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威、鄧惠文談居家上班!當家成為一座孤島

居家辦公1

最近許多人開始「在家上班」(Working from Home);然而,好不容易脫離辦公室,卻迎來一連串迷茫、焦慮、與孤獨,負面情緒何以憑空冒出?心理專家鄧惠文和王浩威為你剖析。

居家辦公4
photo from unsplash@Windows

心裡的茶水間 鄧惠文 

近來,有許多人會前來諮詢:當我離開辦公室、改為在家工作後,是否會因為失去實體空間給予的支持而產生孤獨感?

不可否認地,若是性格比較外傾的人,的確會因為失去人際網絡而感到痛苦,因為他們在意人際間的同屬感,需要時刻跟人保持聯繫;然而,也不能忽略那些「沒出聲」的人,事實上,他們因為少了待在辦公室被觀看的壓力,在家工作的每一天都很自在、舒服。因此,討論在家工作衍生的各種情緒波瀾時,必須考量不同個性、職業別的差異,才能為現況提供更全面的反芻思考。

作為心理工作者,在家工作已有一段時間,因此很習慣模擬以前上班所需的活動量,例如每天安排固定時間外出運動、或前往賣場與人交流,建立「對外模式」。若無此習慣,便容易失去精神上的正常張力。其實,上班的「壓力」也是一種張力,生活需要鬆緊調節,才能維持張力。

居家辦公

從私領域過境到辦公室,本身即顯現一種延伸、對照、和差異。為了去上班,你必須打理自己的外在呈現,例如梳洗、換衣等;通勤過程中也會與他人接觸,調控成「面對外界」的模式。這樣的切換動作,在人的心理意義上,具有提振精神的效用,所謂「打理門面與人應對」、「把自己的氣提起來」,都屬於精神活動裡面的一環。而若少了外界規範、只停留在居家休閒模式,精神活動就少了節奏,容易落入鬆散與疲憊的漩渦。

在家工作時,要遵守明確時程表。舉例而言,當孩子有一段時間無法上學,家長仍會讓孩子維持作息,包含起床、吃點心、體能活動時間等都會分配得宜;但輪到大人自己的時候,執行力卻砍半。因此我建議同事之間應互相提醒,例如早上在Line群組發一張自拍、或貼圖等check in作法,延續之前「九點打卡後互相看到彼此」的心理滿足;看似小動作,其實能有效提振在家工作的士氣,同時孕育工作節奏。

另外,心裡要有茶水間的概念。即使見不到面,依舊可以交換公事以外的訊息,例如「我現在想先去退冰,等一下中午要烤雞腿」等私人生活的分享。在辦公室,我們與同事擦身而過時的表情交換、或是在茶水間閒聊一兩句,是這些實體互動讓個人從他人反應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遠距工作時,若無法有效模擬實體空間的互動感,久而久之會產生一股「去現實感」(derealization),使人陷入不安、焦慮、孤單。

居家辦公8
photo from unsplash@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實體職場空間也具有無形的角色暗示,以百貨銷售人員為例,他們的計算機上習慣貼銅板,提醒自己要時刻為了業績打拼;即便分流上班、顧客和同事都變少,每每進入櫃位,依舊能自在地調控回原來的工作狀態;而今若調為內勤,他們將無法保有原先工作的成就與滿足感,因為空間的轉換,也意味著職場角色的更動,如果無法覺察隨之而來、心境上的變化,便很容易莫明地心情低落。面對模擬不來的事情,也可以另尋對象彌補失落的缺口。我觀察到,現在很多職場以外的群組都變得很熱鬧,好比住家的社區群組,因為大家需要在這裡獲得更多人際互動,而不像以前,人際的影響力早在職場就已獲得滿足,鄰里關係相對薄弱。

整體而言,職場生活滾輪製造出的「速度感」,因瘟疫肆虐而被迫按下暫停鍵。當一切慢下來,人們更容易被「脆弱」所呼喚,此時,內心深層的挫折、焦慮、自卑感接踵而來,衍生「為什麼我不能扭轉這些事」的無能感,尤其現在再也不能利用上班來逃避內在負面思緒的追捕了。另一方面,許多人慣於將人際互動的滿足感寄託在工作上, 而今抽離群體後,能量無從釋放, 自然會把焦點放回自身,而後陷入團團迷惘。

無庸置疑,現在是和自己對話的必要時機,隱身在孤獨感底下的座座冰山,需要好好清理,「今天先挖一塊冰,融一下就好,看融出什麼。」但也必須適度維持與他人的實體互動, 並持續按表操課,否則只向內探尋的話,容易掉進思緒的黑洞,沒有垂下的繩子,就爬不回來。

居家辦公7
photo from unsplash@Mikey Harris

疫情考驗職場文明的進化,使人重新檢視工作效能,也讓我們重新思索人際關係。人際互動中的各種幽微的心理效應,會根據個人的人生哲學而有不同排序。因此,溝通很重要,疫情當前,心連心更勝手牽手。

王浩威 獨處與共同生活的習題

探究在「實體空間」辦公的好處,「離開」和「進入」是關鍵詞。從踏出家門、通勤、到進公司,我們其實經歷了一場重要的「過渡」儀式,這是遠端工作者所沒有的。辦公室裡有明確的時間結構,上班的8小時、加上剩下的16小時,一天的節奏便確立了;一如許多自由業者,他們維持自我紀律、增加工作效率的方式,也是離開家裡、走進咖啡廳,創造一種「離開」後「進入」工作模式的感受。缺乏「過渡」的感覺,會令人徬徨無助,好似我們永遠無法下班。除非你的工作本身就是你熱愛的事,否則一般而言,多數人的工作都與謀生有關,因此更需要切開「工作」與「生活」,而最簡單的實踐方式就是:空間的切換。

