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捷運環狀線板橋站化身七彩寶盒!法國藝術大師Daniel Buren操刀公共藝術車站

新北捷運環狀線板橋站化身七彩寶盒!法國藝術大師Daniel Buren操刀公共藝術車站

對於通勤族來說,上班時間轉乘交通運輸工具,每天都面對呆版缺乏新意的乘車空間,怎麼想都讓人提不起勁,那麼如果有機會讓乘車場域多一些色彩,多一些活力呢?預計在2019年底前通車的新北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其中「環狀線板橋站」將披上藝術彩衣,邀請法國當代藝術大師Daniel Buren(丹尼爾布罕)現地創作,帶來其創作生涯第二件大型車站地景創作!

 

 

身為當今法國藝壇上最具國際性的藝術家,Daniel Buren在超過半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地帶給世人衝擊視覺想像。在1960年代,他受到街邊常見遮陽棚的條紋帆布啟發,遂開始其最為著名的條紋系列創作。就像是藝術魔術師般,他那寬8.7公分、能夠轉化為不同色彩條紋的招牌設計樣式,則接連亮相巴黎大皇宮中庭、德國美術館、比利時大學醫院、東京新宿I-land大樓等公共空間。

 

如今那經典8.7公分寬的相間條紋,則將亮相「環狀線板橋站」,希冀讓車站成為國內藝術化車站重要指標建築。Daniel Buren以8.7公分垂直條紋的創作語彙,將車站本身就視為一件作品,在車站軸線上以黑白及彩色共8種顏色進行鏡射分割,同時採用穿透、對比等手法將8款巨型圖案佈滿牆面,翻轉車站的空間感。透過藝術圖案的設計引導,自站內沿著天花、樓梯壁面一路抵達捷運車站大廳,更包含月台燈光架的車站下方的12根墩柱,民眾未來可沿乘車動線細細欣賞作品,與作品及環境產生對話。

 

 

此外,也以高明度、高彩度之色彩組合編排了光之舞曲型式的作品,再透過LED燈光的色彩變化及燈光,使車站變得動感而有變化,再融入時間的概念,配合晨昏之變化,使旅客有如置身時光流影當中。並以七彩寶盒為概念,使車站的各個空間都有繽紛的色彩,通車後,站外的乘客亦可透過玻璃帷幕的光影參與其中。

 

 

除了板橋站外,新北環狀線在路線和其他車站,則邀來以「色切」設計手法聞名的旅日法國建築設計師Emmanuelle Moureaux製定色彩計畫,首度將捷運全線高架梁柱、隔音牆與電聯車內外,都納入公共藝術範圍,讓捷運車站化身美術館,讓旅客在通勤路上遇見藝術。

 

Daniel Buren大師精彩作品回顧

回溯起過往Daniel Buren公共藝術代表作,這位被視為極限主義重要代表人物的巨擘,對他來說,藝術展是不受限於空間,無論是室內美術館或是戶外大型作品,皆是依據環境時間及空間而創造。像是他於1986年,在巴黎皇家公園(Palais Royal)廣場打造出377個,五種不同長度的黑白條紋圓柱組成的公共藝術作品「兩個平台」(Les Deux Plateaux),讓18世紀古典宮庭巧妙融入現代藝術。 

 

 

在2016年,他則將建築師Frank Gehry所打造的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Fondation Louis Vuitton) 的玻璃船艦穿上五彩斑斕建築外衣,由3600塊玻璃組成的12片船帆將被覆蓋上大量垂直於地面、白色和無色交替、並且依次等間距分隔開的濾色片。濾色片所選用的13種顏色將隨著每日時辰和季節的變化,不斷變幻出不同的色彩效果。Daniel Buren透過色彩、投影、反射、內與外的透明度和對比等手法,賦予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耀眼光彩。

 

 

至於他和藝術車站的交集,則是在2017年時,他為倫敦地鐵圖騰漢廳路站(Tottenham Court Road)所規畫的藝術裝置空間,簡潔黑白色條紋配上三角、方形和圓圈幾何圖形,讓搭載乘客上上下下的手扶梯牆面,頓時擁有了律動感,「博物館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而地鐵則是公共開放的空間,能夠與來往的人產生共鳴與聯繫」。

