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X老屋控必看! 台中最新文創園區「審計新村」10間必去店鋪!(中篇)

初學者手製品

你不可不知的新文創園區

台中審計新村!

文青X老屋控必看!

台中「審計新村」10間必去店鋪!

 

溫暖老眷村的創意能量大爆發 

你知道審計新村嗎?這個聽起來有點「硬」的名字,卻在台中市中心,以其獨特的方式,柔軟著城市中的氣息。在台中市中心,幾排兩樓的平房並排著,在這裡,看的見生活的痕跡、嗅得見老屋的味道,這正是2015年11月剛剛開幕的審計新村

 

  “「審計新村,這個聽起來有點「硬」的名字,有著「很硬」的介紹:由國立中興大學統一招商,台中紅點文旅得標並進行整區規劃,帶動地方整體發展……”

 

 熱血創青平衡生活與創作的最美好狀態

以上也許是看了會不小心略過的介紹,但審計新村其實是一處充滿溫度的新興文創園區,為「摘星青年,築夢台中」的一部分,許多人熟知的光復新村以及潭子摘星山莊皆是同一計畫,而審計新村以獨特的方式,在市中心以文化創意的樣貌,讓年輕人們擁有一處築夢之地。那一間間翻新過後的舊舍,沒有將曾經留下的痕跡抹去,因此在這裡你依舊能清晰地感受到陳舊感,也能在幾乎日日天晴的台中,享受宛如度假般的氛圍以及微風徐徐相伴的風和日麗。這裡聚集了想要創業、想要築夢的年輕人們,一個個小小的空間,正迸發著不可錯過的精彩,La Vie 特地探訪了10間不可錯過的店舖,帶著大家來走訪中台灣絕對不能錯過的精采!

 

實務裝修所

審計新村裡最「懶」的店鋪,大概就是「實務裝修所」了。身為室內設計與家具的專業設計師,主人秉穎懶得替品牌設計logo,甚至懶得取名字,但如此懶惰至上的態度,就是「實務裝修所」在室內設計與極簡小家具設計上,獨具特色的關鍵要素。

 

過往在大型設計公司工作的經驗,秉穎在與客戶來回修正的經驗上吃了不少苦頭,讓他決定自立門戶之時,捨棄如此消耗時間、人力的方式工作,採取「聊得來的客戶才接案子」的懶人策略,讓客戶不滿意而重新修改的機率為零。也因為如此,工作效率大增,也更有時間回歸到好好生活的本質上。他說:「平常生活很重要,因為設計根本離不開生活。」從生活中擷取的養分,在回歸到設計工作中,使得設計產品更有想法和質感。

 

「實務裝修所」能夠落腳審計新村,秉穎覺得幸運,不止在這半年中交到許多好朋友,認識許多不同新領域,回饋到自己的設計面上,也充分感覺到生活在老眷村的溫暖。審計新村的規劃設計,自然而然使得人們容易交流,面對面對開的後門、迴廊走道空間、休憩聊天的小庭院,彷彿回歸到過往家家戶戶關係緊密的美好年代。秉穎希望即使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造訪,審計新村仍能保有樸實的生活感。

 

《初學者手製品》

離開校園,在社會上闖蕩太久,不帶任何預設成見面對事物是困難的,一直秉持著初心做著已經重複過幾萬次的事物也是困難的。但審計新村裡有一家小店鋪「初學者手製品」反而以此為樂,從創立之初便始終以一顆初學的心,探索設計、車縫、絹印、手製的無限可能。

 

初學者手製品主人宛融說,其實一開始只是想單純地以創作者的身份進行一些布製品設計與車縫,沒想到嘗試將自己手繪插畫以絹印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他逐漸找到了作品自己的態度與靈魂。遂將更多時間回到設計本身,更深入探索自己所關心的事物。如最新可以正反兩面使用的烏嚕嚕散步袋,以頭如雲朵形狀的插畫小人之生活日常,表達出空氣污染議題的關注,並將售價10%給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除了創作,宛融也正付出真誠的行動試圖發揮影響力,改善社會環境。

 

