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歌手行銷8大新法!從內容、行銷、數據 拆解現代唱片宣傳的秘密

走進設計人的家

以往唱片公司挖掘新人時,總是長相先決,因為才華可以慢慢雕琢培養;近年,尋覓新星的邏輯已產生翻轉:社群平台發達、音樂製作門檻降低,可見許多年輕創作者在網路世界默默綻放,「比如ØZI、持修都是自己先耕耘一段時間,才被大公司發現的,現在就是看哪家唱片公司觸角比較快。」台灣索尼華語音樂事業處副總經理許惟援表示,潛水的音樂人多已擁有一定的社群力量,此時再借助唱片公司豐富資源與行銷推廣,效果絕對一加一大於二。

這裡專訪台灣索尼音樂、華風數位、KKBOX theFARM,從內容、行銷到音樂數據觀察單位的不同角度,

剖析新世代唱片宣傳8大新法:

1. 自己的新聞自己做

對應到媒體生態,從老三台到各種新媒體,行銷管道也不只是「改變投放標的」這麼簡單而已。R&B音樂廠牌華風數位ChynaHouse主理人陶逸群說:「以前要上新聞,都一定要發新聞稿給報社,現在你可以自己製造新聞,但不是說弄個假緋聞,而是自己做一件酷的事情。」例如自家歌手Julia吳卓源因為新專輯中有一首歌叫〈萬年〉,於是突發奇想,讓她在西門萬年現場快閃一小時、賣甜不辣,「當天Julia提前一小時在IG發消息,結果現場爆滿,新聞就出來了;或是我們也曾經把一支未公開MV放在PTT上,果然下面就一堆人留言『我老婆』(編按:Julia粉絲會稱她為老婆)、『公司在搞什麼』之類。」善用網路科技的行銷妙法,不僅成本低,擴散力可見一斑。

陳芳語、Julia吳卓源和壞特合體舉辦演唱會
歌手陳芳語、Julia吳卓源和壞特合體舉辦演唱會,各自展現鮮明的風格魅力。 

2. 媒體多元 做宣傳比以前更辛苦

不論是音樂廠牌或是老牌唱片公司,線上通告都是現在重要的行銷戰場,疫情當前更顯關鍵。許惟援以韋禮安新專輯《Sounds of My Life》的宣傳為例,由於發片正值第一波疫情最嚴重之際,原定計畫的新歌演唱會、後續簽唱等傳統宣傳管道通通喊卡,行銷團隊於是急轉彎、往線上發展,和至少20家媒體合作,將線上通告包裝成一場場的「發片巡迴直播演唱會」。之所以有此作法,是因為認知到現今所有媒體,無論主平台是電視台、電台等等,都有經營網路社群的特性,若善用的話,將推波助瀾,讓每個同溫層形成大小漣漪,「如果你扎扎實實走過所有管道,現在『做宣傳』這件事的苦工會比以前更大。」

韋禮安與「OH夜DJ」Waa魏如萱
韋禮安與「OH夜DJ」Waa魏如萱合唱〈星期三或禮拜三〉。 

3. 與Youtuber合作瞄準TA

除了媒體露出,YouTube也是一個吸粉的好所在。「以前歌手去上週末晚間的綜藝節目,片尾播個MV就達到打歌效果;現在去上一個有百萬訂閱的YouTube頻道是一樣的道理,只不過有更精準的TA。」現今分眾化明顯,每個人的同溫層、喜好不一,「比如韋禮安,你可能只知道他去上了貓的頻道『豆漿-SoybeanMilk』,但他當然不只上了這一個,可是喜歡貓的人就會因此知道他發片。」