 

 

 

不過這並非他首次在台的公共藝術作品,在2003年時,Daniel Buren就曾為台北市濱江國中正門口打造出如棋盤的藍白校門,象徵教育就像下棋。而此次他受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之邀,除了全新打造環狀線板橋站空間外,更將來台分享車站精彩創作及歷程,和在世界各地為大眾運輸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案例。藉由本次講座民眾可一睹大師風采,並搶先感受板橋站光影流動之美,認識藝術家在色彩與圖形之間的創作巧思,講座採自由入場。

 

Daniel Buren

出生於 1938 年,自 1960 年起就以其特有的「視覺工具」(8.7 公分寬由白色和彩色交替的垂直線條)進行極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早先(1965-1967 年)從事繪畫的 Daniel 在之後將空間及其環境作為了自己創作的主題。現在,他的所有作品皆以空間、環境及舉辦地的特點作為設計構思,並進行就地創作,像是在公共場合,或在博物館及美術館。

 

via 新北捷運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esop用「花磚」重現老台北城市記憶!攜手台灣在地團隊「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花磚」常見於台灣老屋,這些瓷磚不只是裝飾,更裝載著職人手藝和城市記憶。儘管傳統工藝逐漸凋零,仍有職人傾心守護這些屬於台灣的故事。

最近,Aesop與瓷磚工作室「爿爿花」攜手,以上千片手工花磚打造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將老台北的記憶嵌入當代日常,讓傳統工藝在青瓷綠的溫柔光澤中,折射出嶄新的生命力。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延續花磚工藝,守護城市記憶

漫步台北舊街區,多處可見老屋外牆上傳統花磚的身影,這些瓷磚或重現動物花紋意象、或描繪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每一塊都是時光與記憶的切片。數十年來,儘管台北歷經多次都更,城市樣貌劇烈變動,仍有職人細心保存花磚,及其所乘載關於家與回憶的故事——台灣在地瓷磚工作室「爿爿花」就是這樣的「記憶守護者」。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北復興SOGO店,以手工花磚濃縮老台北光景

1950年代老磚廠陸續歇業,傳統製磚工藝幾近失傳。為了將珍貴的老花磚帶入當代生活,爿爿花走進台北街頭巷弄,拍攝記錄各式老瓷磚圖騰,嘗試拼湊其歷史脈絡;同時延續傳統工藝,採手工製作花磚,以延續在地美學。此次爿爿花與Aesop合作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設計,正是對花磚所乘載的文化記憶,所提出的溫柔回應。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整間店鋪被青瓷綠籠罩,色彩靈感源自亞洲陶藝的經典色系,溫潤、沈穩且耐人尋味。爿爿花為Aesop手工打造約1,700片花磚,覆蓋店鋪的天花板、牆壁及地面,瓷磚紋樣發想自台北老宅騎樓柱子常見的花紋,將城市記憶濃縮於店內。空間中也融入錘紋與霧面玻璃材質,平衡瓷磚的堅實質感,為店內注入些許輕透感;邊角則採圓角設計,讓空間輪廓更加柔和。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以全新工法呈現經典花磚

值得一提的是,爿爿花打造瓷磚時,有別於早期乾式機械化的量產方式,改採濕式成形製法——真空加壓原土,壓入3D列印模具,再由手工切割、800°C素燒、上釉,並以1230°C高溫完成釉燒。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同時,亦融入當代技術帶來有別以往的詮釋。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作品妝點空間

店內的家具選品也值得一看,尤其是點綴水槽上方的銀色圓形壁燈,這盞鋁製燈具為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之作,約誕生於1960年代,採用實心鋁金屬製成,以簡潔線條構成扁平圓盤造型,打破傳統燈具印象,至今看來仍相當前衛。如果是Aesop忠實粉絲,應該對Charlotte Perriand一名不陌生——Aesop超人氣的木質玫瑰調「Rōzu 馥香水」,正是以她為繆思!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向來擅長透過店鋪空間轉譯街區故事,此次以花磚為引,將老台北城市記憶揉入店中,靜靜訴說台北建築的前世今生。下回造訪店鋪,不妨悉心感受藏於瓷磚中的職人手工與細膩故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春池玻璃新場域「春場」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揭開「透明孵育地」的工藝秘密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你可曾好奇這抹「透明」如何誕生?

