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青銀共居!新北市融入永續發展目標 打造「安居樂業」宜居城市

於2018 年底通車的淡海輕軌,形塑淡海核心發展,也活絡週邊社區商圈。

身為台灣最北端的城市,有著未來都市的面貌,也有著無可取代的大自然圍繞,確實要用一句話概述新北市特色並不容易,綿延成群山脈與遼闊的海岸線緊擁著每一位居民,輝映著現代化的城市天際線,多元包容性與獨創特色彰顯新北市的百變。

 

一座什麼樣的城市會令人心生嚮往?為了迎接人口將破400萬大關,新北市早已開始擘劃一座宜居永續城市該有的面貌。不讓區域發展失衡,近年來從經濟就業、社會福祉、居住環境、科技人文到交通運輸等各面向,積極提出改善計畫與創新,逐步朝「安居樂業」的宜居城市邁進。一座宜居城市該擁有什麼樣的輪廓與定義呢?除了地方政府努力推動每項計畫之外,更重要的是與大眾連結、各方團體彼此間的距離加以響應,透過串聯力量延續城市本身的有機活力,達到「永續發展」之效。

 

在打造宜居城市之際,新北市則率先藉由全球共通語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簡稱SDGs)為願景,並於今年7月成為全台首個發表「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縣市,亦是世界上第10個完成此舉的城市。如何讓SDGs議題更輕鬆易懂,帶有濃濃台味的園遊會絕對是最熟悉的形式。今年10月,由新北市秘書處主辦、Plan b 策劃統籌的「作伙來趴踢!新北 SDGs 台味派對」,於空軍三重一村熱鬧登場,經由夜市常見的小遊戲、台式辦桌與陳列,將過往教條式嚴肅的紙本內容,轉化成互動體驗,也讓永續發展議題並非數值指標,而是市民有感的生活體驗。或許我們無法用單一關鍵字形容新北市,對於未來永續發展更將著重於生活文化為本,全面向均衡、協調發展!

 

銀髮共餐 讓人情味加分熟齡生活 

白金新世代是目前仍是最具影響力的世代群,近期更有不少「銀髮價值再造」、「熟齡風格生活」例子躍上檯面,也讓白金世代有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想像。隨著都市人口持續上揚、高齡化趨勢,市府特別針對銀髮照護議題,以「當我們老在一起」為核心概念,集結各方資訊,從食衣住行、醫療照護、學習娛樂與福利等,整合成銀髮政策服務網站,讓銀髮族能夠減少焦慮感受,在友善環境中享樂,更能展開新社交,與新朋友享受熟齡生活。像是於2012 年推動的「老人共餐」計畫,便是提供一處結合食物分享、交友和互動關愛的平台。

 

之所以興起此項自主、自費、自發的互助計畫,目的正是為了搭起在地銀髮族的友善橋樑,透過社交、互動打造熟齡族的生活樂趣。此計畫取名為共餐,然而其最重要精神並非在於分享美食,而是圍繞在「陪伴」,藉由共餐讓銀髮族相識,相互關懷慰藉勉勵,無形中也讓身心變得更健康、更樂觀。

 

24小時不打烊 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 

你記憶中的圖書館是什麼樣貌?制式的格局規劃、固定的開放時段,是許多人對於圖書館的既定印象。在綠能永續城市的推動上,圖書館除了作為知識載體,更是結合地景、綠能元素,永續城市發展必不可缺的公共空間建設。2015 年落成啟用的新北市立圖書館,構築鑽石級綠建築文化新地標,為閱讀服務注入更大的創新與活力。

 

通透大面積落地與似堆疊書籍的建築外觀,明亮燈光在夜晚顯得特別耀眼,以「讓所有使用者感覺貼心」設計概念,新北市立圖書館打造全台第一個符合通用設計原則的公共圖書館,同時顛覆圖書館管理思維,導入「24/7」服務概念,首創24 小時不打烊圖書館閱讀服務,為台灣圖書館經營模式寫下嶄新篇章。

 

除了不打烊服務外,這幢綠建築圖書館在空間上也別具巧思,地上10 層、地下3 層的建築,也依不同年齡層使用習慣,規劃多樣的閱讀空間,提供分齡、分眾、不同文化族群的多元閱讀設備與服務,例如設置「世界之窗」慢讀區,營造異國風情的閱讀氛圍;而館藏提供超過1 ,100 種的期刊雜誌,也位居全國公共圖書館數量之冠;至於在租借書本管理上,則使用企業高架自動倉儲系統,打造智慧型全自助預約取書機,導入科技與設計讓城市生活更加分。