3. 唱片宣傳不只唱歌而已

歌手與YouTuber之間存在一種借力使力的關係,從兩年前蔡依林上「理科太太」宣傳新專輯、再到近期楊丞琳光臨「見習網美小吳」創下一個月300萬觀看次數就可知道,雙方人氣加乘效果驚人,流量是最直接的反饋。「通常藝人知名度高,YouTuber合作的意願就高,那接下來就要討論藝人的屬性,他在你這個頻道可以怎麼合作?不是去打歌就可以,像喜歡貓的會看韋禮安跟貓的連結與互動;或是他跟阿滴PK英文,如果今天沒有『英文』這個賣點,只是單純去那邊唱歌,未必能達到百萬點擊。」

韋禮安與徐佳瑩
韋禮安直播音樂會起跑記者會現場,與嘉賓徐佳瑩合影。  

4. 後台「數據」重要性更甚「銷量」

以前唱片銷量就是一切,現在則越來越側重各種後台數據,「我們每個禮拜開會看的就是數據圖,你可以很清楚知道哪一天、因為什麼事件,有這樣的數字漲幅。」好比徐若瑄的新歌〈別人的〉早在去年3月就發布,「但當《孤味》(編按:該曲為電影片尾曲)破億,數據直接往上跳,這時候就要下更多預算來維持聲量。」有時數據也會捎來意外,例如沒想過會主打的歌,竟在串流平台上成為寵兒,只得趕緊請同事短時間內生出一支新MV,無論字幕版、歌手演出版本都好,以利後續推廣。

《孤味》電影片尾曲〈別人的〉
《孤味》票房破億之際,唱片公司在徐若瑄所演唱的電影片尾曲〈別人的〉投放更多宣傳預算。  

由於數位平台流量收益呈現長尾效應,唱片公司歌曲推廣操作事宜自然不能停歇,許惟援說:「現在沒有一首歌是過了宣傳期就沒價值,像周興哲這幾張專輯,熱門歌曲已經創造破億流量,如果要維持數位收入,宣傳就要一直做下去;事實上,已經沒有所謂宣傳期結不結束的問題。」

5. 主流非主流的介面模糊,「有特色」才是王道

「串流平台上每個人追蹤的歌單不同,歌單的呈現不再是album base,而是經過策展的結果,所以『有特色』很重要。」KKBOX旗下音樂文創投資公司theFARM營運長王瑀玟分析音樂產業在串流平台注入後、近10年的轉變,除了單曲化趨勢,類型音樂也遍地開花,獨立音樂廠牌本身就具備鮮明的音樂調性,逐漸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主流、非主流之間的界線已益發模糊。

壞特
現今歌手形象塑造,以歌手自在為首要,例如壞特便以不露臉著明。  

6. 用數據打破同溫層

在數據當道的時代,如何追蹤鐵粉成長率?鐵粉輪廓為何?你的鐵粉還喜歡哪些藝人?以往音樂產業只在意唱片銷量與排行榜,現在擁有高黏著度的粉絲才是關鍵。想打破粉絲同溫層,就從數據找線索,KKBOX旗下文創投資公司theFARM的Soundscape在田音樂數位發行平台,正好完整蒐集音樂人最需要的各類數據,王瑀玟解釋,theFARM近似音樂界創投,整合自有的Soundscape發行平台數據、資金、策略顧問於一身,陪伴音樂廠牌主理人、歌手找尋利基,「我們不是老闆而是partner,給音樂人的都是洞察工具,讓他們可以發揮感性腦,再結合我們給的理性數據去做決策。」

周興哲
周興哲熱門歌曲累積流量破億,行銷資源不能停歇。  

7. 數據策略讓Julia兩年站上小巨蛋

透過數據科學掌握歌曲表現力,將能讓歌手快速對接市場。近期優化完畢的Soundscape RADAR音樂數據雷達,可透過AI技術、綜合新歌上架前3天的數據,預測歌曲60天的總播放數,進而推估是否值得投放更多資源;也能透過前後作品發行數據,探討成效差異的可能原因。以theFARM投資的廠牌華風數位為例,陶逸群回憶,在Julia剛出道時,就採取密集發布單曲的策略,「跟科技業一樣,先用最小的預算,把產品丟到市場裡測試。」反覆修正曲風之下,Julia從出道到站上小巨蛋,只花了兩年的時間。

