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未完成,黃華成》亮點!窺探台灣前衛藝術家300本書封設計、手稿等創作

未完成,黃華成「大句點」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藝術家研究大展《未完成,黃華成》正式開展,從5月9日至11月8日半年時光,讓台灣人得以一窺這位藝文及設計界的前衛先鋒。 本次大展邀請客座策展人張世倫擘劃,並徵得資深藝術家張照堂擔綱歷史諮詢與史料提供的重任,重現藝術家黃華成生前重要展覽事件中發表的「作品」、「行動」及相關文獻。本展涵蓋其繪畫創作、300本書封設計及手稿、影片和舞台裝置,呈現藝術家在跨領域創作所引領的多方概念思維。

「未完成,黃華成」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灣前衛藝術設計先驅

黃華成於1954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在學期間展現獨樹一格的藝術觀念,1958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旋即踏入現代藝術創作,1960年代起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劇場、實驗電影等等皆有涉獵,除了是《劇場》季刊核心份子,並曾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所展現的創新概念與不妥協態度,讓他成為台灣戰後前衛藝術的先鋒。1970年代黃華成專注書封設計,開創運用現成物拼貼、攝影手法表達書籍的意象與概念,以大膽新穎的風格為台灣書封設計開闢新方向。

張照堂,《藝術家・黃華成・野柳》,雷射輸出銀鹽相紙,103 x 69 公分,1978,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黃華成,「現代詩展」《洗手》作品照,1966,©龍思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黃華成生前曾換過30幾次工作,活躍時期使用諸多化名發表作品並參與展覽活動。誠如藝術家所示:「介入每一行業,替他們作改革計畫」(節錄自《大台北畫派宣言》第三條),他超越當時創作的環境限制,於1960年代起不斷激盪、導引一股新的社會文化革新運動。然而隨著黃華成的早逝、壯志未酬,及缺乏後續研究,許多作品佚失不存,為台灣現代藝術史留下許多未解之謎。

黃華成曾言:「藝術是會腐朽的,而且立即腐朽,新的總比舊的好。」但然而這位藝術先驅即便已離世近25年,其獨樹一幟的設計概念,仍舊持續影響著新一代各領域創作者。本次特展以黃華成遺留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試圖追尋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策展人張世倫在缺乏足夠藝術家「真跡」的限制下,以僅存、保留於臺師大的三件原作為起點:一方面「以黃華成為線索」,將其參與的各類活動為史料支點,探索當年文藝青年在現代主義氣氛下嘗試創作的集體實踐;二方面嘗試彰顯黃華成個人突出破格、持續翻新、顛覆擾動、實驗辯證的前衛精神。在原件匱乏的情況下,攝影家張照堂曾為黃華成摯友的情誼與時代見證的角色,以及其珍藏的檔案文獻,至為關鍵,得以還原藝術家在歷史情境中的真實面貌。


「六〇年代的藝文擾動」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完成,黃華成」「電影實驗的未竟想像」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台北畫派

1966年黃華成發表《大台北畫派宣言》共81條宣言,打破當時人們對於神聖藝術展覽的想像界線,其《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更將觀念藝術、現成物、裝置藝術置入其中,擱在入口的是一塊木板,被策展人從畫冊上東撕西扯下來的名畫包覆著,而想進一步觀看那沒有畫作的展覽,你得先踩著那塊彷彿承載滿滿藝術能量的地毯當踏板,就當時而言,幾乎像是褻瀆了藝術領域。

未完成,黃華成「大句點」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板凳、沙發、鍋碗瓢盆、畫框等日常之物散放於展中,就是不見任何畫作,然而回過頭看,這正是現今大眾再熟悉不過的裝置展,有如走進創作者最真實的想像世界,而黃華成無疑是台灣裝置與複合藝術的先驅。

未完成,黃華成」「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灣前衛藝術設計先驅!走進黃華成神祕的《未完成》創作世界

300本以上書封設計展出

「好的封面設計是這本書的第一次書評。」黃華成說道。隨著1970年代台灣出版業逐漸企業化,中小型出版社對於裝幀設計的需求逐漸增加,當時黃華成至少設計出300多本書封,每個月甚至高達20多本,而水準最齊的莫過於在遠景出版社時期(遠流前身)。像七等生的著作《我愛黑眼珠》封面,他找來莊靈老師的女兒擔任女主角,手拿剪刀、眼矇布巾、布巾上還畫眼珠,引起轟動和批評,說這設計太聳動和小說精神不符,但黃華成根本不會在意這些。」

