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進入社區!「名所考現學.臺北色」重新發掘臺北色彩

讓藝術進入社區!「名所考現學.臺北色」重新發掘臺北色彩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藝術進入社區」計畫,以「名所考現學.臺北色」為主題策劃活動,透過參與式藝術概念,攜手與臺北市永安國小、民族國小、社子國小三所學校師生找尋當代城市代表的色彩,活動成果於北美館南進門廊道以展覽形式呈現,展期即日起至12月15日。


 

本展以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之鄉原古統《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為起點,邀請師生踏查龍山寺、大稻埕、北投等百年昔日八景。透過蒐查文化、踏訪採集、對話討論與發現色彩,進行名所考現及社區互動,共同探尋及認同在地文特色與人文風貌,找尋當代臺北名所的文化色彩。本計劃鼓勵教師以參與式藝術概念進行教案研發,展覽呈現師生對於臺北在地文化特色與色彩的探索歷程,並藉以轉化為「小感動鼠」彩繪創作靈感,激發人們對於臺北文化色彩的想像與憧憬,珍視在地文化的特色與價值。  

 

 

臺北市立美術館蔣雨芳副館長表示,北美館從2009年起開始「藝術進入社區」計劃,從館周圍的中山里開始,試著讓藝術自然而然進入社區,邀請藝術家於十二個行政區展開藝術傳遞,開啟與公眾的對話。計劃來到第十年,今年有機會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及三校師生攜手合作,以鄉原古統於1920年代所繪畫的臺北十二景進行踏察,運用考古手法探究歷史遺留痕跡與在地人文風景色彩,搭配小感動生肖彩繪,完成本次展覽,謝謝教育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推動藝起來學學計劃,預計規劃一千名北部學校學童有機會到北美館進行美感體驗校外教學。 


 

教育部范巽綠政務次長表示,教育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進行「藝起來學學」計畫今年邁入第七年,這次是第一次進入北美館展出,感謝學學長久以來對臺灣文化色彩教育的投入,目前臺灣兩千八百所學校中已有六百七十所參與,學生與老師共同尋找出在地家鄉色彩,並彩繪在莊普老師設計的小感動生肖素胚上,發掘家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讓他非常感動。在高雄教育部任職期間,已與學學團隊做過多次討論,並開始與高美館合作小感動猴展出,一次展出一千多個小感動生肖,非常壯觀漂亮,參與的學生也非常興奮,帶著家長、社區里民們來參觀,很多小朋友都是第一次踏進美術館,對每間學校文化色彩的不同也充滿好奇心,這樣的交流互動非常重要。相信北美館將是他們最大的學習教室,學習不一定在學校裡,也會潛藏在生活之中,這次三校師生共同呈現出大稻埕、萬華、北投三地歷史文化色彩,學習到歷史的發展,相信在學學及學校師生的在深耕下,必會開出更好的花朵,謝謝徐董對美感教育的堅持,提供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與實驗教育機構,讓臺灣具有國際素養,大學多一個藝術、設計、建築的選才管道,希望同學可以邀請更多同學們一起來觀展,掌握家鄉在地色彩,豐富家鄉,讓臺灣越來越多彩多姿。

 

在「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收錄了北美館最具代表性的畫作,截至去年底色彩網站已有超過一萬件作品,都是藝術家的代表之作。「學學台灣文化色彩」網站作為一個免費的數位學習網站,希望臺灣各縣市學校藝術師資,透過網站認識臺灣的藝術家作品,讓學生學習色彩配色。全世界的品牌教育都是透過文化色彩而來,並設有國家等級的色彩文化機構,色彩網站希望能夠為孩子的基礎紮根,在創作時知道如何將色彩放入,並具有國家與個人特色,而不是教他們如何畫得像。

 

藝術家莊普老師表示,非常榮幸有機會參與感動生肖素胚創作,謝謝學學這十多年來給予造型創作上很大的發揮空間,謝謝范次長、各位師長與小朋友們,希望小感動生肖創作可以幫助小朋友們開心地運用色彩,把它當作畫布,彩繪喜歡的顏色,此外學學十二年來持續在偏鄉推廣文化色彩教育,讓許多小朋友增加學習信心,令他非常感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岱融老師表示,跟學學的合作從三年前師資培訓開始,也聽到「藝起來學學」計畫中許多動人的教案故事,師生找尋文化色彩的過程,即是參與式藝術概念的教學引導,這次與三所學校老師討論教案時,看到很多108新課綱的體現,並提出很具體的教案設計與執行方法,由名所規劃出三大主軸:大稻埕產業臺北、北投生態臺北、艋舺歷史臺北,並且呈現師生共創的歷程。

 

