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序中《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台北當代藝術館登場!五月天、魏如萱等11組藝術家用音樂演繹遺憾藝術

《我夢見了小叮噹》茄子蛋X王宗欣

你害怕消失嗎?還是說你害怕某個事物隨之消逝。有人說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當你被所有人遺忘,不斷往前邁進的時間永遠是記憶最大的敵人,曾經一碗令你感動流涕的牛肉麵、一首陪伴你度過低潮的歌曲,亦或一段當時稱之為刻骨銘心的愛戀,這些在某個時刻被鑿入腦中的大小事,卻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彷彿在腦海裡蒙上一層灰,不再去觸發想念。

 

遺憾的藝術

消逝的事物,需要由我們自己好好守護,由三金設計師方序中所策劃、亮相台北當代藝術館的《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正是探討記憶與時間,衝擊感官心靈的跨界藝術展。小花計畫最初是方序中於2015年有感屏東老家眷村面臨拆遷命運,生活記憶逐漸消失,於是發起以「回家」為概念的計畫,喚醒大家對在地文化的保存意識,今年邁入第五年的小花計畫延續發起的初衷,首度結合樂壇創作者與當代藝術家的共同創作,融合聽覺與視覺的感官體驗展開新篇章,找回自身與土地間的歸屬感。

 

為了此次展覽,方序中邀來五月天瑪莎擔任音樂總監,並集結林強、魏如萱、五月天阿信、茄子蛋、李英宏、家家、HUSH、告五人等音樂人創作歌曲,用動人旋律挖掘生命中的失去。而有了音樂當作銜接記憶的元素,團隊還邀來豪華朗機工、明和電機、李霽、王宗欣、吳仲倫等不同領域藝術家創作,打造獨一無二的看展經驗,凝聚當代重量級設計、音樂、藝術創作的力量,讓走進每個展間的人,都能感受到懷念與希望保護珍貴事物的心情,而隨著精心的觀展節奏,觀眾們走完展場也仿佛欣賞完一張別出心裁的專輯。

 

 

之所以將展覽用《查無此人》,是為表現一種來不及的感覺,有如遺忘的藝術。好像寄了一封信卻被退件,想聯繫的那個人已經聯絡不上了。這個展覽像填充題,可以填入自己的答案: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想要再為那些記憶做些什麼?

 

出任音樂總監,瑪莎感性提到,「去年方序中提出小花想加入更多音樂人的想法,真的用做音樂的方式、帶來不一樣的碰撞的時候,心裡其實會覺得⋯⋯很累!因為是很大的案子。但又覺得很有意義,所以還是義不容辭。」他一邊笑說可能是當時酒精催化,但現在看到開展,非常感動,已經不只是土地、家鄉,所有不想失去的回憶,都用許多不一樣的音樂類型、不一樣的展品包含在這個寬廣的故事裡。

 

11件多媒體影音裝置作品 演繹最不想遺忘的「記憶」
 
志樂制樂 (林強+許志遠) X 黃邦銓 + 蔡孟閶《台灣是好所在》

記憶與鄉愁的序曲節奏,擔任序曲開端的是音樂人林強、許志遠與藝術家黃邦銓、蔡孟閶共同創作的裝置影像作品《台灣是好所在》,多格動態播映的泛黃影像及街景建物的靜態畫作,如逐格動畫般喚起似曾相似的原鄉風景,搭配獨到的台語電音節奏,讓人重返台灣舊時光的旋律中。

 

 

為了闡述時間是記憶最大的敵人,團隊別具巧思的再展間廊道上以若隱若現的投影畫面,呈現出「時間」的流動性,導引觀眾穿梭探尋,猶如在時光流逝下追尋腦中逐漸消逝的記憶。

 

