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

返回文章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呂鐵州《鹿圖》c.1933 145.0x231.0cm 膠彩、紙 私人收藏

呂鐵州《鹿圖》c.1933 145.0x231.0cm 膠彩、紙 私人收藏

鹽月桃甫 《萌芽》1927年 65.5x80.5cm 油彩、畫布 私人收藏

鹽月桃甫 《萌芽》1927年 65.5x80.5cm 油彩、畫布 私人收藏

鄉原古統《春之庭》1937年 170x93cmx2 彩墨、紙 臺北市市立美術館典藏

鄉原古統《春之庭》1937年 170x93cmx2 彩墨、紙 臺北市市立美術館典藏

鄉原古統《夏之庭》1937年 170x93cmx2 彩墨、紙 臺北市市立美術館典藏

鄉原古統《夏之庭》1937年 170x93cmx2 彩墨、紙 臺北市市立美術館典藏

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通路》1930年 69.5 x 130.5cm 油彩、畫布 山口縣防府市收藏

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通路》1930年 69.5 x 130.5cm 油彩、畫布 山口縣防府市收藏

顏水龍《熱帶魚》 1973 馬賽克磁磚 220.0x 300.0xD10.0cm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收藏

顏水龍《熱帶魚》 1973 馬賽克磁磚 220.0x 300.0xD10.0cm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收藏

郭雪湖《萊園春色》1939年 147.0x220.5cm 膠彩、紙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郭雪湖《萊園春色》1939年 147.0x220.5cm 膠彩、紙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陳植棋《桌上靜物》1928年 60.0x73.0cm 油彩、畫布 家屬收藏

陳植棋《桌上靜物》1928年 60.0x73.0cm 油彩、畫布 家屬收藏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年 147.7X199.1cm 絹本 膠彩 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年 147.7X199.1cm 絹本 膠彩 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

何德來 《豆腐》 1971年 46.0x53.0cm 油彩、畫布 家屬收藏

何德來 《豆腐》 1971年 46.0x53.0cm 油彩、畫布 家屬收藏

劉啟祥 《肉店》 1938年 油彩、畫布 117.0x91.0cm 家屬收藏

劉啟祥 《肉店》 1938年 油彩、畫布 117.0x91.0cm 家屬收藏

林之助《好日》1943年 膠彩、紙 165.0x135.0cm 私人收藏

林之助《好日》1943年 膠彩、紙 165.0x135.0cm 私人收藏

黃土水《少女》胸像 1920 28.0x35.0xH50.0cm 臺北市太平國小典藏

黃土水《少女》胸像 1920 28.0x35.0xH50.0cm 臺北市太平國小典藏

林玉山《庭茂》1928年 144.0x88.0cm 膠彩、紙 私人收藏

林玉山《庭茂》1928年 144.0x88.0cm 膠彩、紙 私人收藏

西郷孤月《臺湾風景》1912年 膠彩、絹 42.0 x 118.0cm 松本市立美術館典藏

西郷孤月《臺湾風景》1912年 膠彩、絹 42.0 x 118.0cm 松本市立美術館典藏

李石樵《四弟像》1931年 油彩畫布 116.5x91.0 李石樵美術館收藏

李石樵《四弟像》1931年 油彩畫布 116.5x91.0 李石樵美術館收藏

石川欽一郎《 河畔》1927年 116.5x91.0cm 油彩、畫布 阿波羅畫廊收藏

石川欽一郎《 河畔》1927年 116.5x91.0cm 油彩、畫布 阿波羅畫廊收藏

返回文章

返回文章

台灣美術再發現!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集結陳澄波、黃土水等47位台日藝術家作品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百年前,台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也是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台灣第一代畫家黃土水、陳植棋、陳澄波等藝術家前仆後繼,遠赴海外留學。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台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外,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也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台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以台灣現代美術為核心,10月17日於台北北師美術館登場的展覽《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覽以六個子題分別帶出陳澄波、陳進 、郭雪湖、黃土水、鹽月桃甫、石川欽一郎等47名台日藝術家共74件作品,讓我們得以回望這些優秀藝術家精采之作,看見近百年來的台灣藝術史面貌。


