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捷運環狀線板橋站化身七彩寶盒!法國藝術大師Daniel Buren操刀公共藝術車站

新北捷運環狀線板橋站化身七彩寶盒!法國藝術大師Daniel Buren操刀公共藝術車站

對於通勤族來說,上班時間轉乘交通運輸工具,每天都面對呆版缺乏新意的乘車空間,怎麼想都讓人提不起勁,那麼如果有機會讓乘車場域多一些色彩,多一些活力呢?預計在2019年底前通車的新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其中「環狀線板橋站」將披上藝術彩衣,邀請法國當代藝術大師Daniel Buren(丹尼爾布罕)現地創作,帶來其創作生涯第二件大型車站地景創作!

 

 

身為當今法國藝壇上最具國際性的藝術家,Daniel Buren在超過半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地帶給世人衝擊視覺想像。在1960年代,他受到街邊常見遮陽棚的條紋帆布啟發,遂開始其最為著名的條紋系列創作。就像是藝術魔術師般,他那寬8.7公分、能夠轉化為不同色彩條紋的招牌設計樣式,則接連亮相巴黎大皇宮中庭、德國美術館、比利時大學醫院、東京新宿I-land大樓等公共空間。

 

如今那經典8.7公分寬的相間條紋,則將亮相「環狀線板橋站」,希冀讓車站成為國內藝術化車站重要指標建築。Daniel Buren以8.7公分垂直條紋的創作語彙,將車站本身就視為一件作品,在車站軸線上以黑白及彩色共8種顏色進行鏡射分割,同時採用穿透、對比等手法將8款巨型圖案佈滿牆面,翻轉車站的空間感。透過藝術圖案的設計引導,自站內沿著天花、樓梯壁面一路抵達捷運車站大廳,更包含月台燈光架的車站下方的12根墩柱,民眾未來可沿乘車動線細細欣賞作品,與作品及環境產生對話。

 

 

此外,也以高明度、高彩度之色彩組合編排了光之舞曲型式的作品,再透過LED燈光的色彩變化及燈光,使車站變得動感而有變化,再融入時間的概念,配合晨昏之變化,使旅客有如置身時光流影當中。並以七彩寶盒為概念,使車站的各個空間都有繽紛的色彩,通車後,站外的乘客亦可透過玻璃帷幕的光影參與其中。

 

 

除了板橋站外,新北環狀線在路線和其他車站,則邀來以「色切」設計手法聞名的旅日法國建築設計師Emmanuelle Moureaux製定色彩計畫,首度將捷運全線高架梁柱、隔音牆與電聯車內外,都納入公共藝術範圍,讓捷運車站化身美術館,讓旅客在通勤路上遇見藝術。

 

Daniel Buren大師精彩作品回顧

回溯起過往Daniel Buren公共藝術代表作,這位被視為極限主義重要代表人物的巨擘,對他來說,藝術展是不受限於空間,無論是室內美術館或是戶外大型作品,皆是依據環境時間及空間而創造。像是他於1986年,在巴黎皇家公園(Palais Royal)廣場打造出377個,五種不同長度的黑白條紋圓柱組成的公共藝術作品「兩個平台」(Les Deux Plateaux),讓18世紀古典宮庭巧妙融入現代藝術。 

 

 

在2016年,他則將建築師Frank Gehry所打造的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Fondation Louis Vuitton) 的玻璃船艦穿上五彩斑斕建築外衣,由3600塊玻璃組成的12片船帆將被覆蓋上大量垂直於地面、白色和無色交替、並且依次等間距分隔開的濾色片。濾色片所選用的13種顏色將隨著每日時辰和季節的變化,不斷變幻出不同的色彩效果。Daniel Buren透過色彩、投影、反射、內與外的透明度和對比等手法,賦予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耀眼光彩。

 

 

至於他和藝術車站的交集,則是在2017年時,他為倫敦地鐵圖騰漢廳路站(Tottenham Court Road)所規畫的藝術裝置空間,簡潔黑白色條紋配上三角、方形和圓圈幾何圖形,讓搭載乘客上上下下的手扶梯牆面,頓時擁有了律動感,「博物館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而地鐵則是公共開放的空間,能夠與來往的人產生共鳴與聯繫」。

 

 

 

不過這並非他首次在台的公共藝術作品,在2003年時,Daniel Buren就曾為台北市濱江國中正門口打造出如棋盤的藍白校門,象徵教育就像下棋。而此次他受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之邀,除了全新打造環狀線板橋站空間外,更將來台分享車站精彩創作及歷程,和在世界各地為大眾運輸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案例。藉由本次講座民眾可一睹大師風采,並搶先感受板橋站光影流動之美,認識藝術家在色彩與圖形之間的創作巧思,講座採自由入場。

 

Daniel Buren

出生於 1938 年,自 1960 年起就以其特有的「視覺工具」(8.7 公分寬由白色和彩色交替的垂直線條)進行極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早先(1965-1967 年)從事繪畫的 Daniel 在之後將空間及其環境作為了自己創作的主題。現在,他的所有作品皆以空間、環境及舉辦地的特點作為設計構思,並進行就地創作,像是在公共場合,或在博物館及美術館。

 

via 新北捷運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設計從來不是新鮮事:三世紀的 Villeroy & Boch,如何讓經典活在當下?

