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南屯「林金生香」百年糕餅轉生台式午茶!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南屯老街上,飄散著傳承百年的香氣,有萬和宮300多年的香煙裊裊,還有林金生香153年的糕餅香。過去阿公在長廊下用火碳烤餅,餅一出爐,整條街上餅香四溢。

 

看似寧靜悠閒的街道,其實是台中第一條馬路,繁華的人流和車流,是往來豐原和彰化的必經之路,難怪林宜勳的阿嬤曾說,只要把東西擺出來,擺什麼就賣什麼。隨著區域重心轉移、飲食習慣改變,林金生香傳承到第五代,林宜勳、先生林玉凡和弟弟林宗翰如何讓記憶中的好滋味繼續飄香?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林金生香傳承到第五代



餅香與香火,家的味道 

香火鼎盛的萬和宮,是林宜勳小時候玩耍、看布袋戲的地方。媽祖廟從年頭拜到年尾,家裡的師傅總忙著做糕餅,「過年拜天公就開始賣米龜、壽桃,每個月都有神明生日,除夕也要拜拜。人們生日時也會去祈福,拜米龜求長壽。」林玉凡是花蓮孩子,剛開始很訝異,「這邊的人經過廟前都會停下來雙手合十。騎腳踏車、騎摩托車,甚至開車的也會。」

 

林金生香從製麵起家,第二代林阿塗開始製作米龜、糕餅,「南屯餅店」的名聲漸漸傳開,到現在老客人還是習慣叫他們「麵龜阿塗」。傳到第三代,由阿嬤撐起餅舖,再到第四代的媽媽陳富美,將「麻芛」加入傳統糕餅,並以伴手禮推廣。長輩從來沒有要林宜勳回來,但這條回家的路,對她卻是自然而然。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小時候住在祖厝,樓上是住家,樓下是餅店,師傅在工作,林宜勳就在旁邊寫功課、看電視,「聽阿嬤、媽媽介紹,自然就知道怎麼賣給客人。」大學在高雄讀企管,她週五下課就開車回台中,回家幫忙包餅、顧店,週一再回去上課,「就是習慣了。」

 

麻芛與餅,媽媽的滋味 

現在說到林金生香,大家就想到「麻芛」。過去製作麻繩、麻布袋的黃麻,只能在夏季採收。每到時節,市場就會出現加入地瓜、吻仔魚的麻芛湯,清涼退火,是南屯地區的炎夏美味。

 

一碗麻芛湯,得來不易。採收十斤的葉子,手工撕下嫩葉,再反覆洗去苦汁,最後只剩下一斤的麻芛。林玉凡說:「煮一碗湯,就要花一個早上,現在誰要這樣做?」為了留下傳統的做法和味道,媽媽將麻芛加入傳統糕餅,研發出麻芛太陽餅、麻芛狀元糕,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烤過的麻芛太陽餅,有濃郁的餅香,有麻芛的清甜,初次嘗鮮的人,會覺得麻芛就像台灣版的抹茶。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在林玉凡看來,媽媽很有經營頭腦。「今天餅店可以存在,就是媽媽當初做了一個決定:作伴手禮。」隨著時代變遷,拜拜的人少了、吃西式糕餅的人多了,傳統糕餅要怎麼走出去?「以前是拜幾斤,現在是拜幾顆。除了拜拜,還要和生活作結合,不然只會一直變小。」

 

過去伴手禮業績只佔三成,現在卻成為林金生香的主力。多數客人不是買來拜,而是買來吃、買來送禮,甚至有香港客人就是思念這一味,運費比餅還貴,也甘願買單。媽媽當年的決定,證明此路有通,這樣的轉變也觸動林宜勳和林玉凡回家,他們相信,每個世代有不同的使命。

 

研香所,讓新與舊相遇 

2015年,他們把餅店搬到萬和宮旁,將空下來的祖厝改造成「研香所」。拆掉原有的裝潢,讓老屋成為主角,土角厝、閩式的紅磚拱門讓空間更有韻味。敲掉隔間後,還發現早期用瓦片做的水管,他們也原樣保留,讓空間充滿故事。

 

不只是改造老屋,他們希望研香所是一個可以現場品飲,讓年輕人願意走進來的空間。而且讓麻芛成為研香所的靈魂,除了傳統糕餅,還發展出加入麻芛的戚風蛋糕、生乳酪等西點,和冰茶、歐蕾等西式飲品,讓餅香搭配茶香、咖啡香。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將空下來的祖厝改造成「研香所」



概念有了,卻不知道如何實現,「大家都說很好,但沒有人知道長什麼樣子。有人說像星巴克,有人說像春水堂,但我們知道不是那樣。」卡關的不只如此,林玉凡說:「我們會做吃的、會銷售,可是不會呈現。」於是他們去京都取經,想知道同樣在傳統空間賣西點,日本如何結合洋風與和風?用什麼技巧才能讓彼此的融合強烈而不突兀?

