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回歸!新科技讓你聽見更純粹原味的音質

THE DIGITAL AGE OF VINYL 行走的黑膠

從黑膠唱片、錄音卡帶、光碟、MP3、再到串流音樂,那些過往的音樂媒介一個個被新技術取代,而當我們走到串流音樂這一步,黑膠音樂卻結合行動與科技元素重返生活

 

1980年代起,黑膠唱片的光環逐漸褪色,CD開始崛起成為音樂市場主流,當時,許多人認為黑膠唱片可能會就此消失,製造商也紛紛將黑膠製造機器拋棄。沒想到,近幾年在實體唱片走向沒落的同時,復古風潮再起,黑膠唱片再度席捲全球唱片市場,不少經典專輯也再披黑膠戰袍。不過,這次的回歸並非以原始復刻版重現,而是跟上時代的數位與行動潮流,要以全新姿態打進更多人心裡。

 

隨著科技不斷推進,串流音樂平台如KKBOX、Spotify等持續攻佔主流市場,「邊做某件事邊聽音樂」是再尋常不過的事,單純靜下心來享受音樂反而被視為忙碌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在快速流轉的世界裡,留片刻悠閒時光給自己—成了黑膠唱片最迷人的溫柔情懷。從黑膠唱片的選擇到唱針的擺放,每一個前置準備都是為了將到來的音樂饗宴,當你將黑膠唱片緩緩放上唱盤,周遭步調與節奏彷彿開始慢了下來,黑膠音樂除了帶來絕佳的音質享受,也在空間中營造出讓人回味無窮的獨特氛圍。

 

然而,以往要享受黑膠音樂的成本相當可觀,從黑膠唱片、黑膠唱盤到聆聽設備等,投資的入門價格動輒就是上萬元,後續保養也得花費心力,讓許多想一探黑膠文化的人裹足不前。隨著近來黑膠風潮重新回歸市場,許多團隊搭上這波復興潮流,以創新科技打造價格更親民,且讓黑膠愛好者能隨時隨地享受黑膠音樂的唱機享受黑膠音樂不再是高門檻的小眾喜好,也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投入其中。

 

LOVE—老靈魂融入新科技

由世界知名工業設計師Yves Béhar所設計的智慧黑膠唱機LOVE,外型相當獨特、極具設計感,顛覆我們對傳統黑膠唱機運作時唱針需停留在固定位置,再由唱盤帶動唱片旋轉,好讓唱針讀取唱片資料的認知。


這台唱機由唱盤與播放器兩者組成,只要將黑膠唱片放上唱盤,再將播放器底部的六角形孔洞對準唱盤中央的短柱,並按下上方啟動鍵,LOVE就會以逆時鐘圍繞唱片運轉,讓唱針能藉此讀取唱片音訊,開啟屬於你的音樂時光。但別擔心,LOVE在轉動過程中不會對唱片溝槽施加壓力,因此不會破壞黑膠唱片本身。

 

不同於一般黑膠唱機,LOVE並不配置喇叭,因此無法直接輸出類比訊號,需要透過連結藍牙或Wi-Fi無線網路,將訊號傳送到喇叭音響、無線耳機或其他音樂系統上聆聽音樂,也能選擇使用3.5mm音源線播放。在電量的部分,LOVE使用持久度高的鋰離子電池,每次充飽電約需1.5小時,充電完成後足以聽完15張12吋黑膠唱片。

 

使用傳統黑膠唱機時,若想更換曲目,還得將唱針手動放到下一首歌的音軌位置,LOVE將黑膠老靈魂融入新科技。只要透過專屬的手機app,就能控制播放、暫停、音量、調整轉速(33又1/3或45轉),或選擇上一首與下一首歌曲,當你選擇更換曲目時,LOVE就會自動將唱針移動到該首曲目的音軌上。今年2月LOVE已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上架,定價為599美元,產品預計今年10月起全球出貨。想要隨時隨地輕鬆地享受黑膠音樂嗎?交給LOVE就能搞定!