從歐洲皇室餐桌到現代人的衛浴日常,德國百年國寶品牌 Villeroy & Boch 早已是高品質生活美學的象徵。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不只延續近三世紀的工藝精神,也不斷嘗試與當代生活對話,讓設計的語言在時間與文化之間流動。

楠弘集團

當一個品牌走過近三百年,它所面對的挑戰不再只是市場競爭,而是如何持續回應生活的變化。對 Villeroy & Boch 而言,設計不僅承載歷史,更是連結文化與人的語言。亞太區董事總經理Sami Häikiö 長年觀察市場趨勢與文化轉譯,他認為唯有讓歐洲的設計語言能被在地文化理解與吸收,品牌才有可能真正進入當代生活的感知層面。

楠弘集團

品牌語言的歷史厚度,如何在當代被延續

創立於 1748 年的 Villeroy & Boch,不只是洛林地區的一間瓷器工坊,而是橫跨三世紀的生活美學符號;它的歷史不屬於博物館,而是一座持續運作的靈感資料庫。從梅特拉赫的修道院工坊起步,品牌從十八世紀走來,歷經歐洲美學、文化與日常實用性的交織淬鍊,逐步發展出專屬於 Villeroy & Boch 的設計語感與風格肌理,成為當代設計師創作的重要養分。對 Sami Häikiö 而言,V&B 的設計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每一項作品背後,都承載著品牌數百年來對形式、比例與文化的長期思考。

楠弘集團

近年推出的 Antao 系列,靈感取自森林清晨露珠的形態,將微觀生命轉化為當代空間的有機曲線;而 1971 年問世、2020 年重返市場的 La Boule 球形餐瓷組合,則以精準比例與模組化結構,詮釋經典如何蛻變為當代生活的美感細節。「我們的設計從不模仿歷史,而是用歷史對話當代。」Sami 認為,這種再詮釋的能力,讓 Villeroy & Boch 同時保有優雅底蘊與面向未來的語言。

楠弘集團

當生活節奏轉變,設計也必須回應新的需求

觀察亞洲市場近年的變化,Sami 注意到一項關鍵趨勢:居家空間不再只是功能集合,而是成為情緒流動與風格展現的容器。特別是在衛浴領域,他提到消費者已不滿足於「風格」與「實用」,而是期待這個空間也能承載自我生活的投射。V&B 於是從使用情境出發,蔓延出自由的獨立式浴缸、智能馬桶、情境式淋浴等多樣化選擇,搭配自然材質與柔和色彩,讓每個角落都能營造療癒與儀式感。他強調,好的設計應該是「可感知」的,而非流於形式。亞洲市場對細節的敏感、對質感的要求,也反過來促使品牌持續在工藝精度與空間氛圍上下功夫;如此體驗式設計,也讓 Villeroy & Boch 成為全球高端空間的首選之一,不只在德國擁有 70% 的衛浴市佔率,更廣泛應用於香格里拉、文華東方、半島酒店等國際頂級酒店體系。

楠弘集團

與其複製歐洲生活,不如創造在地共感

當品牌邁向不同文化語境時,能否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是成敗關鍵。對 Sami 而言,品牌與在地的關係從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透過共創,描繪出能貼近人們生活習慣的嶄新場景。他以與楠弘合作的台中旗艦門市為例,從空間設計到動線配置,皆由熟悉台灣市場的團隊主導,V&B 則輸入品牌美學視角並提供完整產品支援;這樣的分工不只是尊重文化,也讓品牌精神以在地方式自然融入生活。他形容這間門市不只是銷售據點,而是一場關於「如何在日常裡體驗設計精神」的沈浸式提案;在這裡,歐洲的歷史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透過台灣的轉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說:「我們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設計,從來不是複製,而是在對話中誕生。」

文 | 邵瀠萱  圖片提供 | 楠弘集團

Aesop把老台南裝進店中!揉謝宅日式老屋語彙、林百貨幾何輪廓,打造如家舒適的暖色調空間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每走進一間Aesop店鋪,就像讀了一則街區故事。Aesop向來擅長將在地語彙融入店鋪,與品牌俐落、講求秩序的空間設計策略相互揉合,打造出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體驗空間。隨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揭幕,Aesop新店亦同步開張,店鋪設計自兩座古色古香的城市地標「謝宅」及「林百貨」汲取靈感,再現府城獨有的懷舊氣息與生活感。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將古城記憶揉入空間設計

作為台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城市,台南建城400年來歷經無數蛻變,從大航海時代作為對外貿易的據點,逐漸演變為島嶼的政經中心,如今則是文化底蘊及當代創意激盪的古城。歷經時光淘洗,台南的歷史記憶沈澱於蜿蜒的街巷之中,烙刻在老屋的古木與磚瓦之間。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Aesop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的設計靈感,正是來自乘載府城記憶的兩座地標。設計團隊對空間想像自「台南謝宅」啟程,這座修舊如舊的歷史老屋,優雅地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材語彙,也蘊藏著家的溫度與寧靜氛圍。格局靈感則源自「林百貨」由俐落幾何線條構築的氣派佈局。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呼應「謝宅」及「林百貨」的設計細節

店鋪汲取謝宅的日式設計語彙,融合貼近台灣人日常的自然元素,如編織竹簾、木製家等,以原木色調包覆整個空間,如夕陽在此永恆不墜。貫穿全店的六角形檯面,其造型呼應林百貨的空間佈局,幾何感強烈、輪廓典雅大器。天花板與牆面則以圓弧拱形構成,為空間形塑更加親密的尺度感。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花磚、掛畫藏在地風景

產品陳列櫃則以溫潤木質打造,下方櫃體層層堆疊的木片遠看如樹木紋裡,為店鋪注入有機氣息。店鋪中央具份量感的木造櫃檯,上頭鋪滿由台灣在地職人「爿爿花」手工打造的花磚,藉此向在地傳統工藝致敬,也展現了屬於台灣人的常民美學,為零售場域注入生活氣息。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牆上畫作《鑲金招牌》出自現居柏林的台灣藝術家柴喬軒之手,他以台南作為設計構想,抽象描繪出連排的土黃色老屋在陽光照耀下浮現金邊,將府城的街市印象和暖陽引入店中。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