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未完成,黃華成》亮點!窺探台灣前衛藝術家300本書封設計、手稿等創作

未完成,黃華成「大句點」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藝術家研究大展《未完成,黃華成》正式開展,從5月9日至11月8日半年時光,讓台灣人得以一窺這位藝文及設計界的前衛先鋒。 本次大展邀請客座策展人張世倫擘劃,並徵得資深藝術家張照堂擔綱歷史諮詢與史料提供的重任,重現藝術家黃華成生前重要展覽事件中發表的「作品」、「行動」及相關文獻。本展涵蓋其繪畫創作、300本書封設計及手稿、影片和舞台裝置,呈現藝術家在跨領域創作所引領的多方概念思維。

「未完成,黃華成」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灣前衛藝術設計先驅

黃華成於1954年進入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在學期間展現獨樹一格的藝術觀念,1958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旋即踏入現代藝術創作,1960年代起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劇場、實驗電影等等皆有涉獵,除了是《劇場》季刊核心份子,並曾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所展現的創新概念與不妥協態度,讓他成為台灣戰後前衛藝術的先鋒。1970年代黃華成專注書封設計,開創運用現成物拼貼、攝影手法表達書籍的意象與概念,以大膽新穎的風格為台灣書封設計開闢新方向。

張照堂,《藝術家・黃華成・野柳》,雷射輸出銀鹽相紙,103 x 69 公分,1978,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黃華成,「現代詩展」《洗手》作品照,1966,©龍思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黃華成生前曾換過30幾次工作,活躍時期使用諸多化名發表作品並參與展覽活動。誠如藝術家所示:「介入每一行業,替他們作改革計畫」(節錄自《大台北畫派宣言》第三條),他超越當時創作的環境限制,於1960年代起不斷激盪、導引一股新的社會文化革新運動。然而隨著黃華成的早逝、壯志未酬,及缺乏後續研究,許多作品佚失不存,為台灣現代藝術史留下許多未解之謎。

黃華成曾言:「藝術是會腐朽的,而且立即腐朽,新的總比舊的好。」但然而這位藝術先驅即便已離世近25年,其獨樹一幟的設計概念,仍舊持續影響著新一代各領域創作者。本次特展以黃華成遺留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試圖追尋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策展人張世倫在缺乏足夠藝術家「真跡」的限制下,以僅存、保留於臺師大的三件原作為起點:一方面「以黃華成為線索」,將其參與的各類活動為史料支點,探索當年文藝青年在現代主義氣氛下嘗試創作的集體實踐;二方面嘗試彰顯黃華成個人突出破格、持續翻新、顛覆擾動、實驗辯證的前衛精神。在原件匱乏的情況下,攝影家張照堂曾為黃華成摯友的情誼與時代見證的角色,以及其珍藏的檔案文獻,至為關鍵,得以還原藝術家在歷史情境中的真實面貌。


「六〇年代的藝文擾動」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完成,黃華成」「電影實驗的未竟想像」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台北畫派

1966年黃華成發表《大台北畫派宣言》共81條宣言,打破當時人們對於神聖藝術展覽的想像界線,其《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更將觀念藝術、現成物、裝置藝術置入其中,擱在入口的是一塊木板,被策展人從畫冊上東撕西扯下來的名畫包覆著,而想進一步觀看那沒有畫作的展覽,你得先踩著那塊彷彿承載滿滿藝術能量的地毯當踏板,就當時而言,幾乎像是褻瀆了藝術領域。

未完成,黃華成「大句點」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板凳、沙發、鍋碗瓢盆、畫框等日常之物散放於展中,就是不見任何畫作,然而回過頭看,這正是現今大眾再熟悉不過的裝置展,有如走進創作者最真實的想像世界,而黃華成無疑是台灣裝置與複合藝術的先驅。

未完成,黃華成」「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台灣前衛藝術設計先驅!走進黃華成神祕的《未完成》創作世界

300本以上書封設計展出

「好的封面設計是這本書的第一次書評。」黃華成說道。隨著1970年代台灣出版業逐漸企業化,中小型出版社對於裝幀設計的需求逐漸增加,當時黃華成至少設計出300多本書封,每個月甚至高達20多本,而水準最齊的莫過於在遠景出版社時期(遠流前身)。像七等生的著作《我愛黑眼珠》封面,他找來莊靈老師的女兒擔任女主角,手拿剪刀、眼矇布巾、布巾上還畫眼珠,引起轟動和批評,說這設計太聳動和小說精神不符,但黃華成根本不會在意這些。」

「未完成,黃華成」「書封設計的一代名家」展場照,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失傳影片再現