在初學者手製品小小方正的空間裡,對於宛融和伙伴們來說,這就是市區裡的一處綠洲,在這裡他們可以安心地作自己想要完成的夢想,也希望這個空間可以為前來造訪的人們提供不同的想法。例如像是讓大家真實看到一件商品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或是和那位擔心愛畫畫女兒未來走藝術職涯感到擔憂的媽媽聊聊,皆是「初學者手製品」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傳遞理念與想法的方式。未來,宛融希望在審計的日子裡能有更多實驗性的創作將初學者手製品變得更完整,也邀請大家來一起見證他每一天的初學者歷程。

 

《樂田英雄工作室》

「樂田英雄工作室」顧名思義就是一間在打造英雄的工作室,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但他們不靠時勢造英雄,靠的是設計力。從設計角度切入,工作室協助偏鄉社區部落創造屬於代表地方精神的公仔或代言人,並依照地區特性與市場需求開發相關產品,活絡社區多元動能。

 

身為英雄們老闆的「樂田英雄工作室」創辦人俊壁,在開店之前主要從事協助偏鄉部落進行社區產業規劃與設計的工作,他從中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也看見許多偏鄉社區的高齡化與就業機會低等問題。品牌創立之初,俊壁便希望協助偏鄉農夫們將親手栽種的優質糧產推廣出去,遂替農夫們打造摩登吊帶衣裝和可愛領結形象,將他們塑造成農產最佳代言人。他們也曾為酸甜梅子作物設計水鹿公仔,並設計梅子為主的周邊產品,一步步將台灣土地上的美好讓更多人知道。

 

目前樂田英雄工作室趨向朝社會型企業的方向發展,雖然在平衡工作室營運與協助偏鄉部落的開銷問題上遇到不小的挑戰,但來到審計新村後,俊壁很是慶幸自己認識了一群有熱血、有創意的創業朋友,一起討論、一起作夢,也更有動力積極面對往後的社企之路,請大家一起到「樂田英雄工作室」坐坐,為他們加油打氣吧。

 

 

 

 

Text / YaChen Chen

Via/實務裝修所、初學者手製品、樂田英雄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小吃老店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2025年台灣設計展將落腳彰化,也順勢為彰化火車站週邊最熱鬧的「小西商圈」帶來嶄新面貌,巷口的公園廣場、馬路上的標線、經整理後的小吃老店面,都為街區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活力。

位於彰化車站週邊的小西街,在清朝時期曾是連接舊城西門與北門的捷徑,隨著火車站的興建,鐵路運輸便利更讓這裡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當時,小西街一帶聚集了成衣、布料、旅社和酒樓等商家,形成熱鬧非凡的市集景象。

隨著時代變遷與交通改變,這些產業逐漸式微,現在穿梭於小西巷弄間,傳承數十年的老字號小吃攤位和復古風情的建築仍隨處可見,同時也有不少青年進駐開設個性小店,為街區注入新的活力,讓小西商圈逐漸成為融合懷舊與年輕風格的慢遊之地。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漫步小西商圈,有不少青年進駐開設個性小店,為街區注入新的活力。(圖片來源:彰化旅遊資訊網)

小西商圈與一般招牌林立的商業街有很大的不同,光是進入街區的方式就充滿探險樂趣。從彰化火車站前三角公園(中正路口摩斯漢堡旁)隔壁不起眼的巷弄鑽進進入小西街巷(長安街100巷),並一路來到長安街、永興街、陳陵路範圍,行經綠意盎然的生活感巷弄、有歷史故事的屋舍、轉角的藝術裝置,每個角落都有驚喜。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小西商圈一帶有許多乘載歷史故事的屋舍。(圖片來源:彰化旅遊資訊網)

重塑商圈品牌「小西伴線」

小西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台灣設計研究院共同策劃、嶼人設計工作室設計統籌,期望打造出非典型的商圈品牌。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嶼人設計工作室團隊。(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前面提到,小西商圈自古就是彰化市的核心地帶,而如何強化地方與彰化市連結的記憶點,就是嶼人設計工作室最著重的目標。團隊將「小西」加上彰化老地名「半線」,並變化為「伴線」、「拌線」,表達小西不僅是商業街,更是以人情味為本、還有美食好手藝的地方。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全新品牌識別導入街邊旗幟。(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除了源自在地文化脈絡的品牌概念「小西伴線」外,設計團隊也運用地方商家常有的吉祥物「錢鼠」,轉化原先象徵富裕繁榮的意象,將布業的代表物件「線」畫成一隻「錢鼠」Logo,長長的尾巴捲成圓圓的錢幣,帶領旅人進入小西街巷內尋寶。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設計團隊運用地方商家常有的吉祥物「錢鼠」,將布業的代表物件「線」畫成一隻「錢鼠」Logo。(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以「線」為核心概念,貫穿平面意象