阿信 X 明和電機《隱形的紀念》

來自日本的明和電機以全新製作發表的7款木製迷你樂器書《文庫楽器》,首度跨出海外為五月天阿信真摯悠揚的歌聲伴奏,直指人心歌詞中揭示愛與守護是有幸福期限,翻唱自歌手蔡淳佳《隱形紀念》,最終將無聲無息埋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而在心底掀起的漣漪波瀾,則有如展場中那絲絲入扣的水波紋投影。

 

 

魏如萱 + 鳳小岳 + 陳建騏 X 豪華朗機工 《很難很難》

在一所全黑的空間裡,僅有一盞像是努力發著光的小燈,就好比在我們大腦中找尋記憶的探照燈。時間不僅會帶走人們的回憶,也會帶走消逝的生命,為了詮釋一生一滅的生命循環,魏如萱、鳳小岳(合作作曲)、單曲音樂總監陳建騏以及藝術家豪華朗機工,共同創作《很難很難》動力裝置作品,象徵生命盛衰的光球裝置,隨著音樂語境在懷舊的建築模型上移動,一明一暗的燈光,除了試圖重溫過往日常時光,也傳達出新生的力量。

 

魏如萱分享,「我面臨到父親、好友、第一隻貓咪過世,雖然看起來好好的,但內心像cheese一樣一個洞一個洞的。」她在作品中坦承難以面對死亡、失去、遺憾,也從而打造出此次展覽最催淚的展間。與娃娃合作,先前曾協同設計世大運聖火裝置、台中花博「聆聽花開的聲音」的豪華朗機工,這段時間也同樣得面對巨大的失去——前任團長張耿豪辭世,因而更能將傷痛與快樂、新生與逝去的複雜心緒透過作品展現出來。他們分享創作想法,幾乎全黑的展間僅有一束微光:「聽起來很悲傷,但我們想講的是,那道光也是希望,我們可以往前去想念。」。

 

家家 X 曲倩雯 《回家》

1997年順子的《回家》唱出遊子們對家的鄉愁,這次由家家重新翻唱、瑪莎擔任製作,並與香港藝術家曲倩雯共同完成的錄像裝置作品《回家》,將家家的靈魂嗓音和曲倩雯特地到基隆、花蓮等地取景的影像交互結合,透過耳機的聆聽,刻畫出對家鄉的思念情感與想像。

 

 

為工作離開台東多年的家家,直言最不想失去的就是「歸屬感」,瑪莎為此請工作人員特別搭乘火車,錄製台北到台東的「回家之聲」。先前並不知情的家家,在錄音時聽到月台廣播聲「前往台東的列車」就忍不住流下淚水。家家分享當初錄音時的心路歷程:「瑪莎跟我說,家就在那裡,只是等你回去。瑪莎就說你去想像,家在對你唱歌。所以我是轉換立場唱,我就是那個家,像是我在呼喚自己回家。」。

 

 

劉若英《小事》

在展間走廊盡頭,赫然出現一台老舊錄音機,然而裡頭卻伴著人生緩緩道出有些遺憾的故事。刻意以劉若英的聲音作品《小事》作為展覽空間中的緩和停頓,透過她感性聲線娓娓述說自身與家的緊密連結後,引領觀眾踏入時空的想像漩渦。

 

 

方序中 X 蘇益良

踏入高挑的展場空間內,矗立於中央的是一座吸睛的巨大螢幕量體,為方序中與影像工作者蘇益良將時間具像化的呈現,如一個巨人的形象盤踞於展場中央,螢幕畫面主角是方序中的外公,由外公的細微表情與佈滿歲月的皺紋臉龐,來詮釋時間的流逝與變化,作品上端沿著天花板延伸出無數像觸角的耳機線,引導著觀眾逐一前往至相連的作品聆聽。

 

 

李英宏 X 新興糊紙文化 + 齊振涵 + 李嘉泉《有前無後》

以傳統民俗的紙紮「靈厝」為主題的作品是新生代創作音樂人李英宏、新興糊紙文化組織以及服裝設計師齊振涵、李嘉泉共同創作的《有前無後》,將傳統紙紮文化與複合曲風旋律搭配,展現焚化紙紮的儀式與現代資訊上傳雲端的溝通模式似乎不謀而合。

