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滿滿幸福!台灣剪紙藝術家楊士毅滿載祝福的創作美學

楊士毅剪開藝術,透出幸福的光

27歲那年,人稱阿貴的楊士毅駝著流浪的背包,剛從雲貴高原抵達西藏拉薩。他一路見到長磕頭藏民,辛勤伏地往大昭寺前行,身上衣物沾滿塵灰,臉龐污垢積累數層,表情卻堅定平靜。

苦行朝聖者眼裡散發滿足光芒,讓佇立一旁的阿貴內心無所遁逃,長年的苦頓時潰堤而出,他強忍不住崩潰痛哭,「這裡的人不需要藝術,卻過得比我快樂。」

十多年後,身分從背包客轉為剪紙藝術家的楊士毅,在咖啡廳憶起這段流浪之旅時,台南正下起滂沱大雨,久久未能停歇,彷彿要助他滌淨前半生的憂傷。 

202004221548527016

流浪異鄉的震撼,拯救了迷茫的楊士毅。

爛到爆炸的童年

從台北101大樓蘋果專賣店,到台中花博的圍籬,楊士毅的大型剪紙作品,一直傳遞著幸福、快樂、和溫暖;然而,從藝術得到救贖之前,楊士毅的人生觀卻是黑暗、悲傷、對社會充滿怨懟和無奈的,「小時候,每天睡覺前我都希望隔天不要醒,因為人生根本沒有希望。楊士毅出生在雲林,因為父母都在台北打工,由祖母一手帶大,那段期間是他童年最明亮的記憶,無憂無慮地在田埂恣意奔跑、沿著灌溉水渠和水比賽誰跑得快、或是趴在水牛的背上打盹…..。


天堂般的生活在六歲之後嘎然而止,楊士毅被父母接到台北一起寄住在親戚家,債務壓力壓得大人小孩都喘不過氣,每次犯錯,親戚打完媽媽還要再打一次,得不到呵護與諒解的他只能一個人躲在棉被裡偷哭,原本活潑古意的囡仔,漸漸變得自卑又封閉。

「小時候,我就是一個什麼都爛到爆炸的人。」楊士毅說,學校成績永遠在倒數三名,大學聯考毫不意外地落榜後,母親帶他去把原名楊雅貴改成了楊士毅,「人的本能會想盡辦法走出困境,改名是辦法之一。」

在崑山科大至台藝大研究所期間,他開始將內心的黑暗化為一件件版畫、攝影、短片作品,獲得國內外超過一百多個獎項肯定,累積獎金有四百多萬,即使如此,楊士毅並未從中找到自信,「我心想是不是一百多個獎還不夠多?不然怎麼內心依舊不踏實?」

202004221549046680

黃土高原上的剪紙藝術,啟發了楊士毅的幸福之路。 

藝術,從幸福開始

有天楊士毅從書上看見「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庫淑蘭的剪紙作品,大受震撼,「在經濟困難與家暴的環境中,庫淑蘭仍能透過作品給人溫暖祝福,為什麼我的作品這麼憂鬱沉重?」

2007年,楊士毅申請上雲門「流浪者計畫」,第一次出國就浪跡天涯三個月,走過陝西、雲南、西藏、尼泊爾之後,楊士毅這才明白,「流浪者計畫的重點,不是讓我去看見遠方,而是要我找到一個無所遁逃的環境,看見自己。」

貧脊的黃土高原,讓楊士毅驚覺自己的生活原來不是最苦,「為什麼當地人還能笑得開心,一點都不覺得苦?」帶著疑惑與不甘,他轉往拉薩,見到大昭寺前藏民朝拜的虔敬神情,心上的那堵高牆終於在那一刻轟然倒塌,所有對獲獎的執著、對失敗的焦慮、對掌聲的渴求、對人生的不滿和怨恨,都在西藏純淨的藍天下豁然開朗,「如果我的藝術只能永遠從痛苦中萃取,那我不要藝術,我要幸福!」 