2017年藝術家蘇育賢曾以《石膏鑼》重新演示黃華成重要劇作《先知》(1965)向其致敬,亦在本展呈現,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理解黃華成對於前衛的詮釋。展覽亦擇選復刻黃華成臨終前所作「大台北畫派三十年」發表會現場,聚焦在藝術家凝視生命盡頭的重要時刻。值得一提的是,原片已佚失的黃華成實驗電影作品《生之美妙》(1967),這部與劇作《先知》互為表裡地象徵六〇年代文藝青年精神狀態與心靈世界的實驗電影,亦在籌展期間時重新尋獲,將於本展進行睽違半世紀的特別放映。

黃華成,《先知》劇照,1965,©莊靈,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黃華成,《先知》劇照,1965,©莊靈,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林平館長表示:「本次啟動多年來近乎不可能的展覽企劃,透過難能可貴的史料集結,除試圖呈現黃華成創作研究的整體觀,更藉由其藝術行動檔案化的歷程,引領觀眾召喚更多樣的文化記憶,深具有補綴台灣現代藝術史空缺的積極意義。」本展展出歷時6個月,專輯預計於8月底出版,一套三冊分別以專文論述、手稿文字、作品圖像的方式,收錄藝術家言語、策展及專家觀點,亦難能可貴納入策展顧問張照堂對黃華成的觀察與回顧,希望為台灣前衛藝術先鋒黃華成留下跨時代研究的印記。

《未完成,黃華成 》(An Open Ending: Huang Hua-cheng)

展覽日期|2020/05/09 (六)- 2020/11/08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日 9:30-17:30,週六 9:30-20:30,週一 休館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樓 3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即日起須配戴口罩且額溫未超過37.5度者,始得入館,並於入館時實名制登記聯絡資料。

via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國際大展登場!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首度大規模在台亮相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國際大展登場!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首度大規模在台亮相

富邦美術館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將於今(2024)年5月4日至9月23日展開。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精選典藏來台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展覽由美國西部最大的美術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下稱LACMA)策劃,為LACMA藏品首度大規模來台,展出該館典藏精選100件,出自羅丹及其藝術生涯中一起工作、展覽的印象派畫家與雕塑家之手。 

各界期待的富邦美術館將於5月4日正式開館,隆重推出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各界期待的富邦美術館將於5月4日正式開館,隆重推出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集結知名印象派畫家塞尚、雷諾瓦、莫內珍稀畫作

本次大展將呈獻19世紀雕塑大師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及印象派藝術家,包括塞尚(Paul Cézanne)、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莫內(Claude Monet)、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竇加(Edgar Degas)、西斯萊(Alfred Sisley)、高更(Paul Gauguin)和波納爾(Pierre Bonnard)等名家珍稀雕塑與畫作。

值得一提的是,富邦美術館是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在台設計的首座建築,而皮亞諾亦曾為LACMA設計兩間展館。

➯ 台北信義「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建築詩人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

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廠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廠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奧古斯丁.羅丹藝術生涯代表作全蒐羅

羅丹(1840–1917)是19世紀最受推崇的雕塑家之一,在西方藝術史的論述中,他被奉為備受折難、堅毅而又才華洋溢的天才代表。羅丹在雕塑上的成就,在於其舉重若輕地跨越許多藝術界線。他可被視為一位浪漫主義者,因其雕塑以身體形式表達強烈情感;從他強調古典敘事所特有的張力來看,他也可被視為一位古典主義者;若就他透過觀察人體肌腱骨骼所深刻掌握的動作精確度來說,他則稱得上是一位自然主義者。無論就觀念或形式,羅丹的各種藝術思維都對其過往與當前的藝術提出諸多質疑和挑戰,這無疑地讓他的創作帶有一種面向未來的藝術前瞻性。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巴爾札克紀念像〉(Monument to Honore de Balzac),原型塑於1897年,本作翻鑄於1967年,青銅,297 x 120 x 1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巴爾札克紀念像〉(Monument to Honore de Balzac),原型塑於1897年,本作翻鑄於1967年,青銅,297 x 120 x 1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巴爾札克紀念像〉為奠定羅丹學術地位的重要作品。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尚.德爾〉(Jean d'Aire),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72年,青銅,216 x 85 x 72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尚.德爾〉為羅丹最為人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尚.德爾〉(Jean d'Aire),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72年,青銅,216 x 85 x 72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尚.德爾〉為羅丹最為人討論的公共藝術重要作品〈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其中之一。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影子〉(The Shade),原型塑於約1880年,本作翻鑄於1969年,青銅,192 x 97 x 77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影子〉(The Shade),原型塑於約1880年,本作翻鑄於1969年,青銅,192 x 97 x 77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影子〉為位於羅丹〈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 頂部的經典作品。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是一場試圖重新建構藝術家羅丹及其雕塑的展覽,藉由重新梳理羅丹與同期藝術家作品的關係脈絡,探討這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與定位。此次展覽將展出多件羅丹在學術上重要性極高的作品,其中包括奠定羅丹學術地位的〈巴爾札克紀念像〉、最為人所討論的公共藝術重要作品〈加萊義民〉、位於〈地獄之門〉頂部的經典作品〈影子〉,以及一系列羅丹精湛的人體表現之作,包括〈哭喊〉、〈皮耶‧德維松的左手〉等,更有羅丹早期職涯發展階段創作〈蘇珊〉,是符合當時審美主流、極受市場喜愛之作,邀請大家前來富邦美術館共享羅丹與印象派盛宴,近距離觀看國際級大師藝術經典。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哭喊〉(The Cry),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64年,青銅,27 x 32 x 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哭喊〉(The Cry),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64年,青銅,27 x 32 x 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皮耶‧德維松的左手〉 (Left Hand of Pierre de Wissant),原型塑於約1885-1886年間,本作翻鑄時間不明,青銅,32.9 x 17.1 x 12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onymous gift, photo © Museum Associat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皮耶‧德維松的左手〉 (Left Hand of Pierre de Wissant),原型塑於約1885-1886年間,本作翻鑄時間不明,青銅,32.9 x 17.1 x 12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onymous gift,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蘇珊〉(Suzon),約作於1872年,青銅,40 x 20 x 1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Leona Cantor Palme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蘇珊〉(Suzon),約作於1872年,青銅,40 x 20 x 1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Leona Cantor Palme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精選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 
展覽日期 | 2024.05.04(SAT)-09.23(MON)
展覽地點 | 富邦美術館 水景展廳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迎接全新感知

