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 ✕ 哆啦A夢 ✕ 羅浮宮聯名!蒙娜麗莎、玻璃金字塔、勝利女神雕像躍上T恤

日本UNIQLO ✕ 哆啦A夢 ✕ 羅浮宮聯名!蒙娜麗莎、玻璃金字塔、勝利女神雕像躍上T恤

日本UNIQLO將於5月推出「哆啦A夢 & 羅浮宮」聯名系列UT。而這次的聯名呈現了哆啦A夢與夥伴們造訪羅浮宮的趣味場景,將帶領人們展開充滿想像力的藝術之旅。台灣將於5/5正式開賣。

UNIQLO推「哆啦A夢 & 羅浮宮」聯名

致力於「Art for All」 理念的UNIQLO,曾與紐約MoMA、倫敦TATE MODERN、法國羅浮宮等國際知名美術館合作,將藝術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接觸藝術的機會。而這次UNIQLO再度攜手羅浮宮以及長年合作的《哆啦A夢》推出特別聯名系列UT,並預計於2025年5月在全日本UNIQLO門市及官方網路商店開賣。台灣也宣布於5/5(一)正式開賣。

《蒙娜麗莎》4款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蒙娜麗莎》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感受經典作品的魅力

這款聯名UT共有4款設計,除展現了哆啦A夢與大雄造訪羅浮宮、欣賞經典畫作的場景,甚至他們也穿梭於經典藝術作品之中,帶大家一同感受藝術的魅力。比如在「蒙娜麗莎」這款設計中,描繪了哆啦A夢與大雄手牽手站在《蒙娜麗莎》前,專心欣賞作品的模樣;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天文學家》名作,將原本畫作中觸摸著地球儀的人物變成哆啦A夢,巧妙融合原作意境與幽默感。

< モナ・リザ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 モナ・リザ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 天文学者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 天文学者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天文學家》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天文學家》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融合玩心的創意設計

羅浮宮經典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雕像,也成為這系列的設計靈感,白色T恤上,可見勝利女神引領著雕塑風格的大雄、靜香、小夫與胖虎前行。羅浮宮入口前標誌性的玻璃金字塔也躍上T恤,其背面是夜空中哆啦A夢與大雄戴著竹蜻蜓飛越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畫面,正面胸口處則結合了玻璃金字塔與哆啦A夢的圖案,低調卻帶有巧思。

< サモトラケのニケ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 サモトラケのニケ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 ルーヴル・ピラミッド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 ルーヴル・ピラミッド >,1,500日圓(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款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男女適穿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印花T恤(短袖) 售價NT$490 (圖片提供:UNIQLO)

羅浮宮也將販售聯名T恤

另外,「哆啦A夢 & 羅浮宮」聯名系列T恤也將於羅浮宮博物館的紀念品店及其官方網路商店「boutiques de musées」同步販售,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也能收藏這次的特別系列,將哆啦A夢與藝術的魅力帶回家。

這次的聯名UT系列展現了哆啦A夢與夥伴們造訪羅浮宮的趣味場景。(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這次的聯名UT系列展現了哆啦A夢與夥伴們造訪羅浮宮的趣味場景。(圖片來源:ユニクロ)

Doraemon meets the Louvre UT
台灣上市日期:2025/5/5(一)
商品系列:全系列共4款成人UT 售價NT$490
販售通路:UNIQLO全台實體店舖及網路商店
商品尺寸:男女適穿UT印花T恤(短袖) XS-4XL(XS、XXL、3XL、4XL僅網路商店販售

資料來源|ユニクロ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短影音 vs 長影片的終極對決!如在在生存之道中保持純粹?專訪「我的檔期」謝乾乾 X「BBFFMF」十六&跌倒凱

短影音 vs 長影片的終極對決!如在在生存之道中保持純粹?專訪「我的檔期」謝乾乾 X「BBFFMF」十六&跌倒凱

短影音像病毒一樣席捲我們的螢幕,而長影片則像老派搖滾,依舊在某些角落頑強地燃燒靈魂。La Vie 邀領我的檔期有限公司、打造現象級實境節目《夜市王》的製作人謝乾乾,和活躍於社群與影像製作領域、作品融合了真摯友情、生活觀察與幽默自嘲的BBFFMF(十六&跌倒凱),來一場赤裸對談,要撕開短影音與長影片創作的表象,深掘即使資源有限依然能大展創意的方法。

