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藝術村《按了兩次的空白鍵》展覽作品亮點!手寫詩句屠宰場布簾、運動學機械直視「自我」

許雁婷X 莎莉理查森《照映》

2019 TAV藝術採集計畫延續台北國際藝術村(Taipei Artist Village,簡稱TAV)作為「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的基地,藉由藝術家短期駐村的過程,穿透、轉化、暫離。今年2019藝術採集計畫《按了兩次的空白鍵》展覽,從「我自己」為核心出發,藝術家透過內在踏查,採集專屬日常。

 

本次展覽延續過往精神,跳脫象限限制,採集創作者自我經驗,透過藝術語言間接書寫、創作。經驗是體驗、是觀察,在不長不短的人生中所獲得的心得加以應用於後續作業上,而這些以前、這些曾經,不論屬性,對於未知的自我來說,掌握著重要的關鍵。而藝術之於日常,並非首要卻也需要,當現實出現神秘難解的習題時,我們試圖使用當代藝術的語言去梳理、去靠近。

 

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平權議題,藝術能否從中引領人類走向美麗新世界?從FB、IG、YouTube等社群平台中,無限循環,害怕錯過任何事,可能是社會的新聞、朋友的消息,在真實與虛擬之間游移,「網路成癮」的我們,眼中看不見的其實是自己。「你想太多了」、「堅強一點」、「加油好嗎」各種安慰聽起來都像是自尋煩惱,資訊爆炸、步調飛快的社會氛圍中,每個人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著,當被壓力、憂鬱、負面情緒籠罩時,卻只會獲得「脆弱」、「爛草莓」的標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迫使自己隱藏著創傷前進,其實只想知道何時才能放棄。「家,是永遠的避風港。」,但如果我們一直停泊在此,又該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呢?「家庭關係」是親密的羈絆,也像一面鏡子反映著自己,如何與家人相伴同行,彼此擁抱,其實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親密課題。其餘各種經驗是當自己面臨普遍性問題時所投射出來的反應,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有不同解讀,包括「女權議題」、「身體記憶」、「意識型態」等面向都是你我值得關注的。

 

個體終需獨立,與原生家庭分隔、拆離出某些自己,然後追尋,矛盾難解自我的認同過程打從受精的那一刻起,關於「我」的誕生、關於「我」是誰,彷彿所有事物必然在未來的特定時間點中以偶然的形式發生。嬰兒階段是人人必經的成長歷程,成長與母體之間透過臍帶的相連,構成了《我是一座屠宰場》的視覺核心,手寫視覺工作者林熙堯延續詩人潘柏霖的長詩創作,將詩中字句以包覆的視覺圖像出發,回歸詩中字句的個人解讀。作品以紅、粉紅色彩表現,不僅說明嬰孩的生成,也與屠宰場的場景意象緊密相連。

 

 

位於頂樓的《運動學》是由王連晟在TAV頂樓花園上所製造出一件虛擬的屋頂加蓋作品,運用各種球體在空間交會,碰撞到的物質也會產生類似施工的聲響,同時藉由重複性的機械動作呼應自己的學生時代,日復一日的練習,卻有種特異的身體感與目標脫節。

 

 

李亦凡呈現的《牆.obj》是延續他過往對於影像結合雕塑的敘事方式,探究網路科技對於人們感知、速度感、知識、慾望與恐懼的型塑,思考在這網路破解感官的世代,網路與敘事的關係。

 

 

由街頭塗鴉發跡的藝術家Candy Bird,作品主題面向都市社會及邊緣性,透過作品《齒輪味炒飯》嘗試理解1942至1945年間,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前往日本應徵製造軍用飛機的一群台籍青年,這群少年工的經歷是東亞錯綜複雜命運的一部份,同時也是一段不被允許的台灣歷史,成為意識形態下的受害者,藝術家利用創作爬梳這段過去的同時,亦從中找尋連結自身的感性,並詮釋歷史循環與人類的關係。

 

 

黃至正擅長運用複合媒材,其創作不斷解構現實與自我記憶,又重組為截然不同的他者,《擱淺》聚焦於生命議題與時間感知,並以直觀的方式表述,重塑對於記憶、想像與萬物的界線。

 

 

曖曖。內含光實驗室作品《天然。人造》由蠟燭的嗅覺與視覺兩面切入,嗅覺是人類由母體發展的第一種感官,最初的生命經驗便是以此探索世界的愛與恐懼;而視覺是人類的大腦,帶領我們由黑暗進入光明,經驗世間萬物的本質,曖曖。內含光實驗室利用蠟燭勾起我們原始的感知,在這個人造的時代帶領我們回歸自然與人的本性。

 

 

另外,本次計畫時逢台北國際藝術村與澳洲亞洲聯網合作交流10週年之際,特別邀請4位曾參與台澳交流的駐村藝術家合作創作,分別為許雁婷 X 莎莉理查森(Sally Richardson);林怡慧 X 克萊爾布什比( Claire Bushby)。許雁婷和莎莉理查森自2015年透過澳洲亞洲聯網開啟合作緣分,四年來兩人持續合作,並計畫於今年首次合作發表。本次展出的作品《照映》,如同交流計畫的寫照,使用創作語言相互輝映、對望。

 

 

林怡慧和克萊爾布什比,則於今年透過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媒合,分別透過陶藝和編織,溫柔地訴說共有關於《茶的敘事》,誠摯邀請觀眾一同進入百里廳聆聽、對談,共享一杯茶的時光。

 

 

