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跟藝術怎麼分?跟著台灣兩位設計師王艾莉、廖小子 學會思考讓設計更有影響力

2016年微型圖書館。沒有耐心讀完一本書?誰說書一定要整本看完!把書本拆解成小章節,用零碎時間,試著沒有負擔的閱讀吧。

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設計?看起來很美的東西,就是所謂的藝術嗎?設計師真的比一般人更懂得欣賞美術館裡掛著的那些畫嗎?這一次,台灣兩位設計師王艾莉、廖小子,將談談他們心目中的藝術與設計,透過討論,也將釐清讓設計更有影響力的方式。

 

在討論開始之前,兩位設計師先為大家釐清藝術和設計的定義。畢業自高師大美術系的廖小子在紙上畫了畫簡單的結構圖,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嚴格學院派的定義下,純藝術(fine art)和設計(design)都在藝術(art)的分支下,換句說說,設計是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種高度商業化的藝術。至於純藝術和設計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王艾莉進一步解釋,純藝術和設計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彼此互相靠攏,兩者的中間是生活;因此,「生活化」的過程也可說是影響力的展現。

 

以下我們將藝術設計的影響力分成兩個方向探討,一是設計師如何受過去的美學教育影響,二是設計師如何將想法透過設計傳播出去,影響他人。

 

思考,讓他們的創作從此不同

大多數人一樣,王艾莉和廖小子都是接受台灣國民義務教育,也都曾在求學過程中對藝術感到困惑。王艾莉分享她的求學歷程,透露「小時候最痛恨藝術了」印象最深的是某次戶外教學去看展,學校老師發下學習單,請學生畫出印象最深的作品並寫心得。當時的她看著櫥窗中的千年文物,實在不知道自己和作品的關係,既看不出哪裡美也沒有任何心得。想了又想,最後在學習單上畫下了販賣部買的一顆包子。

 

 

原以為自己對藝術無感,直到出了國,在倫敦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展覽後,王艾莉才發現原來藝術有那麼多種類,而自己喜歡的是比較新穎的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註1。英國的指導教授鼓勵她跳脫形式上的侷限,試著把設計當成一種語言,用以探討事情,這樣的創作模式漸漸形塑出王艾莉的批判式設計風格——用設計去敘述一個現象,沒有標準答案,目的在引發眾人思考。

 

廖小子也提到學生時期的類似經驗。曾在參觀客家、閩南百年老宅時,老師告訴大家「這就是台灣建築之美」。但當時廖小子認為眼前景物並不是他認知中的台灣,自己對那些建築沒有感情、沒有感覺。如果古厝不能代表台灣美學,那麼究竟什麼才是能代表台灣的美?現在所居住的環境與時代難道就不是嗎?這個問題在他心中落下,悄悄扎了根。

 

 

爾後遇到一位從國外回來、特別重視創作理念的老師,他鼓勵每位學生們在創作過程中往內心深處挖掘。「誠實面對自己,找到心中的源頭活水,可能是一個問題或者對世界的看法,藉由創作來回應它,它不僅是設計師一輩子要面對的課題,也會是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透過每週課堂討論,廖小子開始反覆思考,也透過思考,找到自己回應台灣文化的方式。 

 

創作注重得是自我剖析和反思,過於單一的價值與教育,反而會侷限了設計與生活的想像,唯有不斷思考、反問自己,才能創造更多的影響力,王艾莉與廖小子可以說都是在學會思考後,才真正開始他們的創作之路。

 

設計生活化!把思想溝通包裝成有趣企劃

在倫敦求學期間,王艾莉曾在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教育部門工作,泰德美術館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採分眾導覽的方式,有專人帶兒童、學生、社會人士,有人負責教育老師如何引導學生看展。而她的工作任務就是吸引大學生來看展。怎麼做呢?她和夥伴們不僅舉辦party,還用超大張的白紙鋪滿整個美術館,讓大家在上面自由作畫⋯⋯「沒想到美術館可以這樣玩!」這場活動成功吸引大批年輕人前來,也讓王艾莉推翻自己對美術館的刻板印象,並意識到想要推廣某件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它變好玩!

