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北路精裝指南」設計亮點!早起設計用插畫繪出台灣百年古道美好景致

百年山間古道導覽手冊!早起設計X觀光局《淡蘭古道北路精裝指南》透過插畫收藏美好景致

淡蘭古道是橫跨台灣東北角的百年山徑系統,當中包含著多條超過百年的山間古道,除了自然生態,古道也蘊含許多意義非凡的歷史事蹟,在淡蘭往昔之間感受積年累月的時光印記。

走訪淡蘭古道穿梭在不同密度的樹林之間,天氣好的時候,陽光會穿透林蔭灑落在沿途小徑,綠意盎然、景致優美。近日,早起設計團隊(Matinal Design)與新北市政府觀光局合作推出「淡蘭古道系列導覽手冊」,透過插畫將美好的畫面加以收藏、紀錄,建立起大眾對於淡蘭北路的另一番新感受。


珍藏版手冊的封面選色以高對比、高飽和度的色彩作為主調性,營造出光線充足的氛圍;構圖方面則刻畫蜿蜒的道路,藉此拉深前、中、後景,強調出畫面的空間感。

選材和版面的配置,是將淡蘭古道的 LOGO 雙扇蕨,搭配野行常見的姑婆芋、颱風草作為前景,展現第一層的視覺重點;接著以淡蘭北路珍貴的歷史遺跡「舖跡」安排為中景,同時也是整體設計的第二項焦點。


主視覺處處都是細節,充滿著濃濃的淡蘭氛圍。杜英喬木以紅葉點綴著、台灣馬藍綻放粉紫色的花瓣,不僅著墨於植物的紋理描繪,就連光線的暈彩也刻畫講究,只為表現出最典型的北路風光。


翻閱著導覽手冊,你會發現其輕薄的材質,另一方面採用防水的設計,為考量淡蘭古道的潮濕多雨,就算淋到雨水擦乾後仍可以繼續使用;反面則是淡蘭古道北路的健行地圖,地圖中有詳細標示每一路段的坡度及長度、經過的景點、聚落以及他們的功能性等等資訊。

除了情境圖外,設計團隊也以資訊視覺化的方式,揭露健行者所需要各項資訊,例如繪製每個路段的坡度圖,便能大幅提升健行者對路線難易的理解。



淡蘭古道北路的路段,共分為一到三顆星三種難易度,並且用藍色章代表「親山休閒型」、黑色章代表「自然健行型」、紅色章代表「荒野冒險型」。在手冊的封底可以看見設計團隊為了山友們設計的集章卡,我們依據踏過的途徑,一一集滿印章圖騰,也意味著凡走過必會留下痕跡。


手冊內頁的插畫風格則延伸主視覺,採用光線感較重、外輪廓簡約俐落但帶有局部細節的插畫風格來繪製,讓整體呈現鮮明豐富的視覺效果;內容除了路線資訊、景點介紹,也涵蓋了北路的重要歷史、特色人文及自然環境。

追溯至 1800、1900 年間,淡蘭古道曾是北海岸防守海盜的重要據點之一,也是當時噶瑪蘭廳與淡水廳之間行政往來的重要道路。官兵時常來往於這條道路,周遭也逐漸發展起聚落,因此留下了許多先民在此生活、來往的印記,像是水梯田、礦坑、舖跡、土地公廟、碑文等等。


自然環境方面則因氣候溫暖潮濕、地形豐富,且目前為止人為干預較少,因此至今仍富含著多樣動植物,像是侏羅紀時代就存在的雙扇蕨、生態指標食蟹獴與早期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芒草。


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現淡蘭山徑的生態樣貌、人文和歷史內涵,設計團隊運用風琴書作為載體,發揮高延展性、不受篇幅限制,充分地展現情境圖,讓摺頁的每一摺都有一個小驚喜,也在大小圖像之間保留閱讀中的喘息空間,感受不同圖像在畫面中的層次。

期待不久之後,我們會帶著羨煞旁人的淡蘭古道風琴手冊,親自走過台灣當今數一數二的祕徑朝聖之路,地貌原始、瞬息多變,即便冒險卻又能療癒人心,那便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淡蘭之路。

電子版點此進

圖片來源:早起設計 Matinal Design
更多早起設計 Matinal Design:官網Behance

本文由 FliPER 授權轉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引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工藝引路,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鶯歌為台灣陶瓷重鎮,過去曾隨經濟起飛而盛極一時,卻免不了因產業變遷而逐漸沒落的命運。2019年,鶯歌因「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迎來轉機,多年來在地陶廠的繼承者們以陶瓷工藝為動能,在設計思維的催化下為在地產業再創新生。