臺北市民族國小踏查大稻埕,從產業面向理解臺北,經由討論的文化五色為:糙米白、人蔘棕、烏魚子紅,旗袍紅、膨風茶。黃耀農校長表示,本次計畫中孩子用味道、顏色認識城市,從1920年連結到現今,希望未來也能運用這樣的能力,更認識所處的地方。參與計畫的戴貝羽老師分享,此次活動帶著學生真正認識在地的畫家與畫作,並透過實際踏查,聞米香、中藥,用不同的感受理解這個地區與城市,找到在地的文化色彩。雖然從開心的旅程回到教室,對於要如何找到文化色彩,一開始有點迷航,但靜下心來思考,最終呈現在「小感動鼠」上,可以看出每個人的構圖都很有創意與想法,靈活運用配色、漸層與明暗的方式表現。文化色彩探索的旅程,最終目的不僅是找到文化五色,而是能發現更多的色彩,找到更多屬於在地的文化。

 

臺北市社子國小走訪淡水與北投,從生態面向認識臺北,經由討論的文化五色為:山青、河灰、泉綠、磚紅、銅藍。朱榮富校長指出,平常大家都很難想像,作品能於北美館展出,本次卻透過大家的努力,讓不可思議的事情成真。本次計畫社子老師帶著學生跋山涉水,坐藍色公路到北投,透過實際體驗,找到屬於自己的色彩,結合生態、社會與人文,用藝術的手法呈現,這就是教育現場所追求的主題式教學與文化領域教學。

 

臺北市永安國小踏查艋舺地區,從歷史的面向認識臺北,經由討論的文化五色為:北門紅、圓山黃、涼粉褐、龍柱灰、青草綠。邢小萍校長表示,由於地緣關係,非常感謝學學能給予機會,一起合作。十二年國教上路,跨領域學習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培養核心素養,就是培養一輩子都能帶著走的能力。

 

Info│名所考現學.臺北色

展期:2019/11/16(六)-12/15(日)  周二至周日 9:30-17:30(周六延長開放至20: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南進門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via 學學國際文化創意事業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臺灣印事」攜手花藝品牌「無意製所」於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推出「日用」主題展,以「印章」作為媒介,邀請觀眾透過蓋印與收藏,重新看見日常物件背後的文化溫度。

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

花藝品牌「無意製所 WE creation」擅長創造各種體感,透過體驗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喚起人們對日常的感知;而「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則以插畫與圖像保存臺灣的文化記憶。這次在國家歌劇院這個藝術與生活的舞台,他們選擇合作,以一場「日用」策展,挖掘並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帶領觀眾品味背後的故事脈絡。讓人意識到,生活小物不只是小物,而是時代與情感的延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 展覽常見問題可至無意製所IG查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臺灣文化最真實的時代印記

來自臺南的圖像設計團隊,曾製作「踩印系列展」的創作團隊,於 2023 年正式成立「臺灣印事 」,用身體去感受台灣,探索美的所在。團隊自 2019 年起便開始探索台灣獨特的造型,透過物件採集與插畫轉譯進行數位化保存,至今已累積超過 800 件圖像。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小豬撲滿、鑽石椅、藍白拖、發粿等,都是臺灣文化最真實的印記。當社會快速更迭,我們更需要一種方式將它們保存下來。透過數位化保存與現代設計轉譯,串連在地文化,展現多元、包容且充滿生命力的台灣,讓文化得以永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以印章組合出自己的台灣日常

本次在臺中首次展出的「日用」個展,以印章作為互動設計。圖像設計上特別採用等距視角,讓圖像在重組時保有視覺平衡感。觀眾能自由堆疊、蓋印,組合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日常。逛展就像走進百貨一樣輕鬆,適合親子同樂,並能帶走屬於自己的日常印記,讓文化自然融入生活。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從柑仔店到五金百貨的集體記憶

「日用」展覽分為三個子題:「好懷念媽媽十塊」、「台灣感性百貨」、「今天要拜拜」。從童年柑仔店裡花十元就能換來的快樂,到現代生活百貨的默默陪伴,再到臺灣人拜拜的習慣與心意,這些日用物件雖然平凡,卻承載了時代的痕跡與生活的溫度,深深烙印在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中。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帶走屬於你的臺灣味

除了體驗,展場也推出「限定海報」與一系列承載台灣故事的周邊商品:從熱蘭遮城城牆上的「壁鎖」書籤、到臺南市定民俗活動「賽鴿笭」徽章、再到臺南特有習俗糕餅「九豬十六羊」的凸毛繡鑰匙圈,堅持臺灣在地工藝製作,打造純正臺灣味。另外,展覽期間,於 Instagram 分享印章作品,還可獲得神秘臺味小禮。邀請大家與來自台灣各地的文化符碼相遇,透過蓋印與收藏,細細感受那些習以為常的物件。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 ——「日用」主題展

展覽日期|2025.09.23-2025.11.30

展覽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資料提供|臺灣印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田中登場!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7座產業聚落的真實節奏

Made in Changhua 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在 2025 台灣設計展《彰化行》架構下,彰南展區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深入梳理在地產業脈絡,展開一場設計對地方製造文化的再詮釋行動。

