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序中「小花計畫」用藝術守護家鄉!為屏東東港眷村留下記憶的溫柔抗爭

今年繼續與蘇益良合作,以 外公的局部表情放大,從他臉 上的皺紋看到歲月流逝的痕跡。

每個人心中都有珍視、最無以取代之物,對設計師方序中來說,外公居住的屏東眷村老家,就是乘載著他兒時回憶、與家人親密情感的具體象徵。從二〇一五年起,方序中展開紀錄外公和眷村生活的「小花計畫」,他想提醒大家,只要我們深情地凝視並全心擁抱此些事物,無論相隔多遠,它們都不會消逝。

 

我從國小開始,寒暑假就會被丟回屏東東港的外公家,小時候對外公家的印象是眷村很舒服,屏東氣候很好,反而回到台北,會覺得北部常下雨天氣很不好。外公是軍官,住在共和新村的乙級宿舍,生活狀況在當年來看是很不錯的,每年夏天我都會穿著背心短褲,騎單車、游泳,當英文老師的外婆也會帶著我們看書。小時候根本不覺得屏東很熱,就像漫畫《抓狂一族》裡精力旺盛的主角小鐵,每天都在外面玩,覺得熱就泡進水裡,一直到出社會,正式開始有固定工作之前,每年都會回去很多次。

 

因為小時候的記憶,讓我對眷村的各種事物一直有很深的感情,我一直在擔心,眷村的房子和住在裡面的人逐漸變老,住民開始選擇離開這裡,年久失修的房子也開始腐朽倒塌,這幾十年間台灣各地不斷有拆除眷村的計畫在發生,但似乎沒有人意識到,眷村所代表的事物,是台灣很珍貴的存在。對我來說,從眷村的老屋和老物逐漸被拆毀散失時,會覺得我心裡最珍愛的家快不見了,是不是該做點什麼,開始會搜集很多關於眷村的資料,也會聽到很多聲音,知道哪裡又要被拆掉了,心裡一直很抗拒,還想過如果有人要拆掉我家,我一定會回去抗爭,一直想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

 

小花計畫的溫柔抗爭

但是我工作很忙,要為眷村做些什麼的念頭,在心裡糾結了快十年,直到二〇一五年,群眾募資平台開始盛行,人們不需要出門,只要上網就能幫助一件事情誕生以至於成功,透過募資能讓每個人都有存在感和參與感。當時我就在想,我在台北工作,如果也能透過募資行動,讓更多人在參與的過程中知道,東港不是只有燒王船、迎王平安祭典這些民俗活動,還有一個地方叫「共和新村」的眷村,它不只是老屋,它還是很多人寄託情感和記憶的具體存在,它快被政府拆掉了。我本來就是個性比較溫和的人,知道自己沒辦法聲嘶力竭的激烈表達自己的反抗,但我可以用自己擅長的展覽、作品、計畫方式,讓這裡重新受到注意。

 

二〇一五年第一次的「小花計畫」在信義區眷村文物館,以「小花。門裡門外家 寫真」攝影展呈現。當時我和攝影師蘇益良,在紀錄眷村的時候發現,很多廢棄、半倒塌或被剷平的房子的門和門框,都是整個建築最堅固的部分,可能當初為了支撐門的結構和重量,門框的地基也打得比較深,這些門框老物,它同時也是一個家的象徵,所以當時我們就以「門」做第一次展覽的主題。當時有人看完自己跑來告訴我,他也想回自己的老家走走,甚至有人真的在照片裡找到自己頹圮的家。當時文化部長和政府部門長官,也因為我做了這些事主動來跟我聊,雖然我沒辦法撼動政府的決策,無法左右最後拆或不拆的決定,但他們有聽到我的訴求,我們也知道這樣的做法,可以感動來看展覽的人。文化是生活的人創造的

 

文化從來就不是課本的硬知識,而是你一言我一句,

從大家的記憶裡拼湊起來的日常生活,也是房屋和物件使用者共同的記憶。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的眷村一樣,外觀是日式建築,卻有著外省人和台灣人居住的使用痕跡,房子會隨著住民的使用習慣改變,老屋和老物承載著生活記憶,點滴累積成我們所謂的「眷村文化」。當年我們搬到這裡的時候,房子的結構很簡單,因為所有人都等著要反攻大陸,一、兩年後才知道根本不可能,才開始在沒有圍牆的房子邊上,把圍牆築起來。我們家本來在後院的廚房,需要走下一個階梯,這是原本日本人的建築設計,但後來長輩年紀漸長,上下樓梯很不方便,才把廚房填高,原本日式宿舍的模樣就變了,還有人會在主屋旁,再多蓋台式住屋,增加住居空間,實體的建築和物件因此與人們的生活樣貌緊密相連,眷村的樣子漸漸變得很多元。這裡圍牆上都會留一個窺視孔,這也不是原本的設計,而是住在那裡的人,為了不用出門就和鄰居聊天,還可以窺看外面的車子特別挖的洞。這些事物的細節,沒有被記錄在教科書裡,對我來說,文化從來就不是課本的硬知識,而是你一言我一句,從大家的記憶裡拼湊起來的日常生活,也是房屋和物件使用者共同的記憶。

