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展翻轉「城市印象」看見「台中設計精神99+1」的城市美學

以「為生活而設計」為主軸,展現台中多核心生態文化中,生活上的各種可能。

台中這座城市很適合創意滋長,因它的包容性與獨創性形塑了城市的風格,大資產家與小新創家各自在這座城市用自己的文化找尋美學,2018台灣設計展集結許多創意人士與策展人的獨特觀點,找出屬於台中的設計精神。

 

位居台灣中央位置的台中,從最早結市的葫蘆墩(豐原)到台中火車頭(站)的興起,以及台中港的開鑿,交通建設影響台中市中心的遷移,也影響產業結構轉換,台中自然發展成中部五縣市的核心,除了扮演南來北往的樞紐,位居山林與海洋之間的地理,使其肩負起東輸西送的轉運手;而在這複雜的十字交叉裡,台中也成為「島內」與「島外」文化的大熔爐。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戰後美援年代,美式文化在台中登陸,一時間台中人瘋起了漢堡、民歌與街舞,習於新文化與新事物的刺激,台中已鍛鍊出超強的包容力。架構於高度複雜的背景,要談論台中的「設計」於是變得不那麼簡單。

 

島內與島外的文化熔爐

當台中市中心由北向南轉移,爾後又西進到七期重劃區,至2010年台中縣市合併升級為直轄市,原本熔爐色彩就很濃厚的台中,在短短五年內移居人口又大幅增加,躍升成為台灣人口數第二多的大城,更突顯了這座城市的「共構」性格。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中為六都之中相對年輕的城市,而它卻成長得太快又太大,以至於這座城市奮力脫胎換骨同時,遺留了許多未完成與待處理的混亂,創意工作者費勁思考著,試圖運轉出一套系統,而構築了台中設計的新樣貌。

 

拉開台中設計精神的軸線,不得不說,台中提供了一個很適合創意滋長的自我表述。就像在整齊劃一的田間,你只能得到一個蘿蔔一個坑的作物;可要是走進迷宮般的森林,從地衣到樹冠的高大與微小、泥地與岩礫、新芽與腐物⋯⋯這座城市能夠養育出如此豐富多樣的設計生態,部分可歸功於此。

 

沒有包袱的建築輪廓

提及台中的設計地標,十之八九回答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然而在建築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自由」的精神。創建於戒嚴時代的東海大學,以相對不理會政治的自由派作風聞名,不僅造就了現今檯面上許多思想前進的政經人物,同時也培育出一群台灣建築史上最嚴肅卻又最愛做夢的建築師。

 

從陳其寬與漢寶德的相承,開枝散葉的中生代建築師,儘管許多都已往異地發展,但他們在台中留下的作品,卻標記著台灣建築的發展進程。在東海大學校園有楊家凱的綠屋頂系館,在市政路上有林友寒的冷酷清水之屋,在進化路街角有廖偉立的飛行船教堂,大里市井則有江文淵的當代寺廟,而大肚山上也有羅曜辰的鋼鐵建築⋯⋯基於本地人已經玩到如此精彩,以至於資源豐富營養的巨大化國際建築,如伊東豊雄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安藤忠雄的亞洲現代美術館等,才能在這塊土地上拔然而生。

 

探討建築背後的歷史、街區、環境等議題,與其說台中是建築的實驗場,不如說台中是一座地形最多變的賽場,同時具有城市與鄉間、高山與海濱、城市與曠野,老住宅聚落包夾著商業與辦公大樓,簇新的計畫區裡混著歷史建物,完成與未完成或無法完成的項目,交雜在這座城市裡,像是給建築師出了多道難題,而建築師肩負先鋒者之姿,為這座城市打造建築美學之路。

 

從傳統產業拔生的創新

與其他城市最為不同,台中是台灣傳統產業的大本營,於日治時期有東勢林業奠定的根基,加上六○年代後台中港與工業區建設,台中由農業轉型為加工出口模式,一時間小工廠如雨後春筍,發展出聞名世界的工具機與零組件聚落。而到了八○年代,產業再次轉型為高科技。

 