202004221549017248

202004221548579289

在陝西和西藏的流浪讓楊士毅體會心靈富足的真正意涵。 

創作有了愛的著力點

回台灣後,楊士毅重返台南埋首創作,卻刻意不發表。他淡出藝術圈,靠著母校兼課不到兩萬元的鐘點費,用求生的本能逼出創作力,這樣一過就是七年。

2013年,楊士毅的女友、也就是現在的妻子買了新居,央求他剪紙作為入厝禮,這件作品讓獲得了所有親友的一致好評,「每個人在觀賞時臉上都帶著笑。」楊士毅知道,自己終於鬆開了緊握的拳頭,張開成祝福的雙手,「創作因此有了愛的著力點。」

「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的撒冷王對出發尋寶的牧羊少年這麼說。當真心渴望幸福的楊士毅,懂得把別人的幸福放進心裡,宇宙也真的聯合起來,為他補上了生命的缺角。

202004221549081031

202004221603003721

楊士毅在入厝禮《好心情》中找到了渴望的幸福。 

因祝福而生的世界紀錄

2017年,Apple執行長庫克罕見地在推特上寫下「有閒來坐」四個中文字,向全世界宣告台灣第一家Apple直營店開幕的消息,經過媒體報導,大家才知道原來「有閒來坐」不只是庫克對台灣果粉的召喚,也是環繞店面外牆長達75公尺的剪紙藝術的主題,這件創下世界最長紀錄的剪紙,就是楊士毅懷抱善意與相聚期待的創作。

「科技不是為了把人們封閉在原地,而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外面有美好的世界,值得走出去。」所以,楊士毅透過「有閒來坐」將動物、植物、人類都聚在一起分享、玩耍,因為他始終相信,人與人相聚的方式,將決定世界的樣貌。 

202004221549144122

202004221549202240

有閒來坐~楊士毅為蘋果直營店創作的剪紙作品。

楊士毅從觀察中更發現,人們對藝術作品產生共鳴,不是因為媒材的表現,「而是作品背後的故事和力量。」今(2020)年台北燈節,楊士毅從兒時的鐵罐花燈發想出西區主燈《你的初心是最美的光》,金屬材質上滿布著大大小小兩萬個洞,夜色中,只見溫暖的黃光流瀉。楊士毅說,曾有位女觀眾參觀完後,突然蹲在路旁啜泣,細問下才知道剛失婚的她,原本混亂失衡的心情都在看到這件作品的瞬間釋懷,那一夜的光,給了她重生的力量。 

202004221549285305

為「給人幸福」而存在

每次完成作品後,楊士毅都會問工作夥伴:「你甘嘸夭壽感動?」一旦對方回應的幸福、感動指數太低,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打掉重練,「這間工作室是為了給人幸福而存在的。」楊士毅形容自己是個引信,最重要的功能是解壓縮人們內心的力量,他刻意去除藝術的高深邏輯,為的就是要讓觀眾可以「沒有門檻」地感受幸福,藝術家的善意另一方面也是嚴厲的提醒,「幸福都已經沒有門檻了,若還找不到就是你自己的責任。」

慘澹的童年、好賭的父親、疏離的母親、上千萬的債務…..楊士毅曾經也是個找不到幸福的人,「我能怪誰?」一直到現在,他都還在幫家裡還債。對於父親,楊士毅不是沒有情緒,但是從小疼愛他的阿嬤過世後,他驚覺到愛的付出要趁對方還活著的時候才能完成,從那時起,楊士毅就收起對父親的失望,「要恨他太容易了,但我寧願花更多力氣承認自己很愛他。」

楊士毅也怨過媽媽,怨她從沒有理解、呵護過自己,「當我承認需要愛,也愛她,事情就不一樣。」現在,楊士毅會不時地跟媽媽撒嬌、讓身為理髮師的媽媽修剪頭髮,母子之間的愛開始有了流動。

