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金點設計獎標章得主名單出爐!697件進入決審角逐年度最佳設計獎

2018金點設計獎標章得主名單出爐!697件進入決審角逐年度最佳設計獎

2018年金點設計獎標章得主名單出爐!今年主辦單位收到近300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其中1991件通過初審,經過石家莊、深圳、上海、台北四地複審後,共計697件來自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新加坡、澳門、馬來西亞、泰國、波蘭、加拿大等地之作品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並晉級決審,角逐象徵最高榮譽的「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究竟獎落誰家?結果將於11月29日的頒獎典禮上揭曉,備受各界矚目!

 

697件標章得獎作品當中,其中產品設計類佔了351件為最大宗。浩漢產品設計首席顧問林炳昕觀察發現,今年得獎作品的面向相當多元,不過醫療、智能、寵物類的產品明顯增加,反映了現代人少子化、高齡化以及依賴智能產品的現象。例如拍拍文創的「原木圓角貓砂櫃」,可置入兩個貓砂盆,不但讓貓咪在如廁時有私密空間,也可解決貓砂散落一地的問題。覺創設計的「銀髮族輔助起身椅」,利用左側把手的按鈕,可簡單快速操作沙發墊的上下作動,可有效解決年長者從座椅上不易起身的問題。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徐景亭則表示,今年有不少傳產類轉型的佳作,此外,產品的材質是否符合循環經濟,也是她評選時考量的因素之一。手手企業社的「開運雞」,透過設計讓傳統體積大且不美觀的雞毛撢子,轉化為輕巧的桌上型清潔毛刷,重新賦予台灣傳統技藝新生命; 吳氏設計的「WOOMOON 邀月杯」,與 W Hotel 及春池玻璃合作,將香檳空瓶回收再製成雞尾酒杯,使空瓶得以再利用,符合環保、循環經濟的理念。

今年主辦單位首度將視覺傳達設計類和包裝設計類整合為傳達設計類,共計151件作品榮獲標章。何佳興設計工作室設計師何佳興認為今年入圍複審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水準,可看出作品的多元性與不同價值的揉合。今年金馬、金曲、金鐘獎都以主視覺或典禮動畫來參賽,「三金獎」皆來報名,顯示金點設計獎的聲譽和公信力已備受肯定。

 

明道工作室負責人李明道特別偏愛以視覺圖像展現自身文化特色的作品,他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作品愈有自己的視覺語言跟特色,就愈有價值。例如,台灣知名設計師廖小子為「拍謝少年」做的專輯包裝設計「兄弟沒夢不應該」,以強烈的大海波浪做為視覺意象,並將人與人的互動藏在裡面,如封面的拳頭碰拳頭,扣回「面對海洋就像面對人生」的專輯精神。來自中國大陸趙超設計的「立春 . 立夏 . 立秋 . 立冬」,以傳統書法作為表現載體,將立和春、立和夏,立和秋、立和冬兩個字結合,使得字體一氣呵成,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韻味。

北京漢儀科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打造的公益字體「漢儀阿爾茨海默病體」,以碎片化的字體風格,體現了阿茲海默病患認知和記憶逐漸衰退的現象,期望引發大眾對此疾病的關注。來自澳門的Novae Production House,其作品「2017光影大三巴-幕後創作解構」,以澳門的歷史背景如海上絲綢之路、中葡文化、異國愛情等為藍本,設計出一系列的動畫場景,呈現濃濃的澳門文化風情。

 

 

 

空間設計類今年共有173件作品榮獲標章,大尺建築+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黃惠美觀察到,今年在設計趨勢上比較走「輕薄短小、裝飾性」的風格,而非過往著重材料的堆疊,這反映了當代個人主義崛起的現象。至於評審標準,柏成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邱柏文偏愛打破內外空間藩籬、營造空間通透感的設計,他認為比起一昧地模仿、使用大量昂貴傢俱裝潢,回歸業主真實的生活型態更為重要。

 

欣琦翊設計有限公司的「稻映.共生」就反映了此觀點,因屋主崇尚農耕自然,設計上以象徵「腳印」的弧線刻畫出視覺動線,大量的落地窗將室外光線引入,讓人處於室內就能感受到四周農田的四季變化。北京三磊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連接與對話 - 銀川韓美林藝術館」,設計靈感來自對賀蘭山蒼茫雄壯的感動,以及當地居民因地制宜建造房屋的方式,利用山勢高差,將建築整體嵌入山體,並在多元化的空間中引入日光與山景,讓人與大自然結合為一體。

 