8. 「好內容」是成功行銷的核心

數據可以作為事後檢討,但在自媒體上主動出擊也是必要,像是藝人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拍攝工作日常,本身就是一種行銷,不僅增強人設與粉絲黏著度,哪天也可能遇上廠商主動邀約合作,後座力不容小看。

「一切的前提是,藝人要先有內容,否則我們也無法幫你。」許惟援分析,蔡依林《Ugly Beauty》專輯,從歌曲〈紅衣女孩〉線上解謎遊戲、IG濾鏡等,再到前陣子釋出的〈甜秘密〉MV「漁人酒吧」實體活動,都是因為歌手先產出精緻的MV內容,行銷團隊才得以發展出後續企畫,成就一波波社群轟動。說到底,唱片公司是輔佐角色,核心還是在於歌手本身有無想法,再透過虛實整合,就能觸及每一位線上、線下的你我他。

蔡依林專輯《Ugly Beauty》高雄巨蛋快閃活動現場。
蔡依林專輯《Ugly Beauty》高雄巨蛋快閃活動現場。  

BIZ NUMBER

【4倍】獨立音樂越趨主流,4年間(2016∼2020)獨立廠牌的總播放量成長4倍。

【49天】現今單曲當道,Music Marketing 的週期越來越短,藝人平均每49天就會推出新作品。

【45%】單張專輯播放量高度集中於單一歌曲,第一主打歌平均佔據整張專輯45%的播放量。

〈數據提供:theFARM 2020 音樂行銷白皮書〉

文|曾智怡 

圖片提供|華風數位、台灣索尼音樂、Unsplash

欲知更多設計新知,請見La Vie2021/3月號《走進設計人的家》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展場廢料化身紀念周邊!北美館「TFAM↔REUSE循環計畫」退役軟木系列:3款設計保存感官記憶,以衛星寓意重返日常軌跡

專為展覽現場打造的布置結構、宣傳旗幟等相關製作物,舉凡獨特尺寸及其上打印的一次性內容,皆使得「重複使用」行之不易。然有趣的是,另一頭的周邊商品開發,同樣仰仗大量設計心力的投入——兩者何嘗不能相互成就?「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正從各展場功成身退的「廢料」中取材,在保留紀念性的前提下二創各樣日常小物,把展中孕育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也提供觀者彷彿能帶走看展旅程一小部分的別致感受。

展覽結束後,堪用廢料如何走入日常?

常設型展覽以外,暫時性材料的汰換確實無可避免。但正因它們的展陳週期通常並不太長,退役時基本上還很新、仍富實用價值,直接丟棄自是不甚環保也相當可惜的。因此,臺北市立美術館自2024年起以「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回應當代永續發展思潮,秉持「Not Just Today, Upcycle for All(循環再造,永續共好)」理念,攜手臺灣設計師和在地製造商,將創意針劑注入展場廢料,活化並續存感官記憶於日常物件之中,創造藝術滋養生活的不同途徑。

「再生設計」與「再造實踐」讓公共記憶持續發光

▍首波循環商品:場館用&供購買的隨行包

首波循環商品回收展覽宣傳帆布及路燈旗布,重新設計為場館寄物專用的「循環觀眾包」與上市販售的「循環隨行包」。繼2024年底發布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限定款後,又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Thomas Demand: The Stutter of History)》陸續推出升級版;接下來將開賣的最新款式則為展期邁入倒數階段的2025熱門大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限定款。每檔展覽均限量50個,旨在為場內卸除的一寸寸廢棄材料賦予嶄新生命,既體現「可持續」設計精神,亦讓觀眾同步將環保意識帶出場館,換個形式常伴左右。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環隨行包。(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循環隨行包(已絕版)。(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第二波循環商品:退役軟木系列花器、徽章及坐墊