集浪漫的思考與理性的技術於一身,這特質最直接顯現在建築與工業設計上。這裡有聞名全球的腳踏車大廠「捷安特」、震驚豪宅建築界的品牌「龍寶建設」、數一數二的木構造研究公司「考工記」、堅強的清水混凝土工程團隊「清水建築工坊」、自創自造的本土木家具「有情門」,以及像是新一代的「ChiHong」、「路力家器具」、「Studio Lim」等,在設計產業背後支撐的,多多少少都有來自製造業的基礎。無論從地理上來看、城市的發展來看,台中其實相當能夠作為一個支點,發展各式各樣的事物,而如何把台中世界工廠的角色,轉化成為設計產業的強力後盾,這也是台中設計產業最期盼的未來。

 

從消費文化熟成的美學

擠進人潮洶湧的一中街或逢甲夜市,在閃亮刺目的招牌燈與轟然炸耳的叫賣聲下,噱頭較勁的平價餐飲,可感覺生猛創意的暗潮洶湧。數十年前,有「春水堂」擔綱先鋒者掀起前所未有的泡沫紅茶文化,數十年後有「鹽之華」與「LeMoût樂沐」等頂級餐飲,推動著高端精緻飲食潮流,而靠著一顆銅鑼燒或一家小餐館發跡成餐飲集團的神話時有所聞,這鼓舞著志於餐飲創業的年輕人不斷投入,造就台中飲食文化求新、求變、求話題的大無畏性格。


在前衛性格底下,台中卻仍然保留了許多不可替代的飲食傳統,最鮮明可見就是在中區自由路上,招牌琳琅滿目的太陽餅店。在中區、豐原、清水、沙鹿、大甲等地方,遺留著許多古老的餅家,不少歷史可溯源至清朝年代,過去糕餅文化依附著廟宇信仰衍生,但是這項飲食傳統在台中卻很早便獨樹一格,也造就了「糕餅之都」的美名。

 

在消費文化中熟成的美學,像是顛覆傳統糕餅店的「日出宮原眼科」、開在百貨公司裡的「第六市場」等,這些都應證了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主持人邵唯晏所言:「台中的工作步調和調性雖為一線城市的規格,但在城市的各角落還是充斥著對生活品質追求而產生的各種可能的事件(event),形成一種相互共構而互利的整體。」

 

新創世代的翻轉

透過大資本家的視野,台中逐漸有了國際城市的輪廓,可是新世代的資本家或是獨立設計者卻早已找出自己的語彙。開在中區的風格小店、審計新村的青創品牌、模範街周遭的設計師商店等,大夥努力做出自己要的味道與風格。另外,還有一票在巷弄裡攻防游擊的創意人,他們把產地、餐桌、料理、市集、出版、工藝玩在一塊兒,像是備受讚譽的「松鼠」、「大好青空」、「島作」等市集,參與成員不少都是來自中部地區。

 

綜觀台中老字號的設計公司「美可特」、「種籽設計」或「實心美術」,會發覺台中設計業通常不會只玩平面,從視覺涉入到形象、包裝、廣告、店鋪,乃至於產品開發、行銷創意、經營模式⋯⋯這些都可能是設計必須討論的範圍。分工不明某種程度意味著跨界的可能,從小而美的攤車到浮誇的主題餐廳、樣品屋、招待會館,都可見台中設計業與在各行各業有著獨特的相生關係。


或許是轉運站、中性、混種等特質,此時此刻的台中仍然處於一種漂浮未定的狀態,而台中的過度奔放與勇於嘗試,帶來無可預期的未來想像,備受關切的交通、治安、環境等議題,台中也努力嘗試找出解決之道,可為其他城市提供發展的借鏡,不啻是一本好的城市美學教科書。

 

台中設計精神99+1關鍵詞

# 綠川

用河川整治翻轉中區,打造全台最美的人孔蓋與河川品牌。

 

#台中國家歌劇院

遊走曲線音弦的迷幻之旅。

 

#林獻堂-環球遊記

台灣最早的世界遊記。

 

#玖壹壹

RAP也可以很台!

 

#逢甲夜市

全台最有創意的夜市,用味蕾來體驗台中的人情味。

 

#媽祖遶境

一生的信仰,年年的朝聖,全球的盛會。

 

#糕餅文化

不斷隨時代設計創新的味蕾記憶。

 

#珍珠奶茶

1983年在台中四維街搖出世界珍奶的渴望。

 