 

Spinbox 傻瓜唱機—自己的黑膠唱機自己裝

標榜讓「人人有膠聽」的Spinbox團隊,設計了一款可自行DIY組裝的黑膠唱機,這台唱機的誕生只需要經過5個步驟以及短短9分鐘的時間。打開傻瓜唱機的組裝盒,就像是一盒懶人包,包括唱盤機心、調音電路到音響單體等所有黑膠唱機必備的元件一應俱全,一個個步驟組裝完成後,就能開啟屬於你的黑膠旅程了。

 

Spinbox規格相當齊全,常見的7吋、10吋與12吋這三種黑膠唱片尺寸,Spinbox都能讀取,提供33轉、45轉與78轉等3種轉速切換。將黑膠唱片放上傻瓜唱機後,移動唱臂就能開始播放音樂,當唱片播完時,Spinbox也支援自動停止功能,避免持續空轉耗電,且附贈的唱臂升降桿也能避免使用者放置唱針時,不小心刮花唱片。


除了本身內置音響外,Spinbox內建3.5mm標準音源輸出孔,讓使用者插上自己喜歡的耳機或音響來聆聽黑膠音樂。若想把Spinbox當作喇叭使用也行,只要透過內建音源輸出孔,接上手機或平板電腦等裝置,就能播放外部音源檔案。

 

Spinbox去年9月已結束嘖嘖募資平台的募資計畫,一共募得新台幣約1,315萬元,達成率高達3758%,表現相當驚人,已於今年1月開始正式出貨。想要體驗傻瓜唱機的魅力嗎?組裝完成後只要接上行動電源,拉起外盒包裝上附的手提把,你的周遭就是移動的黑膠世界。

 

RokBlok—世界最小的無線黑膠播放器

乍看之下像是裝置藝術一般,這個重量不到100公克的小木箱,正是無線黑膠唱片播放器 RokBlok。RokBlok同時兼具唱針與喇叭功能,操作方式相當直覺,只要將它放在唱盤上,拉起RokBlok背後的控制桿,它就會沿著黑膠唱片的音軌旋轉運行並播放音樂,若要暫停播放,只需將控制桿放下就行了。

 

考慮到黑膠唱片承重問題,RokBlok的設計採用橡膠輪,確保重心不會停留在唱針上,機身輕巧,該有的功能也可說是應有盡有。內建喇叭使RokBlok使用者不需外接音響,操作上相當便利,假如樂迷想聽到高音質版本,也能針對個人需求,在約10公尺的距離範圍內,使用無線串流藍牙耳機或喇叭播放。若想調整轉速,RokBlok可選擇33又1/3或45轉。機身內部的充電電池可支援連續播放4小時,充電時間則需2小時。

 

同樣也在Kickstarter上完成募資RokBlok,預計今年9月出貨全球。看著一台類似迷你公車的小裝置,在黑膠唱片上一邊旋轉一邊播放音樂,的確讓人備感療癒!

 

文/林薏茹

圖片提供 / 陳甯、Love Turntable、Pink Donut、Spinbox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Vie》2017年4月號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另外,此次也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讓浪浪獲得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與希望,其收益也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華康浪狗狗體 2.0》誕生

自2021年首度推出以來,《華康浪狗狗體》受到熱烈迴響。當時華康與三牲工作室共同發起「浪狗狗回家字型」企畫,靈感來自三牲長期為中途之家浪浪拍攝肖像的行動,期望打破社會對流浪動物的刻板印象。再進化推出 2.0 版本,華康希望讓「字體」不只是溝通的媒介,更成為一種能被感知的語言——透過筆畫的彎曲、姿態的延展與字形的節奏,感受狗狗的神情與等待。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

《華康浪狗狗體 2.0》以華康明體為基礎,本次特別推出兩款全新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黑」與「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黃」,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與特徵,將浪浪的身影化作熟悉的注音符號筆畫。新版共新增 74 個注音文字與 10 組顏文字(其中藏有浪貓版彩蛋),象徵為 88 隻浪浪爭取曝光機會。字體將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限非商業使用),邀請大眾以創意書寫的方式,傳遞對浪浪的關懷。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 × 三牲工作室 × 全家雲端列印

三牲工作室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以《華康浪狗狗體 2.0》為主要視覺,由華康設計 4 款注音文小卡與 2 款顏文字貼紙。民眾只要在 FamiPort 雲端列印平台選購喜愛的設計圖卡,即獲得專屬 QRcode,隨時可在全台任一「全家」店舖的 FamiPort 機台列印出來。本次合作由三牲工作室提供素材、華康提供字型、「全家」支援列印服務,相關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流浪動物公益團體。期許透過設計與日常行動的結合,讓每一次列印都成為浪浪的一份希望。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不僅是一款字型,更是一場跨界的溫暖合作。從華康字型的專業設計出發,結合三牲工作室的影像故事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的大眾通路,讓設計、公益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因為每一筆畫都藏著浪浪的身影,每一次列印都可能改變牠們的命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免費下載
字體下載請點此
▨ 字體使用|華康浪狗狗體字型檔與圖檔,均僅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使用
▨  FamiPort 雲端列印「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
▨ 公益用途|列印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資料提供|華康字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