短影音是什麼?十六說得一針見血:「就是很短的影片。」聽起來像是廢話,但也點破了真相——短影音就是你滑手機時那90秒的快感,直擊神經,然後消失得無影無蹤。從各式迷因到TikTok的洗腦梗,滿足了我們碎片化的時間和越來越短的專注力。謝乾乾則指出:「以前就有相似形式,只是現在技術爛大街,人人想當網紅,需求就炸開了。」

(攝影:黃少柔)
(攝影:黃少柔)

但別以為短影音是隨手拍拍就能紅。謝乾乾和BBFFMF都有察覺,現在太多創作者求省時省力,加個「hook」、套用濾鏡或模板就上傳,導致公式化內容氾濫,影片像工廠流水線的罐頭,毫無靈魂。謝乾乾強調:「你花15分鐘做1分鐘的片,觀眾一定看得出來你在偷懶。無論長短,影片的品質取決於創意與用心,而非單純的時間長度。」十六也認為:「好看的短影音得有獨特的敘事,像你第一次聽到神曲時的震撼。不然,即使只有1分鐘你也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圖片提供:我的檔期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我的檔期有限公司)

長影片:硬核浪漫 視覺與敘事的極致淬鍊

長影片的市場看似被短影音壓制,但十六表示,未來長影片可能走向兩極,像《驀然回首》這樣的60分鐘動畫,用深刻的故事情節和直觀視覺語言抓住觀眾,讓全場觀眾哭成淚海,這就是長影片的情感核彈;或如《粗獷派建築師》這部3.5小時的電影,完全可以作為「數位排毒」的儀式,「電影院的暗黑環境,讓你只能專注於畫面,而且投資這麼久的時間,投入的感情更多,這是短影音永遠比不上的。」

(圖片提供:我的檔期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我的檔期有限公司)

謝乾乾回憶學生時代的15分鐘短片,拍得「又臭又長」,後來才逐漸掌握精簡故事的竅門,「這就像熟成生魚片,經過14天的時間沉澱與反覆確認,風味和口感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上桌好好品嚐。」他說長影片的視覺設計也正在借鑑短影音的傳播策略,比如預告片用快剪和鮮明色調吸引網友,「長影片考驗的是你對節奏的掌控和對觀眾心理的洞察,你得讓他們全程不滑手機,用畫面把觀眾的情感榨乾,這是創作者的終極試煉。」BBFFMF這麼比喻,長影片的視覺設計得像建築,既要有宏大結構,也要有細緻裝飾,「觀眾一走進來,就捨不得離開。」

(圖片提供:我的檔期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我的檔期有限公司)

靈光乍現、即時共鳴

短影音的創作則如街舞Battle,講究快、狠、準。謝乾乾說,短影音的強項是抓梗和生活觀察,比如某個誇張轉場或一句洗腦台詞,能在3秒內讓你笑爛。但這也意味著它難以承載複雜故事,容易淪為「一次性快餐」。他以glitch(故障)效果濾鏡的一鍵套用為例,用的人一旦變多,就像滿街的同款潮T,「記得高中的『酷同學』嗎,都是少數且標新立異的。」

十六分享,BBFFMF的短影音多半是宣傳利器,比如為節目或專輯剪一段吸睛的片段,讓觀眾想點進完整內容,或把短影音當成另一種舞台:「有時候我想講個小故事,90秒剛剛好,像在朋友圈丟個段子,爽快直接。」確實,鬧是形式,情感才是本質。在YouTube及Instagram上,BBFFMF以輕鬆、跳脫框架的語氣分享生活瑣事與創作歷程,內容總能引發共鳴。跌倒凱說:「有時候我們就是想把沒人在意的小事,講得像人生哲學。」他們的影像創作也延伸至展覽與社群議題,像是曾參與新北街頭學校的街頭生存講堂,或是臺東設計中心的《臺東, Yes I do!》,以男友視角的敘事方式拍攝前導影片,將生活情感與設計敘事自然串聯。

(攝影:黃少柔)
(攝影:黃少柔)

「我們其實一直都在練習怎麼拍生活,不是記錄,而是從生活裡找出一種敘事的方式。」十六補充:「短影片其實就是一種碎片裡的浪漫啊。」跌倒凱則從真誠切入:「觀眾不笨,你是真心分享還是硬演,他們一看就知道。」作為團隊的「真誠催化劑」,用幽默和樂觀讓作品從「設計感」變成「自然流露」,隨時能把無聊的東西變好玩。

(圖片提供:BBFFMF)
(圖片提供:BBFFMF)