按了兩次的空白鍵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展期:2019.9.28-11.03


via 台北國際藝術村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共生之境,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坐落於台灣北海岸的「子隆山房」,是映現雕塑家張子隆畢生創作經驗和美學理念的藝術園區,也是一座海納多元藝術交流的創意私塾。園區內「藝術家之屋」是展演和藝術交流基地,更設有可眺望山海景色的觀景平臺;依傍山勢而建的步道,則被原生植栽和石材圍繞,點綴與地景相映的雕塑,景色優美。來到這亦能透過展演、雕塑工作坊、茶席等活動,體驗手作樂趣及與自然共處的逸致。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與自然共處、親近在地社區的藝術聚落

張子隆是台灣戰後重要的雕塑家,畢生致力推廣環境雕塑與空間美學。他不僅熱愛雕塑,也傾心建築,更曾參與東京迪士尼建設工事,卸下臺北藝術大學教職後著手策劃「子隆山房」,親自參與設計與監造,並在北藝大門下學生、現任園區藝術總監梁海莎的共同努力下,於北海岸孵化一方藝術基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5年成立至今十年,子隆山房以「建立藝術、自然與生命的連結」為核心理念,透過展覽、工作坊及表演等形式,將張子隆一生的雕塑經驗與創作理念,化為激發想法、沉澱身心的藝術棲地。藝術能量不只在園區內湧動,更流竄至至北海岸一帶:子隆山房於當地推動環境藝術設置,並與國家風景區和社區合作,讓雕塑融入在地自然景致;同時與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等醫療機構合作藝術照護計畫,透過藝術傳遞療癒力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8年,子隆山房進一步創立「台灣環境雕塑協會」,並以「石門雕塑中心」之名成為計畫執行場域;隔年再加入Res Artis國際駐村網絡平台,積極推動國際駐村創作計畫,吸引來自美國、澳洲、瑞典、日本、法國、韓國等不同文化背景及跨世代的藝術家參與,逐步蛻變為向世界敞開的藝術村與跨域平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3大亮點空間:藝術家之屋、駐村工作室、景觀庭園

漫步子隆山房,隨處可感受張子隆對手作親造的熱愛、對自然的傾慕、對藝術教育的理念,以及嘗試將藝術帶入人們生活中的念想。園區主體建築「藝術家之屋」,藉循環材料砌築質樸紋理,三層樓場域涵蓋交誼廳、視聽教室、挑高展覽廳、辦公室等多元空間,築起藝術交流與教育推廣之地;像是城堡的塔樓則設有360度全景瞭望台,可遠眺白沙灣落日和七星山綿延山景。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援引日本美學構築的「聽溪館」和「望山房」,主要作為創作者駐村的起居和工作空間,建築周圍被綠意和溪流環繞,時刻有大自然為創作傾靈感;未有藝術家駐村時,兩處日式空間也採預約制開放體驗和租借。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戶外錯落依傍山勢而建的原石步道與景觀平台,保留原生植栽與石材,且四季皆有相應的花卉更迭,讓藝術品與自然地景相呼應,每一處都洋溢著「與自然共處」的美學精神。對張子隆而言,子隆山房不僅是創作的棲地,更是終身不斷完善的雕塑作品,是他無可妥協、用盡一生追尋的藝術夢土。

「我的創作方式,是執著於好好地把一件事研究徹底,享受過程,因為喜歡而做。」——張子隆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雕塑藝術妝點園區,展現萬物湧動生命力

作為藝術基地,子隆山房於室內外空間展示的眾多藝術品自是一大看點,展品鋪排方式強調藝術與環境之間的共鳴,如張子隆作品〈流動〉中的鐵件將隨時間變換色彩;梁海莎的雕塑以貝殼、花朵等自然形態捕捉生命初萌的瞬間。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此外,「藝術家之屋」二樓設有65坪、挑高4.2米的專業展覽空間,除了不定期策劃特展,亦常態展出張子隆的創作。長年專注於石材、木材與金屬雕塑的他,創作靈感源自現代主義及日本文化對素樸精緻美感的追求,在具象與抽象間探索,最終回歸簡約造型,以對「形」的嫻熟掌握,講求「360度皆能欣賞」,尤其以人體為主題,展現人類生命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並以圓潤曲線表達對女性孕育生命的敬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歷經十年淬鍊,子隆山房已成為北海岸深具代表性的藝術聚落,是當地藝術教育、國際交流、社區凝聚的樞紐。朝下一個十年邁進,子隆山房於202510月迎新開幕,不只品牌識別、網站、硬體等皆迎來新貌,也更著力於落實「私塾」初衷,以園區內廣達百坪、設備完備的雕塑工作室為基地,策劃入門和進階雕塑工作坊;亦同步推出雕塑與詩歌聯展《人間四季》,及茶席、瑜伽、頌缽等多元活動。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剛入門雕塑藝術想體驗手作樂趣,「一日雕塑家」工作坊引領學員親自感受石頭質地與紋理、打磨石材,製作屬於自己的小型石雕。想更深入習得雕塑精髓,「石雕創作大師班」則由張子隆親自授課,並有專業助教隨堂輔助,學員將在12堂課的學程中,逐一學習美學基礎、模型製作、放樣、打磨等知識與工序,從無到有完成一件由自己構思、適合珍藏及展示的石雕作品;並在子隆山房團隊專業協助下執行佈展及打光,舉辦公開成果發表會。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八甲57

電話|02-26383633

參觀票價|500 元/人(含一份茶水、點心)

開放時間|需預約參觀,週四、週六及週日10:00-18:00開放預約

注意事項|需於兩週前事先預約,預約及工作坊、體驗課程報名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駿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