來自泰國的作品「Kaomai Estate 1955」,原本是一處佔地13350平方米、廢棄的製菸工廠,團隊重新翻修老建築、並使用精良的樹木栽培技術,將此地重新改造為一處有咖啡廳、圓形劇場的室內外休憩空間,達到休閒和教育目的,並在歷史建築與生態系統間取得了平衡。

 

今年新增的整合設計類,共有22件作品榮獲標章,作品面向多元,包括專業策展、情境體驗、社會設計等。漣漪人基金會創辦人朱平認為,增設此類別代表金點設計獎已預見了未來設計的趨勢,他觀察到今年有作品試圖為葬禮、傳統工藝等古老的文化習俗注入新的活力,透過文化和傳統來創造新的體驗經濟,值得肯定。例如,中華文化總會的專業策展作品「2018城南有意思」,以台北城南為範圍,展開一連串以親子為主軸的音樂、戲劇、電影、市集等系列活動,並與周邊場館進行互動遊戲,積極與土地對話,探索城南歷史輪廓。

香港團隊Dimension Plus打造的情境體驗作品「大音希聲」,把獨特無異的身體風景,透過掃描身體的形狀,轉換成高低起伏的音階及影像,演奏出一首來自身體的聲音風景,從而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死後身體的意義。日本團隊TRUNK DESIGN INC.的社會設計作品「Hyogo craft」,為日本許多在地的工藝師建立一套完整的銷售通路機制,協助他們創立品牌,並提供一般大眾到產地工廠觀光的機會,藉以促進地方產業振興,讓百年的傳統工藝得以延續。

 

2018金點設計獎即將於9月20日在台北舉行決審,11月29日舉辦頒獎典禮,屆時將公佈象徵最高榮譽的「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詳細資訊請隨時關注金點設計獎官網與官方社群媒體平台。

 

via / 金點設計獎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浪狗狗體 2.0》開放免費下載!華康字型再度攜手三牲工作室,將浪浪身影化為注音符號筆畫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另外,此次也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讓浪浪獲得更多被看見的機會與希望,其收益也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華康浪狗狗體 2.0》誕生

自2021年首度推出以來,《華康浪狗狗體》受到熱烈迴響。當時華康與三牲工作室共同發起「浪狗狗回家字型」企畫,靈感來自三牲長期為中途之家浪浪拍攝肖像的行動,期望打破社會對流浪動物的刻板印象。再進化推出 2.0 版本,華康希望讓「字體」不只是溝通的媒介,更成為一種能被感知的語言——透過筆畫的彎曲、姿態的延展與字形的節奏,感受狗狗的神情與等待。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2025年再度與三牲工作室合作,以設計為浪浪發聲,推出全新升級版本《華康浪狗狗體 2.0》。(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

《華康浪狗狗體 2.0》以華康明體為基礎,本次特別推出兩款全新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黑」與「華康浪狗狗體注音 小黃」,融入台灣狗狗的可愛姿態與特徵,將浪浪的身影化作熟悉的注音符號筆畫。新版共新增 74 個注音文字與 10 組顏文字(其中藏有浪貓版彩蛋),象徵為 88 隻浪浪爭取曝光機會。字體將於華康官網開放免費下載(限非商業使用),邀請大眾以創意書寫的方式,傳遞對浪浪的關懷。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字型 × 三牲工作室 × 全家雲端列印

三牲工作室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合作,推出「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以《華康浪狗狗體 2.0》為主要視覺,由華康設計 4 款注音文小卡與 2 款顏文字貼紙。民眾只要在 FamiPort 雲端列印平台選購喜愛的設計圖卡,即獲得專屬 QRcode,隨時可在全台任一「全家」店舖的 FamiPort 機台列印出來。本次合作由三牲工作室提供素材、華康提供字型、「全家」支援列印服務,相關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全數捐贈流浪動物公益團體。期許透過設計與日常行動的結合,讓每一次列印都成為浪浪的一份希望。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不僅是一款字型,更是一場跨界的溫暖合作。從華康字型的專業設計出發,結合三牲工作室的影像故事與「全家」FamiPort 雲端列印的大眾通路,讓設計、公益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因為每一筆畫都藏著浪浪的身影,每一次列印都可能改變牠們的命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華康浪狗狗體 2.0》即日起免費下載
字體下載請點此
▨ 字體使用|華康浪狗狗體字型檔與圖檔,均僅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使用
▨  FamiPort 雲端列印「三牲工作室」主題專區
▨ 公益用途|列印收益將由華康字型、三牲工作室捐贈予流浪動物相關公益團體

資料提供|華康字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