 

 

在英國的所見所聞,讓王艾莉發現過去在台灣所能得到的資訊實在是太少、也不夠國際化,於是2002年開始,她從自己每天大量閱讀的國外網站中,擷取喜歡的內容,和大眾分享。如今更以時下最流行的短片形式製作「三分鐘設計報」,在網路上持續提供與世界接軌的藝術設計新訊。

 

“這些計畫都是以批判式設計為核心,透過各種和生活有關的提案,引發人們探討社會議題、反思生活習慣或心理狀態等等。看似嚴肅,卻都包裝成非常引人目光的活動。”

 

回到台灣,王艾莉除了平時的設計工作外,也熱衷於推動各種觸發思考的活動計畫,這些計畫都是以批判式設計為核心,透過各種和生活有關的提案,引發人們探討社會議題、反思生活習慣或心理狀態等等。看似嚴肅,卻都包裝成非常引人目光的活動。而她的計畫對象是整個社會,為了將自己的想法真正推廣到每一個角落,王艾莉常刻意將活動設定在開放場域,例如「頁讀車輪餅」活動時,就安排說書人直接在路邊說書,如地攤叫賣般,吸引路過民眾停下腳步聽書,「那些聽書的人之中可能有人從來沒踏進過書店、講堂,如果一如往常的將活動辦在書店、講堂,不就失去了這樣偶遇的機會?」王艾莉解釋著計畫安排的用心。

 

 

至於活動結果,她笑著說自己並不預設答案和立場,畢竟這些計畫並非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讓人思考問題而設計的,每個參與者的生命經驗和思想脈絡不同,往往會有意料之外的反饋。

 

重新翻玩設計元素,喚起台灣文化的共感

相較於王艾莉透過設計和大眾溝通想法、引發思考;廖小子則是在不斷的思考、自我挖掘後,用設計喚起大眾對台灣文化的共感。

 

「我從小接觸到的生活環境就是大家覺得醜的、俗氣的、不被承認的,可是我並不想討厭它。」相對很多台灣人對於自己的文化慣於自損,常常不留情面的否定,廖小子認為文化是由生活於其中的所有人共同發展而來,對於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廖小子充滿包容、盡力理解。

 

“我會思考原本的設計為什麼這樣做?有什麼目的?當我了解後,再試著結合他的想法和我自己的美感,調整成合乎版面邏輯、合乎現代美感的樣子。”

 

 

比方說台灣街道最為人詬病的招牌,總是喜歡把字加大、加框、加陰影、加霓虹燈光,每個細節都很搶戲,搭在一起變成一團亂。但廖小子大膽採用這些具有台灣印象的元素,藉由拆解結構、重新調整比例、化繁為簡的過程,將元素精緻化。「我會思考原本的設計為什麼這樣做?有什麼目的?當我了解後,再試著結合他的想法和我自己的美感,調整成合乎版面邏輯、合乎現代美感的樣子。」就連第四台蓋台廣告、符咒、電子花車等俗艷誇張的元素也都在他手中轉變成年輕、潮流感的嶄新模樣。

 

 

此外,廖小子的作品中還時常能看到他對土地的關懷、對山海的情感,潛藏在狂放強烈畫面下的是來自生活的細膩關懷。他一點都不介意自己被定型成「很台」的設計師,理所當然的,我們總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些熟悉感,產生共鳴,然後會心一笑。他客氣的說「大家看了我的作品後,再回頭看台灣的廟會、夜市、街景,如果能重新發現其中的可愛,那我就功德圓滿了」。看廖小子的作品和跟他聊天一樣,都能感受到他對社會議題的深入關心,以及對台灣文化那股直率純粹的愛。

 

發揮設計影響力,改善大眾美感素養

其實,台灣真的不乏優秀的設計師,甚至還有很多設計系所、學生,但為什麼整體美感還是令人不滿意?王艾莉解釋,生活中接觸到的所有事物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審美觀,這就是所謂的生活美學。如同在倫敦超市中發現,當地不論大小品牌包裝設計都很美,生活中的藝術成分很高,很容易察覺「這個國家真的有把設計納入生活中」;又好比日本街頭,不見得每個招牌、每個櫥窗都經過設計,但顏色或形狀大多很簡單,耳濡目染下,在那裡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喜好選擇同樣簡單的設計。反觀台灣,雖然有許多店家、品牌、企業開始意識到設計的重要,願意投入資源在設計改良,但要改變長時間累積而來的生活美學,還需要時間。

 

 

廖小子則認為,台灣的教育太追求單一價值,少了批判思考精神,讓設計容易流於表面形式。藝術設計雖有流行性,但不應只是形式上的變化,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不夠重視概念和想法,因此常會出現許多不知所以然的設計。廖小子強調「設計是要有意義的」,對於一個做創作的人或設計師來說,觀察流行、了解趨勢有其必要,但擁有獨立觀點的創造力才是藝術設計中更重要的價值。他也指出台灣看似多元包容,實則過度追求單一價值的盲點,「台灣人的包容往往來自不敢批評的客氣」,其實批評並非負面的,如果能用思考後的批判取代謾罵,用健康心態接受指教,溝通才能化為進步的力量。

