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

返回文章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

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_UKPavilion_CREDIT_IwanBaan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

花園橋_GardenBridge_CREDIT_Arup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

捲動橋_RollingBridge_CREDIT_SteveSpeller

海澤維克

海澤維克個人照©臺北市立美術館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

(左)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媒合的「新層次」專案,透過瑞典設計師的雙眼,以當代設計展現台灣漆藝精湛技術;(右)Carl Malmsten著重木工工藝,經典座椅Lilla Aland至今仍為暢銷家具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

FORM US WITH LOVE以六角形設計與繽紛色彩賦予吸音建材新面貌,獲得2014 Design S瑞典設計獎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

由IKEA Foundation與聯合國難民署共同合作的「難民住所單位」計劃開發臨時屋正面迎擊全球難民問題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

瑞典王子Carl Philip Bernadotte以斯德哥爾摩海景所設計的Stockholm Aquatic家居用品系列,暢銷市場並獲得2015紅點大獎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設計迷的周末好選擇:從設計找到改變生活的好靈感

+8
+8
+8
+8
+8
+8
+8
+8

這個周末何處去呢?

 

《新世代英倫創造: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


3月份的台北設計能量滿滿!

 

鬼才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上週末來台,立即掀起一陣設計旋風,幾乎所有設計迷都參與了他周末的演講,這位以英國種子聖殿、Rolling Bridge聞名全球的建築師,總是扭轉我們對於設計原型的刻版想像。

 

在城市議題中不只專注於建築,基礎建設更是他所關心的,在Rolling Bridge中,他提問「是否能讓開闔橋開啟時不是一分為二的斷掉呢?」,目前仍進行的倫敦Garden Bridge一案中,他更提問如果橋樑不只是人們的經過,而是停駐之地,那麼橋樑會是什麼樣貌?Heatherwick相信透過3D模型、親身接觸材質的設計流程,才能發掘問題、解決問題,在《新世代英倫創造: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展中,清楚看見Thomas Heatherwick是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設計真正改變城市。La Vie也趁機機會專訪Thomas Heatherwick,將於La Vie雜誌4月號刊出,帶你更深入理解在作品之外的Thomas Heatherwick。

 

《Design Solution─瑞典設計展》
 

同樣從設計改變生活的面向切入,將於3.12開展的《Design Solution─瑞典設計展》,從瑞典設計的歷史脈絡、經典設計、當代設計及新銳設計四面向切入,呈現瑞典設計的完整脈絡。對於瑞典設計而言,設計從不只是設計風格,更意欲透過設計解決社會問題。在展中將呈現鼓勵創新的Design S設計獎作品,可見瑞典設計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如避難住宅、適用於衛生環境不佳的輕便廁所等多種嘗試解決社會問題的好設計。此外,瑞典設計觀察沙龍更從設計創業、社會設計、親近大眾的設計、瑞典創業史等多議題切入,理解一個只有不到1,00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如何成為設計大力量?

 

展覽新訊

《新世代英倫創造: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

Date│即日起~05.15

Venue│台北市立美術館

 

《Design Solution─瑞典設計展》:

Date│03.12~04.11

Venue│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設計觀察沙龍 Swedish Design Salon

觀點1 設計創業學,瑞典設計如何接軌產業

時間:3/12(六),15:00~17:00

主持人:彭永翔 / La Vie主編

與談人:Eva-Karin Anderman—瑞典設計公司Usify設計主任、

Matti Klenell—新層次專案設計師、黃世嘉—北歐櫥窗創辦人
 

觀點2 從臺灣到瑞典,從設計到社計

時間:3/13(日),15:00~17:00

主持人:龔書章 /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

與談人:陳東升—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Ewa Kumlin—瑞典工藝設計協會執行長
 

觀點3 創意設計思考—關於IKEA的大眾化設計

時間:3/26(六)11:00~12:00

講者:David Wahl—IKEA產品研發中心設計師

 

觀點4:生活就是一種學習-以人為本的設計教育

主持人:張麗寶(漂亮家居總編)

與談人:官政能(實踐大學副校長)、曾彥文(工業設計師)

時間:3/26(六),14:00~16:00

 

觀點5 Design Solution—淺談瑞典設計發展史

時間:4/2(六),14:00~16:00

講者:Hedvig Hedqvist—瑞典知名設計史學家

 

 

Text / 彭永翔

攝影 / Iwan Baan、SteveSpeller

圖片提供 / ARUP、台北市立美術館、蔚龍藝術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