 

青銀共居 開啟跨世代居住想像 

「我最好室友是86 歲的爺爺」,如果有一間能與銀髮長者們相伴,並從中學習他們多年累積而來的人生智慧,這樣的居住模式會是什麼模樣?起源於荷蘭的「青銀共居」居住模式,打破了世代差異的隔閡,一方面解決銀髮族獨居所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也緩和年輕人租屋壓力,更在世代之間搭起交流橋樑。

 

推動青銀共居不光只是單向計畫,而是一場需長期努力的社會設計運動,新北市在2017 年率先於三峽北大特區實施青銀共居,計畫也邀來9floor玖樓共生公寓參與,從居住空間改造當代生活樣貌,像是透過空間規劃設計增加共有空間,居家空間管理,規劃社群實體活動找到跨世代間的共通之處,將「共生公寓」(co-living apartment)新概念推廣於居住生活之中,打造世代共享的創新住宅文化,為台灣居住模式開啟嶄新可能,也讓銀髮族照護有了新解。

 

惜食分享網絡 用剩食共創共好 

秉持「零浪費精神」,2016 年成立的「惜食分享網」化作中繼站,以惜食、公益、食育為主軸,有鑑於每天都有大量被棄置的食材,只因表皮受損抑或是食材餘料,只需要花點巧思便能解決剩食問題。從產地、餐廳、賣場、學校及傳統市場等不同管道,統整可能會被浪費的食物,重新分配給社區共餐和適合場所。舉例來說,像是有機農產品常出現不符市場規格的狀況,而這些富含營養價值「蔬果格外品」到了惜食餐廳或是專賣市場上,則有望成為主廚大展廚藝的新鮮食材。

 

除了透過惜食分享網絡落實零浪費目標,也透過學校教育推動「空盤運動」、餐廳「舞春打包」等概念,從根本落實永續食物議題。我們眼中的不良食材,其實同樣能在精心烹調下化身美味料理躍上餐桌。

 

智慧節電計畫 將節能議題帶進生活

能源議題也是未來城市發展重要的關鍵議題,達到能源零浪費之外,「節能」亦是實踐永續發展的目標項目之一。與市民生活密不可分,遍及市街道路的路燈,其實早在2012 年開始,新北市即陸續將市內逾23 萬盞路燈更換為省電LED 燈具,多年下來亦節省每年龐大的電費支出。

 

將路燈汰換為省電LED 燈具,除了在經濟層面達到每年節省約2.2 億電費外,就環境面來看,每年更可減少約9.9 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同種植約6,400 萬棵樹,亦減少水銀燈對環境的污染;而每年節電約1.85 億度,更大幅降低路燈用電量、減少電力公司發電負載和發電成本。而於2018 年創立的「智慧能源管理中心」,更以智慧控管系統,適度調整市內各區燈光照明、空調、電梯等,除了促使達成環保、節能、低碳家園等目標,也讓節能議題不再只是口號,更能深入大眾,提供更優質的城市生活環境。

 

三環六線網絡 串起大台北生活圈 

除了良善公共空間,串起整座城市生機活力的交通樞紐,猶如環境的大動脈,該如何讓通勤便捷省時,紓困地面交通壅塞問題,同時減少碳排放量與空污排放,亦是永續發展規劃中的一環。

 

將雙北捷運網絡29 個行政區串連起來的「三環六線」,造福大台北地區的通勤族之餘,也接連帶動了車站周邊商業經濟效益。像是已通車的淡海輕軌第一段綠山線,即加強形塑「淡海核心」發展趨勢,讓淡海新市鎮生活圈越趨方便外,也活絡周邊社區商圈。而在捷運站公共空間上,更引入藝術意象,邀請繪本藝術家幾米為綠山線11 站打造裝置藝術創作《閉上眼睛一下下》和一系列立體作品,以魔法帽為奇幻象徵,描述小女孩在掛滿神奇帽的許願樹下戴上帽子,在輕軌沿途展開奇思異想的旅程。

 

用心讓生活變得更好,不僅是市府願景,更與大眾生活密不可分。與時俱進的新北城市,也在這股永續發展趨勢中尋覓出自有的創新策略,導入創意思維,打造「安居樂業」宜居城市,也讓永續發展不僅侷限於少數決策者,成為貼近日常、具省思的議題。

