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絕版建築書展出!文心藝所《建築與書的友誼》從平面閱讀砌疊空間的鉅作美學

從平面閱讀砌疊空間的鉅作美學,讓建築迷必訪的探究理由!

建築是什麼?這題目恐怕大得嚇人。對路易斯‧康來說,設計建築空間就是設計「光」;而隈研吾認為建築設計不只是單純描繪輪廓,而觸發五感、隨著時間變遷產生不同樣貌豐富性。無論答案是什麼,這個經由人為巧思配置下的拔地之「皿」,既盛裝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也見證美學的時景變化。透過文心藝所首檔主題書展「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你也能在閱讀磅礡立面園林的同時,找到何謂建築。


馬修·佛瑞德列克在《建築的法則》中提到,建築空間的形狀和質地深深影響著人類經驗與行為,既驅使著繁瑣的工藝美學,也打開人們提升生活的隱喻;通過建築的量體陳述,我們得以在城市街道巡禮美感喜悅,也在各式橫縱佈局的設計中,覓得創意。


穿越百本絕版珍藏,文心藝所首檔建築書展

今年適逢紐約庫柏聯盟(The Cooper Union)前院長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逝世二十週年,以及將倫敦建築聯盟(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AA)推向國際的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 1928-1990)逝世三十週年,這次於文心藝所首檔的《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建築書展,除了響應全世界各地舉辦的紀念活動,也利用這個結合咖啡(Café)、工坊(Atelier)與書店(Bookstore)為一身的場域,啟發觀者對建築的想像。特別是位於二樓、被譽為藝所靈魂的書店,本來就典藏了許多重要且絕版的建築書籍,而經由一年的調整與收斂,現由文心藝術基金會主導的文心藝所書店,也邀請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暨Jr.Gang建築研究室主持人漆志剛協同策劃,藉由這次「Housing the Friendship」建築書展的登場,展出包含已絕版當代建築師畫集AA Folio系列、由日本建築與都市出版社於1975年五月出版的John Hejduk特集和特別穿線裝幀的Victims: A Work by John Hejduk等百本建築藏書。


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女士說:「文心藝所書店在成立之初曾獲贈一本黑達克(John Hejduk)珍貴的絕版著作:《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此書收錄了黑達克跨領域拓展建築前沿的精彩作品,為文心藝所這處凝煉藝術、建築與書籍的當代城市文化空間寄予了深厚的祝福。」而書展策展人漆志剛更在書展之際,分享藝所書店以「建築書籍博物館」為定位的期許,期望以書店作為重要建築書籍的典藏重鎮,再搭以藝術、文學、哲學、表演、設計、生活六類出版品,激盪思辨和創意,成為台灣建築設計與教學傳承的搖籃。

 

從平面閱讀砌疊空間的鉅作美學,讓建築迷必訪的探究理由!
 

從平面閱讀砌疊空間的鉅作美學,讓建築迷必訪的探究理由!

從平面閱讀砌疊空間的鉅作美學,讓建築迷必訪的探究理由!


「有關輕盈—卡爾維諾與黑達克的梅杜莎」

值得一提的是,藝所書店現正籌劃的「藏經閣」區域,不僅從世界各地搜羅超過600本罕見且聲譽卓著的絕版建築書,亦提供預約翻閱服務;未來更多推廣計劃也將循序啟動,持續以書會友,點燃建築旅程上的知識燃料。另外,這次文心藝術基金會於7/26邀請龔書章老師以「有關輕盈—卡爾維諾與黑達克的梅杜莎」為題的沙龍講座,也巧妙地串連Italo Calvino《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和《看不見的城市》裡頭提到的「輕盈」,去隱喻、呼應John Hejduk建築裡無所不在、面對外顯文化之美,不要直觀、用另一面向轉譯且保持輕盈的關係。「我之所以會把John Hejduk拉到Italo Calvino書裡一些小的Quotes,是因為John Hejduk的東西很『重』;但正因為很『重』,所以才會需要以很輕盈的方式去看待他;如果你用很重的方式去解讀,你大概會被沈積某個角落,也就沒辦法跳出那個核心,這也是為什麼我要用這樣的角度帶出我對John Hejduk的理解。」龔書章老師在講座中提到。


龔書章老師的沙龍講座,不僅回應了《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展覽,也提出John Hejduk在他整個建築生涯裡的幾個大轉變;從他所在意的、一直到他跟其他建築師保持什麼樣的距離感;接著再過渡到這次書展上John Hejduk最著名的三部曲—收錄1947-1983年之間John Hejduk所有作品的百科全書《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解讀John Hejduk建築繪圖的字典《VLADIVOSTOK》以及John Hejduk對建築本質和目的進行激進觀察的《SOUNDINGS:A Work》;最後,更用《時間的崩解》(The Collapse of Time)、《朗讀劇場》(READING THEATER)、《收藏者之家》(MAZE)、《法庭之家》(Court House)、《死刑犯之家》、《寡婦之家》、《自殺者之屋》和《之殺者母親之屋》等Projects,來理解John Hejduk埋伏在其中的「Mask」,用幾個局部的個體,表現John Hejduk自己的某些想法。


從平面閱讀砌疊空間的鉅作美學,讓建築迷必訪的探究理由!