 

 

身為設計師,王艾莉和廖小子除了用設計「試著」影響社會,更重要的是,藉由設計啟發大家以主動思考取代被動接收。其實,美學就藏在我們的每個念頭中,學習思考、感受,我們都可以透過選擇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在當時,有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介於藝術與設計中間,難以定義,其展覽形式、場域也因為與傳統藝術不同而頗具爭議。

 

 

文/王韻鈴

圖/王艾莉設計Alice Wang Design、廖小子、林辰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花飾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創立五年,台北「朵常花藝」工作室在今(2024)年夏天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並悄悄在空間中策劃以「台式生活記憶」為靈感的花藝概念展覽《Momentary》,邀請大家走入開放式展間,也讓花朵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花店裡的策展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延續這樣的核心理念,朵常團隊思考生命旅程中曾出現花朵的時刻,並將這些日常片段集合起來,轉化為花店空間中的藝術裝置。這些花朵可能乘載了當時快樂的情緒、記憶,或是代表著人生中的亮點,通通被收藏在這座「生活切片的保管所」。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花藝」工作室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以台灣人的共同生活回憶為題

走進工作室的第一座裝置,靈感來自朵常花藝舊址拆遷時的畫面。當時,各個工作桌椅、家具全部集中在卡車車斗上,錯落的置放和堆疊,彷彿將這幾年的時光濃縮於這個小小的面積中,在團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試著重現這個畫面,在相似面積的桌板上堆疊了家具與裝潢材料,並安排花朵穿插在縫隙中,萌芽重生。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團隊重現品牌舊址拆遷時的畫面,成為展覽的第一座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一旁以金莎包裝紙折成的花束,源自小時候情人節會收到的巧克力,象徵著生命中最初感受到愛情的一瞬間,點綴在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彷彿花朵之間的閃耀鑽石,匯集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愛情。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路上販售玉蘭花的長輩,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買花場景了。空間中最顯目的裝置,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的經典印象,團隊使用小販常用的串花手法,將玉蘭花與相似的晚香玉、百合融合,讓香氣與畫面縈繞於展覽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保水的花朵會逐漸乾燥,並散發出更濃郁的香氣,如同這些在街頭販賣玉蘭花的小販們,展現出堅毅的精神。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玉蘭花小販的經典印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傳統桌菜不可或缺的擺盤裝飾——石斛蘭以及荷蘭芹,是台灣人對於花朵的共同記憶。團隊將這兩個歷久彌新的元素結合,並將辦桌的感官經驗帶入,融合製作成流線型的捧花作品;另一個屬於台式生活的元素,則是插在桌邊慶生花藝的傳統數字蠟燭,在每年的重要日子裡,讓喜悅和祝福瀰漫在餐桌上。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傳統桌菜的擺盤裝飾、充滿童年記憶的生日蠟燭,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朵與蠟燭堆疊起喜悅與祝福,瀰漫在餐桌上(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喜愛野外探險的朵常團隊,也特別策劃了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無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它們在感受潮濕的海風、登頂的開闊感後,附著在衣擺上一起離開。展間重現了這樣的場景,想像去山上採集了不同的野花野草,恣意的隨風搖動,在生活中以各種不經意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手作「便當花盒」帶得走的體驗

除了花藝策展,朵常團隊也邀請觀眾成為參與者,親手製作一盒專屬的「便當花盒」,如同本次展覽所傳遞的概念,讓花藝成為大家的日常體驗,常伴生活左右。另外,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讓買花就像每日的超市採買一樣,能夠輕鬆地進入生活之中。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便當花盒」手作體驗(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 朵常花藝HIDE DAILY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69巷28號1樓
電話|02-27082829
官網|www.hidedaily.c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由可口創造策劃的「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於11月8日回歸,本次以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為題,結合一年一度的墨西哥傳統節慶「亡靈節」文化,展開為期三天的「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從芙烈達的六福經典畫作一窺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打造一場美食、美酒、音樂與舞蹈等豐富想像的藝術慶典。

Cuysine藝術家餐桌計畫自2022年起推出,引用古法文「Cuysine」的時代精神,將用餐視為一場莊重的儀式,以優雅、浪漫思想行事並專注在每個環節與當下,在餐飲、展覽、表演、市集等多重形式中邂逅藝術。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本次活動主視覺由藝術家詹賀所繪製。(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繼2022年《畢卡索餐桌》、2023年與13Hill聯手演繹《詩詠盛世 貴妃宴》,再到轉化知名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生命與創作歷程的《莒哈絲.三部曲》後,今年藝術家餐桌計畫以《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為題,將芙烈達名作融合墨西哥經典料理,並結合亡靈節派對的歡快氛圍,呈現多重感官與藝術元素揉合後的精彩體驗。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畢卡索餐桌》。(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CUYSINE《莒哈絲.三部曲》邀請到台灣知名創作者同場參與。(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芙烈達六幅經典畫作躍上餐盤

