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逛北美館了嗎?回顧2016年及展望2017年展覽大預告

北美館2016回顧及2017年度展覽預告ㄑ

隆冬之際、年終將屆,臺北市立美術館用台北雙年展在地發聲、接軌國際,作為過去一年的註解、展望2017。回顧2016年的各項展覽,承蒙各界多方支持,更感謝每一位走訪北美館的市民與觀眾能與我們一同分享藝術家耕耘的成果。

 

2016年是成果豐碩的一年,除了在北美館內舉行的各檔展覽,在暑假期間與韓國光州美術館合作的雙城國際策展交流「生活帶來的種種愉快與不安之間」,以及年初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of London)合作為知名建築設計師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策劃的高人氣展覽「新世代英倫創造:走進海澤維克工作室」,皆是我們肩負藝術國際交流使命下開啟的新頁面。延續2016年度的國際交流成果,2017年度本館也將配合即將舉行的世大運規劃國際交流主題策展。


在2017年度,北美館將推出一系列展覽,組織呈現媒材大異其趣的展覽、聚焦多元題材的豐富可能。 經過2016年舉辦「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 1996-2014」,我們重新思索美術館在時代變動中的角色、用展覽作為彙整的場域、回顧的主軸。在展覽與歷史回顧的探索基礎上,北美館將與康乃爾大學強生美術館(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Cornell University)合作、在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策畫解嚴三十年「解•紛:台灣解嚴三十年之當代藝術」展覽。

 

「斷裂的書寫」展覽同樣從『戒嚴、解嚴』的文化語彙出發,透過後解嚴世代藝術家觀點的創作再詮釋,與「解•紛:台灣解嚴三十年之當代藝術」展覽形成隱微卻具體的對映:一段歷史經歷『彙整』與『再製』的兩種發展方向,相同的文化養分在藝術的有機體上結出不一樣的果實。北美館對於回顧展的策劃,向來以最高的標準與重要性看待;為台灣的藝術發展、藝術家開拓的歷程留下不同階段見證是我們的責任。2017年舉辦「焊藝詩情➾高燦興回顧展」與「臺北獎首獎展--紀凱淵-2017紀紐約個展」兩檔展覽,既為前輩回顧爬梳、也為新起之秀期 待展望。回應美術館作為彙整的場域,我們用每一次的回顧為在地藝術奠下更深厚的基礎。


2017年度廣受矚目之交流重點「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謝德慶《做時間Doing Time》,自5月起將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首次綜合性呈現藝術家謝德慶作品展覽。 對於今年意義重大而備受關注的展覽內容,我們在興奮期待的同時也深刻體認到身負重任的使命感。
 

實踐多元發想的潮流下持續引發討論,北美館特別於今年啟動「策展徵件計畫」。經過兩個月的公開徵件,透過館內、外深具策展經驗的評審委員選出由策展人游崴及策展團隊「在地實驗」所提出的「破身影Broken Spectre」展覽計畫於2017年6月至9月北美館地下樓展出。


新的一年北美館將在戶外廣場呈現「X-Site計畫: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IN PROGRESS」與「庇護所:無家者之家」兩場戶外展覽,讓藝術的對話走出展場的『白盒子』,在藍天下、微風中以有機體的形貌與民眾相見。2017年度「X-Site計畫: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  IN PROGRESS」首次以連續兩年相同主題的方式策展,並在2018年將由不同系列作品再次聚焦相同命題,為藝術創作的對話延續能量。 九月過後北美館配合館內設施維護改善,將有半年的休館,期間將在戶外廣場呈現「庇護所:無家者之家」,以有機創作形體進行藝術的空間展演,藝術的實踐並不因空間的條件而受限。2017年底「臺北美術獎」同樣不受展場休館影響,將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移地舉行。


2017年年初北美館兒童藝術中心推出「兒童教育計劃第5號」--「集什麼?Collecting and so on」,邀請六位藝術家展出與收集概念相關的作品,並發展出體驗式工作坊、互動導覽、繪本故事等相關教育活動,於免票展區全面展開。北美館持續推動兒童教育計劃,希望在提供優良親子展覽的同時,能夠培育未來富有藝術欣賞涵養的新世代。


對於北美館一直以來追求實現『公眾對話』、『藝術共享』的目標,在北美館內部調整的同時、將藝術實踐帶往不同空間,我們相信這樣過渡期的意義不僅止於實務面的功能,作為我們重新調整再出發的階段、更具有精神上的象徵意義。期待這新的一年,有所有朋友與北美館一同成長,一同開創萬象更新的一年。

 

via / 臺北市立美術館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駿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藝術節,藉聲光藝術探討記憶、訴說島嶼故事

台灣之光點亮東歐的夜!「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

今年十月,台灣藝術團隊「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登上歐洲兩大新媒體藝術舞台,分別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城市光藝術節——捷克布拉格「Signal Festival,以及專注於生成式AI和互動體驗的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RADAR Festival。這趟東歐之旅,黑川達成了台灣團隊在兩大展會的兩個「第一次」:在Signal首登展演舞台,於RADAR則是首支受邀參展的亞洲團隊,象徵著台灣媒體藝術在國際舞台的重要躍進。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來自台灣的光,點亮東歐的夜

試著想像,你正漫步在布拉格的廣場,忽然遇上一座流淌著樂音的光環,為你上演一場乘載島嶼記憶的展演;下一刻,你轉身來到布加勒斯特,相簿裡一張隨手拍的生活照瞬間被「記憶編碼器」轉化為流動光譜,黑暗空間中閃爍著專屬於你的圖像。這一切不是虛構場景,而是黑川真正實踐的光影藝術。從布拉格到布加勒斯特,黑川以光、聲、互動與文化敘事,讓歐洲觀眾看見台灣團隊的創作能量。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在布拉格訴說島嶼記憶、展開光之儀式

在布拉格舊城與新城交界的共和廣場,黑川打造大型裝置《山海之間》,透過一座直徑10公尺的透明LED環形結構,結合光影和聲響,邀請人們欣賞數位光點構築的山海,探索台灣400年來的地景變遷和土地記憶,在歐洲大陸上與東方島嶼情感共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以伏爾塔瓦河畔為背景的TZOLK’IN LIGHT,則以瑪雅曆法為靈感,結合水幕投影與雷射光束,伴隨著電子聲響,在水霧之間展開一場光之儀式,向觀眾訴說關於時間的故事。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當AI「介入」記憶,是重現或改寫?

來到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黑川帶來融合AI、生成式影像和即時互動的作品Memory Encoder。這座「記憶編碼器」邀請觀眾於現場上傳影像,交由AI即時分析並生成視覺,並透過雷射和投影將其再現於空間之中,為每個人編寫專屬場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2024年於桃園科技藝術節首展以來,《Memory Encoder》已累積近5,000筆觀眾互動紀錄,其技術表現備受業界關注。RADAR Festival每屆吸引約兩萬人進場觀展,令人期待現場觀眾與作品將碰撞出的火花。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前進歐洲兩大媒體藝術節!台灣光影藝術點亮東歐的夜
(圖片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