 

走了一圈,林玉凡豁然開朗,「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咖啡配西點、茶配糕點都是既定印象,「如果做出來是舒服的,客人就會接受。」例如耶家雪芙咖啡搭配鳳梨酥,以誘人果酸勾引味蕾,就是他們推薦的中西混搭。同時,研香所將傳統糕餅縮小尺寸,除了迷你版的米壽桃、麻荖,狀元糕也從一斤變成五兩,口感依然綿密細緻。過去串在紅繩上的收涎餅,也變身多種口味的餅乾零嘴,台式下午茶的款待,吃得飽,也吃得巧。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研香所讓台式下午茶吃出新意



如今餅店留下老客人,研香所則讓台式下午茶吃出新意,吸引新客人慕名而來。其實研香所前幾年並不賺錢,雖然知道需要時間,林玉凡也一度懷疑自己,「你可以想像咖啡店、花店,可是不能想像餅店長什麼樣子。我們必須營造記憶點,從無到有的過程就是需要突破。」 

 

撐起百年招牌的女人 

153年的招牌有多重?一路走來,林宜勳和林玉凡點滴在心。對他們而言,這不是從無到有的創業,而是在傳承中摸索餅店該有的樣子,層層疊疊的痕跡,都是過程。林玉凡說:「有時候也很羨慕別人,大手筆砸下去,名稱、包裝全部重來,就是全新的。」

 

兩人都讀企業管理,但在看重人情世故的老街,他們要學的還有很多。「因為學校沒有教你怎麼跟人溝通。」林玉凡笑說,剛來幫忙的時候,發現居然不用打卡,物品也沒有放在固定的位置,「我們會覺得要學以致用,但很簡單的東西在這裡都不簡單。」因為要打卡,老師傅生氣不來了,最後還是阿嬤出馬把人勸回來。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這些年林金生香打開通路,進駐台中國家歌劇院、誠品書店,也開放網路販售



「阿嬤一直都很重要。客人訂餅會跟我們說,訂完還是要跟阿嬤聊一下,他們就是要看到阿嬤。」年輕人的做法,阿嬤都看在眼裡。改造研香所時,為了採光敲掉一道牆,阿嬤捨不得地說:「好好的,為什麼要敲掉?」林玉凡知道,阿嬤不是反對,只是她還無法想像。

 

就像充滿設計感的紙盒包裝,也是為了做伴手禮才開始使用,但對阿嬤來說,包裝是把錢花在不能吃的地方。他們後來也懂了,「做包裝、做空間,阿嬤都是這樣,只要客人說好看就是好看。」 這些年林金生香打開通路,進駐台中國家歌劇院、誠品書店,也開放網路販售,導入現代化的規格和做法,他們只能用實績來說服長輩。

 

陪一代一代人好好過日子 

過去,豐原客運從門前經過,這條街上的第一台電視、 第一台貨車、第一個鐵捲門都在林金生香。林宜勳笑說:「走在路上,每一間都要打招呼。」如今老街安靜了下來,曾有客人問林玉凡:「老街在哪裡?」這條街道,沒有熱鬧的攤販,沒有零嘴童玩,只有住了好幾代的老鄰居,關照日常所需的小店,也幾乎都是二、三代。

 

林玉凡坦言,老街上多是祖厝,流動率低,新店家很難進來,「但這裡不是沒有東西,是需要介紹。」就像研香所的對面,玩具行、美容院都還是手寫招牌,附近還有打鐵店、種籽店、金店,幾年前對門還有一間專門寫祖譜的。時間在這裡彷彿慢了下來,因為他們真的在這裡「過日子」。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老街上的老餅舖