技術是骨,設計是魂

BBFFMF也對謝乾乾提問,《夜市王》如何成為市場與口碑的雙贏之作?既成功捕捉混亂卻充滿生命力的氛圍,又營造出觀眾在螢幕前就彷彿置身夜市「走逛」的沉浸感,視覺與敘事的緊密結合,每集都跳脫了傳統美食節目的框架,成為一部有血有肉的「夜市史詩」。謝乾乾分享,事實上我的檔期團隊,分為「加法」和「減法」兩派,加法組搞技術(攝影、音效),減法組玩創意(企劃、剪輯),運作起來就像高中社團一樣靈活、熱血,無論以獨特構圖引導視線,或用光影製造懸念,都是大家對於視覺和風格,不願輕易妥協的成果。

(圖片提供:BBFFMF)
(圖片提供:BBFFMF)

無論短影音還是長影片,最大的挑戰是怎麼不淹沒在內容的洪流裡。短影音的市場熱度像脫韁野馬,品牌預算從YouTube長片轉向Reels和TikTok,觀眾的注意力也跟著跑。十六苦笑:「現在廠商來談合作,都是問能不能拍短影音。」但這場狂歡背後暗藏危機——短影音的生命週期短得像曇花,高度依賴演算法的推波助瀾。謝乾乾說:「以前大家都會熱烈討論『凌晨po最好』、『加個hook就爆』,但演算法不過是人性需求的放大,真正的流量來自內容的吸引力。」BBFFMF認為,追時事話題像搶頭香,慢一步就變跟風仔,這種焦慮比創作本身還累。

(圖片提供:BBFFMF)
(圖片提供:BBFFMF)

快與慢之外,我們想說的是⋯⋯

那麼,短影音是無聊的必要之惡嗎?還是現代人的精神鴉片?十六形容:「它像個時間黑洞,滑著滑著一兩個小時就直接蒸發。」一邊填滿通勤、等人、甚至上廁所的空檔,一邊「無意識消耗」可能讓人感到更空虛寂寞。謝乾乾更直接分享自己戒斷重度使用手機的經歷:「我現在一天只在固定時間回訊息,結果發現生活和腦袋都變得超清晰。」他們提醒創作者,別被短影音的快感綁架,偶爾停下來喘口氣,才能看清自己想幹嘛。

(圖片提供:BBFFMF)
(圖片提供:BBFFMF)

而長影片的未來或許不再是大眾主流,但它會成為某些人的信仰。謝乾乾相信,電影院依然是「影像聖殿」,讓人暫時脫離數位世界的噪音。十六補充,電影院的一些不成文規矩,不能滑手機、講電話、不吃太吵的食物,在他眼裡都是種可愛的文化守護,「它提醒我們,有些東西值得慢下來珍惜。」

(圖片提供:BBFFMF)
(圖片提供:BBFFMF)

真誠與快樂的終極信仰

謝乾乾和BBFFMF不約而同強調——創作的終極意義是真誠與快樂。謝乾乾提及之前和美麗本人拍一系列MV的reaction影片,天天笑到崩潰,卻是最珍貴的記憶。跌倒凱則用樂天態度總結:「拍片就像談戀愛,過程得爽,結果才會好。不然你就是在自虐。」

在這個每一秒都可能被滑過的時代裡,影像創作者面對的已不只是技術,而是節奏、情緒與觀點的重新定義。謝乾乾的作品提醒我們「快」不必等同於「輕」,BBFFMF的日常則證明了「鬧」也可以蘊含深刻。或許未來的影像會更快、更短,但也更誠實、更個人。而這樣的誠實與個人感,正是影像創作最無可取代的價值。

(圖片提供:BBFFMF)
(圖片提供:BBFFMF)

內容爆炸時代,影像工作者如何不被市場吞噬?——謝乾乾、BBFFMF聯名建議

守住底線,別當廉價勞工
謝乾乾:「寧願不接低價案,也不讓產業被拖垮。」創作者得為自己的價值站穩腳跟,否則只會讓市場更惡化。

甩開模板,找到你的語言
BBFFMF反思參考資料(reference)的濫用,「從學生時代就抄模板,會不會抄到變一輩子 的copycat?」謝乾乾建議,與客戶溝通時別丟一堆ref,試著用沒人做過的概念碰撞出全新火花。

