在居家環境中就能做到的。

《藝術醒世要言》
副本內頁的「修護師」與「藝術企劃人員」的訪談內容以訪談加上「金句」的排版形式呈現,讓讀者更容易抓到重點!

後現代幽默結合中式善本裝幀, 化身為新世代美好的「勸善書」

這本手札目標讀者是一般大眾、和喜愛藝術、想要擁有藝術作品的人,希望以最親民的方式呈現,「我們想到廟宇出入口旁都會擺放的古早善本、勸善書,人人都可以看到、接觸到,所以選用善本裡的中式頁面設計;而同時也希望它帶有新世代的特質——一種因不確定能否生存,而產生的更輕盈、幽默的後現代生活方式(和上一代的沈重的價值觀相比)。」

「勸善書」的善惡/吉兇的對丈關係,轉化至這本手札,變成同一跨頁裡的左右對照圖,藝術家黃海欣以簡潔活潑的黑白線條畫出一張張詼諧有趣的插圖、對應著兩旁的文字一目瞭然,談起合作過程黃海欣說:「藝術銀行給我很大的創作空間,和編輯討論後,決定以大眾閱讀的角度出發,運用直白的語彙,希望能引起更多共鳴。」因此她選用了許多人們熟知的藝術名品,例如以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前萬人空巷一景,讓人反思欣賞藝術真的只能這樣跋山涉水嗎,或是用瑜伽教室裡掛日本春畫的違和畫面,解釋了選擇藝術品前,要先想想它和空間中的人事時地物的關係。還有在朱銘的《太極》前打太極、用溼答答的方式清潔畫作會讓作品變身孟克的《吶喊》等場景都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手札從無到有,超過一年的製作期,黃海欣大讚,「看到手札最終完整版的樣子非常驚艷!幕後的編輯、裝幀設計師功不可沒,很幸運可以參與這次的計畫。」

《藝術醒世要言》
照顧藝術品就跟照顧自己一樣!
《藝術醒世要言》
擁有一顆享受藝術的心就能隨時與藝術產生連結。

《藝術醒世要言》不僅兼顧了普及性與專業性,更破解了人們對於藝術收藏是「高門檻、非日常可及」的心魔,也提醒了我們重新思考人與世界萬物的關係,每個人的內心都反應著你對世界的看法,如同藝術家黃海欣分享對她而言,「只要是創作家透過自身,具體化內在的思想或回應世界、生命經驗的產物,不論形式或好壞,都是一種藝術。」就像書中的特別版文公尺——只要有愛怎麼量都是吉。

本書在誠品、博客來、五南及獨立書店等通路都可以入手,未來也會在台北藝術博覽會與大家見面,期待透過《藝術醒世要言》與愛好藝術的大家「結緣」!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臺灣美術基金會-藝術銀行

科技藝術幕後談!「安娜琪舞蹈劇場」 ✕ 「NAXS FUTURE 」對談,科技藝術展演為什麼/要怎麼好看?

安娜琪舞蹈劇場、NAXS FUTURE 涅所未來對談科技藝術展演

有了科技後,看一場展演越來越接近做一場夢。隨著新技術不停歇誕生,科技藝術展演如同變形蟲,線上、線下各自進化,亦虛實交融。這次幕後「造夢人」們現身,聊聊時下科技藝術展演的力量、侷限和可能的體驗視角。

當代舞團「安娜琪舞蹈劇場」,在純舞蹈中融入科技,探問人與科技間的進退哲思;新媒體藝術工作室「NAXS FUTURE」(涅所)近年專注於高度實驗性的線上展演及沉浸式XR體驗,以新媒體為語言連結國際。

一個以實體肉身探問科技,一個以虛擬語言對話真實,兩個團隊都已在科技藝術領域耕耘逾10年,各自的創辦人也不約而同,早早在對方首件原創作品中便收穫觸動——2017年,謝杰樺行走在NAXS的沉浸式劇場《Render Ghost》中,第一次體驗在VR展場中與他人相遇,馮涵宇則猶記在學生時代的電腦螢幕前,因《第七感官》(2011)在當年結合投影技術與舞蹈的新穎嘗試而驚艷。而創造這般新鮮又深刻的生命體驗,也正是他們甘願投身這一領域的使命感召,和持續為世界勾勒的想像。