「未完成,黃華成」「書封設計的一代名家」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失傳影片再現

2017年藝術家蘇育賢曾以《石膏鑼》重新演示黃華成重要劇作《先知》(1965)向其致敬,亦在本展呈現,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理解黃華成對於前衛的詮釋。展覽亦擇選復刻黃華成臨終前所作「大台北畫派三十年」發表會現場,聚焦在藝術家凝視生命盡頭的重要時刻。值得一提的是,原片已佚失的黃華成實驗電影作品《生之美妙》(1967),這部與劇作《先知》互為表裡地象徵六〇年代文藝青年精神狀態與心靈世界的實驗電影,亦在籌展期間時重新尋獲,將於本展進行睽違半世紀的特別放映。

黃華成,《先知》劇照,1965,©莊靈,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黃華成,《先知》劇照,1965,©莊靈,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林平館長表示:「本次啟動多年來近乎不可能的展覽企劃,透過難能可貴的史料集結,除試圖呈現黃華成創作研究的整體觀,更藉由其藝術行動檔案化的歷程,引領觀眾召喚更多樣的文化記憶,深具有補綴台灣現代藝術史空缺的積極意義。」本展展出歷時6個月,專輯預計於8月底出版,一套三冊分別以專文論述、手稿文字、作品圖像的方式,收錄藝術家言語、策展及專家觀點,亦難能可貴納入策展顧問張照堂對黃華成的觀察與回顧,希望為台灣前衛藝術先鋒黃華成留下跨時代研究的印記。

《未完成,黃華成 》(An Open Ending: Huang Hua-cheng)

展覽日期|2020/05/09 (六)- 2020/11/08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 9:30-17:30,週六 9:30-20:30,週一 休館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樓 3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即日起須配戴口罩且額溫未超過37.5度者,始得入館,並於入館時實名制登記聯絡資料。

via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賈科梅蒂雕塑來台展出!富邦美術館大展《步入永恆》12/24登場,還有米羅、考爾德等大師之作

富邦美術館《步入永恆》12/24開展!集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等大師雕塑

2025年末,富邦美術館將推出兩檔重磅大展——《步入永恆》及《富邦典藏展》,從雕塑到繪畫,匯集東西方藝術大師真跡,以飽滿藝術能量迎接2026年到來。

雕塑大展《步入永恆》與法國瑪格基金會(Fondation Maeght)聯手呈獻,聚焦現代雕塑史3位關鍵人物: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他們皆為雕塑開創了新穎風格及形態,展品又以曾刷新雕塑史上最高拍賣價的賈科梅蒂之作《行走的人I最受矚目;線上預售票現已開賣。另一檔《富邦典藏展》則精選畫家常玉極少公開亮相的「粉紅時期」作品,領觀眾徜徉於其融合東方詩意與西方繪畫語彙的藝術世界。

富邦美術館《步入永恆》12/24開展!集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等大師雕塑
富邦美術館於2025年末推出《步入永恆》及《富邦典藏展》兩檔展覽。(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大師雕塑來台展出

《步入永恆》以雕塑為主題,匯聚近50件法國瑪格基金會的重要典藏,展出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米羅(Joan Miró)、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於戰後時期的創作,帶觀眾看見他們如何以抽象與現代主義為基礎,開拓嶄新且獨樹一幟的雕塑造型風格。除雕塑之外,展覽也精選版畫、掛毯等不同類型的創作,多方勾勒三位大師的藝術風格。

富邦美術館《步入永恆》12/24開展!集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等大師雕塑
法國瑪格基金會。(圖片來源:Fondation Maeght)

三人之中,有「瑞士國寶」美譽的賈科梅蒂,以身形細長、瘦骨嶙峋、帶風蝕般肌理的雕塑作品著稱,藉強烈的視覺語言,具象化戰時人們內心的恐懼與孤獨,出自他手的雕塑看似單薄無力,實則乘載著現實重擔、凝視著身在亂世的孤寂。此次他的代表作《行走的人I》及《站立的女人II》等,都將從南法跨海來台展出。