「小西伴線」計畫期望強調鄰里生活與商業街共構的環境氛圍,用「線」這個元素,將原本小西商圈裡無形且分散的點,串聯為「有形」且「連續」的生活空間。「線」的概念簡單、好應用,可以勾勒出小西當地知名歷史建物「高賓閣」、代表美食的叉子湯匙、小吃攤等形象,還可以繪製成地面上的標線,在空間中穿針引「線」,邀請旅人隨著指引遊逛街巷。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小西伴線」計畫期望強調鄰里生活與商業街共構的環境氛圍,用「線」這個元素串聯起有形且連續的生活空間。(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前後對比圖。「線」的概念簡單、好應用,可以化為地面上的標線。(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馬路標線不僅呼應全新商圈品牌視覺,更提醒行經車輛注意行人安全。(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3處街角特色空間,兼具遊客與居民需求

「線」甚至還可以3D化,從地面上飄浮起來,在城市空間轉變為實體街道家具,成為街角的多處特色空間,包含火車站出來就能看見的「車站前公園廣場」、小西特色街巷中酒樓遺址與醫生巷交界處的「小西巷微廣場」,以及鄰近歷史建物「高賓閣」的「空地口袋公園」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車站前公園廣場改裝前後對比圖。(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小西巷微廣場。(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空地口袋公園改裝前後對比圖。(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這三處街道家具的設計概念是「線」從地面上漂浮了起來,變成高高低低的椅子、地圖和指標,並延伸品牌視覺形象,增設拒馬、花台和交通錐等街道設施,提供遊客蒐集地方資訊、居民日常休憩聚集。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線」從地面上漂浮了起來,變成高高低低的椅子、地圖和指標。(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這些公共空間提供遊客蒐集地方資訊、居民日常休憩聚集的場所。(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材料選擇上,嶼人設計工作室選用了多項環保材,盡可能以新技術達到環境友善,如地面標線使用冷塑型止滑塗料,不含溶劑,施作時不產生額外的碳排放,且抗滑性高、耐磨耗、耐紫外線;鐵件座椅上方的坐墊使用一種菌絲生物材料,自菌絲液態培養、發酵、萃取菌絲體再成型、風乾、進行防水處理等,可說是「會呼吸的自然系生物坐墊」;而隨著座椅線條一路延伸至天際線的燈具,則採用太陽能板照明。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嶼人設計工作室選用多項環保材,盡可能以新技術達到環境友善。(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7商圈店家重塑空間,老字號小吃視覺更跳脫

除了商圈公共空間的重整外,許多地方商家也響應本次計畫,與設計團隊合作品牌形象與空間規劃。像是彰化限定的古早味老字號「堂記糯米炸」,保留原有的復古的攤車意象加入年輕化的視覺設計,讓街口轉角的小吃更加吸睛;專售手工蛋捲的「⾃然捲⼿感烘焙所」透過視覺阻隔打造「前店後廠」,並優化原本商品陳設空間。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堂記糯米炸。(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堂記糯米炸。(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然捲⼿感烘焙所。(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擁有超過60年歷史的「阿樹擔仔麵」以店內招牌餐點做為新的視覺形象,也規劃新的菜單組合;主打手沖精品咖啡的「桔萬咖啡」選入新的室內家具、改變陳設,讓店面更加簡潔俐落。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桔萬咖啡。(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老店「阿璋肉圓」運用店面對外形象(招牌橫招及帆布等),統一原本分離兩側的店面視覺,也以減法設計重新整理菜單與牆面資訊;建於1937年的「高賓閣」則從建築外立面品牌旗幟強化視覺辨識度,並對一樓場域進行功能重新分配,打造具有整體感的消費環境。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阿璋肉圓。(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阿璋肉圓。(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公共藝術,就是那朵為城市染上特別氣味的花!