文:李佳芳

圖片提供:台中市政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淑芬」帶你走進老字號真珠大飯店、循街區走讀探訪二通生活記憶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嘉義市中正路又稱「二通」,這裡曾是熱鬧商圈、也是政經要道,見證了嘉義隨時代更迭的城市變遷。即將於10/1010/12登場的「2025嘉義二通圈生活節」,邀請人們跟著導遊「淑芬」的腳步探索中正路,走進老字號「真珠大飯店」一窺1960年代的在地生活記憶,造訪30間精選在地店家、循街區走讀,感受好吃、好看又好玩的二通。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大通」與「二通」,見證嘉義城市發展的核心街區

嘉義市中山路被當地人稱為「大通」,鄰近的中正路則是「二通」,這裡是各種傳統產業的聚集地,包含山產行、針車行、香業、神像雕刻等,洋溢著濃厚的在地生活氣息,因此又被喚作「本島人街」,乘載著一代嘉義人的集體記憶。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跟著「淑芬」玩二通!她是誰?又有何涵義?

2025二通圈生活節由嘉義市政府攜手辵辵計画Plan Ground策劃,囊括一系列城市體驗活動。「淑芬」是貫穿本次企劃的主軸,她是誰?又有何涵義?原來「淑芬」是內政部統計多年來長居前位的菜市場名, 令人備感熟悉,就像你我身邊總有那麼一位接地氣又熱情的好朋友。因此策展團隊特別交由「淑芬」擔任生活節「大使」,引領人們探索二通!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亮點01. 老字號「真珠大飯店」藏在地生活記憶

「真珠大飯店」創立於1947年,位在二通中央第二商場內,全盛時期住客絡繹不絕;雖隨時代變遷而沒落,飯店彩色的壓克力門面、磨石子地板、房內的小方磚浴缸,皆保有濃厚的懷舊氛圍與在地風格,成了人們探索老二通的窗口。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生活節期間,真珠大飯店將設置3個「淑芬的房間」,分別呈現青年、中年及老年「淑芬」的生活樣貌,以古早味零食、卡帶、懷舊金曲、長輩圖等串起敘事,帶觀眾重返1960年代再回到今日的二通。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亮點02. 隨走讀探索街區,伴手禮打包二通特色小物

「淑芬」也將化身在地嚮導,透過3場走讀活動,帶人們深入探索二通。參與走讀將能了解在「台灣錢淹腳目」的輝煌時代,建築上留下了哪些屬於「台灣感性」的元素,一探構成二通街景的牆與窗暗藏的學問;還能跟著插畫家haha sarah繪製的遊程地圖,探訪在地小吃、咖啡廳、甜點店及特色建築。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淑芬」也特別為走讀準備伴手禮,把傳統童玩咚咚鼓、林聰明沙鍋魚頭泡麵、阿潘肉包蛋黃酥、永昌行堅果、嘉義針車行布包裝袋,為旅人打包二通的溫暖款待和生活記憶。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亮點03. 店家串連邀「淑芬」暢遊二通

這場由「淑芬」領頭的生活節,熱烈歡迎全台各地的「淑芬」前來共襄盛舉!活動期間祭出「淑芬同名優惠串連」,在地店家崇文嘉義涼麵、興義發記玩具行、一銀仙草、高興紅豆湯、大益糖菓行、七彩冰果室……皆熱情響應。只要你也叫「淑芬」,或是名字裡有「淑」或「芬」字,在二通圈生活節期間造訪30間活動店家,都能享有限定優惠。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嘉義二通圈生活節10/10登場!隨「淑芬」一窺中正路今昔生活記憶
(圖片提供: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2025嘉義二通圈生活節

展期|2025.10.1010.12

地點|嘉義市中正路一帶

延伸閱讀

RECOMMEND

9月展覽活動7選!從台北、台中、高雄到馬祖,一同走訪藝文現場

9月展覽活動7選!從台北、台中、高雄到馬祖,一同走訪藝文現場

9月到來,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走進台灣近期的展覽活動現場,感受作品與空間交織的魅力!