今年,館方延續計畫宗旨開創第二波循環商品,聚焦2024年《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覽退役下來的軟木板。該展覽牆面由多面碳化煙燻的軟木包覆,自帶強烈視覺感且具隔熱吸音效果,展覽結束後已挪至包括地下樓《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影院展牆等其他現場重複利用。然而,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難以承受長期使用的性質限制,北美館進一步探究如何透過升級再製延長它們的生命週期。最終與同樣著眼永續設計的台灣文具品牌「物外YSTUDIO」及在地永續循環PU製造商合作,歷經近一年的材料分析、再製測試後,回收部分軟木並轉化其原始狀態,將之與環保開放式分子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棉材料融合打碎,成功形塑層次豐富的紋理與溫潤自然的色澤,祭出一系列美感與功能性皆備的文創商品。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場卸下許多經碳化煙燻的軟木板。(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顧慮此材料易碎、易髒等特性,北美館與物外YSTUDIO攜手透過升級再製方式延長其生命週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打造微型衛星,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

細究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設計概念,3款商品以未來視角想像宇宙運行,打造循環不息的「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讓所謂的廢料如星辰般綻現永續創造的無限可能。首先,軟木花器和軟木徽章兩品項,其碳化軟木外圈本身質地透氣並含天然氣味,另再摻入多彩且有彈性的回收泡棉,能有效吸附精油並緩緩釋放香氛;無論是適合置於起居、辦公空間的管狀花器,抑或可與服裝包款輕鬆搭配出門的圓形徽章,療癒力量即在咫尺之內應運而生。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TFAM REUSE退役軟木系列花器與徽章,結合「微型衛星(Little Satellite)」設計概念,寓意讓廢料重返循環軌跡。(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巡藝ART to go線上商店)

除軟木主體外,兩款商品亦分別結合環保鋁合金與不銹鋼,彰顯軟硬材質間的反差感;同時選用FSC認證紙材與環保PP袋作成外包裝,兼顧運輸保護與環境友善,用設計向循環致敬。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花器搭配管狀結構,可自由放入各種花材或擴香棒。(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且其所有材質組成皆可拆解、回收再利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軟木徽章兼具個人配飾與隨身香氛功能,為日常造型增添趣味性和療癒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最後一款專門提供北美館公眾/公務使用的軟木坐墊,則讓退役材料回流館內、重返日常場景,繼續服務未來更多訪客——恰似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每一種材料也都找到了屬於自己不滅的循環軌跡。

>> 臺北市立美術館獨創限量循環商品即日起於館內藝術商店「巡藝ART to go」展示,有興趣者可前往現場挑選,或點此線上購買。

延伸閱讀

RECOMMEND

《BRUTUS》推出新型態地圖程式媒體《mapzine》:專訪總編輯田島朗,數位時代下媒體還能如何進化?

《BRUTUS》推出新型態地圖程式媒體《mapzine》:專訪總編輯田島朗,數位時代下媒體還能如何進化?

翻閱雜誌,你也是忍不住將一間間吸引人的店家、餐廳筆記下來,抑或是直接存進手機地圖裡的規劃型「J人」嗎?日本雜誌《BRUTUS》推出新型態地圖程式媒體《mapzine》,對總編輯田島朗而言,這不僅是打造一個地圖搜尋平台,更是思考媒體在數位時代下還能如何進化的解答之一。

20255月底,iOS應用程式mapzine正式上架。它的來頭不小,由日本雜誌《BRUTUS》攜手新銳品牌設計團隊「one」旗下子公司「whitemap」共同推出。啟動App,會先看見由「whitemap」開發的簡潔地圖頁面。點開一個個座標,則可以直接連結到刊登在《BRUTUS》上對應的文章,深入閱讀編輯團隊的造訪心得,或是一間間店家的故事。