對大多數人而言,公共藝術可能是一座雕塑、一處景觀、一場多媒體實驗,但我更喜歡把它視為是縫合城市與居民之間的美學媒介。

台北市文化局
一座雕塑、一處景觀、一場多媒體實驗,位於政大公企中心「知識樹下的家」,是豪華朗機工用來匯聚眾人能量的當代公共藝術。(圖片提供:華麗邏輯,攝影:林祐任)

拉高視角來看,山、河、土地等構塑人生活的大區塊;再靠近一點細分,就會出現建築、綠地等容納各式人文活動的場域;為了要連結這些活動,於是出現通道。從「點」拉出「線」、從而構成「面」,人與人之間交錯複雜的流動於是展開,而我認為,公共藝術第一道縫合的,就是土地的記憶;縫合著城市中的點線面、縫合著居民們的文化記憶,也縫合了歷史與未來。

當第一道縫合創造連結後,公共意識便會開始發酵,此時的公共藝術會開始講究景觀美學、在乎地理意義,而非單憑藝術家個人喜好而設置,我認為這就是公共藝術的第二道縫合力量,它將縫合出眾人對現代、環境、風格以及建築景觀所有美學的思考脈絡。然而最重要的,是當這兩種縫合成熟後,更重要的第三道縫合才會出現;這是帶領、驅動、甚至顛覆一座城市思維的新意象核心。

位於日本六本木之丘廣場、由傳奇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設計的巨型蜘蛛雕塑「Maman」,就是一個具備第三道縫合功能的代表。令人矚目的霧黑色蜘蛛為中心,它召喚來一個橫跨潮流、藝術和商業活動的匯聚場域,將美術館、商場、辦公室、電影院等活動交織串聯;這不單單是一座雕塑,它更指涉潮流、美學乃至記憶再造,更具備顛覆現有思維的意義,帶領六本木之丘不斷融合、演進,甚至在六本木之丘周遭形成公共藝術地圖,每年舉辦的大型藝術節慶更從國際邀請集結近百件公共藝術,如此豐沛的能量,讓六本木之丘呈現不斷更新流動的指標。

台北市文化局
巨型蜘蛛雕塑成為再造六本木之丘公眾記憶的指標公共藝術。(圖片提供: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JASPAR, Tokyo,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以藝術輕巧地讓城市煥然一新

如果把這些功能放在一起,是不是突然發現公共藝術的任務極為艱鉅、複雜而偉大?然而這是因為,公共藝術理當順著城市規劃、順著城市紋理而生,無論它是一道牆面、一個街道家具、一個轉角處的雕塑,它都要思考跟城市之間、跟居民之間的記憶關係,也就是說,公共藝術奠基在整座城市規劃中的一環,其任務自然而然的誕生並完成才是。

就如同人會不斷迭代更新,城市也是,因此公共藝術也該如此,或許以十年、十五年為一個週期,公共藝術也該因願景轉變或美學進化,而有拆卸更換的規劃。從公共藝術發展很成熟的國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巴黎、紐約等地可以觀察到,許多公共藝術依附於企業或大型公共設施軸線,大約十年會更新一次,透過不斷衍替,能給予人們全新的感受,這就是公共藝術在發威。更簡單來說,如果把城市想像成一個家,那公共藝術就是家中的一瓶鮮花,只要換一種花,就會為家裡帶來全然不同的氛圍。這就是藝術、或稱之為美的力量。

台北市文化局
巴黎地鐵協和站,位於協和廣場之下,其月台牆壁的每一片磁磚上有一個字母,整個內容是1789 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議會通過的《人權宣言》,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圖片提供:Clicsouris From Wikimedia Commons)
台北市文化局
Niki de Saint Phalle與Jean Tinguely的作品「史特拉汶斯基噴泉」,不僅是表達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作品,更展現巴黎龐畢度中心作為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角色。(圖片提供:ChrisSampson87 From Wikimedia Commons)

更多可能的媒材創造更多的縫合可能

在臺北,扮演三種縫合角色的公共藝術也持續發展,並與建築、城市規劃更深度融合,近期的公共藝術,早已脫離二、三十年前單一創作的想法,而是朝向跨越不同介面,非物件式、獨立式的存在。近期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同廣慈社會住宅的公共藝術規劃,或是豪華朗機工策畫的政大公企中心跨域作品「朝光之向凝視」和「知識樹下的家」,以及大巨蛋公共藝術計畫「松菸巨蛋野球場的九局下半」。