玩得爽,作品才有魂
創作過程的快樂是作品的隱形壽命,BBFFMF說:「就算片子紅半年就被忘了,拍的時候爽過,記憶就是我們的。」拍片時像一群瘋子,這種真誠的「好玩」會感染觀眾。

階段進化,不急著當大師
謝乾乾:「一開始不用想追求完美,把爛片拍完,功力自然會跟上來。」十六用「數位刺青」比喻創作歷程,新手階段多拍多練,哪怕出糗,成熟後再追求深度與思想。

(攝影:黃少柔)
(攝影:黃少柔)

謝乾乾
MV導演與影像製作人,曾是饒舌團體「逃生口 THEXIT」成員,並參與南門音樂廠牌。2017年成立「我的檔期有限公司」,以獨特運鏡、剪接與調色風格聞名,合作對象包括張惠妹、瘦子E.SO、盧廣仲、頑童MJ116等。近年擔任《大嘻哈時代2》與《夜市王》等節目製作人,展現其在影像與音樂領域的多元才華。

BBFFMF 十六&跌倒凱
由十六與跌倒凱等好友共同經營的影像創作團隊,活躍於YouTube、Instagram及Podcast等平台,內容涵蓋日常對話、創作心得與社會觀察,以真誠幽默的對談風格深受年輕觀眾喜愛。十六曾獲得走鐘獎「潛力新星獎」、「最佳剪輯獎」,被譽為「Vlog教科書」;跌倒凱則以樂天性格帶來無可取代的獨特魅力。

文|張瑋涵 攝影|黃少柔 圖片提供|我的檔期有限公司、BBFFMF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5月號《短影音世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文學如何推向世界?從吳明益《複眼人》、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到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

台灣文學如何推向世界?從吳明益《複眼人》、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到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

當《臺灣漫遊錄》奪魁 2024 年美國文學最高榮譽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翻譯文學獎,今年《進烤箱的好日子》得到全球市占最大的企鵝藍燈書屋青睞簽下英文全球版權、陸續獲多國搶標,而 6 月首爾書展台灣又是主題國——從吳明益、陳思宏等等作家,近年台灣文學創作逐漸獲得更多關注,令人好奇背後造浪者付出了哪些努力?

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在3月倫敦書展後,繼續獲得超過20家出版社競標,目前已確定授權11個國家。愛米粒國際版權經紀創辦人莊靜君(Emily)分享,她最初讀完便認定書的潛力,與「自轉星球」創辦人黃俊隆說想要獨家代理。此前,她與英國藍燈書屋Doubleday出版總監Jane Lawson早有合作聯繫,在2月台北國際書展上,Lawson被她的熱情推薦吸引,回英國立刻請兩位熟悉中文的書評家讀完並口述故事概要,立斷簽下,這時她連英文摘譯本都來不及準備。「我本來計劃準備全譯本,在年底(10月)法蘭克福書展才主攻這本書。」為借勢趕在3月倫敦書展將書推上熱門書單(Hotlist),整個計畫幾乎提前半年。她迅速與《臺灣漫遊錄》得獎的關鍵角色、英譯者金翎洽談,邀請她擔任全本譯者後,在開展前極短時間下摘譯了25頁內容並撰寫審讀報告(reader's report),直讓歐美編輯說:「Emily,以後有像這樣的書可以優先介紹給我嗎?」

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因其台灣在地又不失國際化的創作語境,深具推廣潛力,受到多國出版社注意、簽約。(圖片提供:自轉星球)
李佳穎《進烤箱的好日子》因其台灣在地又不失國際化的創作語境,深具推廣潛力,受到多國出版社注意、簽約。(圖片提供:自轉星球)

築起台灣文學的國際通路

好的內容之外,平易不失幽默的書名,與暗藏美國詩人普拉斯(Sylvia Plath)哏的國際化語境,成為《進烤箱的好日子》吸住歐美出版社眼球的關鍵,而這些亮點有賴版權經紀的傳達。2023年,莊靜君離開出版社,正式成立國際版權經紀公司,不過她最早便在2019年說服日本小學館,代理了日文《守護書的貓》全球海外版權。書展之餘她喜愛逛書店,發現歐洲書店中的亞洲書往往只集中在一小區,或許是因語言隔閡與內需競爭已經足夠飽和的緣故,外譯書大多是經典與舊書。不過,她觀察亞洲創作逐漸受重視,尤其英國脫歐後為了不被邊緣化,開始對全球資訊產生興趣。