《mapzine》使用介面。(圖片提供:BRUTUS)
《mapzine》使用介面。(圖片提供:BRUTUS)

由於所有座標皆取自於《BRUTUS》的採訪文章,因此不限於日本,包含過刊的首爾與曼谷特輯,全球各地的景點都在《mapzine》的守備範圍之內。而除了地圖外,也可以點選一本本雜誌封面,直接一網打盡整本雜誌介紹的所有店家。此外,各個景點可見如「#讓人想拜訪的博物館」、「#完美的早餐時光」、「#東京懷舊建築」等編輯部所加上的標籤連結,可一次查看相同類型的地點清單。《BRUTUS》紙本雜誌上的排版和文字設計,均巧妙地轉換到App此一全新載體之上。

《BRUTUS》曼谷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曼谷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持續思考,重新編輯與活用雜誌內容

mapzine》為何會誕生?《BRUTUS》總編輯田島朗提到,20歲出頭時作為讀者的他和你我並無不同,會把在雜誌上看到的店家情報以「GNBRUTUSBAR23S」(位於銀座、店名BRUTUSBAR、深夜23點關店、週日營業)的方式一一存進摺疊式手機。當他切換立場成為雜誌編輯時,也曾在雜誌《Hanako》的網站中開發過「用心情搜尋」的機能,試圖以「補充蔬果」、「在陽台座位進行光合作用」、「暢飲葡萄酒」等標籤方式,重新分類刊載的所有採訪文章。該如何將雜誌既有的內容以不同手法重新編輯、整合,一直是他心中的命題之一。

《BRUTUS》總編輯田島朗。(攝影:Tadashi Okouchi)
《BRUTUS》總編輯田島朗。(攝影:Tadashi Okouchi)

他也提及,紙本雜誌受到篇幅設限,刊登在雜誌上的每一間店家不論版面大小,都必須投入同等的時間約訪、採訪、校稿,非常耗費心力。但當數位媒體時代來臨,那些只在紙本上曇花一現的文章有了重生的機會。在2018年陸續推出網頁版、官方App與各大社群媒體之外,《BRUTUS》亦在20229月推出會員訂閱制的「WITHBRUTUS」,可看出其積極活用數位平台的野心。「我們以各種不同手法重新編輯、生產出對讀者來說煥然一新、又有幫助的內容。而其中之一的解答,正是《mapzine》。」

2024年初,《BRUTUS》迎來創刊第1,000期,團隊開了一輛載著從1980年起、第1∼1,000期雜誌的「移動圖書館」,四處與讀者分享這個紀念時刻。(圖片提供:BRUTUS)
2024年初,《BRUTUS》迎來創刊第1,000期,團隊開了一輛載著從1980年起、第1∼1,000期雜誌的「移動圖書館」,四處與讀者分享這個紀念時刻。(圖片提供:BRUTUS)

回首前後花費2 年構思、規劃的《mapzine》,田島朗坦承,並非一開始就確立了現今的型態。起初的《mapzine》其實預計邀請知名人士選定店家、景點,透過每個人的不同視角與偏好,呈現出各式地圖樣貌。然而在籌備過程中團隊發現到,「與其讓其他人挑選,或許由『BRUTUS』這個人設來進行篩選、推薦,就具備充足的說服力?」也才切換為現今的型態,並得以更有效地活用了累積至今的採訪內容。

《BRUTUS》介紹的店家經常令讀者嚮往,圖為中華料理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介紹的店家經常令讀者嚮往,圖為中華料理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堅持由「人」來完成企劃與內容