 

李英宏表示,傳統上燒金條、銀子、勞力士給上天,其實跟現在把音樂上傳到雲端的概念很像。這個在當代看似忌諱的習俗,在以前卻有祝福的意思,喜事、喬遷等等皆可作為慶祝。他以此為題創作《有前無後》,而傳統紙紮屋背後,則出現Disco燈、舞廳牆面等等,融合新舊傳統文化,重新闡釋屬於天上人間的chill。

 

茄子蛋 X 王宗欣 《我夢見了小叮噹》

《我夢見了小叮噹》作品由金曲樂團茄子蛋與藝術家王宗欣發揮彼此童年的共同回憶,將早期被稱為小叮噹的哆啦A夢道具中的任意門,然而這扇無法打開穿越的任意門,化身為窺視人群流動的攝影機,畫面裡扭曲變形的人型畫面流竄,彷彿腦海裡日漸模糊的記憶。


告五人 X 吳仲倫 《鹿》

來自宜蘭的音樂團體告五人與導演吳仲倫以「潮濕」作為對家鄉的共同印象,並以此為創作靈感製作《鹿》動力裝置作品,作品中的流瀉的細砂與滾輪的運轉變化下,連結告五人對成長、家鄉回望的歌曲,共奏出將彼此離家出外打拼的共鳴。


宇宙人 X 紀昀  《禁止觸摸》

宇宙人與新媒體藝術家紀昀共同創作互動裝置作品《禁止觸摸》,當觀眾觸碰牆面上的壓克力方塊,不管是麻將、硬幣、紅白塑膠袋,都將發出熟悉的聲響,卻不熟悉的觸感。影像與耳機裡宇宙人的演唱歌曲即刻隨之連動改變,藝術家試圖提醒我們日漸習慣觸摸的冰冷螢幕,逐步剝奪許多物品真實觸感的機會。

 

HUSH X 李霽《大樹小花》

以一個大冰箱裝存著一顆大樹的裝置作品《大樹小花》,是HUSH與擅長植物創作的李霽共同對兒時記憶的紀念,再現老家門口不復存在的一棵老芒果樹,象徵過往的美好事物僅能暫存冰封,延緩遺忘。而被冷凍冰箱冰封著的綠意盎然,有如心臟般保持新鮮狀態,然而脫離了科技化上的樹幹卻早已枯萎,反差讓人省思。

 

另外,方序中也特別將先前小花展覽所用共1000多幅作品紙材留存,延請「鳳嬌催化室」碾成紙漿並製成新紙,取名為「小花紙」。過程中鳳嬌催化室經多次精算調和三種不同紙料的比例,為呈現自然手感,兩方團隊甚至親手撕紙材、平鋪文字碎片,才實驗出獨一無二的紙材。「小花紙」使用在此次《查無此人-音樂概念專輯》專輯袖套,象徵與舊的、美好的事物並存,透過新與舊的拼貼與並置,期許每個人都可以在未來與那些經歷過的回憶共好。

 

文字整理:Ian Liu

via 台北當代藝術館、BIO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的樓梯間,一場輕盈卻深刻的相遇正悄悄上演。由隈研吾發起的實驗團隊SEKISUI HOUSE – KUMA LAB,透過「Paper Clouds(紙雲)」這座漂浮的和紙裝置,把日本工藝、自然意象與未來建築研究一同帶進2025年倫敦設計雙年展,邀請人們重新想像材料與空間的邊界。

和紙雲朵飄進18世紀英國建築

走進由William Chambers設計的古典石階,你馬上就會被一片片的雲朵吸引目光。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

「Paper Clouds」作品靈感來自日本繪畫中「すやり霞(Suyari-Gasumi)」的技法,創造出如薄霧般若隱若現,卻又能呈現具體的質感。看似輕盈的裝置,背後卻承載建築材料創新的實驗精神:要如何在極致輕薄中,依然保有足夠的結構強度?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傳統工藝的當代技術突破