202004221549316194

和自己和解之後,楊士毅學會了用幸福迎接幸福。 

窗外的大雨在訪談尾聲漸歇,夕陽餘暉從厚雲的間隙中撒了下來,一如剪紙作品上鏤空的光影。光有多美,走過黑暗的楊士毅最知道,每當看不見希望時,他總會告訴自己:「光一直在來的路上」,找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時間,不要停下腳步,就能和心中的美好相遇。 

文 / 詹致中

圖片提供/楊士毅

本文由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授權,非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唯有投注誠實的時間,才能誕生作品。」來自濟州島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讓一門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重新走入當代視野。她於2022年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韓國藝術家,今年再獲選 M&O Rising Talents Awards,讓這項近乎失傳的地方工藝登上國際舞台。

在韓國歷史上,馬毛曾經是一門繁盛的工藝。自朝鮮時代起,它被編織為網巾、唐巾、四方冠與笠帽,陪伴著貴族男性的日常,也象徵著身分與禮制。然而隨著時代推進,這項工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只在盛產馬匹的濟州島零星存續。直到近年,1989年出生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重新拾起馬毛,以細膩、輕盈而堅實的創作語彙,為這門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工藝注入新的生命。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需經過選毛、染色、設計、製模與反覆編織,少則數週,多則歷時數月;在 Dahye Jeong 眼裡,時間與耐心正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一段材料與人生的相遇

「我第一次接觸馬毛是在研究所時期。在此之前我主修雕塑,後來轉向纖維領域,也因此一直困惑於『自己究竟真正屬於哪裡?』就在那段時間,我參加了地方工藝發展計畫,並首次體驗到馬毛工藝。」

Dahye Jeong 分享,馬毛兼具雕塑的結構感與纖維的柔韌性,每一根都纖細脆弱,但當它們被一針一線交織起來時,卻能凝聚為堅固而具空間感的形體,並在光線照射下變得半透明,宛如自體發光。「過程中,我開始看見自己人生的投射——那些不確定、脆弱的時刻,隨著時間累積,也能凝聚成某種有重量的存在。」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2023年, Dahye Jeong 於倫敦舉辦個展《MIND, HAND and TIME》;圖中黑色編籃為《A Time of Sincerity》系列作品之一。 該系列最初以一件咖啡色作品榮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並延伸出不同大小與色彩的版本。(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而真正讓 Dahye Jeong 決定全心投入馬毛工藝的契機,源於2018年的一次嘗試。當時她在傳統文化產品開發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創作了一件以馬毛為主的懸吊裝飾,試圖凸顯材質的透明與輕盈,沒想到作品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正面回饋,也讓她意識到這條路或許不只是實驗或興趣,而可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志業。「在那之前,我總是徘徊於追求藝術與維持生計之間,但因為馬毛,我開始看見一種可能性,讓我的創作與人生能由同一種材料共同支撐。」她回憶道。

以時間與耐心,連結歷史與當代

「時間與耐心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Dahye Jeong 分享,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首先要挑選品質優良的馬毛,再設計輪廓、製作木模,最後才以針線一點一點編織而成;小型作品往往需要數週,大則可能歷時數月。她解釋,編織的基礎技法雖然看似簡單,不過是將馬毛扭轉1~2次,但真正的難度在於依照作品的大小與形態,精準調整結點的間距與馬毛的粗細。「馬毛本身相當纖細脆弱,若間距過大就難以維持結構。」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Horsehair Norigae》(2020)系列靈感源自朝鮮時代女性衣裙腰間常佩戴的飾物「norigae」(노리개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進一步說明,在反覆的編織中,手勁的控制同樣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右手負責引導穿著馬毛的針,左手則拉緊並固定已編織的線束;如果兩邊的力量失衡,結點就會失去一致性與強度。我花了好幾年才掌握這一點,直到現在仍可能因一時分心而導致形體偏移。」她也坦言,自己在創作初期總是努力讓每一縷馬毛在粗細與顏色上保持一致,但馬毛終究是天然材質,即使編織前看似均勻,成形後往往還是會顯現細微差異。「起初我很難接受這一點,但現在我反而將其視為材料本身獨有的特質。」在她眼裡,這些不規則的差異不再是瑕疵,而是時間與自然留下的印記。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Estrato》,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談及作品的誕生,Dahye Jeong 表示自己並未以保存傳統的使命感作為出發點,而是將馬毛視為「生成形態的媒介」。「真正吸引我的是馬毛轉化為立體形態的過程,而我正好透過傳統工藝發現了這種魅力。」 她經常流連於博物館,從文物中汲取靈感。「其中,我特別被古代陶器所吸引,它們的造型簡單,卻帶有雙手直接塑造的痕跡。」而這些歷史的迴響,也在她手中化為新的語言。她的作品有時映照出陶器般的古老影子,有時則延伸為燈具與裝置的當代形貌,在過去與當下之間編織出一條細膩的連結。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Living Lines》,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這樣的思考,也體現在 Dahye Jeong 的代表作《A Time of Sincerity》中。2022年,她以該件作品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作品靈感源自古代陶器的形制,並在腰身位置融入朝鮮時期四方冠的紋樣,耗時2個月才完成。「這種『以日復一日的真誠累積,築起堅實而獨立的人生』的修行,正是我創作的核心。」她補充道。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以真誠為線,編織自我與馬毛工藝的未來