老街上的老餅舖,對林玉凡來說也是新天地。隨著西式糕餅的興起,他看過傳統糕餅沉寂的那些年,但邊做邊學,他看見糕餅裡有文化。狀元糕有岳父對女婿的期待,丁仔粿是家族添丁的喜悅,還有拜天公的餞龕糕、祝壽用的子母壽桃。只是現在人怕麻煩,對禮俗也一知半解,「很多人簡化再簡化,到後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傳統糕餅最早來自拜拜的供品和喜餅,既然是獻給神明,自然就要依神格分等級,「天公最大,用米龜,其他神明用壽桃。人祝壽也用米龜,表示長壽。」雖然都是麵粉製成,龜、桃、錢、丁的造型不同,意涵也不同,「很多客人只是因為以前的人怎麼拜,他們就怎麼拜,但我們要能說清楚。」

 

「這間餅店可以到現在,是三代女人做出來的。」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林玉凡說:「長輩把心思花在讓糕餅好吃。至於讓糕餅被發現、被運用,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台中「林金生香」傳承飄香153年的糕餅鋪



 


林金生香 

地址: 408台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9號 


擁有150年歷史的糕餅品牌林金生香,努力維繫印象中的過去、記憶中的味道及生活中的經常。「麵龜阿塗」的創始滋味,迄今緊密連結南屯老街、萬和宮的在地記憶;「研香所」的老屋新生,暖暖烘出糕餅與現代生活的另一種香氣;運用台中在地食材——麻芛,巧妙融合東西食尚,賦予飲食文化的時代新意。盛夏午後,品嘗細緻講究的糕點午茶,探尋每道悠遠滋味的人情故事。

 

文/黃詩茹

攝影 /汪正翔

本文由非常木蘭授權轉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取用,以免侵權。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從《鬼地方》到《社頭三姐妹》,專訪作家陳思宏——最好是活成一隻(健康的)鬼

自從《鬼地方》2019年出版,隔年賣出英文版權、入選《紐約時報》書單、至今陸續被翻譯成13國語言,陳思宏持續以近乎每年15萬字的節奏說故事。這次帶來長篇小說新作《社頭三姊妹》,他捎來什麼訊息?寫作和生活都在遠方和鄉土之間往返,心境此刻又走到哪裡?

陳思宏穿著花襯衫來。

這次為了新作,回台一個月出頭,每天都要簽書、受訪或演講,他在臉書貼文哭哭,「這次帶回來的,都穿過了啦!哎喲。」不知從何時起,或許是呼應他筆下世界的繽紛,又或是符合在台上發光時的幽默能量,人們開始期待看見他一次次披著不重樣的鮮豔花色出場。

他倒也欣然接受。陳思宏是雙魚座,不曾測過MBTI,但只要見過他的人都知道,要E能量,他絕對給好給滿。5月初的台北場新書發表會,近百讀者塞滿松菸誠品,問答踴躍,面對每個提問,他除了一五一十回答,還都忍不住隨口掏出至少一則趣事附贈。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站遠了看,總以為作家和他動不動就能高八度的聲腔一樣瘋,坐下來聊,才知道其實他的日常毫不脫序,被秩序填滿了在運轉。

他常近乎澄清地強調,「我真的是很無聊的人喔!」並且他喜歡。

在柏林,每天5點24分的鬧鐘(單純因為整點會更無聊),不用伸展,一杯咖啡就能進入狀態,一路寫作到中午,煮飯、午覺。從不拖稿,最怕遲到。盡可能每天上一堂運動團課,出國也總會找尋當地的健身房,「讓身體在一個生動活潑的狀態。」說著並非刻意為健美或保養,只是從小就嗜睡又好動,但是更深層的是,他清楚,「一個健康而穩定的人,才可以開心地寫不、健、康的事。」

遠方的召喚

陳思宏已寫作20多年,出版8本小說,3本散文。近年的《鬼地方》寫甩不掉的原鄉「鬼魂」、《佛羅里達變形記》是青春的崩毀、《樓上的好人》有女性視角望出去的傷痕與心結、《第六十七隻穿山甲》談父權的擠壓——本本形狀花式綻放,但都不離家庭與性別,惡意和逃離,傷痕及療癒。

最新作《社頭三姊妹》,與寫家鄉永靖的《鬼地方》、員林的《樓上的好人》,合稱「彰化三部曲」,故事同樣發生在一點也不純樸的小地方。這回的主角是來自乩童世家的三姊妹,還有羊駝、戴勝,以及瘋子、沒瘋但瘋狂的「正常」人們⋯⋯,在連續的5天上演一場喧嘩鬧劇。這是陳思宏第一次嘗試黑色喜劇,過程比預想的順利,奔放行文間藏不住寫者的過癮。