再看向出身西班牙的米羅,他崇尚直覺與童心,創作橫跨繪畫、雕塑等形式,風格童趣充滿奇想,擅長以躍動線條、鮮明色塊搭配象徵性符號,如女性隱喻宇宙、鳥象徵大地,描繪夢境、潛意識和大自然等主題。他也將揮灑於畫布上的靈感,轉化為立體雕塑,並熱衷嘗試各項媒材如銅、木材、陶瓷等,並結合採集自日常生活的現成物,構築一個又一個天馬行空的「立體夢境」。此次《步入永恆》則將展出米羅珍稀的巨幅掛毯及版畫作品,其中掛毯是首度在台亮相。

富邦美術館《步入永恆》12/24開展!集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等大師雕塑
Joan Miró〈Sans titre(Soirée snob chez la princesse)〉。註:此為藝術家作品示意,非實際來台展出作品。(圖片來源:Sotheby's)

接著是美國藝術家、動態雕塑先驅考爾德,作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之一,他將雕塑從靜止狀態中解放,轉化為結合理性工程思維及感性敘事的藝術創作。「輕盈」及「平衡」是考爾德的作品給人最直接、鮮明的印象——紅、藍、黃等亮麗色彩交織,鐵絲、金屬片、機械零件築岀能隨環境有機變動的結構,邀觀眾親近大自然及宇宙秩序等宏觀主題。

富邦美術館《步入永恆》12/24開展!集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等大師雕塑
Alexander Calder〈L’Empennage〉1954。(圖片來源:Fondation Maeght)

即便是靜態雕塑,考爾德也將鋼鐵等沈甸甸的素材,塑成彎曲、流動、具視覺穿透感的形體,為作品灌注動態感和生命力。

富邦美術館《步入永恆》12/24開展!集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等大師雕塑
Alexander Calder〈Les renforts〉1964。(圖片來源:Fondation Maeght)

《步入永恆》預售票販售資訊

單人票|$400/線上已開售,現場11/20起售

賈柯梅蒂雙人套票禮品組|陶瓷杯墊組 $850/托特包組 $999

常玉「粉紅時期」珍貴作品亮相

另一檔年末大展《富邦典藏展》則已開放參觀,率先開放全展亮點之一的「星光展廳」,展出常玉創作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粉紅時期」作品,集結逾10件創作於1930年代、鮮少露面的油畫,包含《白蓮》及《一帆風順》等代表作。粉紅時期意指常玉旅居巴黎後、繪畫風格轉向的重要階段,此時他大量使用粉紅、乳白、暖灰等柔和色調,描繪裸女、花卉靜物、動物等主題,畫作氣質溫潤而寧謐,背景帶絲絨般介於霧面和光澤間的柔霧感,巧妙揉合東方美學的內斂及西方繪畫對光影的描繪。

富邦美術館《步入永恆》12/24開展!集賈科梅蒂、米羅、考爾德等大師雕塑

《富邦典藏展》採線上預約制、現場購票雙線進行,並同步推出以《嬉戲的雙馬》為靈感設計的紀念收藏全票,單人全票500元。只要在12/24前先行到「星光展廳」欣賞常玉作品,日後就能憑票根於正式展期再度入場,屆時將會有更多展廳開放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 David Carson 的解構視覺,到顏伯駿的觀看語言!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讓經典不只換裝,而是進入一場可被感知的文化體驗

當經典邁向當代,設計語彙也被重新打開。麥卡倫攜手美國平面設計大師 David Carson,為經典雪莉桶與雙雪莉桶系列換上全新包裝,並以此為靈感,打造《雪莉新裝360體驗》沉浸式展覽。《La Vie》邀請設計師顏伯駿進場體驗,從創作者的視角觀看、詮釋與拍攝,記錄設計如何在場域中被感知,也重新打開人們對麥卡倫的閱讀方式。