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在米蘭家具展!將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靈迎接全新感知

2024米蘭家具展正式開跑,在踏入熱鬧的展會前,首先淨空自己的身心靈,帶著最純粹的好奇心前進吧!本屆展覽由鬼才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所創作的空間裝置「A Thinking Room」揭開序幕,以「卵」為概念打造寧靜而私密的沉浸體驗,邀請觀眾在此重整再出發,用包容萬象的心迎接爆炸般的創新感知。

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在米蘭家具展!將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靈迎接全新感知
大衛林區所創作的「A Thinking Room」,為整個家具展揭開序幕。(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看似空蕩實則飽滿,釋放身心靈的思考空間

「A Thinking Room」由兩個空間組成,設計上引用電影和戲劇的敘事手法,除設有沙發座椅、書寫及繪畫工具外,還有一面鏡子和電子鐘,看似空蕩的環境,仔細感受卻能注意到色彩、光線、寂靜的飽滿存在。

「A Thinking Room」內部以「卵」為概念,想像被舒適、私密的羊水承載,令人沉浸其中。大衛林區希望參觀者在走進充滿人群的吵雜展會前,獨自一人體驗這個完全相反的空間,在此釋放身心靈,放下既有觀點、預設與成見,讓自己成為一個空容器,準備好接納新的思想與感知,更深刻地體驗接下來的展覽內容。

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在米蘭家具展!將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靈迎接全新感知
「A Thinking Room」在設計上引用電影和戲劇的敘事手法。(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在米蘭家具展!將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靈迎接全新感知
壁龕中展示著由大衛林區選出的幾幀電影畫面。(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波浪窗簾、金色光線,將抽象概念化為物質

打造「A Thinking Room」的幕後團隊,是義大利建築工作室Lombardini22,他們規劃了這座體驗空間的位置、外觀,將大衛林區所提出的迷人意象與藝術思想轉化為現實,作為觀眾踏進展場的第一個亮點,也不搶走參展品牌的鋒頭。

「A Thinking Room」的兩個卵型空間對稱並置,外部披上紅色布簾,與劇院、影廳等場所的意象連結;內部以波浪狀的窗簾圍繞,為牆面帶來節奏感;壁龕中展示著大衛林區選出的幾幀電影畫面;天花板則以金色管狀曲面排列而成,與空中七道光線交會相映。

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在米蘭家具展!將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靈迎接全新感知
Lombardini22團隊將大衛林區所提出的迷人意象與藝術思想轉化為現實。(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在米蘭家具展!將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靈迎接全新感知
「A Thinking Room」天花板以金色管狀曲面排列而成,與空中七道光線交會相映。(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啟發空間設計的思考

策展人Antonio Monda解釋:「對於大衛林區來說,沒有什麼是無生命的,沒有什麼是沒有內在的,這個概念在他的每一個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包含電影、藝術、家具設計等。」

「『A Thinking Room』以令人著迷的方式重申:真正的藝術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問題。」

「A Thinking Room」透過細節帶領觀眾進入大衛林區的世界,在多重感官的交互刺激下,將物件和空間的角色交由觀眾解讀,為米蘭家具展打造最恰好的前導體驗。

大衛林區的沉浸思考室在米蘭家具展!將空間化作「展覽前導片」,邀觀眾釋放身心靈迎接全新感知
「A Thinking Room」透過細節帶領觀眾進入大衛林區的世界。(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Milano)

【 2024米蘭家具展 Salone del Mobile.Milano 】

日期|2024/4/16-2024/4/21
地點|Milan Fairgrounds, Rho (Mil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