 

 

找回生活中的情感物件

「小花計畫」算是我的自發性活動,雖然主題很難想,當初連「小花」這個名稱也一度難產,但很明確的是,每年都是圍繞在外公和眷村事物的議題上,我很喜歡做這件事,可以讓我一直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但手邊還是有其他的案子在忙,不太可能每年都花很多精神在上面。所以故意讓每年的規模不同,也是為了讓它自己有呼吸的空間。因為前兩年都是規模比較小,搭著其他展覽的主題呈現,去年和瑪莎、陳勇志聊到這件事,剛好跟我原本想和音樂結合的想法一拍即合,決定用流行音樂和藝術結合,讓更多人願意走進當代藝術館看展覽,也促成小花的專輯誕生。這也是「小花計畫」規模最大、籌備時間最長、最累的一次。

 

外公今年已經一〇四歲了,因為我持續地做這件事,讓我更常回去看他,我常常會突然出現,和他們吃個飯就離開,這樣蠻好的。「小花計畫」還會繼續發生,我也思考自己還能再做什麼,現在我會特別強調,我來自東港共和新村,久而久之這個本來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開始因為大家接近我的作品、喜歡展覽裡創作者而主動靠近,開始對共和新村這個名字有印象,對眷村老屋有了些認識,或找回他們與自己生活中情感物件的連結,這樣也蠻好的。

 

口述 方序中

整理 詹筱苹

圖片提供 方序中、台北當代藝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臺灣印事」攜手花藝品牌「無意製所」於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推出「日用」主題展,以「印章」作為媒介,邀請觀眾透過蓋印與收藏,重新看見日常物件背後的文化溫度。

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

花藝品牌「無意製所 WE creation」擅長創造各種體感,透過體驗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喚起人們對日常的感知;而「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則以插畫與圖像保存臺灣的文化記憶。這次在國家歌劇院這個藝術與生活的舞台,他們選擇合作,以一場「日用」策展,挖掘並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帶領觀眾品味背後的故事脈絡。讓人意識到,生活小物不只是小物,而是時代與情感的延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 展覽常見問題可至無意製所IG查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臺灣文化最真實的時代印記

來自臺南的圖像設計團隊,曾製作「踩印系列展」的創作團隊,於 2023 年正式成立「臺灣印事 」,用身體去感受台灣,探索美的所在。團隊自 2019 年起便開始探索台灣獨特的造型,透過物件採集與插畫轉譯進行數位化保存,至今已累積超過 800 件圖像。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小豬撲滿、鑽石椅、藍白拖、發粿等,都是臺灣文化最真實的印記。當社會快速更迭,我們更需要一種方式將它們保存下來。透過數位化保存與現代設計轉譯,串連在地文化,展現多元、包容且充滿生命力的台灣,讓文化得以永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以印章組合出自己的台灣日常

本次在臺中首次展出的「日用」個展,以印章作為互動設計。圖像設計上特別採用等距視角,讓圖像在重組時保有視覺平衡感。觀眾能自由堆疊、蓋印,組合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日常。逛展就像走進百貨一樣輕鬆,適合親子同樂,並能帶走屬於自己的日常印記,讓文化自然融入生活。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從柑仔店到五金百貨的集體記憶

「日用」展覽分為三個子題:「好懷念媽媽十塊」、「台灣感性百貨」、「今天要拜拜」。從童年柑仔店裡花十元就能換來的快樂,到現代生活百貨的默默陪伴,再到臺灣人拜拜的習慣與心意,這些日用物件雖然平凡,卻承載了時代的痕跡與生活的溫度,深深烙印在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中。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帶走屬於你的臺灣味

除了體驗,展場也推出「限定海報」與一系列承載台灣故事的周邊商品:從熱蘭遮城城牆上的「壁鎖」書籤、到臺南市定民俗活動「賽鴿笭」徽章、再到臺南特有習俗糕餅「九豬十六羊」的凸毛繡鑰匙圈,堅持臺灣在地工藝製作,打造純正臺灣味。另外,展覽期間,於 Instagram 分享印章作品,還可獲得神秘臺味小禮。邀請大家與來自台灣各地的文化符碼相遇,透過蓋印與收藏,細細感受那些習以為常的物件。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圖片提供:無意製所)

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 ——「日用」主題展

展覽日期|2025.09.23-2025.11.30

展覽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資料提供|臺灣印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田中登場!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7座產業聚落的真實節奏

Made in Changhua 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在 2025 台灣設計展《彰化行》架構下,彰南展區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深入梳理在地產業脈絡,展開一場設計對地方製造文化的再詮釋行動。