從平面閱讀砌疊空間的鉅作美學,讓建築迷必訪的探究理由!


誠如龔書章老師所說,「John Hejduk的作品裡頭,不完全僅是建築的構築內容,背後還包含文學、哲學、神話與記憶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範疇。他的理念可能只能從幾個局部展現一些面向,但是他的圖面非常清楚,可以很完整地從最粗略的構思,一路看到到最細膩的觀照。」你幾乎需要透過不直接觀看,來理解John Hejduk存在與不存在、觀看與不觀看之間的關連性與關係。


而這場在現場的沙龍講座,不只是討論、分享關於黑達克建築的故事,更持續傳遞建築、書籍與藝術之間的千絲萬縷;並與通過書展策展人漆志剛、及年輕世代建築創作者林念穎、陳怡君和邱元甫的對談,在文心藝所上演一場流動的建築對話。



 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

展覽期間:2020年7月5日(日)至10月 11日(日) 10:30-18:30

絕版書籍借閱辦法:
 - 開放時間|每週一次,周五下午2:30-5:00間開放借閱,閱讀時間換算為2.5小時
 - 預約方式|採Accupass活動通線上報名,分別於8月5日、9月5日、10月5日公告當月場次以供報名
 - 活動須預先報名;每一場次以15人為上限,且預約保留20分鐘;更多即時訊息將於文心藝所官方臉書頁公吿。


via / 文心藝所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在故宮!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梳理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百年藝術流變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首度來台展出!故宮博物院將於2025年6月至10月呈獻《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本展集結大都會博物館多達81件繪畫及素描珍藏,它們分別來自梵谷、雷諾瓦、馬諦斯、塞尚等38位大師級畫家,帶觀眾一覽1920世紀中,自現實主義遞嬗至印象派、現代主義等的藝術流變;更特別精選多位知名女性藝術家之作,如印象派名家瑪麗‧卡薩特、貝絲‧莫莉索等,藉此呈現女性在西方現代藝術發展中的崛起與獨特風格。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圖片來源:《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官方Facebook)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即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開展。(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即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開展。(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穿越橫跨一世紀的藝術浪潮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被譽為全球四大博物館之一,收藏近200萬件橫跨5000年歷史的珍貴藏品,涵蓋世界各大文明與藝術流派。而故宮本次展覽時區鎖定1920世紀中,類別涵蓋現實主義、學術繪畫、印象派、後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印象派的出現,讓畫家們從室內走向戶外、繪畫主題自人物與肖像延伸到自然景致,藉畫筆捕捉光影流動,並影響了後續藝術流派如點描派、野獸派、現代主義等的誕生及演變,留下許多經典佳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片來源:The Met)

以人體、肖像、大自然等「畫面主題」劃分5大展區

策展敘事跳脫傳統上以「時序」、「畫派」分類的形式,改以「畫面主題」引導觀眾透過「直覺」展開探索,感受畫中色彩、筆觸及其蘊藏的人文情感,沈浸於作品所營造的氛圍情境。讓我們分別看向5大展區亮點:

▍身體姿態

此區梳理自1860年代起不同藝術家對人體的詮釋,並闡述鉛筆、顏料等不同媒材與技法對裸體描繪的特殊性,看人體如何成為藝術表達的試驗場。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大溪地的出浴女子 Tahitian Women Bathing》,高更 Paul Gauguin,1892。(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肖像與人物

18世紀歐洲迎來工業革命,撼動社會階層與城市風貌,藝術也從國家資助轉向更開放的大眾市場,肖像畫趁勢崛起為中產階級展現財力、地位之物。這一時期,藝術家描繪現代生活中的社交互動,讓親朋好友成為畫中人,賦予肖像更風格化的表現,模糊肖像畫與風俗畫的界限,開啟人物畫的新風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彈鋼琴的兩位少女 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雷諾瓦 Auguste Renoir,1892。(圖片來源:The Met)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春日 Springtime》,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 Pierre-Auguste Cot,1873。(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徜徉自然

在歐洲各國隨政治與工業革命的推進逐漸轉變之時,藝術家將視野轉向自然風光,以風景為畫作主角,並在其中融入自身獨特視角與繪畫風格,徹底改變1920世紀初的畫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花朵盛開的果樹園 The Flowering Orchard》,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88。(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城市到鄕村

1920世紀之交,藝術家們不僅徜徉自然,也探索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及人們與環境的互動,眾多畫作描繪的主角從不斷變化的巴黎城市景觀、塞納河畔及度假勝地享受悠閒時光的漫遊者,再到鄉村小鎮和田園風光。藝術家以現代眼光及創新技巧,各自展開對所處地方的景觀與人群的獨到詮釋。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習作,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1884。(圖片來源:The Met)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卡米耶・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1897。(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水岸風光