為了達成這種「有重量感的輕盈」,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而是製成濃稠的糊狀物,再以手指壓出格狀紋理,創造剛性與立體感。而每塊乾燥後的「雲朵」擁有如淺碗狀的造型,其輕如羽毛,卻具足夠強度懸掛於空中。KUMA LAB計畫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更多實驗,例如3D列印和耐候性塗料,希望未來能運用在永久性建築中。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雲朵上的格狀紋理,是以手指壓出來的(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材料、文化、藝術的交會點

「Paper Clouds」不只是一個視覺裝置,它也觸及聽覺與身體感知。本計劃邀請到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町碧為此創作全新作品,錄音過程中還特別捕捉了和紙貼近肌膚所產生的摩擦聲。共同策展人Clare Farrow認為,這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場對話——從和紙、金線到18世紀石階,材料跨越時間和文化,日式工藝的輕盈感與英國古典建築的厚重彼此對照、也互相映襯。

即便隈研吾事務所(KKAA)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團隊之一,其仍然堅持透過這些小型計畫,找到持續創新的能量。隈研吾曾表示:「大多數業主都非常注重安全,希望重複既有的設計方式,只有在這些小實驗中,我們才有機會挑戰未知或是測試新材料。」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Paper Clouds」展出現場(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部電影要你「走來走去」看,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張碩尹 X 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回台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這部電影不要你黏在椅子上看,而要你起身走進一棟台灣老公寓,穿梭廚房、客廳、臥室等空間,慢慢拼湊出曾發生在此的破碎婚姻故事。你的移動步伐,將推動故事前進。

這是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英國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共同製作的「互動式電影」作品《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於年初拿下2025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回到台北於7/47/20限定兩週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走進」老公寓,拼湊一段破碎婚姻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件觀眾可與之互動的沈浸式裝置。有趣的是,觀眾不需要穿戴任何裝置,而是透過「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體驗。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將置身一座台灣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4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AI系統便會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在空間中移動,觀眾將慢慢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觀眾的「互動」也是看點

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之間發酵的狀態也成為觀看的重點。AI視覺感測系統會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後,決定該切換到哪個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這部「互動式電影」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的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作品的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進行,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創作者亦不刻意講故事說明,轉而注重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交由觀眾填補空白。

「我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曾看見觀眾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放在廚房,試驗著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爆炸理論業務經理Anne Ruper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為何以「家」為題?一座壓抑籠罩的劇場

「家」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庇護、歸屬與安穩,但創作團隊回溯電影史中大衛・林區《驚狂》和米哈伊・哈涅克《隱藏》當中對「家」的詮釋,卻是潛意識中瀰漫壓抑和焦慮的劇場。於是在《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中,「家」成為觀眾走入作品敘事的核心,當觀眾穿越不同房間,也彷彿在夢境般的空間,探尋此地曾發生的婚姻生活痕跡。這樣的結構不僅回應了潛意識如「記憶宮殿」般的運作機制,也讓觀眾的「觀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心理參與。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另一方面,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從歷史和社會脈絡來看,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因此,這次跨文化的台灣與英國團隊,從彼此對「家」的理解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以互動性、社會批判串起的藝術實驗

來自英國的爆炸理論(Blast Theory)常透過互動藝術探索社會和政治議題,他們結合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裝置藝術等,將觀眾置於非尋常、甚至令人不安的體驗當中,邀人們透過親身參與日常難遇的景況,開拓看待社會的新觀點。像是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在爆炸理論位於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的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受此啟發,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作品於2025年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放映。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雙方的作品都時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眾也被賦予了「推進作品」的責任——每個人的行動、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當下的互動,都為作品創造嶄新的意義和火花。

張碩尹工作室、爆炸理論SXSW藝術節得獎作品台北展出!一部不要你坐著看的互動式電影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台灣首演

展期|2025.07.0407.20,期間不公休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

開放時間| 11: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