本次藝術家餐桌計畫特別挑選芙烈達的六幅畫作:《水的賜予》、《兩個芙烈達》、《靜物》、《迪亞哥與芙烈達》、《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生活萬歲》,深入其生命與創作的不凡歷程,分別呼應藝術家如何凝視自我、步入性與慾望的探索、經歷動魄而艱難的親密關係,至最終直面孤寂和死亡的真摯時刻。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The Two Frida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呼應墨西哥豐美而風格鮮明的飲食文化,食物設計師袁采楓精選出足以代表墨西哥美食靈魂要角的辣椒、玉米以及龍舌蘭,進而疊合芙烈達的生命故事、亡靈節傳統以及馬雅文化之生死觀。

《水的賜予》為芙烈達借鑑歐洲藝術與現代藝術思想,以超現實主義風格詮釋回憶與死亡,以墨西哥辣椒湯作為前菜,表達藝術家自傳中壓抑卻實則澎拜的表達;《兩個芙烈達》以多種口味交織的玉米餅象徵藝術家的混血身分;《靜物》有著慾望的暗示,選用多種調情果物,與起司結合,創造出口腹碰撞的激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Still Life, Round〉、〈What the Water Gave Me〉。(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迪亞哥與芙烈達》則進入到餐桌的最高潮,暗示親密關係的相愛相殺,以牛小排相襯莫雷醬的濃烈風味,指向一段毀滅愛情,終是哀歌;《自畫像與荊棘項鍊和蜂鳥》讓辣椒的痛覺先行,辣椒與玉米醬也是一種天作之合;但生命從來都是值得慶祝的,享用《生活萬歲》,就像享用一道意猶未盡的甜點,水果與酒類的組合,永遠使人滿意。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Diego and Frida〉、〈Self Portrait with Thorn Necklace and Hummingbird〉。(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Frida Kahlo〈Viva la Vida, Watermelons〉。(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藝術、美酒與舞蹈歡慶亡靈節

除了結合畫作的藝術家餐桌盛宴外,本次活動也結合墨西哥「亡靈節」的特殊文化,企劃一系列展演節目和互動體驗。特別設置的「芙烈達.卡蘿房間」,展示藝術家詹賀、韓哲睿、王怡方、郁銚、Gia梁晏齊、成若涵等人的作品,以及花藝裝置藝術家陳艾琳、李濟章的創作,在生與死之間探討生命的意義,深入芙烈達的故事。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陶藝家王怡方、標本藝術家Gia梁晏齊。(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以戲謔態度看待死亡,向來是墨西哥人奉守的生死觀,在這場充滿歡慶精神的亡靈節派對,台北實驗酒吧unDerlab特別創作專屬調酒,憑藉其大膽且前衛的創意,將注入墨西哥傳奇龍舌蘭酒品牌Don Julio珍液,搭配墨西哥風味精緻小食展現獨特的品飲風情。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入選「2024 50 Best Discovery」的unDerlab,為芙烈達餐桌與亡靈節派對設計專屬調酒。(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此外還邀請到DJ DISCOCOCO主控派對音樂,帶來一系列貼合亡靈節氛圍曲風;精靈幻舞舞團呈現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朗明哥舞蹈,也另外展開沉浸式表演互動;以及刺青藝術家韓哲睿帶來刺青體驗和一系列神秘活動。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精靈幻舞舞團。(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即將登場:6幅畫作躍上墨西哥餐盤,展開為期三天的亡靈節派對
藝術家韓哲睿為本次活動設計的刺青圖樣。(圖片提供:可口創造)

⬬ 亡靈節派對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6:30–21: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購票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cuysine-frida-kahlo(亦開放現場購票)

* 每張票券可兌換一杯unDerlab創作指定調飲

⬬ CUYSINE藝術家餐桌《芙烈達.卡蘿餐桌—缺憾之美:裂縫中的自由》

日期|2024/11/8–11/9
時間|11:15–13:30、14:15–16: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四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餐桌訂位|請洽 @CUYSINE 

* 報名藝術家餐桌的賓客,當日享有「芙烈達.卡蘿藝術亡靈節之夜」派對參與資格

※ 飲酒過量有礙身體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喝酒勿開車 ※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