(圖片提供:鏡文學)
(圖片提供:鏡文學)

荒謬一直是他寫作的美學,甚至是追求的目標。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來自一個不允許我們荒謬的體系啊!要四四方方,規規矩矩,成為一個乖巧的人,在我們台灣文化裡是太重要的事情。」

陳思宏也是這樣長大。直到當年拿到人生第一筆文學獎獎金,想著要揮霍,要去遠方,剛好同學送來一張唱片,樂團來自德國。抵達的當晚,柏林就大方迎客,他被帶入陌生人家的party,欣賞頂樓一整片綠油油的(當時尚未合法的)大麻田;往後還會在地鐵上遇見全裸男子牽著有穿衣服的狗狗,但整節車廂的柏林人沒有多看一眼⋯⋯。荒謬事蹟數不完,柏林的瘋狂衝擊人心,陳思宏第一次懂,「你可以完全不在那個盒子裡,只要不干擾別人,都沒問題,可以很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樣子。」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不想再乖了的人受到召喚,2004年,他正式搬去柏林。以為來自島嶼中部小鎮的同志,終於搬進自由和迷幻?

又是抵達的第一晚。時差睡不著,陳思宏去散步,一大群放學芭蕾女伶的蓬蓬裙在他身旁聚合又四散,從台北總統大選喧鬧的街頭,瞬間走到歐洲極度冷靜的黑夜,「天啊,第一次感到這麼巨大又具體的寂寞。我好快樂。」來自有9個小孩的傳統農家、乖乖念書去到以為更寬廣的首都,城市好擠,朋友好多,人情好暖,從來沒有一個人的空間和時間。「可是我是一個寫作者,如果不寂寞、不孤獨,要怎麼寫作?」

這次《社頭三姊妹》的扉頁,摘錄來自法國作家 Paul Valéry 的文句,「我將這個萬物生機勃勃的封閉系統命名為:孤獨。」他寫熱鬧的故事,住熱鬧的城市,「但再怎麼瘋狂,喧鬧,大家要承認自己是孤獨的。」這也是作家真實的人生選擇。

從「我」出發,再縮小自己

從個人經歷談進小說作品,這件事在陳思宏身上並非禁忌。

他的寫作建立在真誠和體感,只會也只敢寫看過、聞過、吃過的東西,寫真的去過、混過的地方。好比,他常寫女性,「因為從小有8個女人(媽媽加7個姊姊)在管我,所以很多時候確實寫女人比寫男人要順手。」也常寫黏膩到逼人發瘋的炎夏,就是自己「要夠討厭才可以寫呀!」現在他絕不在夏天回台,鏡文學發書也都默契避掉這一檔期。

塑造角色時亦然,陳思宏筆下的人物繁多,但面貌從不模糊。每本小說都有一個專屬筆記本,用來做人物卡,布局角色輪廓,這是以前戲劇訓練要寫角色日記所留下的基本功。這次創造三姊妹時,她們分別用哪一牌的洗髮精、什麼顏色的床單、會去哪一間廟拜拜⋯⋯,他都想得清清楚楚,「有時是不必要的細,但我要跟這些人變熟——有點太熟了,才有辦法動筆,不然我會很虛。」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虛實緊密交織的寫作方式,尤其是在面對家鄉時,會不會有壓力?「沒有!」陳思宏穩穩搖頭,「我昨天才去社頭唯一的獨立書店簽書,來的讀者沒有一個知道這裡的存在,但是他們可能知道社頭最好吃的臭豆腐在哪裡。那,到底什麼叫做真正認識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視野。」

擁有清晰的界限,也要多虧了柏林。它不只示範了不體面規整也不要緊,陳思宏也在異鄉從頭開始認識自己,「煮什麼吃不會殺死自己?什麼讓我憤怒,又讓我開心?」長達十多年的時間,寫作之外,他更翻譯、主持、演戲,打各種工,過程中服侍他人、遇過混蛋、被無禮對待,實際活一遍寫作象牙塔之外的人生百態。

於是現在的他不擺一點姿態,最常說的話是「我盡力配合!」形容辦活動是服務業,出場時,總是不忘周到謝過每個夥伴。即便5年來《鬼地方》的活動已講過800場,考慮到台下的人是第一次聽,他還是每次都將能量拉到上限,「我會想,人家阿妹都可以一直唱『三天三夜』了。」