 

何謂SDGs

永續發展目標SDGs源自聯合國於2015年通過的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其中涵蓋17項目標、169項具體目標,整合了2000年千年發展目標中「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及「環境保護」3大面向,並於2015年更新時提出5大元素:人類、地球、繁榮、和平、合作,強調目標間的相互整合關係,呼籲全球於2030年前達成共同願景,為地球繁榮而努力,並貫徹不遺留任何一人的永續發展精神。

 

全台第一本地方自願檢視報告  

新北市以「安居樂業」為未來城市願景,藉由全球共通語言SDGs,重新盤點並檢視相關都市政策,邀請Plan b合作,協助規劃全台首冊「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歷經5個月籌備,於7月發布線上報告書,並於10月台味派對正式發布中英文版本。未來新北市也將著手打造SDGs創新案例的城市政策資料庫,提供大眾深入SDGs生活案例,進一步將宜居城市願景行銷國際。

 

新北市VLR數位版本:www.newtaipei.solutions/vlr

新北市SDGs網站:www.newtaipei.solutions

 

(新北市政府秘書處廣告)

 

文|Ian Liu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Plan b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於11月1日至11月30日登場的「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延續前兩年嘉義「美」字圖鑑精神,今年以時間、空間、生活的三大「美白」為重點,並聚焦於「興中街」這條街道。活動串聯20+1間店家,以符號燈具展、集章體驗,引領人們走進街區光影之間,尋找屬於嘉義生活的留白。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今年持續攜手嘉義策展團隊辵辵計画,與大象設計、平凡製作、種種影像等各領域在地團隊,舉辦「嘉義美白圖鑑」活動。第一年「嘉義美街圖鑑」聚焦成仁街,以「一抹青綠幽雅」捕捉街區氣質;第二年「嘉義美物圖鑑」走訪「蘭井街」,以「磚橘色的時代縮影」作為代表色光。今年則回望興中街的昔日繁盛——生活用品店與修繕商鋪交錯林立,百工百業在此交會,彷彿「虹彩流轉,匯聚成光的總和」。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街道的「空間留白」

「空間美白」體現在近年嘉義市積極推動的「舊屋力」、「老屋卸妝」、「嘉有木屋」等政策,同時,在地業者主動修繕、居民以美感意識維護街區,保留空間給來往的訪客行人,街道美白得以落地實踐,也讓更多人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之美。而《嘉義美白圖鑑》所指的白光與虹彩,化作店家門前的一處遮陽、一幢老屋的呼吸,邀請人們在日常的縫隙裡放慢腳步,於光影交錯間,特別為「生活留白」。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折射街區的多彩風貌

主視覺延續「美」字為主體,以透明虹膜為底,從不同角度遊走於海報前,能看見彩色虹光,仔細看更藏有轉化各店特色為信號燈具的形狀符號。而裝飾於海報兩側小弧角,經巧妙的合併排列後,也代表各色店家集結,呈現出閃閃的光芒。而今年「街徽」設計,以興中街的「中」字為核心符號,象徵街區的凝聚與綻放,字形如同光芒四射的萬花筒,每一道延伸出的線條,映照著百業百工的獨特樣貌,這些光彼此交織、閃耀,彷彿將街區的故事與文化折射成光譜,綻放出興中街專屬的繁盛與活力。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20+1間店家特色化為符號燈具

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如「三宅一室」前身為醬油工廠,傾倒醬油流淌的狀態;抹茶販售專門的「京製茶」,為手刷抹茶時轉動意象圖形;第三任經營逾15年持續為衣物把關的「佳佳洗衣坊」是掛衣架造型;外牆有台式米字鐵花窗欄杆設計的「楓茶記 嘉義中山店」。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在活動期間,串聯店家除掛起不同的燈具信號物在店內,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在展覽中將呈現所有串聯店家從平面符號,由3D列印出20+1種不同立體的曲線、弧形、直線等造型,想像從平面符號到立體燈具轉化過程的樂趣。人們更能拿起手機彷彿現代偵探一般,掃描燈具對應店家的介紹,就能以手機觀看串聯店家的環景實境及聆聽認識店主和街道的故事。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活動拿專屬限量周邊