那為何先推日本小說?莊靜君認為日本出版生態較完整,若證明日本書可暢銷就能吸引更多買家,「先把最可能暢銷的日文書推出去,打好基礎後,台灣就有機會跟著進場。」現在除了《守護書的貓》至今成功賣出50國、另一日文書《在森崎書店的日子》連2年占據英國翻譯年度暢銷書前10、售出40多國版權,她也陸續推廣姜泰宇的《鬼拍手》跟張渝歌《荒聞》等台灣作品。

愛米粒國際版權先藉由夏川草介《守護書的貓》與八木澤里志《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兩本日本書的輸出打開國際市場。(書封圖片來源:愛米粒出版、馬可波羅)
愛米粒國際版權先藉由夏川草介《守護書的貓》(右)與八木澤里志《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左)兩本日本書的輸出打開國際市場。(書封圖片來源:愛米粒出版、馬可波羅)
莊靜君認為先將國際的亞洲市場打開,張渝歌《荒聞》與姜泰宇《鬼拍手》等台灣作家的書籍才更容易向外推廣。(書封圖片來源:大田出版、寶瓶文化)
莊靜君認為先將國際的亞洲市場打開,張渝歌《荒聞》與姜泰宇《鬼拍手》等台灣作家的書籍才更容易向外推廣。(書封圖片來源:大田出版、寶瓶文化)

不過因為才成立不久,愛米粒還在與台灣出版社建立默契,而且莊靜君希望取得「獨家代理」,因為若在推書的同時被其他台灣代理賣出,對版權經紀是很大的風險。實際上,版權經紀的概念源於歐美,正因各國出版生態不盡相通,它們就如同統一窗口,彙整資訊並協助對接上各地編輯、書探、代理等,產生如滾雪球般的推廣效應。

可亞洲作家過往較少有專一經紀人與出版社,權利分散、多窗口令買家疑惑,成為進入西方市場的一大障礙。長年外推台灣創作的光磊版權經紀也面臨類似情況,創辦人譚光磊觀察到:「歐美講究從一而終,今天作家在同一家出版社出書,如果做得很好便有品牌辨別度。」這已經有點作家經紀的味道。反過來,莊靜君說明:「當我推一個作者這麼用力,然後第二本書卻被別家出了,那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作者?所以國外編輯對非獨家代理沒有安全感。」

從譯者、書探到制度推手

有趣的是,《臺灣漫遊錄》英譯版(2024)走上一條不經版權經紀的非常路。最初,金翎因研究所課程而聯繫作者楊双子,摘譯了《花開時節》,原本感到興趣希望翻譯全本,後來因故改譯《臺灣漫遊錄》,節譯章節投寄7家美國出版社後有2家競標,最終由非營利獨立出版社Graywolf Press發行。

春山出版創辦人莊瑞琳坦言,這類出版社過去不在他們的雷達範圍裡,這次輸出台灣書籍有很大啟發,「我們還不夠了解那些中小型出版社,但它們本身很有動能。」對此,譚光磊觀察到,英美編輯對其他語言不一定熟悉,而如同金翎,許多譯者自己是作家,同時也扮演了「書探」角色,「他們幫忙背書、推薦由自己翻譯,就有很高的機會被出版社買單。」不過這條路仍是相對少數,《臺灣漫遊錄》更早的日文版,實際上也是透過「太台本屋」獨家代理;而莊瑞琳表示,英美之外的代理情況紛雜,因此後來多委由光磊處理。

(書封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由左至右依序為《臺灣漫遊錄》台灣、英文與日文版。(書封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談到台灣文學外譯的整體發展,譚光磊解釋,過往多以期刊短篇或學術書籍為主,這類作品印量小、定價昂貴,較少在一般通路流通。他認為近年台灣文學進入國際市場的契機,可能始於2012年,他成功將吳明益《複眼人》售給英國藍燈書屋旗下的Harvill Secker出版社。但他也指出,真正打開局面的轉捩點是2014年起文化部推動的「臺灣版權國際行銷計畫」與「Books From Taiwan(BFT)」計畫。BFT每年遴選10本書協助樣章翻譯,並也提供補助申請;而從2024年開始,「文化黑潮之拓展臺流文本外譯Books from Taiwan 2.0計畫」更加碼選出10本進行全本翻譯,《進烤箱的好日子》便是入選作品。