雖然有戲劇底子,這些要不了陳思宏的命,但總是耗能的——他始終沒習慣被叫「老師」,拍形象照要化濃妝,幾次頂著粉底被讀者認出都讓他尷尬癌末期。身為作家,能不用一直露臉,在他眼中其實是一種特權,「我們還是要靠作品,」他手指書本,「還是要回到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即便他早已習慣交稿當天就和無論多熟的角色們澈底道別,作品出版後就是身外之物、絕不重讀,陳思宏自認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沒什麼害怕的,「但的確會怕對不起別人。」想到出版社要賣書、在國際上代表台灣作家的形象⋯⋯,「寫作之外的事沒有辦法控制,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嘍!」

乍看表演慾十足,原來每次「文學明星」的閃亮出場,都實則是把「我」縮到最小後的展演。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亂七八糟的花

陳思宏的筆下世界,塞滿各種魔幻和脫序。然而,《社頭三姊妹》出版後,其中鄉公所再再拼錯英文的情節,巧妙對應近日的雙北時事;還在納悶書中的社頭怎麼會有羊駝?不久 Threads 上也有人拍到,一隻羊駝在鳳山街頭閒晃點鬆餅。網友和新聞讚他是「先知」,但在小說家眼中,自己寫的根本是寫實主義,「現實人生是更荒謬的,很多時候小說家只是在提筆追趕。」人們總問他,是不是特別容易遇到荒謬事,「其實我覺得,只是因為我頻道打很開。歡迎各種人事物在我周遭出現——不讓故事接近,是保險的生活狀態,但身為創作者,這個頻道要打開。」

所以陳思宏喜歡慢,比起發問 ChatGPT 更常去圖書館,愛散步,最愛的車速是區間車,《社頭三姊妹》的倒數第二章就是在上面搖晃著寫完。搭車時,陳思宏總是在觀察,「以前都會被發現,現在我可以盡情看人類!每個人都把感官關掉,待在手機裡。」這次他設定「三姊妹」各有視覺、嗅覺、聽覺上的超能力,正是暗示大家,「這是我們都有的能力。」

三姊妹共同的,還有「痟」,對此作者給予的定義是:不符合父權期待,在體制裡盡力衝撞的。透過這本書,他想呼籲大家一起瘋。那他做過最痟的事又是什麼?「就是去柏林啊!我拋下了這邊的一切欸。」代價是,花了好大力氣改變穿著、抹去口音,如今到社頭田調,哪怕回到永靖踩著拖鞋幫姊姊買貢丸,他都會被當作外地人,「沒辦法,我的臉和氣都離開那裡了。」

(攝影:KRIS KANG)
(攝影:KRIS KANG)

好在,完成了彰化三部曲,他已完成寫作和生命中最大的誠實,「面對自己其實就是個鄉巴佬。」很多人說,現象級的《鬼地方》已是他的高峰,他看得從容,「那不就是爬完玉山了?最難寫的家人跟家鄉寫完了,最大的鬼也見過了。」

訪談隔週,陳思宏就要逃回德國的日常,緊接著飛去希臘小島度假,期待把自己曬成龍蝦,更迫不及待「回到是 nobody 的狀態。」脫離人群,褪去花襯衫——更精準地說,「平時也會穿,但就可以亂七八糟的花。」不過文學可還不願離開他。寫作者也甘願於這件最本份的事,已忍不住確認過海邊會有 wi-fi,要開始寫下一本從未嘗試過的愛情小說,結局已經躺好在腦海。

在6月底前往首爾書展再度閃耀登台之前,是他們絕對神聖的 me-time。

陳思宏

彰化縣永靖鄉八德巷出生,農家第九個孩子。住在柏林。輔仁大學英文系、國立臺灣大學戲劇 學研究所畢業。曾獲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文化部金鼎獎、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首獎、九歌年度小說獎、讀墨年度人氣作家、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出版小說《鬼地方》、《佛羅里達變形記》、《樓上的好人》、《第六十七隻穿山甲》、《指甲長花的世代》、《營火鬼道》、《態度》、《去過敏的三種方法》;散文《叛逆柏林》、《柏林繼續叛逆》、《第九個身體》。

文|李尤 攝影|KRIS KANG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