在時光洪流的刷洗下,許多作品早已消失,甚至也因為台灣多雨潮濕的氣候陷入保存危機。而在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全力支持下,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顏娟英教授為首,聯合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相關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四處奔走,費心考掘這些年代久遠且散落在藝術家後代、民間、非美術館的公立機關、甚至海外的作品,並由北師美術館邀請專業修復師進行作品修復整理,使大眾有機會「再發現」台灣美術。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5


《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名取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台灣〉一文,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期許透過展覽讓我們能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


展覽作品亮點

展覽透過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展出74件作品。其中也不乏許多藝術史學者一度認為已經消失,卻在因緣際會下重現的作品,如鹽月桃甫的《萌芽》。

鹽月桃甫 《萌芽》1927年 65.5x80.5cm 油彩、畫布 私人收藏

▲ 鹽月桃甫 《萌芽》1927年 65.5x80.5cm 油彩、畫布 私人收藏


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三人致力台灣現代美術文化運動發展,他們推動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創立,《萌芽》即為鹽月桃甫擔任首屆台展審查員期間,為台展所繪製的作品。長久以來學者僅能藉由史料臆想,也將重現世人面前。本次展覽中,也將展出同為首屆台展作品,曾於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時「再發現」的石川欽一郎《河畔》。

石川欽一郎《 河畔》1927年 116.5x91.0cm 油彩、畫布 阿波羅畫廊收藏

▲ 石川欽一郎《 河畔》1927年 116.5x91.0cm 油彩、畫布 阿波羅畫廊收藏


仿佛藝術之神的眷顧,研究進行期間,團隊也意外發現了呂鐵州的巨作《鹿圖》,此件作品是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罕見以鹿為主題的創作。

呂鐵州《鹿圖》c.1933 145.0x231.0cm 膠彩、紙 私人收藏

 呂鐵州《鹿圖》c.1933 145.0x231.0cm 膠彩、紙 私人收藏


身為台灣首位接受西式藝術訓練,並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雕刻家黃土水,在他短暫耀眼的36年生涯中,以大理石製作的作品相當少見 ,而藏身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今台北市太平國小)的《少女》胸像同樣現身本次展覽。《少女》是黃土水於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 畢業時的畢業製作,同年捐贈予母校太平國小,並在百年之後走出校門,而本次經日本文物修復師森純一之手,也讓藝術迷得以一窺這件難得創作風采。

黃土水《少女》胸像 1920 28.0x35.0xH50.0cm 臺北市太平國小典藏

 黃土水《少女》胸像 1920 28.0x35.0xH50.0cm 臺北市太平國小典藏


《好日》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這幅描繪年輕母親和幼女日常生活的畫作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如今也現身展覽中。

林之助《好日》1943年 膠彩、紙 165.0x135.0cm 私人收藏

▲林之助《好日》1943年 膠彩、紙 165.0x135.0cm 私人收藏


陳澄波描繪東台灣臨海道路 睽違90年回台

此外,北師美術館也特別從日本迎來三件珍貴的作品,1930年總督上山滿之進委由陳澄波製作的《東臺灣臨海道路》,本次是睽違90年後,首次返台;而西鄉孤月在1912年繪製的 《台灣風景》,是現存可知第一幅以台灣為主題的日本畫。

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通路》1930年 69.5 x 130.5cm 油彩、畫布 山口縣防府是收藏

 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通路》1930年 69.5 x 130.5cm 油彩、畫布 山口縣防府市收藏


藝術家陳進以排灣族族人為主題,入選1932年新文展的大作《三地門社之女》,也在本次展出中回到台灣與眾人見面。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年 147.7X199.1cm 絹本 膠彩 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1936年 147.7X199.1cm 絹本 膠彩 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


為了更全面地呈現研究過程,北師美術館更邀請公視「藝術很有事」團隊,經過一年多的悉心跟拍,將藝術家後代珍重保存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團隊挖掘、整理藝術史等難與外人言說的過程,以鏡頭一一紀錄下來。另外,本展也與「木漏類比」團隊合作,以復古的八釐米攝影機紀錄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透過細膩的影像及聲音處理,放大修復過程中每一個微小動作和細節,讓觀者更能親臨其境。

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4

▲鄉原古統《春之庭》、《夏之庭》,極為考究的彩墨畫。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時間|2020/10/17-2021/1/17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展場攝影|黃宏錡

資料提供|MoNTUE北師美北師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