彰化的力量,不是硬碰硬的對抗,也不是被動的追隨,而是一種能在進退之間找到節奏的巧勁——「游刃有餘」。

這樣的力量,來自於三個支撐彰化製造的核心精神:韌性(Resilience)、協作(Collaboration)、創新(Innovation)。韌性是生存的基因,使地方產業能在市場與時代變遷中持續轉動;協作是運作的模式,串起村落工廠間緊密而高效的分工網絡;創新是前進的動能,讓傳統工藝不斷跨域升級,開展出新世代的製造想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重新理解這片土地的製造能量。(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產業考古為起點 ,解鎖彰化製造力

由財團法人嶺東科技大學、 樸實創意策劃,策展團隊實地走訪超過 60 家工廠,細緻梳理在地產業的脈絡與故事,以7個切角深入剖析 Made in Changhua 的核心產業與重要精神,展覽打造七座產業聚落,帶大家看見無所不在的「彰化力」。

以七座產業聚落為敘事節點,涵蓋「紡織」、「科技農業」、「車輛與零組件」、「水五金」、「生活」、「循環永續」與「隱形冠軍」等主題。觀眾在穿梭與探訪之間,將看見設計如何轉譯產業精神,讓「Made in Changhua」不僅是一個地理標籤,更是一種以柔制剛、游刃有餘的文化力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力》不僅是一場展覽策劃,更是一場對地方產業精神的凝視。(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鋼管加工、焊接、零件製造到組裝,車輛與零組件展示彰化完整與完美的產業鍊協作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產業的真實節奏

本次展覽位於彰化今年全新落成的「國際展覽中心」,佔地約 800 坪,如同一座開放式廠房,為策展提供寬闊而純粹的空間基底。策展團隊以「工廠地景」作為場域隱喻,運用在地製造的管材構築出象徵「工廠屋頂」的聚落結構。觀眾步入展區,如同走入彰化的製造場域,在鋼構與光線之間穿梭,體驗地方產業的日常節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象徵產業聚落的斜屋頂,就像在彰化的工廠地景中漫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農牧業結合AI灌溉、智慧感測、無人機與自動化牧場,導入科技精準力,實踐高效永續的產業效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為了重現製造現場的真實感受,策展團隊導入真人等高的沉浸式投影裝置,以平視視角拍攝工廠影像,搭配機械運作的節奏聲響,營造出一場以聲影交織的沉浸體驗。每一次金屬敲擊、每一段機械律動,都是產業文化的脈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製造的力量。讓「Made in Changhua」從靜態的名詞,轉化為動態的生命現場。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人等高的投影、機械生產的聲響,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體驗打造展區,展現彰化離岸風電完整循環系統,風起順勢的永續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透過影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每個製造的背後的故事。(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線性展開探索,打造一場來自彰化的產業劇場

展覽以「紡織」開場,象徵彰化產業的源起與精神。以來自彰化在地的織帶打造中央藝術裝置,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每一絲線、每一縷張力,同時展望著無形的柔韌力與永續張力。裝置中央可見歷史半自動織襪機與現代全自動織襪機並列運轉,透過一場跨越時空的演進,具象化了彰化紡織產業在時代變遷與技術創新中的柔韌實力。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藝術裝置的織帶來自彰化在地,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紡紗、織布、染織到成衣,彰化擁有完整的紡織聚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個別工序到整體系統,產業協作力的具象化

彰化產業的力量不在於單一品牌的壯大,而在於緊密串連的協作網絡。從鄉鎮到鄉鎮,無數中小工廠形成上下游分工的生產鏈,構築出一種高度協作的製造生態。這股「協作力」也在展場中被具象化。直觀呈現產業聚落間的細密關聯。觀眾不僅能看見零件如何被組構成形,更能理解每一環節背後的合作關係——這正是彰化製造的核心能量所在。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不僅看見產品如何被組構,更能感受一個地方如何因協作而運作。(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涵蓋鑄造、加工、組裝到出口,彰化展現剛柔並濟的水五金工藝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覽現場以設計之力,讓隱形冠軍不再隱形

展覽以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動態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觀眾能以最直覺的方式理解產業運作邏輯,並透過精煉的圖像與互動內容,將專業知識「打包帶走」: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被理解與收藏的產業記憶。策展團隊以設計之力,讓那些長久隱身於供應鏈背後的冠軍產業,真正被看見。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食品加工到保養生技,彰化製造支撐日常所需,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打包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日常

展覽以「體驗」作為收尾,邀請觀眾親身參與彰化製造的現場。由在地企業飛絡力提供的具科技互動的夾娃娃機,融合機械手臂的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觀眾不僅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更能「親手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紀念物,作為參與這場產業旅程的具體記憶。在這裡,製造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平日入場更有限量的彰化製造來賓禮 !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融合機械手臂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場內有多處體驗空間,觀眾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讓製造成為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在這場展覽中,「彰化力」被轉譯為品牌價值;Made in Changhua,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它根植土地,卻以柔韌與節奏支撐著台灣的今日與未來。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展區

展覽地點|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展覽日期|10.10 Fri. - 10.26 Sun. 週日~週四 10:00 - 18:00、週五~週六 10:00 - 20:00

資料提供|樸實創意、文字整理|Sunnie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