目前收錄於《mapzine》上的地點,來自26本雜誌的過刊,以及網路版中受到讀者歡迎的連載欄目「美食家 溫故知新」。田島朗說,《BRUTUS》最新一期雜誌中可以定位座標的地點, 約莫在2 週內便會上傳至《mapzine》之中。而過刊的內容,也正依需求度的高低陸續上架。他也提到,除了雜誌刊登的文章外,接下來也預計推出《mapzine》的原創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把那些雖然不一定能成為雜誌特輯,但我們還是想收錄的內容,像是針對更小範圍地區的介紹,或是季節限定的話題,與網站版文章連動發布在《mapzine》上。」

《BRUTUS》創刊1,000期紀念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創刊1,000期紀念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內容的選定、重新編輯、App定期更新等乍看龐大而繁雜的作業,來自《BRUTUS》內部靈活彈性的組織方式。田島朗說明,和《BRUTUS》其他的企劃相同,《mapzine》主要由一位編輯擔綱總指揮,並與田島朗共同負責內容的開發。但在推進過程中,會視狀況邀請其他編輯一同加入討論。「App編輯的工作,和雜誌一樣依然是人工處理。我們認為,企劃與內容的掌舵只能由人為來完成——或者說,我們堅持必須由人來執行。只有在資料輸入等其他部分,才會搭配數位科技。」

田島朗認為,紙本雜誌受限於篇幅,許多內容未能在雜誌上大篇幅介紹,但編輯付出的心力不會因此降低,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活化這些內容。(圖片提供:BRUTUS)
田島朗認為,紙本雜誌受限於篇幅,許多內容未能在雜誌上大篇幅介紹,但編輯付出的心力不會因此降低,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思考如何活化這些內容。(圖片提供:BRUTUS)

重視操作地圖時的「觸感」

除了《BRUTUS》外,《mapzine》的誕生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是由設計師岩原一平所率領的品牌設計團隊「one」。田島朗說:「在某個機緣下,岩原一平代表向我們介紹結合地圖與產製內容的新系統『whitemap』。當下我立刻認為:若是能將whitemap與《BRUTUS》的內容結合,想必可以催生出前所未見的媒體型態。」他也提及,岩原一平專攻設計與宇宙工學,也曾在廣告代理商「電通」工作過,具備豐富的經驗,以及對不同角色立場的高度理解。

《mapzine》相當重視介面操作的觸感。(圖片提供:BRUTUS)
《mapzine》相當重視介面操作的觸感。(圖片提供:BRUTUS)

兩方的協作,初期由田島朗和「whitemap」進行溝通,實際上線後,則由主掌的編輯負責聯繫,和開發方討論如何修正App介面、在哪個時間點上傳新的應用程式版本。問及在UI/UX設計上是否有特別注重的細節,田島朗答道:「我們非常重視的是使用者在操作地圖時的『觸感』,像是在移動畫面時,地點能即時顯示出來的那種流暢感。」他強調,重要的是不把工作完全交給外部團隊,而是由內部編輯主導整體內容的規劃。他也提到,這不僅限於《mapzine》,「無論是影片製作還是創意企劃相關的業務,都是由編輯擔任主導角色。最終,這也有助於提升編輯本身的專業能力。」

《BRUTUS》首爾特輯製作幕後。(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首爾特輯製作幕後。(圖片提供:BRUTUS)

成為與使用者共同成長的「媒體」

田島朗強調,《mapzine》的初衷並不是打造一個搜尋系統,而是思考:作為一個媒體,在數位時代中還能有什麼樣的進化可能?因此如何讓App具備一個「媒體」該有的行為模式,也是他們面臨的課題。「我們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列出數萬個地點,而是定期釋出部分的雜誌內容,逐步標記到地圖上,讓使用者一同參與App的成長。我們要實現的,是一種與傳統搜尋平台截然不同的逆向思維,但這要怎麼以App的型態呈現?該如何讓開發團隊理解這個理念並一同實踐?是個很大的挑戰。」

《BRUTUS》至今發行過許多以「城市」為主題的企劃。(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至今發行過許多以「城市」為主題的企劃。(圖片提供:BRUTUS)