莊靜君說明,無論韓國或歐洲小語種國家都有運用這類補助推動作品。《進烤箱的好日子》的簽約過程畢竟是特例,平常若有英文書訊,外國編輯也能自行查閱。此外,BFT全譯本既是評判指標,也是資金風險的保障。談到金翎英譯《臺灣漫遊錄》,儘管日後順利申請到BFT補助,莊瑞琳也說,「這需要很大熱情,成功前沒有酬勞,完全要靠自己完成。」她認為,自行製作版權書介不難,但要出版社進一步投資樣章等等確實加劇負擔。台灣文學在國外市場仍是小眾,若能降低成本對國外會是很大誘因。譚光磊甚至在售出版權前自行投資全本翻譯,如《炒飯狙擊手》、《鬼地方》、《人魚紀》,待賣出後再由外國出版社支付翻譯費,但他也不諱言失敗風險:「要真的很喜歡這些書,對它們有信心。」

台灣文學書籍的外推如同多數小語種國家,背後多有政府政策與補助的積累。(攝影:黃少柔)
台灣文學書籍的外推如同多數小語種國家,背後多有政府政策與補助的積累。(攝影:黃少柔)

尋找台灣文學的國際座標

經過30年的積累,台北國際書展已經發展為獨具特色的國際化場域。回憶起入行時的2004年,譚光磊曾在法蘭克福書展推介陳映真作品,卻發現不知從何介紹。「台灣買書經驗很豐富,但我們不會賣,沒有賣版權的經驗。」2009年他參加多國書展交流計畫後,便建議台北國際書展試辦,於是2012年書展便邀請7位國際頂尖出版人,2013年起他也開始與文化部合辦「出版經紀與版權人才研習營」,到了2024年,交流計畫更從10人左右增至30人,成為如今規模最大的「國際買家團」之一。而從邀請制改為開放申請後,「兩屆都有4、500人報名,很嚇人,」他笑著說。「買家本身就是一股新的力量,與賣家之間的互動也產生驚人的化學效應。」就像關注亞洲創作的Jane Lawson便是在莊靜君建議下申請買家團,因此有了簽下《進烤箱的好日子》的緣分。

莊靜君現在正關注東南亞與南亞的市場,儘管金流不大,「面對在成長學習的市場是非常有趣的。」她認為「好的故事」便是根本,如同李佳穎的書深具台灣元素卻也能感染國際讀者,希望將它帶到更高的高度。與此同時,譚光磊坦言,目前公司業務仍以引進外譯為主,全部亞洲作家的輸出加起來不過占營收10%,但他卻投注龐大的心力。「輸出也反過來幫助我們做引進,讓視野更加寬廣,如果只做引進,根本不會知道其他國家是怎麼運作的。」他也強調創作「只講『越在地越國際』就變成『越在地越模糊』,大家只看見在地而忽略其他。」

另一方面,莊瑞琳也認為,好的作品關鍵在於取得共鳴,能串聯不同語言讀者的境遇。她坦言,現在談「台灣文學被世界看見」還太早,華語文學的系譜尚且不如日本完整,台灣文學又是亞洲奇特的一支,「我們如何在這些框架當中去突顯自己其實很困難,但也是很好的挑戰。」或許,有天當國際讀者能隨口說出3~5個台灣作家時,台灣文學才真正成功存在於人們的腦海中。

台灣文學創作如何在國際市場下的亞洲書籍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會是目前最大的挑戰之一。(攝影:黃少柔)
台灣文學創作如何在國際市場下的亞洲書籍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會是目前最大的挑戰之一。(攝影:黃少柔)
(圖片提供:莊靜君、譚光磊、OpenBook)
由左至右為莊靜君、譚光磊、莊瑞琳。(圖片提供:莊靜君、譚光磊、OpenBook)

莊靜君
愛米粒國際版權經紀創辦人,曾經擔任國際多位知名文學小說家和暢銷書的編輯。愛米粒國際版權創立於2023年,致力於將台灣作品以及亞洲作品推廣到全世界。

譚光磊
光磊國際版權創辦人,台大外文系畢業,資深圖書版權工作者,曾引進《追風箏的孩子》、《格雷的五十道陰影》、《迷霧之子》、《人類大歷史》等作品到中文書市,並將吳明益、王定國、陳浩基、三毛、邱妙津等華文作家作品授權到全球30餘國。

莊瑞琳
春山出版創辦人/總編輯。曾就讀台大外文系、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歷任《新新聞》出版部編輯、《自由時報》高雄組記者、《誠品報告》編輯、時報出版人文科學線主編、衛城出版總編輯。

文|吳哲夫 攝影|黃少柔 圖片提供|自轉星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5月號《短影音世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