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下台東金樽四季美景!台灣藝術家江賢二 從巴黎到台東歷時55年的藝術創作生涯

台灣藝術家江賢二的不凡55年藝術創作歷程

留著瀟灑馬尾辮子、身材修長纖瘦的江賢二習慣在清晨四、五點起床後,為自己煮一杯咖啡,在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的悠揚樂聲中啜飲,直到金燦燦的旭日從金樽海平面的那一端緩緩升起後,他便沿著戶外樓梯蜿蜒而下,步入前院的工作室開始一天的創作。

江賢二

金樽,是位在台東海邊的小漁村,因海灣形似酒杯而得名。2007年,江賢二和太太開車來此,站在小山坡上,遠方的大海被蔓蔓荒草和樹影遮擋,毫無景緻可言,「但我們覺得就是這裡了。」在異國他鄉流轉逾30載的江賢二,就這樣選擇了金樽作為人生最終的夢想與創作之地。

從15歲決定走藝術的路至今超過一甲子,江賢二在藝術中驅動人生、卸載憂思,藝術也承載了每段不同時光所帶給他的能量。2020年,年近八旬的江賢二應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邀舉辦個人回顧展,蒐羅了他自1960年代迄今的200多件作品,包括從未正式發表的紙本作品、小件油畫等,大師筆下精采的生命故事完整的鋪展在世人眼前。

金樽四季 從台東開始的第二人生
《江賢二:回顧展》沿著倒敘的時間軸回溯藝術家的生命與創作歷程,一樓展廳都是他定居台東之後的作品;103展間陳列的「金樽」系列,更是使用當地撿拾的複合媒材,為北美館量身打造的巨幅創作。一個有趣的插曲,江賢二在場勘時發現原本由四幅畫組成的《金樽/夏》,「不管怎麼調整,擺在十米挑高空間裡就是感覺氣勢不夠」,於是他回到金樽,又多畫了兩張。


北美館江賢二金樽夏

金樽/夏,油彩/複合媒材 


過去作畫,江賢二習慣封閉窗戶,阻絕一切自然光和外界的干擾,不知不覺中,作品多是沉鬱的灰黑色系。江賢二喜歡海,一生「逐海而居」,落腳金樽之後,置身在東海岸的陽光和野性自然之中,海邊的光線和城市不同,時時刻刻都在變換色彩。彷彿天啟一般,他打開了畫室的窗,開始在流動的空氣裡創作,用更多的色彩、更多的調和油,將光線從畫面中釋放出來。他的畫也開始出現紅、黃、橘、綠各種在大自然俯拾皆是的顏色,江賢二自己都詫異,「這些顏色我從來沒用過,這輩子也從來沒想過能畫出這樣的作品。」台東改變了江賢二,曾經的執著、掙扎、焦慮都在這片疏闊的天地中漸漸釋懷。

北美館江賢二金樽秋

金樽/秋,油彩/瓦楞紙     


金樽的秋天,是這個系列最早出現在畫布上的顏色,「結束白天工作之後,我會坐下來喝一杯咖啡,看著地平線上的太陽用最後的溫暖,將海面映照成橘紅、金黃的顏色。」黃昏的天光瞬息萬變,江賢二可以這樣坐在陽台上,從霞光燦爛看到灰藍色的夜幕降臨。 

巴黎左岸 與少年夢土的相遇和告別
1942年江賢二出生於台中,幼年喪母、父親又長年在國外經商,生性敏感的他更加鬱鬱寡歡,疏離且孤獨,幸好還有古典音樂和藝術,可以為少年江賢二帶來些許慰藉,而作品隱約透出厭世氣息的音樂家馬勒(Gustav Mahler)、和以纖細形象塑造人類孤獨、焦躁、絕望姿態的現代雕塑家賈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是江賢二最喜愛、也是影響他最深的藝術家,加上個性、和成長環境等因素,江賢二的作品大多帶著憂鬱、沉重之感。


從省立台灣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視賈柯梅蒂為偶像的江賢二為了親見大師,憑著滿腔熱情和幾句生疏的法語,新婚妻子范香蘭相繼飛往巴黎,準備大展身手。不料,抵達花都不久,藝術創作的艱難與現實挑戰很快擊潰了江賢二的雄心壯志,更糟的是,當他得知賈柯梅蒂竟然在前一年已經過世,心更是一下子被掏空了。