臺北大巨蛋這十件作品的過程,思考的是如何貼合大巨蛋未來樣貌,同時回應連接松山機場、鐵道博物館、國父紀念館、松山文創園區的軸線,以融合景觀、跨域媒體、運動精神和在地人文風貌,達到縫合古今。

大巨蛋是一個複合環境,又是很新穎的場域,因此試圖設定更多媒材上的突破,包括景觀、聲音、音樂等,都可以是公共藝術的一環。

事實上,現在公共藝術的規劃越來越廣義,不僅是跨媒材合作,甚至一首音樂、一部電影、一個舞蹈都可能成為公共藝術選用的媒材,甚至是為一個區域設定主題顏色,或利用自然界的光、熱、水、潮汐變化、泥沙淤積等創作,都可以是一種公共藝術創作,也因此,它原有的時限性與地域侷限,或許更能被打破以跳出框架,美學眼界也能更加寬廣。例如臺北環南市場改建就是用一部長片去呈現它公共藝術的形式,這是極具突破性也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台北市文化局
臺北大巨蛋園區的公共藝術,是以融合景觀、跨域媒體、運動精神回應屬於臺北的在地人文風貌。(圖片提供:Anew Chen)

臺北下一步可以更好

一晃眼,臺北發展公共藝術已經二十多年了,然而對於城市或地域區塊是否做到三道縫合功能,還是有疑慮的。

大多數人對臺北公共藝術的印象,是混雜而多元的;譬如行走在中山北路上可看見楊英風雕塑,也看到馬偕醫院外面的馬偕博士石雕、或士林夜市旁出現臺北藝術中心那顯眼的球狀建築,但它們相互之間似乎沒有關聯,甚至與環境充滿衝突。由於「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規定,造就出越來越多單純大物件、英雄式或標竿式的公共藝術作品,其與環境之間的協調,或是長期來看的維護需求,都是公共藝術發展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以我多年從事公共藝術創作的經驗,後續的養護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有鑑於此,我認為臺北公共藝術發展的下一階段,應慢慢朝向景觀整理方向發展,讓公共藝術參與到城市面貌重整的工作。例如一條河川需要整治,那藝術家就去思考如何處理河岸曲線,或許加入聲音裝置、置放引人好奇的望遠鏡或觀測光陰移轉的日晷,也可能是河濱公園一處色彩美麗的沙坑等,當這些公共藝術具備公眾功能性、富有美學基礎且有設計邏輯時,就會進入與景觀融合、因地制宜的境界,這也正是順著城市規劃而生、為城市帶來想像與改變的契機。

事實上,臺北需要更細微地去進行視覺工程或美感調整、景觀整理型的公共藝術,可以小到一排欄杆、一段步道,或是一道圍牆,透過藝術規劃與周圍調和。這確實需要多一點策略與城市遠見,然而公共藝術的發展,就是要照顧到在地居民、包容到在地特色,創造共同成長茁壯的意象,這時候,公共藝術將不再是憑空飛來,而是一個以在地特色澆灌出來、具有獨特文化氛圍與歷史脈絡的城市美學代表。

台北市文化局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是近年最值得關注的整體規劃案。左圖為林聖峰作品「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右圖為Ram Katzir作品「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公共藝術的發展也可以更區域性、更有策略性,例如廣慈社宅的公共藝術計畫,它不只是釋出一個轉角或一個街廓,而是用一整個新場域與人的思考去進行規劃,從而產生出能改變居民思維、產生討論價值的作品。然而這需要制度上更細緻的配合,如何讓公共藝術規格與時俱進,是否能將公共藝術經費分配到公共藝術基金上,以挹注城市景觀的整理維護,甚至是評審組成是否能有更具公共藝術、永續環境等議題的委員加入?當公共藝術本身有十年可討論汰換的想法時,公共藝術法規是否也該加速調整以因應未來AI時代的快速變遷。

公共藝術的發展就像是城市的一面明鏡,反映也縫合著臺北對於生活所在地的願景藍圖,但公共藝術更可以是讓人印象深刻的花朵,期待臺北在公共藝術思維不斷進步下,終能開出代表臺北的那一朵花。

關於作者╱林昆穎

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曾任2024「巴黎文化奧運臺灣場」、2021-2022「臺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20-2022「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

文╱林昆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