安娜琪舞蹈劇場作品《第七感官》(2011),發生在一個互動式裝置場域,觀眾與舞者的一舉一動被偵測並與空間進行互動,在當年是結合投影技術與舞蹈的新穎嘗試。(圖:安娜琪舞蹈劇場提供)
安娜琪舞蹈劇場作品《第七感官》(2011),發生在一個互動式裝置場域,觀眾與舞者的一舉一動被偵測並與空間進行互動,在當年是結合投影技術與舞蹈的新穎嘗試。(圖:安娜琪舞蹈劇場提供)

謝杰樺

安娜琪舞蹈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編舞家。背景橫跨建築與舞蹈,擅以空間概念結合科技元素,融入舞蹈與身體創作。知名作品包括科技舞作《第七感官》、《Second Body》、《永恆的直線》及《肉身賽博格》。參與共創一系列舞蹈裝置作品《日常編舞》及《健康操》,延伸舞蹈的表現形式至表演以外。曾任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文化演出導演之一。

馮涵宇

NAXS STUDIO共同創辦人與創意總監,創作跨越新媒體藝術、XR、遊戲式線上體驗、平面設計、電子音樂和劇場等領域。NAXS工作室以「遊戲」為核心方法論,持續製作高度實驗性的作品,遊走於實驗藝術和創新商業製作,同時積極與全球藝術家和品牌合作,探索沉浸式內容的潛力。多年來亦以別名Software2050進行創作,從非人類中心的視角探索人工智慧與人類世界之間的關係。

Q:為什麼想投身科技藝術展演?是被什麼魅力收服?


馮涵宇
我大學時的技能和夢想其實都是平面設計,但同時間開始和NAXS的共同創辦人知藝參與很多電子樂派對,沒事就往 The Wall、Korner、Pipe 跑,因緣際會,也受邀做一些裝置藝術,漸漸嘗試使用雷射、煙霧、投影、 VJ,往適合電音跟party的方向創作、組團參與台北數位藝術節,也才順理成章去讀北藝大的新媒體研究所。

近年比較被「遊戲式線上體驗」吸引,一是本來就喜歡玩遊戲(笑),也因為其中的 「連結」——玩遊戲時很快就可以跟來自世界各地、說著不同語言、不同族群的人玩在一起,就會想像,如果這件事結合其他藝術領域會怎樣?甚至如果可以用各個想要的視角去觀看、參與到作品裡,跟表演者產生關係,這都是遊戲媒材的潛力。遊戲就是「世界建構」 (world building),每個遊戲都是一個架空的小世界,可以在幻想時空裡做任何事,能這樣在日常生命經驗之外去體驗不同世界觀還滿重要的。

NAXS FUTURE與「夕陽音樂」合作的台灣首場線上音樂祭《夕陽小鎮SUNSET TOWN》(2023),在虛擬世界中打造出街頭舞台。(圖:NAXS FUTURE提供)
NAXS FUTURE與「夕陽音樂」合作的台灣首場線上音樂祭《夕陽小鎮SUNSET TOWN》(2023),在灑滿落日餘暉的虛擬世界中打造出街頭舞台。(圖:NAXS FUTURE提供)

謝杰樺 我大學讀建築,但根基的喜好還是所謂「在舞台上跳舞的肢體」,畢業後念了跳舞、成立舞團、做了《第七感官》,那是2010年左右,整個硬體環境有滿大躍進,我理解到「科技真的可以跟我的身體做對話」,就真的一直往這個方向走下去。我的作品大多一定會處理到人與科技的互動,當科技成為我的雙人舞舞伴,我們可以一起做出什麼?是我至今一直想挖掘的可能性。

在現代,科技帶來最大的潛力是「互動」——作為觀眾時,觀看經驗改變,「第四面牆」不再,可以經由行動產生跟作品的關係,科技也像是一面新的鏡子,讓人看到生命經驗之外的事。對表演者、創作者來說,則不同於過往,每一刻都是雕刻的、每一幕都是精心處理好的,觀眾進來後的事不一定都會照你想的發生,會產生新的關係和詮釋,處理這樣的作品是很大的挑戰,也非常吸引我。

安娜琪舞蹈劇場作品《永恆的直線》(2019),聯手科技藝術創作團隊「叁式」、燈光設計團隊「瓦豆」,與煙霧藝術家林書瑜,探討死亡在數位時代的全新定義與存在。(圖:參式攝影、安娜琪舞蹈劇場提供)
安娜琪舞蹈劇場作品《永恆的直線》(2019),聯手科技藝術創作團隊「叁式」、燈光設計團隊「瓦豆」,與煙霧藝術家林書瑜,探討死亡在數位時代的全新定義與存在。(圖:參式攝影、安娜琪舞蹈劇場提供)

Q:近年「虛實整合」已成趨勢,如何看待實體與虛擬展演的關係?