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

展期:2025.8.16~2026.1.2
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由忠泰美術館與芬蘭阿爾瓦.阿爾托基金會(Alvar Aalto Foundation)共同策劃的《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Creating for the Everyday – Aino, Elissa and Alvar Aalto)展覽,聚焦阿爾瓦・阿爾托與前後兩任建築師妻子——愛諾(Aino)、艾莉莎(Elissa),如何共同形塑建築與設計理念,展現出北歐文化對自然、光線與生活空間的深刻關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本次展覽也特別規劃雙展區,位於忠泰美術館的主展區展出逾160件手稿原件、模型與設計作品等,帶領人們探索「創造即生活」的理念。10月4日起,將於NOKE忠泰樂生活三樓Uncanny登場的衛星展區,開放免費參觀,將延伸探討阿爾瓦・阿爾托家具設計的理念與應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帶逛】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10件展品剖析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展期:2025.8.19~10.12
地點:台灣設計館 02展間(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你對於捷克的設計有什麼樣的認識?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捷克中心臺北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Identity: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展覽,現正於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盛大展出。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本展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與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將帶領觀者透過原作與複製品,認識捷克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並深入理解其背後的設計背景、歷史與意涵。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展期: 2025.8.23~12.7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席德進基金會於席德進辭世後,捐贈約1864件作品予國美館,成為國美館珍貴的重要典藏。而本次展覽以「履痕深烙」為題,象徵席德進在藝術與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足跡,並特別聚焦於席德進早期的藝術創作與人生歷程,透過藝術家的畫作和日記,呈現其早年生命歷程與創作軌跡。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展覽將從他在杭州藝專的創作養成說起,至1948年來臺後的嘉義時期、臺北時期,以及赴美歐遊等階段,涵蓋1943-1966年間風格的多次嘗試及轉變。展出作品包括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等,涵蓋鄉土人物、日常民俗生活、街景、建築等題材。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圖片提供:國美館)

英國新銳藝術家 Harry Rüdham 台灣首展《給他的一封情書》

展期:2025.8.28~10.27
地點:Contemporary by U 諭藝術(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四段553巷42號1樓)

由Contemporary by U藝廊推出的英國藝術家哈利・魯德漢(Harry Rüdham)在台首次個展,以《給他的一封情書》(Entangled)為題,並聚焦於一段深刻關係的情感歷程,其以「繩結」與「人物剪影」兩種視覺語言,描繪出一段關係從相遇、交織、摩擦、斷裂到沉澱的歷程,這也正如同一封未曾寄出的情書,記錄下情感中無法言說的一切。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本展將呈現藝術家於2025年全新創作的「繩結系列」,同時帶來數件以剪影為主的早期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場跨越時間與情感的視覺敘事。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圖片提供:Contemporary by U)

《亂流:半睡飛行夢》

展期:2025.8.29~11.2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美術館化身為機場航廈大廳!北師美術館攜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合作,推出由新生代年輕策展團隊 Nn̄g Project 策畫的「亂流:半睡飛行夢」展覽。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策展人張文豪、黃羿瑄及黃銘樂,以「天空、飛行、航空、機場」為出發點,邀請南韓、香港與台灣的9位藝術家,透過影像、聲音裝置、雕塑、繪畫、文件等媒材,探討當代飛行經驗如何體現於個人的身體、情感及記憶,同時也思索航空科技如何重塑社會景觀與在地文化。本展也特別委託製作圍繞著「流動」主軸的4件作品,同時還有多件藝術家新作首度發表。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dulub studio)

北師美術館化身機場!《亂流:半睡飛行夢》挖掘天空、飛行的多重意義,思索空中科技網如何影響日常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期:2025.8.30~11.3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高美館推出的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以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為靈感,並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藉由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來自日本與韓國的25位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而這些作品共同打造了一座名為「快樂島」的藝術空間,它們有的透過童幻視角,巧妙回應成人世界的脆弱與矛盾;藉由物質雕塑,記錄時間與記憶的消逝;或以動漫與流行文化,對當代社會提出深刻反思。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圖片提供:高美館)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

展期:2025.9.5~11.16
地點:馬祖四鄉五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為9月5日至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本屆主題中的「拍楸」(pha-jiu)源自馬祖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這也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展現出眾志成城的精神。

木村崇人Takahito Kimura《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A Day to Become Clouds with Two Islands》(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木村崇人Takahito Kimura《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A Day to Become Clouds with Two Islands》(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劉致宏 Liu Chih-Hung《漁汐 Tide & Time》(圖片提供:狐色影像製作 WHOSE IMAGE STUDIO)
劉致宏 Liu Chih-Hung《漁汐 Tide & Time》(圖片提供:狐色影像製作 WHOSE IMAGE STUDIO)

今年的策展聚焦3大主題:「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一起說出馬祖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至少55組的國內外藝術團隊,展出超過50件作品,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夢之亭 The Dream Pavilion》(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夢之亭 The Dream Pavilion》(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 藝團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i 《常備記憶 Standby Memory》(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 藝團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i 《常備記憶 Standby Memory》(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