想感受鶯歌新貌?一年一度的「鶯歌產地開放日」即將於10/810/12登場,邀人們深入產地,走進窯廠、工坊和街區,循著街區導覽、遊逛陶藝市集,嚐一頓結合臺式辦桌與鶯歌餐瓷的「鶯歌桌宴」,感受這座陶瓷小鎮由傳統窯火與當代創意共織的生命力。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圖片提供:鶯歌產地開放日)

串連街區導讀、陶藝市集,傳達「鶯歌製造」的魅力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鶯歌產地開放日,以「窯土尚青」為題,其中「窯」象徵記憶的傳承、「土」呼應在地風土與材料、「尚」為風格與美學、「青」代表繼承者們湧動的創意,透過為期5天的精彩活動,展現鶯歌活絡的創意能量。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圖片提供:鶯歌產地開放日)

活動串聯工廠、工作室與特色店鋪,推出多條街區導覽路線,帶領人們探訪產地現場,從國寶級陶瓷大師的匠心工坊,到隱身巷弄的個人工作室、深耕多年的陶瓷創意據點,以及多家窯廠共同推出的限定體驗工坊,完整體驗「鶯歌製造」的獨特魅力。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圖片提供:鶯歌產地開放日)

「鶯歌桌宴」串連工藝與美食

串連工藝與飲食,「鶯歌桌宴」以鶯歌出品的陶瓷餐具為臺式辦桌增色,讓人們在品嚐美味料理的同時,亦親身感受鶯歌陶瓷的質感,聆聽產地的傳家故事。今年鶯歌桌宴以「臺青聚」為題,邀請彰化總鋪師阿芳師與富盛師北上,父子聯手帶來正宗彰化流水席料理。從花膠入菜熬製的佛跳牆、麻油賦味的鴨肉油飯,到壓軸上桌的香酥鴨等,都是師傅家族傳承四代的手路菜。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圖片提供:鶯歌產地開放日)

桌宴中,每一道菜式都會與不同餐具搭配,由安達窯、新旺集瓷、臺華窯、陶聚、傑作陶藝、傳壺工坊、新太源、Mao’s 樂陶陶等8家陶瓷品牌獻藝,聯手打造紀念餐具,每套包含湯匙、碗與盤,供每位賓客於席間使用,宴後還能帶回家做紀念,將鶯歌手藝從產地延續至自家餐桌。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圖片提供:鶯歌產地開放日)

紮根在地,陶藝職人與在地學童共創

曾以陶瓷聞名全臺的鶯歌,如今已有不少孩子未曾碰觸陶土,甚至對在地產業歷史陌生。為了讓鶯歌的孩子更加認識家鄉,並持續傳承陶瓷技藝,本屆擴大舉辦「窯場導師進校園」計畫,邀鶯歌陶藝職人走入在地4所小學,從課程設計、進班教學、學童親手實作,到作品完成後於市集展出與販售,帶領孩子完整體驗「從產到銷」的陶作歷程。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圖片提供:鶯歌產地開放日)

對外拓展交流

延續傳統、耕耘在地的同時,鶯歌也積極與亞洲產地拓展交流,自2023年起與日本茨城縣笠間市展開合作,參與當地盛大的「笠間陶炎祭」,揭開臺、日產地互動的序幕。隨著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登場,鶯歌也將與「笠間燒協同組合」正式簽署「姐妹產地協議」,共同展望未來更多跨地域、跨世代的永續合作。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10/8登場!隨鶯歌桌宴、陶藝市集、街區導覽感受陶作魅力
(圖片提供:鶯歌產地開放日)

2025鶯歌產地開放日 Yingge Open House

活動期間|2025.10.0810.12

更多資訊可見官方網站FB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探索夜的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木都隱匿的微光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跟著嘉義在地創意團隊「諸羅設計塾」夜遊木都!第三屆《森林夜遊》將於9/2210/6開跑,以「光的藏身處」為題,挖掘嘉義入夜後藏於城市各處的微光。這場夜遊串連舊城9大場域,並首次開箱5棟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透過展覽、講座、工作坊、表演、走讀等體驗,邀人們穿梭街巷傾聽城事,感受夜之嘉義的生活脈動,探索光所乘載的文化意涵。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不只阿里山,嘉義還有這座「城市森林」

以嘉義為基地的「諸羅設計塾」是由建築、設計及藝術人共組的創意平台,強調開放參與、平行且彈性的合作模式。團隊深入探索城市的文化脈絡,以建立在地觀點,透過多維度的空間實驗及游擊行動,串接人與人、人與城市間的互動;自2023年起舉辦的《森林夜遊》即是諸羅設計塾的創意實踐之一。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森林夜遊》靈感源自嘉義在地的「兩座森林」——坐擁壯麗自然景致的阿里山,以及遍佈約6,000棟木造建築的城市街區。諸羅設計塾以「城市是森林」為意象發起這場夜間行動,藉藝術與設計串連創作者和在地社群,在夜幕降臨這規則微微鬆動、想像力馳騁、靈感來敲門的時分,邀人們探索城市森林。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9組作品亮點搶先看!循藝術探索嘉義隱匿的微光

