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在說台灣味?葉怡蘭、高琹雯等四位台灣風格美食達人解答近20年飲食風潮!

為什麼大家都在說台灣味?葉怡蘭、高琹雯等四位台灣風格美食達人解答近20年飲食風潮!

台灣味一詞,光是新聞與書籍在去年就有龐大搜尋結果。如果大街小巷朗朗上口,大家能不能更深入了解內涵?於是我們邀請葉怡蘭、高琹雯、何順凱、許華仁,在大稻埕的晴朗午後,談談這20年的飲食風潮。

La Vie#190

Q:大家從何時開始意識到梳理台灣味的必要性?

葉怡蘭:2003年受邀義大利酒展Vinitaly擔任評審,其他國家評審問:你能不能告訴我台灣料理是什麼樣子?我被問倒欸,這激起我耙梳我們料理的身世個性味道。2005 年我寫了一篇〈台灣的滋味,是原味〉,慢慢在心中定義台灣料理, 也進一步定義台灣味是什麼─ 就是原味取向,率直真淳、食材為核心、形式簡樸。

何順凱:我慢老師一年,2006年出賽中華美食展廚藝邀請賽,發現這麼多國家的人在做中菜,所以開始去想台灣菜是什麼?我也問過曾帶領我的主廚Julien Royer什麼是法國菜?他說Because I'm french。這就是我尋根、探討台灣味的原因。

高琹雯:我爸爸在香港長大,家族來自南京;媽媽是台灣人,所以我從小就是吃這些廣東、浙江菜還有像是秀蘭小館、portofino、利來越南餐廳,但我還是有很強的本土意識。2011年第一次訪問怡蘭老師台灣有沒有fine dining,有點像是回推為什麼台灣菜的呈現方式跟法國、日本甚至中國菜不一樣,到現在也成為我問題的核心意識。

許華仁:2006年交換學生去瑞典, potluck聚會大家會帶一道家常菜, 便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家鄉味是什麼?2008年在高雄餐旅大學唸餐旅研究所,才開始接觸中菜跟台菜; 之後開了自己的餐廳,也開始跟上在地料理風潮。

Q:如今2020年了,關於台灣味的討論有什麼變化?

高琹雯: 多元混同這件事是不會改變的,大家已更有意識、自信地去看待台灣味這件事,會覺得這是正面的價值。

Q:曾經覺得是負面的嗎?

葉怡蘭:曾經是啊!像有些人會覺得local就是差,台就是糟糕,但就像Liz說的,這件事在改變,我們意識到台灣味的時間點其實很接近, 這應該是整體社會意識,近20年來我們開始出現自我認同,每個領域都在發酵。台灣「的」料理跟台灣料理、台灣味其實都要分開看,它是慢慢成熟,而且跟著全世界的大勢。我在前年提出一個詞叫做「在地顯學」,大家都在問「我自己是誰」,這不單單是政治、文化、地域上的,從慢食運動興起, 西班牙分子廚藝、新北歐料理,他們都是從法國菜領域重新定義自己,尤其新世界國家更強烈,台灣在建立自我認同中,也銜接上這些大勢,像西餐領域裡的台魂法菜,也同樣去尋找台灣料理深層的東西。


La Vie#190


高琹雯:過去五年來,很多廚師是從西餐切入台灣味,就像Kai這樣以法菜技巧去連結他的台灣生活經驗。RAW跟MUME都是在2014年開幕,Kai當年在誠品松菸的The First,在南投跟Hero Restaurant主廚蕭淳元合作了四手餐會,用法菜跟義大利菜形式去表現台灣的味道, 2014年是很具代表性的年份。

葉怡蘭:2014年是很好的時間點, 也非常緊密承接世界潮流。高雄餐旅大學成立後,培育許多年輕人走向主廚餐飲路,畢業後就到國外念書、實習,學成後回台,當時就是在地顯學發生的時間點,帶著這種意識回到台灣,剛好與台灣自我認同探尋撞擊在一起,就形成百花齊放現象。當時風格都非常衝撞,像我第一次吃hero就wow∼感覺應該是在fusion那邊,不是法菜;像是Kai 當時甚至把羊肉爐跟芋頭鴨都放到菜中。在他們之前台灣的主廚追尋在地僅止於食材,像是王嘉平、或是forchetta的Max主廚,但把強烈符碼放進西菜裡,Kai這一輩是先鋒, 那種衝撞是非常有趣的。