北美館江賢二4

1968年,也是巴黎學潮襲捲全國的動盪時代,全國性的罷工、罷課讓謀生都成了問題,連番打擊之下,江賢二決定告別一心嚮往的巴黎,帶著妻子奔赴紐約。對江賢二來說,巴黎是夢土,承載著自年少以來的想望;而紐約是未知,他完全沒有料到自己即將在當代藝術新浪潮的衝擊下,重塑對藝術的認知。

紐約長島 苦行僧般的淬鍊
紐約的流行文化是功利的,淡泊的個性,讓江賢二注定漂泊在主流藝術圈之外,而他對美的追求,更有一種不合時宜的叛逆。他以一種近乎閉關的心境展開藝術的修煉,江賢二深信「藝術可以淨化人心」,他也願意這個信念窮盡一生之力煉淨自我。

少年時期對未來與人生曾感到迷惘的江賢二,一度想當傳教士,後來走上藝術之路,「精神上的神聖空間」仍是他一生追尋的目標。1982年,40歲的江賢二重返巴黎,在孤獨與封閉的狀態下完成了「巴黎聖母院」系列作品,黑暗的用色抽離了這處熱門觀光景點的嘈雜現實,抽象地呈現出他心中「精神上虔誠的空氣」。

北美館江賢二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油彩/畫紙 

經過多年的堅持,「巴黎聖母院」才讓江賢二對自己的創作感到滿意,並說:「一直到畫出這個系列,我才覺得這輩子有資格當畫家。」 

月是故鄉明
江賢二從沒想到還會回到故鄉台灣。1995年,因父親意外受傷,他從美國趕回來探望照料,蝸居在錦州街的一棟簡陋空屋中,雨天漏雨、夏日蚊蟲擾人,冬天沒熱水,一開始江賢二打地鋪睡覺,但梅雨季一到,地面總裹著一層厚厚的濕氣,他才自己動手釘了一層木板當床。


在台北這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裡,出國多年的江賢二再次感受到內心極大的撞擊,一如在歐洲參訪教堂,他當時也是終日流連在龍山寺、保安宮等廟宇一貫追尋著「精神上的神聖空間」。被埋藏的童年往事、遺忘的鄉愁,就這樣被裊裊香煙召喚而出,撞擊出巨大的創作能量。

北美館江賢二百年廟98-22

百年廟98-22,油彩/畫布 


長期處在中西藝術對話之間的江賢二,在這段隱士般的簡陋生活中,創作出了得以傲然立足台灣藝壇的「百年廟」系列。和「巴黎聖母院」的黑白灰暗相比,「百年廟」在黑暗中多了以古銅色質感畫就的一小搓火光,畫出了母國給予畫家的溫暖,比例雖小,卻是願力無窮。

「百年廟」系列之後,江賢二陸續完成了「蓮花的聯想」、「對永恆的冥想」等作品,充滿精神性與普世美感的「江賢二風格」,於焉確立。

做人當比藝術更優先
畢卡索曾說:「重要的不是一位藝術家在做什麼,而在於他是什麼樣的人。」年輕時對這段話似懂非懂的江賢二,經過了半世紀的生命追索,如今才真正體會大師這段話的深意,「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待人處事的態度,在作品裡是無所遁形的;做人比藝術重要。

北美館江賢二2

金樽/淨化之夜,鐵絲、馬達、鐵件 

從早年的內省觀照、到現在的開放隨緣;從嚴肅憂鬱、到開朗天真;從晦澀濃稠、到鮮麗明亮,江賢二的作品越畫越大,表現手法也越來越多元。《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一書的作者吳錦勳認為,現在的江賢二,「似乎脫去老僧人的袈沙,回歸稚真的嬰孩。」

台東金樽海邊為江賢二提供了一方創作淨土

台東金樽海邊為江賢二提供了一方創作淨土 

江賢二曾說,如果沒有成為藝術家,最想從事的職業是建築師,這個心願,他在台東畫室得到了實踐;而他的最新目標,是希望融入藝術、建築、地景藝術,為台東打造一座藝術園區,提供藝術家、作曲家或文學家在此創作。這是江賢二作為藝術家回饋社會的用心,也是他漂泊半生,最後的落葉歸根。 

本文由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授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