工業革命帶動鐵路運輸,人們能以更便捷的方式前往海灘、漁村、港口等各地觀光,藝術家們也踏上旅途,留下許多描繪水景風光的美作,無論在法國各海岸、威尼斯或阿爾及爾等地,都能看到不同藝術家詮釋的畫作紀錄。

皮耶‧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1911年。(圖片來源:The Met)
皮耶‧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1911年。(圖片來源:The Met)

票價資訊總整理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規劃3波售票期間,提供各式票組選擇,有興趣者請見下方詳細售票資訊。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展期|2025.06.1410.12

展場|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二展覽館 一樓特展廳

開放時間|每日 9:0017:0016:30展覽現場停止售票及入場)

 

▬▬▬ 購票請點此 ▬▬▬

▍早鳥票 3/13-3/31

・雙人紀念套票|$770

內附雙人入場憑證1組、紀念套票1

請於觀展驗票時出示入場憑證,以兌換紀念套票組

▍預售票 4/7-6/13

・單人票|$400

THE MET 限定零錢包套票|$499

內附單人入場憑證1個、THE MET限定零錢包1

請於觀展驗票時出示入場憑證,以兌換限定零錢包

▍展期票 6/14-10/12

・全票|$500

・優待票|$4506歲以上持有效學生證件者,每證限購一張(碩博士生、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及在職進修等恕不適用)

・特惠票|$25065歲(含)以上者、持本國或外國身心障礙手冊之陪同者,需出示證件正本,每證限購1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中藝術博覽會即將登場!當世界失序,當代藝術的內在回聲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即將於7月4日至7月6日於台中日月千禧酒店登場,7月3日舉辦 VIP 預展。作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三大藝術博覽會之一,台中藝博邁入第13屆,隨著台中市區的開發以及人口密度的提升,台中藝博希望能夠以更加沉穩的步伐,走入城市脈動與心靈深處的雙重節奏中。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尊彩藝術中心_廖繼春_威尼斯水都_油彩、木板_22X27cm_1963(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內觀轉向與當代的感官生態

近幾年世界情勢的動盪,伴隨著部份人們的覺醒,兩相交織之下,我們仿佛正穿行在一場無形的情緒濃霧之中。從地緣政治的張力、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國際認同的再思,再到亞洲的貨幣升值、消費大國美國突發的對等關稅等世界級的事件,全人類的集體心境彷如潮水一般,在極短的周期之間震盪。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_璞玉發光_羅思喬_轉角處_油墨、紙_104x88cm_2022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生活中的一方面,既顯現出我們的焦灼不安,一方面也渴望著某種更溫柔、更深層的感知方式,來為日常開出一條細小的通道,聊以安放自身,在動盪中尋覓心靈上的安居之所。資訊密集與情緒過載,藝術作品被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方式,同時完整的作品也替觀者規畫了一個情緒舒適的港灣。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_藝術新聲_陳宗煜_《 1小時17分》_紙本設色 _111x61cm_2025(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從形式到知覺:在展場中重啟感官與情緒的細部修復

當藝術不再只追問「圖像為何」,而回到一種與世界深層感官連結的狀態時,它便成為一種實踐、一種通往身體、知覺與記憶的通道。2025 年的 ART TAICHUNG,試圖建立的並非僅是展示場域,而是觀者與作品之間一場柔軟而深刻的對話空間。在這個由資訊密度、心理疲勞與地緣不安共同構成的時代,我們不再期待藝術只是思考的觸媒,而也渴望它成為情緒上的共振與感知的訓練。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敬園藝術空間_張敬_清心的人有福了_銅_48x23x18cm_2017(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從「觀看」到「感受」,從「凝視」到「共感」,藝術作品所提供的,是一種在碎裂節奏中練習重構自我與世界關係的可能性。無論是以織物與土地編織的敘事,或是透過氣味、觸感、聲響所調動的記憶回聲,這些創作都是對當代生命節奏的溫柔映照。藝術家不再只是製造物件的角色,而是透過創作轉化身體經驗、內在風景與集體焦慮的「神經中繼站」。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海神畫廊_呂巧智_從天堂墜落_陶 植絨粉_35×32×33 cm_2023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在這樣的展場裡,藝術無需高聲呼喊,也不必急於表態。它更像是一場深層的呼吸練習,邀請我們放慢節奏,重新學會如何觀看一株植物的脈絡、聆聽一塊陶土的沉默,或在某個細微色階之間,感受到未被言語捕捉的悲傷與希望。這些作品與其說是「答案」,不如說是坐標,是我們在當下社會條件下,重新辨識自己位置的精神建築。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東籬畫廊_ 沐冉_乙未山茶_油印木刻_30x45cm _2015(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

展覽地點|台中日月千禧酒店8-11樓(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77號)

公眾展期|7月4日(五)12 : 00 – 19 : 00、7月5日(六)12 : 00 – 19 : 00、7月6日(日)12 : 00 – 18 : 00(6日僅開放至18:00)

資料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