春池玻璃將於12月打開擁有半世紀歷史的玻璃工廠,啟動全新場域「春場 SPRINGPOOL ORIGINAL FACTORY」,一處以60年玻璃實業經驗為基礎、置循環設計於核心,介於生產與展示、工業與工藝之間的開放平台。串連8大展區,集結材料、製造現場及上百件玻璃工藝品,春場領你走上從「透明之前」、「透明之間」一路行至「透明之後」的工藝之旅,窺見傳統製造業於當代發展出的嶄新樣態與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打開玻璃工廠,導入設計思維領民眾一探「透明孵育地」

繼以玻璃為核心,集結展演、選物、餐飲、零售等功能於一地的「春室」品牌版圖底定後,春池玻璃再推全新實體場域「春場」。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以玻璃工廠為基地,貫徹「一半開放,一半生產」概念的場域,由彡苗空間實驗及無氏製作合作空間設計。團隊打破製造現場及展示空間之間的界線,兩者之間僅以一面玻璃相隔——觀者一面看展,一面能隔著玻璃望見窯爐中燒紅的玻璃膏,觀察老師父們熟練俐落的工作姿態。在此,玻璃串連了產業與生活,實業與文創和諧共存一地,共築一個兼具技藝傳承、設計交流、循環教育等功能的空間。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延續工業符號,創造新舊混融的空間

舊與新在春場中無縫銜接,設計團隊一方面保留工廠原有的鋼構、管線與混凝土地坪,揉歲月痕跡於場域;另一方面則透過新介入的玻璃、金屬與木材結構,輕盈地回應空間本身的工業語彙。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展示道具也滿載設計巧思,玻璃製程中的耗材不再隱形,而是成為反映場域特質的展場質地,比如玻璃吹製管化為展架結構,耐火磚與平板玻璃被重新整理、堆疊,構築可調整的層架與平台。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考量到春場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活動,舉凡設計講座、品牌活動、實驗劇場等等,設計團隊在其中融入許多彈性、可變的設計,便於日後根據需求營造不同情境。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透明之前」到「透明之後」:揭開玻璃工藝秘密

春場也透過「玻璃鵝卵石」串起導覽體驗。每年,春池會回收超過15萬噸的廢棄玻璃,品牌將每100公克視為一「春池單位」,將被丟棄的材料重新塑形,轉化為一顆顆玻璃鵝卵石,成為春場訪客的參觀嚮導。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鵝卵石」以回收玻璃製成。(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導覽旅程以「透明之前」為始,聚焦於玻璃材質的潛能,接著推演至「透明之間」及「透明之後」,從樣品室的色料實驗、模具室的金屬肌理,到展示廳的光影折射,揭開玻璃從原料搖身一變為工藝品的歷程。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春池玻璃轉型,看傳統製造業的當代轉機

春池玻璃是傳統產業轉型值得參考的案例,創辦人吳春池於1981年成立公司,以廢棄玻璃回收處理為核心,執行代工、回收材料應用等業務,奠定注重「永續」的企業文化;而後於2011年邁入轉型,成立「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打開民眾認識循環玻璃產業的新窗口,同時透過「W春池計畫」與設計師、藝術家跨界合作,為產業注入更多創意動能及文化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的誕生,不只是延續玻璃產業輝煌時代的光輝,也是一次對傳統製造業的重新檢視——以「開放工廠」為本質,持開放思維迎接未來每一個合作、再造的可能,讓曾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玻璃製造業,在當代綻放新貌。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牛埔南路372號

試營運營業時間|2025.12.01起,週一至週六 09:30-17:30

導覽票價|自助語音導覽 現場購票$200/專人導覽 預約制$25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