何順凱:那時候很少人會像我這樣為菜去想一個新名字,大家還是會用什麼「佐」什麼來將菜名串在一起。

La Vie#190

許華仁:其實侯布雄(Joël Robu­chon)進來帶起非常多主廚,包含蕭淳元、游育甄(Dana)等,高價位設定與板前形式非常衝擊,台灣開始有國際級fine dining,能去探討更精緻的飲食文化。20年來資訊流通變快速,大家能即時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就會想要跟大家不一樣, 我必須花很大的心力去定義、打造國際級的台灣巧克力品牌, 後來發現兩個結論:台灣味就是fusion;以及用當代藝術來看料理,把美的、覺得好的放進去,就不會太侷限於在地性,而是講求主廚、產品本身個性。

La Vie#190


Q:這些汲取西方經驗的主廚、職人們,在進行台灣味詮釋時,有哪些有趣的特性?

葉怡蘭:華仁承接的是一股在地顯學風潮。發端是在上世紀八、九〇年代從食材開始,當時所追求的就是風土,廚藝上追求在地則是再10年以後的事……

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與「PEKOE食品雜貨鋪」主人。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與趨勢、食材、茶、酒、旅館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 晚》、《紅茶經》等共18本書。曾獲頒講義雜誌「最佳旅遊作家」、全球威士忌界最高榮譽「蘇格蘭The Keepers of The Quaich」。

高琹雯(Liz)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不想當法律人的貪吃鬼。「Taster 美食加」網路媒體創辦人,「美食家的自學之路」部落格格主,著有《我的日式食物櫃》、《Liz 關鍵詞: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 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

何順凱(Kai)

Taïrroir 主廚。啟源自中餐,同樣練就精湛法廚技藝。曾於米其林三星餐廳Guy Savoy新加坡分店任職、並於亞洲前50大餐廳Jaan擔任副主廚。對他而言,希望能莫忘本我, 也放眼國際,透過「離經叛道」, 傳達個人對料理的哲學與理念。其擔任主廚的Taïrroir也在2018年獲台北米其林一星、2019年獲台北米其林二星。

許華仁

2015年創立品牌「福灣巧克力」; 2016年成為首位獲得倫敦IICCA國際巧克力品鑑師資格的台灣人;2017 年以「台灣一號屏東巧克力 62%」囊括該年ICA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全競賽不分類最佳巧克力大獎與五面金牌;2019年在世界巧克力大賽全球總決賽中,擊敗來自中南美洲、歐美等品牌,獲得「世界最佳黑巧克力」。

採訪整理|張芝維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各單位

場地協力|COFE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20年2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pple Music迎來十週年之際,於美國洛杉磯揭曉全新落成的工作室「Apple Music Radio」,集音樂、影音、Podcast等內容製作於一地,更將舉辦現場演出、見面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致力成為創作者與音樂產業的重要基地。

自創立以來,Apple Music Radio舉辦眾多全球首播、深度專訪、驚喜演出等活動,致力於成為全球藝人與樂迷即時連結的場域。透過策劃嚴謹、由創作者主導的敘事方式,Apple Music Radio期望加深聽眾與音樂之間的連結。而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持續以幫助他們以多元形式的工具、平台來訴說自己的故事。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本次全新打造的工作室,也象徵著Apple支持音樂人的使命(圖片來源:Apple)

為音樂人打造的一站式創作基地

位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強調為音樂人量身打造,設有齊全的創作與表演設備,包含兩座配有空間音訊播放功能的錄音室,還可作為訪談或即興演出空間使用;一座超過350平方公尺的表演舞台,未來除了用於現場演出,也將舉辦粉絲見面會和放映會等;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當然還有專業的混音室、攝影棚、剪輯室、錄音室等,支援社群媒體、Podcast等全方位的內容創作。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於洛杉磯的Apple Music Radio佔地近1,400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圖片來源:Apple)

全新的Apple Music Radio不僅展現Apple對音樂串流的創新野心,更涵蓋了多元媒體內容,重新定義其製作、體驗與分享方式。未來,Apple Music Radio將與紐約、東京、柏林、巴黎等地的創作空間密切合作,更有意持續拓展新據點。

Apple Music十週年特別節目同步登場

此外,為慶祝Apple Music十週年,Apple Music Radio也推出為期一週的特別節目與現場內容,回顧這十年間的關鍵時刻、獨家發行、幕後故事與里程碑。自7月起,Apple Music Radio還展開倒數特企,揭曉過去十年Apple Music上最常被串流播放的500首歌曲,並開放完整播放清單《10 Years of Apple Music: Top Songs》供大眾收聽。