彰化的力量,不是硬碰硬的對抗,也不是被動的追隨,而是一種能在進退之間找到節奏的巧勁——「游刃有餘」。

這樣的力量,來自於三個支撐彰化製造的核心精神:韌性(Resilience)、協作(Collaboration)、創新(Innovation)。韌性是生存的基因,使地方產業能在市場與時代變遷中持續轉動;協作是運作的模式,串起村落工廠間緊密而高效的分工網絡;創新是前進的動能,讓傳統工藝不斷跨域升級,開展出新世代的製造想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重新理解這片土地的製造能量。(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產業考古為起點 ,解鎖彰化製造力

由財團法人嶺東科技大學、 樸實創意策劃,策展團隊實地走訪超過 60 家工廠,細緻梳理在地產業的脈絡與故事,以7個切角深入剖析 Made in Changhua 的核心產業與重要精神,展覽打造七座產業聚落,帶大家看見無所不在的「彰化力」。

以七座產業聚落為敘事節點,涵蓋「紡織」、「科技農業」、「車輛與零組件」、「水五金」、「生活」、「循環永續」與「隱形冠軍」等主題。觀眾在穿梭與探訪之間,將看見設計如何轉譯產業精神,讓「Made in Changhua」不僅是一個地理標籤,更是一種以柔制剛、游刃有餘的文化力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力》不僅是一場展覽策劃,更是一場對地方產業精神的凝視。(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鋼管加工、焊接、零件製造到組裝,車輛與零組件展示彰化完整與完美的產業鍊協作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產業的真實節奏

本次展覽位於彰化今年全新落成的「國際展覽中心」,佔地約 800 坪,如同一座開放式廠房,為策展提供寬闊而純粹的空間基底。策展團隊以「工廠地景」作為場域隱喻,運用在地製造的管材構築出象徵「工廠屋頂」的聚落結構。觀眾步入展區,如同走入彰化的製造場域,在鋼構與光線之間穿梭,體驗地方產業的日常節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象徵產業聚落的斜屋頂,就像在彰化的工廠地景中漫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農牧業結合AI灌溉、智慧感測、無人機與自動化牧場,導入科技精準力,實踐高效永續的產業效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為了重現製造現場的真實感受,策展團隊導入真人等高的沉浸式投影裝置,以平視視角拍攝工廠影像,搭配機械運作的節奏聲響,營造出一場以聲影交織的沉浸體驗。每一次金屬敲擊、每一段機械律動,都是產業文化的脈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製造的力量。讓「Made in Changhua」從靜態的名詞,轉化為動態的生命現場。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人等高的投影、機械生產的聲響,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體驗打造展區,展現彰化離岸風電完整循環系統,風起順勢的永續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透過影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每個製造的背後的故事。(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線性展開探索,打造一場來自彰化的產業劇場

展覽以「紡織」開場,象徵彰化產業的源起與精神。以來自彰化在地的織帶打造中央藝術裝置,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每一絲線、每一縷張力,同時展望著無形的柔韌力與永續張力。裝置中央可見歷史半自動織襪機與現代全自動織襪機並列運轉,透過一場跨越時空的演進,具象化了彰化紡織產業在時代變遷與技術創新中的柔韌實力。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藝術裝置的織帶來自彰化在地,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紡紗、織布、染織到成衣,彰化擁有完整的紡織聚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個別工序到整體系統,產業協作力的具象化

彰化產業的力量不在於單一品牌的壯大,而在於緊密串連的協作網絡。從鄉鎮到鄉鎮,無數中小工廠形成上下游分工的生產鏈,構築出一種高度協作的製造生態。這股「協作力」也在展場中被具象化。直觀呈現產業聚落間的細密關聯。觀眾不僅能看見零件如何被組構成形,更能理解每一環節背後的合作關係——這正是彰化製造的核心能量所在。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不僅看見產品如何被組構,更能感受一個地方如何因協作而運作。(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涵蓋鑄造、加工、組裝到出口,彰化展現剛柔並濟的水五金工藝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覽現場以設計之力,讓隱形冠軍不再隱形

展覽以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動態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觀眾能以最直覺的方式理解產業運作邏輯,並透過精煉的圖像與互動內容,將專業知識「打包帶走」: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被理解與收藏的產業記憶。策展團隊以設計之力,讓那些長久隱身於供應鏈背後的冠軍產業,真正被看見。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食品加工到保養生技,彰化製造支撐日常所需,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打包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日常

展覽以「體驗」作為收尾,邀請觀眾親身參與彰化製造的現場。由在地企業飛絡力提供的具科技互動的夾娃娃機,融合機械手臂的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觀眾不僅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更能「親手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紀念物,作為參與這場產業旅程的具體記憶。在這裡,製造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平日入場更有限量的彰化製造來賓禮 !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融合機械手臂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場內有多處體驗空間,觀眾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讓製造成為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在這場展覽中,「彰化力」被轉譯為品牌價值;Made in Changhua,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它根植土地,卻以柔韌與節奏支撐著台灣的今日與未來。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展區

展覽地點|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展覽日期|10.10 Fri. - 10.26 Sun. 週日~週四 10:00 - 18:00、週五~週六 10:00 - 20:00

資料提供|樸實創意、文字整理|Sunnie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