第三屆《森林夜遊》以「光的藏身處」為題,邀集來自台灣、美國、德國、瓜地馬拉等地的9組創作者,探索隱匿於城市表象下的微光。在嘉義,這些「微光」是乘載信仰的火燭、鐵花窗唯美的倒影、候診室裡閃爍的檯燈、騎樓下為晚歸人點的燈……它們乘載著城市的生活記憶,也悄悄安撫無數人心。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本屆展場橫跨嘉義舊城各種不同形式的場域,從老診所、清代街巷、廟埕辦桌,到5棟首次對外開放、建於上世紀中期的現代主義街屋,都是創作者發想創意的起點,這就來看各組藝術家如何回應各個空間所乘載的生活軌跡。

首先,擁有瓜地馬拉、台灣雙重文化背景的孫丹妮(Daniela Dávila,以童年記憶中的伸縮黏黏手玩具為靈感創作,藉「永保赤心」回應曾開業50年的「滎陽小兒科」診所舊址。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滎陽小兒科。(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德國跨域藝術家賴魯犇(Ruben Rübe以燈光改造「林信義內兒科診所」的候診室與舊醫療器械,並透過聲音與互動裝置打造《診所樂園》,反思兒時看病的記憶與恐懼。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林信義內兒科診所。(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表演藝術家林筠喬戴上面具,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表演搭配即興遊戲,詮釋作品《下一位,請來給醫生看》,召喚診所近百年不同時空的身體經驗。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劉景昀以台灣辦桌文化為靈感的跨國行動展演計畫《來坐》,第一站於紐約展開,第二站行至嘉義「慈龍寺」。透過重新設計桌子的形狀與佈局,劉景昀挑戰辦桌的既定印象,並重新思考「坐」的文化意義與城市關係。除了視覺上的呈現,也邀請大眾在不同桌子上共享食物、聊天、聽音樂,感受辦桌帶來的連結與溫度。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慈龍寺。(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前太陽馬戲團表演者陳星合串連馬戲社群的江侑倫共同創辦「星合有限公司」,此次工作坊《玩球之外-雜耍工作坊》呼應醫界守護神「仁武宮」,特別將五穀雜糧融入拋接道具,寓意神明庇佑的祝福,也延續傳統民俗中的傳承儀式。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仁武宮。(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嘉義在地藝術家陳彥富的作品《有名字的藍色方盒》,回應「葉天祐律師」建築招牌被颱風摧毀後的空缺。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葉天祐律師建築。(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古伊琳之作《夢的日記:她從森林走來》以輕盈姿態穿梭諸羅城老巷弄,與「西門交誼創新所」對話,將巷弄與建築歷史融入創作脈動。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黃昱凱陸奕純在「林森漫步1907」帶來作品《熱點》與工作坊,以雲霄厝失傳的香腳花為造型基礎,回應傳統製香工藝在現代的式微,映照光的文化意涵。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林森漫步1907。(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辰冶行林佩璇共同呈現的《珖》,在甜點店「餘」的半戶外空間搭建僅能容納一人的棚子,透過閱讀繪本牽起光與在地氣息。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餘。(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林均翰近年探究台灣原生種山茶,藉工作坊《源林計畫-微雅茶席》將符號書寫於銀杏葉上,插上文明珠,在北回歸線的微風下探討自身、家鄉與世界的共通性,藉由茶席裝置與萬物共鳴。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開幕遊行、實驗市集9/22起陸續登場

《森林夜遊》也同步推出講座、工作坊、演出、城市走讀等多元活動:開幕遊行 「星火行動」 與嘉義城隍夜巡同日登場,以慶典為夜遊揭幕;「野作集」則匯聚獨立品牌與創作者,共構狂放、富實驗性的創作場域。此外,超過20間在地店家亦以「衛星展場」之姿共同響應,讓藝術蔓延到城市各處。

嘉義《森林夜遊》城市藝術計畫9/22登場!穿梭老屋和街巷,探索隱匿於城市的微光
(圖片提供:諸羅設計塾)

《2025森林夜遊:光的藏身處》

活動時間|09.22 城隍夜巡 - 10.06 中秋月圓

展演場域 | coffee PANTRY、滎陽小兒科、林信義內兒科診所、餘、葉天祐律師、慈龍寺、林森漫步1907、西門交誼創新所、仁武宮、諸羅設計塾、田裡磚屋

參觀資訊|所有《森林夜遊》裝置皆免費開放,部分演出與工作坊需事先報名並酌收費用。完整節目與報名方式,請見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