Apple打造全新創作基地「Apple Music Radio」!三層樓空間從錄音室到舞台一應俱全
A-List資料典藏庫展示Apple Music歷年來的經典時刻與精彩作品(圖片來源:Appl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飲水生活注入永續美學!GROHE Blue Fizz 開啟質感生活中的氣泡水體驗日常

在餐桌上倒出一杯剛打好的氣泡水,細緻的氣泡自杯底攀升,在澄澈的玻璃杯裡顯得格外晶瑩透亮,讓人感受到清新與健康,成就生活中的幸福瞬間。對重視生活質感的現代人來說,喝水不僅是補充水分的生理需求,更是品味與態度的延伸。來自德國的廚衛品牌 GROHE,始終以優雅簡約的設計語彙和頂尖實用技術,形塑現代人心中的理想居家樣貌。這一次,GROHE 將目光投注於日益成為生活風格話題的氣泡水潮流,推出全新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以更貼近日常的姿態,為居家飲水帶來便利、時尚與永續環保的全新提案。

grohe

解決未說出口的日常困擾

氣泡水無論是日常飲用、咖啡酒精等調飲創作或煮飯醃肉入料理皆宜,用途廣泛之餘,綿密的氣泡口感又充滿歡快驚喜,使得氣泡水機成為人手一台的居家配備。不過回想過往使用氣泡水機時,是否曾發生在想喝的那一刻,才發現氣瓶早已用罄,來不及即時更換?或者發現氣泡濃度總是靠運氣?以及懶得清洗零件或搬重瓶水回家,久而久之讓氣泡水機成了廚房的擺設......,這些務實的使用情境,GROHE 全都納入考量,因此 GROHE Blue Fizz 也正是針對這些未被解決的細節設計出發,讓氣泡水真正回歸「即開即飲、直覺設計」的初衷,更藉此將氣泡水生活的永續性普及於日常。

grohe

作為 GROHE Blue 淨水系統系列的入門之選,GROHE Blue Fizz 共推出雅致款與豪華款 2 種規格,兩者皆搭載一鍵式打氣技術與 CO₂ 濃度調節旋鈕,讓使用者能夠依據個人喜好,精準選擇柔和、中等或強勁的氣泡,從些許的口感趣味到刺激暢快氛圍的追求,GROHE Blue Fizz 皆貼心符合期待,隨時享受完美比例的氣泡水。

grohe

實現輕操作、輕打理的理想便利性

直覺的操作設計不僅止於使水質一鍵碳酸化,無需額外測量與調整,豪華款亦設置 Type C 充電式的液晶顯示螢幕,得以即時查看 CO2 鋼瓶的使用量與剩餘容量,來得及為下次填充做準備。

grohe

再者,CO2 鋼瓶的換瓶方式也簡易便利,採用快速旋轉提取機制,就算是長輩或小孩也能輕鬆上手。搭配 0.85 公升的快接式旋轉水瓶與卡扣式設計,安裝牢固;噴嘴材質則選用不鏽鋼,使用過程更衛生且易於清潔。對講求細節、生活節奏講究效率的族群來說,這樣的「輕操作、輕打理」正好滿足對日常便利的想像。

grohe

質感美型讓氣泡水變成生活風景

除了完整的功能面向,GROHE Blue Fizz 也保有品牌一貫的設計語言。採用霧黑色金屬外觀,不論是簡約北歐風、摩登工業風,或現代優雅風格的廚房,都能無違和地融入空間之中。機身設計精煉,佔用面積小,即便是單人租屋、小家庭也能靈活擺放,甚至在餐桌上直接操作,置於客廳、書房等任何想隨時取用氣泡水的空間皆相容。

grohe

實踐永續飲水理念的開端

GROHE 延伸對於廚衛用水的專業,將產品能量也挹注於氣泡水機,除了優化使用體驗,GROHE Blue Fizz 更回應了當代人對環保的期待。透過減少一次性瓶裝水的使用,不僅省去搬運瓶水的麻煩與長期成本,也降低一次性塑膠瓶的使用量,也讓居家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更貼近永續,體現品牌對於「地球責任」的落實,並在便利性與環境保護之間力求平衡。

grohe

GROHE Blue Fizz 氣泡水機優雅回歸生活的本質,透過貼近人心的設計細節、直覺的使用邏輯,默默把關水的質地,讓氣泡水真正走進生活,成為你料理前的一口清涼、閱讀時的一杯神,或款待好友時的精緻搭配!

grohe

更多產品訊息,請至 GROHE TAIWAN官方粉絲專頁

文字 / Diane Tang     圖片提供 / GRO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