麥卡倫(The Macallan)自 1824 年創立以來,便以雪莉桶釀酒工藝聞名,攜手美國 Coopers Oak 橡木林場並收購西班牙 Vasyma 製桶廠,打造自家雪莉橡木桶供應鏈,新酒與頂級雪莉橡木桶交融下,酒液逐步發展出細膩而層層遞進的風味表現,形塑出麥卡倫引以為傲的風格標誌。到了今年的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這份經典被轉譯為更當代的語言,從 David Carson 操刀的包裝視覺,到延伸出的沉浸展覽空間,品牌首度以「設計」為對話開場,讓人重新感受經典麥卡倫背後的文化溫度與情緒層次。

MCL

從包裝到場域,設計成為對話的路徑

設計師顏伯駿說,「真正的顛覆不是推翻,是讓原本的秩序容納新的語法;真正的敬意,也不是膜拜,是讓傳承有再被閱讀的可能。David Carson 把麥卡倫的典雅與他一貫的直覺性並置,創造出一種介於經典與自由之間的張力區!」而展覽以「360」為名,分別對應三大酒款(經典雪莉桶、雙雪莉桶、臻彩系列)、六大標柱(最高品質的橡木桶、雪莉酒潤桶工藝、渾然天成的自然酒色、精緻小巧的蒸餾器、麥卡倫莊園與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層層拆解麥卡倫的文化底蘊,讓觀者用身體進入設計邏輯的邊界。這不只是關於視覺的閱讀,而是關於場域如何讓設計變得立體。

MCL

拆解與再閱讀

踏入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就像翻開一本逐頁拆解的讀本,設計邏輯在錯落與重構中緩緩展開。入口以象徵雪莉桶紋理的弧形木牆作為開場,引導觀者穿越時間年輪,走入麥卡倫的傳奇時光;緊接著,步入「感官走廊」,幽深的紅光映照著品牌走過兩世紀的重要節點與關鍵人物,走廊盡頭的螢幕,播放著來自赫雷斯的桶匠訪談與雪莉酒介紹,搭配曲面解構符號與牆面上的「瓦德比諾 Valdespino」雪莉酒,讓觀者穿越至雪莉桶誕生的原鄉脈絡。

MCL

進入展覽核心,視線被瓶身、照片、圖騰與色塊組構的裝置吸引,一如漫遊 David Carson 拼貼而成的意識流場景;麥卡倫的六大標柱,從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到麥卡倫莊園,在此被重新拆解並串連為動態時間軸,引導觀者參與一場關於橡木、潤桶與陳年的演化歷程。

MCL

琥珀色燈束切入瓶型輪廓,讓酒液的層次與情緒感受浮現眼前;而鏡面牆體則轉化為反射與凝視的界面,邀請每個人將自我置入麥卡倫敘事中,成為風味旅程的一部分。「這些空間其實都不是直白翻譯 David Carson 的設計,」顏伯駿說,「它們是把 David Carson 那種打破線性、重組敘事的感覺變成立體的,每一站都是一種推進!」他特別提及場內大量出現的紅色光影與陰影重疊:「紅色不只是裝飾,它其實像是一種引導,讓你走進麥卡倫情緒的內裡。」

MCL

與經典重新相遇

顏伯駿說:「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是一個開放的命題,而不是一個被定義的結論。

MCL

你可以從工藝進入,也可以從感覺進入;從歷史進入,也可以從視覺進入。品牌若能容納多重入口,代表它願意承擔多重解釋。」對他而言,成熟的品牌不怕被讀錯,它只怕失去被閱讀的慾望 —— 而這一次,麥卡倫選擇以全新的方式,重新開啟這場深層對話。

MCL

誠如顏伯駿所說,「當觀看被重新訓練,品牌不必提高音量,只需要說對語言。」在展場尾聲,麥卡倫以一連串能「被參與」的設計細節,打開更多與經典重新連結的方式。

MCL

於展場來一杯層次豐富、尾韻帶有甜味的雙雪莉桶純飲,或選擇清爽果香的Highball,週末你可以點上由「2025亞洲最佳酒吧」The Public House Maltail打造、以經典麥卡倫雪莉桶風味為靈感的限定特調;玩一場藏有互動攝影驚喜的盲盒遊戲;寄出一封寫滿真摯話語的明信片;現場購買麥卡倫經典酒款,還能享受質感緞帶包裝的儀式感,讓這些互動與走逛片刻,與麥卡倫威士忌一樣,在記憶中慢慢熟成。

M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