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習慣城市如蜘蛛網般複雜的交通要道,卻忘了問,除了喧囂的汽機車,最重要的使用者─行人,是否也有足夠的步行空間?讓人行步道依附在主要交通幹道下的城市景觀,如今已逐漸受到挑戰。當大眾可以用雙腳自在穿梭,甚至擁有更多不受干擾的公共走廊時,才是一座都市又重新打通筋脈,找回生活樂趣的時候。
還給市民一條乾淨的水岸─Chicago Riverside Walk
「芝加哥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它也許是美國碩果僅存的偉大城市。」美國知名作家諾曼· 梅勒(Norman Mailer)曾如此形容密西根湖南岸的這座傳奇之都。這裡有傲視全球的金融、鐵路、航空產業,建築和藝術也相當出色。然而,高度發展的背後,其環境汙染也是惡名昭彰。說芝加哥是依水而生的都城並不為過。19世紀時的開拓,便是沿著芝加哥河(Chicago River)一路推進,此河宛如這片腹地的血脈。但隨人口逐漸集中,各種堆肥、屠宰場、以及城市開發後出現的各式汙染源,都被排放到河中。
過去曾經幾次整治,最有名的是擔任芝加哥世界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首席建築師的丹尼爾‧伯恩罕(Daniel Burnham),他參訪巴黎塞納河的多層次人行道河堤得到靈感,提出芝加哥河岸也要建設人行步道。然而,之後隨著連結河岸兩側的大橋落成,原本的步道被切割成零碎的小塊,加上汙水整治不彰,遂成為讓市民卻步的黑色地段。
不只重建,還注入多元功能
繼承這份活化重擔的,是Ross BarneyArchitects建築師事務所。在芝加哥當局強力希望市容改頭換面的期待下,他們從2001年開始,由東向西,分三階段整修河流南岸,奮鬥了16年,重獲新生的「Chicago Riverside Walk」終於在2016年底對外開放。
這項工程最主要的困難,在於將原本被交通幹道墩堤切碎的人行道路,重新連接在一起。由於身為工業大城,擁有百年歷史的吊橋,不僅粗獷厚重,甲板還經常掉落泥沙與水屑。故除了新增接起各段的步道,Ross Barney Architects還造了一大面包覆天頂的結構,並使用許多反射材質,輝映波動的水面光芒,讓人行道徹底隔絕於頭上吵雜的車道,形成獨立的天地。
走道確定串接完成後,便依原先被大橋切割的區間,將新生的步道分為8個區域(room),各自賦予不同機能,增加場域使用的多樣性。其中包括較上游的防波提區(Jetty),水面下的結構經特別設計,幫助海洋植物的生長,讓這邊可以提供各種生態活動。往東走是親水廣場(Water Plaza),並列的噴泉適合全家遊戲,呼喚從前懼怕河水的市民再次前來。再往前走則到達水岸劇場(River Theatre),大範圍的階梯隱藏了方便身障者行動的斜坡,也便於一般人坐臥,而且一到夜裡,鑲嵌梯間的LED燈便大放光明,換上迥然不同的幽靜氛圍。較下游的碼頭廣場(Marina Plaza)則擁有最密集的餐廳、咖啡廳和酒吧,一開放後就成為眾人歡聚的享樂天堂。除此之外,還特別加大路寬,方便駁船,從前難以想像的水上泛舟,自此成為了芝加哥河岸常見的歡樂景象。
讓公共空間成為城市的心臟
將老舊的工業餘址,重新活化成為公眾休憩地,是近十年來非常盛行的建築趨勢。美國最舉世聞名的例子是紐約的High Line。事實上,Chicago Riverside Walk和High Line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採取溫和的方式改造舊工業建設,完成環境和市容的整治,而且同樣長約2.4公里;只不過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地下。Chicago RiversideWalk成功替美國再添一起大規模的都市再造典範,它成功挽救垂死的河岸地區,吸引上億美金投資,再造商機高峰,而且也讓1970年代只有7種魚類的芝加哥河,如今增加到70種,未來更期待將水源徹底淨化,完成2040年可以讓人們入河游泳的目標。
「這條河流經太多區域了。當各種商業活動重新於此地活絡,它就能和城市變得更近,進一步成為整合城市的重要力量。」事務所的首席建築師Carol Ross Barney如此說道,相當樂見於這條河流未來更豐富的變化。
舊軌道成為城市公園─The Goods Line
由雪梨海岸管理局(Sydney Harbour Foreshore Authority)推動,澳洲ASPECT
Studios擔任設計,將舊時代用來運送貨物的鐵路沿線,改造為雪梨新興地帶的公共綠地。為了呼應過去的鐵道歷史,刻意使用許多堅硬的建材,包括礫石、木頭、鋼鐵、混凝土等,並且採取預鑄手法,先分段在它地製作完成,再至現場組裝。完工後變成一抬升於地面的帶狀長廊,視覺清爽,許多鮮黃色的座椅點綴其中,呼應城市明亮的氛圍。此道串連了中央車站、中國城、達令港(Darling Harbor)等多個地區,還連結到雪梨科技大學等教育機構,十分貼近市民的生活圈,是非常成功的綠地再造典範。
綿延1 2 公里的海港走廊─Stranden-Aker Brygge
要讓過去冰冷的工業海港重獲新生,最重要的是創造讓一般民眾也想駐足的開放空間。LINK arkitektur建築師事務所過去在1985年,奧斯陸Aker Brygge地區首次翻修時,曾擔任戶外部份的設計,近年再次接下重擔,打造一條長12公里、連結城市東西方的港邊走廊,再次吸引眾人目光。其中最大挑戰是整合雜亂的街面和十字路口,開闢更寬闊舒適的步道。他們也和家具公司Vestre以及Lars Tornøe、Atle Tveit兩位設計師合作,打造一系列街道家具,並漆上舊航海時代經常選用的橘色(signal orange),與溫暖的陽光相呼應。再搭配如今沿線生根的住宅、餐廳、購物商場等,一年造訪人次上看1,200萬,儼然是最具潛力的城市新生地。
文 歐陽辰柔
圖片提供 Ross Barney Architects、ASPECT Studios、LINK arkitektur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