回顧創作初期,Dahye Jeong 曾因現實考量製作小型飾品販售,但隨著創作逐漸深入,她才意識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探索自我的過程,以及將思索化為作品的那一刻。如今,她將純粹創作放在首位,也樂於接受作品自然延伸至商業用途的可能性。「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我不再覺得需要刻意區分。真正重要的是,我是否能傾聽自己的內心,是否能合理解釋自己為何創作,以及作品是否能作為我生命時間的證據。」

展望未來,Dahye Jeong 希望馬毛工藝不僅僅被視為韓國傳統的一個分支,而能被認可為獨立的雕塑語言。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創造一個遠比自身更巨大的馬毛空間,讓觀者能走入其中, 親身感受光影與纖維交織出的沉浸氛圍,感受到「時間」正被編織在他們四周。而支撐她不斷前行的,正是一路以來的鼓勵與國際肯定。「當我獨自待在工作室裡編織馬毛時,我經常會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直到這些經驗提醒我,原來我正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出生於濟州島,大學主修雕塑,後於韓國國立文化遺產大學取得傳統纖維工藝碩士。以馬毛為創作語言,將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轉化為當代藝術形式,作品跨越工藝與雕塑之界,展現時間、耐心與材料的張力。2022年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得獎的韓國藝術家,並於2025年獲選 Maison&Objet Rising Talents Awards。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博物館「卡蘿之家」新開幕!改建自家族宅邸,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想一探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的藝術養成,造訪墨西哥城除了藝術家故居「藍屋」之外,又多了新去處!20259月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改建自卡蘿家族曾持有、被暱稱為「紅屋」的宅邸,由家族成員參與策劃,探討「家庭」對芙烈達個人生活及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20世紀藝術史的濃烈篇章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她畫中鮮明的熱帶色彩與隱喻性符號,蘊藏著對自身根源——墨西哥和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深刻探討,乘載對政治和社會的理想,也交織著她對感情、苦痛和生命的感觸。幼時感染小兒麻痺、18歲遭逢嚴重車禍,讓芙烈達的青春有了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寫照。她因病痛接受數十場手術,臥病在床時靠繪畫抒情也轉移注意力;長期獨處讓自畫像成了她主要的創作主題,她曾說:「因為『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題。」也因此濃眉、深邃雙眼、鮮豔唇色和稜角分明的臉龐,成了她深植人心的形象。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芙烈達故居「藍屋」,感受藝術家創作情境