馮涵宇
疫情之後我們常被問到:實體展演不可取代,你們怎麼看?我百分之百同意實體展演絕對不可取代,我們過去也創作實體展演作品、我也喜歡看,但是我們現在之所以做線上或虛實整合展演,本身出發點就不是為了取代實體,它們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以虛實整合展演來說,虛擬科技可以和實體展演互補甚至互為主體,可以平等地互相對話、交流、影響,進而產生出一種新的觀看方式。線上展演也是一樣的邏輯,本身就應該被視為一種完整的體驗形式——所以反過來講,線上展演也不會被實體展演取代,就像《魔獸世界》和遊樂場互不干涉,有不同的特色、表現方式和客群。

安娜琪舞蹈劇場作品《Second Body》 於2015年首演,以360度全身投影形塑出對應自然人體(First Body)的「第二身體」運動經驗。(圖:謝岱汝攝影(左)、鄭敬儒攝影(右)
安娜琪舞蹈劇場作品《Second Body》 於2015年首演,以360度全身投影形塑出對應自然人體(First Body)的「第二身體」運動經驗。(圖:謝岱汝攝影(左)、鄭敬儒攝影(右)

謝杰樺 我的創作是探索身體在所謂數位時代會發生的改變,過程中透過和科技的互動,產生新的體驗或反思,所以表現形式上多少一定要有虛實內容的merge。

之前疫情期間大量思考,跳舞是很肉身的、很強調實際經驗的,那要如何找到一個切入點,讓它和線上展演結合?對舞團來說,要讓線上跟現場真的融合,其實要先回到舞者訓練打造起,目前「數位訊號進到表演後會如何影響身體?」對於接受典型學院派訓練的舞者來講,還不是這麼熟悉。做《Second Body》時,我花了2年把舞者傳統的表演方法打掉、重新建構,和NAXS合作虛實整合的數位實驗版時,看他們創造的畫面引出來的想像,也持續push我思考, 當科技跟生活可以如此混合的時候,我要怎麼準備我的身體?

兩方藉2022年桃園科技藝術節的契機,重新演繹安娜琪舞作《Second Body》虛實整合的數位 實驗版,展場被一道大幕分隔出虛實兩座場域,虛擬空間中有一即時捕捉真人舞者動作而生成的虛擬舞 者一同演出;NAXS也設計遊戲引擎機制,讓觀眾可以透過手機登入虛擬世界,操控像光球般的角色四處 游移,隨心選擇想要的視角觀看。(圖:NAXS FUTURE提供)
兩方藉2022年桃園科技藝術節的契機,重新演繹安娜琪舞作《Second Body》虛實整合的數位 實驗版,展場被一道大幕分隔出虛實兩座場域,虛擬空間中有一即時捕捉真人舞者動作而生成的虛擬舞 者一同演出;NAXS也設計遊戲引擎機制,讓觀眾可以透過手機登入虛擬世界,操控像光球般的角色四處 游移,隨心選擇想要的視角觀看。(圖:NAXS FUTURE提供)

馮涵宇 杰樺對舞蹈、對身體的觀察很細膩,他會談肌肉、汗滴、紋理,這是我們做純數位創作比較不會觀察到、也無法挑戰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嘗試為舞者做出更抽象、流動的皮膚,以動作帶動空間中的粒子等等,把想像空間延伸出來,做一些實體展演做不到的事情,再將虛實並行在一起,就可以有新的對話產生。

Q:時下科技展演的侷限是?如何降低體驗過程中「介面」帶來的疏離感?


馮涵宇
常會遇到的侷限可能是成本 (笑),當然現在也一定會慢慢被解決,大眾可以接觸到的科技越來越厲害,透過科技創作的成本會持續下降,AI 就是很大的例子。另一個問題是「時效性」,雖然大家會講藝術是「永恆」 的,觀念可以一直打動人,但有些科技藝術,尤其是VR 畫面,只要一過再回頭看,那個技術就是不會再那麼「酷」。

至於對介面的疏離,首先我覺得要依照群體來界定,對 Z 世代、Alpha世代來說,螢幕這個介面非常親切,使用鍵盤、滑鼠穿梭在虛擬世界裡是很舒適的。但如果把他帶到兩廳院,坐在固定的椅子上、面對鏡框式的舞台,這個介面對他來說或許反而是疏離的。