出於此一理念,《mapzine》並不打算在App內置入常見的橫幅廣告,或是向店家收取介紹費,避免失去使用者的信任。此外,和其他地圖App不同的是,《mapzine》內並無提供使用者編輯、撰寫評論的功能,而是以《BRUTUS》編輯部的品味眼光來確保App的主體性。田島朗進一步說明:「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來做一本雜誌,或許能做出正確的資訊,但那並不是有趣的資訊。對我們來說,比起『正確性』,更重要的是『趣味性』。」

《BRUTUS》海生館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海生館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此外,作為《BRUTUS》品牌邁向全球化的布局之一,《mapzine》預計於今年秋天推出英文版。田島朗認為,日本儼然已成為觀光大國,但目前提供給訪日觀光客的景點資訊,還遠遠稱不上完善。除了雜誌、網路媒體之外,若能以更直觀、便利的方式提供完善的情報,遊客也能夠更加享受旅日時光。他更透露《BRUTUS》預計於918日推出首本英文版雜誌,將東京特輯重新包裝,在全球各地上市。

《BRUTUS》東京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東京特輯。(圖片提供:BRUTUS)

田島朗在2022年上任總編輯之際,重新賦予了《BRUTUS》新的核心價值:「NEW PERSPECTIVE FOR ALL」。他強調,「NEW PERSPECTIVE」不只是編輯在選題時所展現的獨到觀點,更包含了不斷探求媒體未來進化的態度。「當雜誌媒體越來越分眾化,我們反而希望《BRUTUS》成為那個無法被一句話定義,卻能陪伴人們人生中各個場景的獨一無二存在。這樣的媒體放眼全球極為少見,我們也以此感到自豪。」

2025年4月,《BRUTUS》推出韓國特輯,也於首爾舉辦實體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2025年4月,《BRUTUS》推出韓國特輯,也於首爾舉辦實體活動。(圖片提供:BRUTUS)

聚焦3個關鍵數字!

350日圓
和一般免費的地圖App不同,《mapzine》採月費訂閱制。金額乍看並不昂貴,但該如何吸引消費者長久地持續訂購,成為課題之一。

1
mapzine》是《BRUTUS》與whitemap初試啼聲的合作。田島朗提及,若是反應良好,Magazine House旗下的其他雜誌未來也有可能推出相同服務。

23
儘管推出新型態媒體《mapzine》,田島朗表示,每年出版23期、持續45年的《BRUTUS》紙本雜誌仍會繼續,這也是維繫品牌存在感與信任的方式。

田島朗認為,持續推出《BRUTUS》紙本雜誌仍為品牌使命,「或許可以這樣比喻,就像Hermès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仍持續製作馬具。」(圖片提供:BRUTUS)
田島朗認為,持續推出《BRUTUS》紙本雜誌仍為品牌使命,「或許可以這樣比喻,就像Hermès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仍持續製作馬具。」(圖片提供:BRUTUS)

探討3個創意策略!

從點到面的廣告收益思維
mapzine》捨棄常見的置入性廣告,比起單次性合作,更偏好和地方政府等單位攜手,促成整體內容協作。未來也預計提供只開放給特定客戶使用的專屬地圖。

不開放協作,但創造社群
mapzine》並不依賴使用者的評分與評價建構地圖,但未來預計推出專屬於使用者的社群,讓使用者也能夠參與其中。 

個性與功能兼具的店家探索
地圖中所有景點都附上了編輯部加註的「#標籤」,增強《mapzine》的獨特個性。還有「現在營業中」、「只搜尋餐廳」等篩選功能,十分貼近使用者需求。

《BRUTUS》首爾實體活動一景。(圖片提供:BRUTUS)
《BRUTUS》首爾實體活動一景。(圖片提供:BRUTUS)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攝影|Tadashi Okouchi 圖片提供|BRUTUS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9月號《開一家甜點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