造訪墨西哥城,芙烈達·卡蘿博物館(Museo Frida Kahlo)是旅人必訪之地。這棟「藍屋(Casa Azul)」陪伴芙烈達度過大半人生,最早她與家人同住於此,後來與藝術家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墜入愛河後也在此共同生活和創作,接待墨西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雅士。自1958年改為博物館揭幕後,藍屋展出兩人的畫作和藝術收藏,也留下照片、書籍、家具等生活痕跡,重現芙烈達當年生活的創作情境。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此外,藍屋也乘載了芙烈達的生命點滴:臥室那張四柱床,是她臥病在床時展開創作的起點;工作室的畫架與拐杖、藥品等,見證了她與病痛相伴的創作歷程;服飾與珠寶等個人收藏,體現了她對美的觀點與想像;廚房則保留墨西哥傳統家屋格局,濃縮昔日她與愛人共度的生活光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紅屋」卡蘿之家,探尋家庭對芙烈達的深刻影響

那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與藍屋有何區別?參與籌備的卡蘿家族成員接受《Wallpaper*》訪問時表示:「關於芙烈達的故事,長久以來由迪亞哥和其他家庭之外的聲音詮釋。我們想訴說的是,在她遇見迪亞哥之前,便受父親影響接觸藝術,並繼承了母親的堅毅和獨立。我們並非要『奪回』她的故事,而是想讓故事更加完整。」因此卡蘿之家著重於「家族」對芙烈達個人及創作生涯的影響,試圖挖掘她在藝術家及「受苦者」形象之外,更深層的面向。如果說藍屋是芙烈達以藝術家身份面眾的場所,那卡蘿之家則是她可以回歸自己、與家人共處,逃離紛亂並尋求慰藉的避風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博物館所在建築本是卡蘿家族的宅邸,於1930年由芙烈達的父母購入,因其鮮豔的磚紅色外觀又被暱稱為「紅屋(Casa Roja)」,跟藍屋僅有幾個街區的距離。雖然芙烈達未長居於此,但她生前時常造訪紅屋,在地下室的隱密小房間裡作畫、寫字、聽聽音樂,那是專屬於她的私密宇宙。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延續家屋格局改造,多件珍貴文物首度公開

2008年,卡蘿家族成員因故著手整理這棟家族宅邸,並在過程中發現許多珍貴物件,每個角落都是故事。像是芙烈達的父親留下的玻璃底片,他曾是建築攝影師,為墨西哥政府紀錄城市重要的地標和建築,同時也是一名畫家,啟發芙烈達透過藝術觀看世界的眼光。此外,廚房牆面還留有一幅壁畫,描繪著掛滿果實的葡萄柚樹枝,四周點綴白花、斑斕鳥群停駐,據說這是芙烈達唯一留下的壁畫作品,約在她20多歲時繪製。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這些發現,讓卡蘿家族深感將家屋轉化為博物館的使命,並在卡蘿基金會(Fundación Kahlo)主席Rick Miramontez的協助下獲得資助,展開長達近20年的籌備歷程。20259月,卡蘿之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許多從未曝光的文物,如芙烈達親筆寫下的家書等,另有她早期的素描作品、為迪亞哥作的肖像畫,還有傳統刺繡襯衫、古代墨西哥風格首飾、超現實主義設計大師Elsa Schiaparelli操刀的「Shocking」香水瓶等個人物品,體現她別具風格的美感。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除了展品之外,經重新設計的卡蘿之家也藏有許多巧思。美國建築師David Rockwell團隊保留了家屋令人感到親密、安定的尺度感,並從家族舊照汲取靈感,重現了建築原始的庭院。過去紅屋大門常對外敞開,隨芙烈達習畫的藝術學生也常自由出入。如今修復後的庭院致敬了卡蘿家族好客的傳統,並點綴來自墨西哥各地的工藝陶器和本地植物,長椅設計則令人聯想芙烈達常去的社區公園。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而芙烈達過去常自己待著的地下室房間,則以燭光營造靜謐氛圍,邀訪客放鬆在此細看藝術家的書信、手稿和收藏。廚房則靠氣味引領感官體驗,透過墨西哥傳統鍋煮咖啡中的肉桂香氣,帶人們重回芙烈達曾在紅屋度過的時光。

資料來源|Museo Casa KahloMuseo Frida KahloRockwell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