NAXS FUTURE與澳洲舞者合作《Body Crysis》(2023),台北、墨爾本、 線上虛擬空間三方共演,成功拉動世界各地觀眾跳到虛構世界跟舞者互動。(圖:NAXS FUTURE提供)
NAXS FUTURE與澳洲舞者合作《Body Crysis》(2023),台北、墨爾本、 線上虛擬空間三方共演,成功拉動世界各地觀眾跳到虛構世界跟舞者互動。(圖:NAXS FUTURE提供)

謝杰樺 對於舞蹈而言,每個人一出生的零分零秒開始就擁有「身體」,人類有天生的趨性會使用身體,進而產生經驗、情感和思考,所以用身體表演時,召喚的是我們整個生命歷程,只是可能因文化跟地域的關係而不同。但科技並不是這樣時刻陪伴我們,經由科技經驗產生的思考或觀察,也不會跟每個人都有關,所以在科技展演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要去橋接處理的,是怎樣再拉回觀眾的生命經驗去回應,所謂「介面」事實上只是要 透過什麼方式讓觀眾共感。那時在《Second Body》數位實驗版的展場中,同時有實體舞者和虛擬兩種觀看選擇, 可以很明顯看見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會隨成長經驗的不同聚集到自己熟悉的觀賞介面前,就發現「線上」跟「現場」兩種感知經驗要怎麼交融這題,到頭來好像也跟生命經驗有關。

《Second Body》數位實驗版的展場中,同時有實體舞者和虛擬兩種觀看選擇,也映現出觀眾不同的生命經驗與觀看偏好。(圖:劉薳粲攝影)
《Second Body》數位實驗版的展場中,同時有實體舞者和虛擬兩種觀看選擇,也映現出觀眾不同的生命經驗與觀看偏好。(圖:劉薳粲攝影)

馮涵宇 生命經驗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杰樺說的「連結原有的」,另一個也正是科技藝術有趣的地方——創造一種新的生命經驗。NAXS早期滿著迷於去尋找人類生命經驗的「原型」,很多作品都會探索afterlife(死後生活)、奇點的概念,這是人類未知的經驗,但我們試圖用科技讓大家感受到。神祕的,大家也真的可以被感動,可能這些就是某種很底層,刻在大家的基因裡面的東西吧。

Q:手邊正進行什麼新創作?認為接下來科技藝術還會往哪走?


馮涵宇
目前正在和丹麥、德國的團隊合製VR作品《Dark Rooms》,以4D的體驗討論非主流的Kink文化;明年3月預計舉辦第二季虛擬音樂節《夕陽小鎮》,在第一季的基礎上加入更多遊戲機制,非常難做(笑)!也正在幫藝術家許家維製作一個location based的VR作品。

我認為接下來的科技藝術,最直觀也最大的趨勢就是AI,剛提到技術的「民主化」,隨著高深技術的普及,可能讓「原創」的概念、既有從業者的身分被挑戰,但也會促成創造力的大躍進,令人擔憂也令人期待。 我自己還很期待更下一個階段,一個獨立思考、有主體性的AI出來向世界宣示,它做了一些突破性、超過人類想像邊界的事,會很有趣也很恐怖,我們應該滿快可以看到。

謝杰樺 數位科技帶來時間跟空間的跳接,人們在不同的地方卻可以共享一些時間、過程,甚至混合過去和現在,折疊時空,這也和重力、黑洞的議題相關,我們現在正跟台大的天文物理教授研究這題,預計在C-LAB的球形空間演繹「當時間空間不連續,身體會發生什麼事?」另一個是和英國合作探索,是否有可能讓AI去理解各個國家、東西方不同文化舞者表現身體的差異。

「科技」二字,本身就有時間性,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技」會不斷變成「日常生活」,而隨著創作者的熟稔、觀眾的理解越來越深,科技藝術展演基本上一定還是會回到「怎麼樣好好說一個故事」,我想,如何讓人類的身體,透過科技接收感受的過程更細緻、豐富,會是藝術家、創作者們持續要努力的方向。

安娜琪在近作《肉身賽博格》中以舞者的身體動態串接AI辨識,透過大量螢幕拼接軀幹,打破眼見為憑的確切。(圖:陳韋勝攝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安娜琪在近作《肉身賽博格》中以舞者的身體動態串接AI辨識,透過大量螢幕拼接軀幹,打破眼見為憑的確切。(圖:陳韋勝攝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謝岱汝、林峻永、劉宸吟、鄭敬儒、陳長志、叁式
圖片提供|安娜琪舞蹈劇場、NAXS FUTURE、臺中國家歌劇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9月號《賦予自由律動的當代設計》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