今年「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周邊以白光、美白為題,推出一系列5大活動周邊,包含:輕巧尺寸便於攜帶,收錄串聯店家故事的小冊與集章頁於一體的「集章摺頁小冊」;從不同角度觀賞可折射出多彩虹光的「虹彩主視覺海報」;奶油白色的「美字小徽章」;委託嘉義在地廠商「美學權威 Beauty Authority」製作的「透明水光面膜」,以及吊掛於展場中的「3D列印符號燈具」。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11月1日至11月30日至串聯店家索取摺頁小冊開始集章,集滿5間,可獲得嘉義美白圖鑑活動海報、美字徽章;集滿15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集滿20+1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展出於展場的燈具一盞(燈具造型隨機贈送,不開放挑選,於展覽結束後取件)。兌換方式及地點可見活動IG。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興中街」散策路線推薦!

從匯聚20+1間串聯店家的「往前咖啡製作所」為起點,觀看串聯店家的不同平面符號轉化為立體燈具的展覽後實地走入街區;造訪嘉義市靈感創意空間「諸羅設計塾」,感染嘉義小城日常醞釀的文化魅力;細看「慈龍寺」牆上林玉山濕壁畫的細語,遙想嘉義畫都美稱由來;聆聽「仁武宮」裡四個愛與四個不滿足的故事,觀看嘉義市市定古蹟文化之美; 最後停留在由舊興中派出所華麗轉身後的「西門交誼創新所」,感受嘉義市街區生活的細節與魅力。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串聯特色店家4選!

黃記涼麵涼圓|無名攤車到店面的家傳手藝

黃記涼麵涼圓位於文化公園旁,是一家主要販售涼麵與涼肉圓的在地老店,店內的人潮時常絡繹不絕。有夏季限定的粉條、粉粿冰,以及冬季限定的紅燒土魠魚。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口側邊的銀色招牌有著可愛的圖案,是大家喜歡拍照留念的空間,不論等候外帶餐點或內用座位,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停留。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佳佳洗衣坊|不負所托的時代技藝

走進佳佳洗衣坊前,會先注意到門上印著「精緻、乾洗、水洗」的標語,彷彿在一開始便向訪客預告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這裡是一家傳統洗衣店,有別於常見的自助洗衣,仰賴的是店主專業判斷與一身手藝,協助顧客清洗及整燙特殊材質的衣物。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前鐵皮屋簷下的一小塊空地,很適合與朋友坐在這裡聊天、想像過往時光。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coffee PANTRY|城中散步路上的茶水間

位於興中街的 coffee PANTRY,致力於成為散步途中可短暫歇腳的場所,像城市的茶水間,讓人愜意享受休息時間。店內供應咖啡,並與北中南品牌合作甜點,店外座位區呼應店主豐瑋的經營理念,是以簡約素材呈現復古與童趣,並納入街道色調,座椅改用木材以強化一體感,與室內形成區別。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店外屬於較 chill、不受約束的空間;在這裡可悠閒坐下,細細體會街區風景。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京製茶 Kyo Cha|品茶哲學裡的一期一會

隱身於忠義街的京製茶 Kyo Cha,有著簡潔俐落的木質外觀,招牌上的「茶」字俐落揮毫,安靜地在此薰上一絲清冷的木香與禪意。京製茶的靈感,源於店主 Allen 和 Zoe 的一場京都漫遊,當時看著茶粉在眼前被刷開的那份新鮮感,以及這種既簡單又貼近日常的體驗,成了創立品牌的初心。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一入門的客席區,座椅旁擺著店主 Allen 喜愛的小松樹盆景,靜靜陪伴著來客,也替空間添上一抹精巧的綠意。坐下時,可以同時感受到室內的日式氛圍與街區的流動;既能觀察街角互動,也能讓時間慢下來,留下一段放空、細細品茶的片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 興中街串聯店家 ✶


|黃記涼麵涼圓 
|聖塔咖啡 
|鵲鷗 Chill 
|興。台式海鮮酒食
|佳佳洗衣坊
|穀谷
|coffee PANTRY
|餘生咖啡館
|C’EST C’EST
|諸羅設計塾TiROSPACE
|Forward Roasters/往前咖啡製作所


✶ 衛星街區串聯店家 ✶


|河司康River Scones 
|ONCEMORE 摘杯茶飲 
|樂檸漢堡 THEFREEN BURGER
|楓茶記嘉義中山店
|巴倫司康
|京製茶
|西瓜珈琲
|睦嶋咖啡
|蘇比黛西SOUPYDAISY
|三宅一室 

資料提供|辵辵計画、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