居家辦公10
photo from unsplash@vadim kaipov

「儀式感」落實後,進到辦公室還有哪些好處?在實體空間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較為真誠,無論是眼神、身體的接觸,或是不經意的關心語句,全都是網路無法比擬的珍貴互動。網路科技能做到的,仍以業務交辦等功能取向為主, 若要和同事維繫情感,實體空間的互動才能真正加分。「小孩上國中需要補習嗎?」、「我男朋友好像劈腿,應該怎麼辦?」面對生活層面的疑難雜症,有實體辦公室的話,都可能被安撫、問題都可能被解決。 

尤其,現在許多公司都會將辦公室「家庭化」,設置員工互動區,方便業務以外的情感交流,茶水間正是常見的實踐方法。知名企業Google、Facebook更將茶水間無限擴張,讓員工獲得足夠的人際互動空間。提及辦公環境的休閒性質,台灣有許多科技公司都會規畫游泳池,但使用率卻非常低,因為對員工來說,泳池和辦公室是兩個空間,而一旦牽涉空間的過渡,員工容易產生「我離開辦公室就代表不認真工作」的罪惡感,進而對休閒設施望而止步;反觀茶水間,它是辦公室的一部分,員工接受度自然高出很多。再次印證,「儀式感」在生活中十分關鍵,其中的拿捏極其重要。

居家辦公6
photo from unsplash@Jonathan Kemper

因為疫情的關係,改為在家工作後,同事間的互動便需要仰賴網路科技。然而,人們使用網路時,容易將自己的內在過度外展,情緒表達變得誇大而不真實。心理治療的角度亦同,醫師與新個案初接觸時,總還是希望能「面對面」交流,實行幾次後才會轉為網路問診。共處的時候,情感無法掩飾,但發揮在職場上,便能培養同事之間的信任感。舉例而言,面對主管交付的任務,組內在漫漫的執行過程中,因為看盡彼此累垮的模樣,並肩打拼的「同志感」自然而然產生了;而如果員工都是遠端工作,便不會有這種實體性、共患難的情誼了。

人們在空間上的群聚,帶來安心與相互信賴感,不得不遠端工作時,建議應創立「工作之外」的線上群組,供平常互通有無,例如:哪家外賣好吃等等,以補足距離帶來的疏離感。不論疫情,對於遠端工作公司的管理者,我也會建議定期舉辦實體活動,讓員工彼此交流、貫徹「Team Building」,創造團隊氛圍。


居家辦公9
photo from unsplash@Charles Deluvio

換個角度說,當抽離職場的共同生活以後,很多人會感到不知所措,茫然與孤獨感襲來,原因就在於成長過程中缺乏「獨處」機會。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顯示人格成熟與否的關鍵。然而,台灣人的文化脈絡裡,始終不鼓勵獨處,文化的群體性,壓抑了個體的活動,我們被教育要不斷與他人交流、建立人脈,卻忽略獨處的重要性。正因我們的社會結構不讓人獨立,而把大家「嬰兒化」,這股在家工作潮才會引起如此大的情緒漣漪,也的確有海外客戶因居家隔離的恐慌感前來諮詢,而原因只有一個:不懂得如何獨處。

人類是群性動物,我們常常處在不自覺地「找事、找人、找熱鬧」的狀態,將「共同生活」視為理所當然,所以一旦出現變化便會不知所措。而在家工作,除了與他人「太疏離」導致的孤單感,也不能小看和家人「太親密」而延伸的負面情緒;如同許多人稱工作為「合法的外遇」,當少了緩衝,親密關係容易陷入緊張。此時,若沒有獨處能力,便會開始徬徨、焦慮、甚至憂鬱,滾雪球效應之下,工作與生活都會出狀況。

居家辦公5
photo from unsplash@Garett Mizunaka

對於獨處,應該把它想像成一種修行,而非任由哀怨之情淹沒自我。事實上,獨處的過程是對於自身當下狀態的反省,當懂得觀照自己內在的所思所想、並覺察其中的重要性,那麼每一次的獨處都將變得充實且自在。或許現在大家會感到不好受,但長遠來看,這一波在家工作潮對人類文明將有良性衝擊,我們終於有機會停下腳步、進行集體反思,不只藉此向內探尋更深層的自我,也重新審視人際關係,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重新統整一遍。 

▶點此看更多防疫生活提案

鄧惠文

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Jungian analyst)、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綠黨黨員。專長為個人/伴侶心理治療,也開設心理成長課程,著有《有你,更能做自己》等書。

王浩威

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精神醫療工作之外,也是全方位作家,寫作結合醫學專業和人文關懷,著有《獻給雨季的歌》、《晚熟世代》等書。

採訪整理|曾智怡 

圖片提供|鄧惠文、王浩威、Unsplash

欲知更多居家生活樣貌與公共場域的意義,請見La Vie 2020/5月號《共同生活的可能

延伸閱讀

RECOMMEND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以簡約雋永設計著名的丹麥家居品牌TEKLA,從現代建築與抽象藝術中汲取靈感,並持續跨領域與潮流品牌激盪創意火花,其塑造出的質感生活風格,是極簡迷必須認識的日常好物。

設計靈感來自現代建築

來自哥本哈根的家居品牌TEKLA成立於2017年,以高品質的紡織技術、耐用舒適的布料,提供簡約而氣息寧靜的生活用品。TEKLA的設計深受現代幾何建築影響,包含功能主義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極簡主義大師約翰·波森(John Pawson)、現代雕塑的顛覆者唐納·賈德(Donald Judd),以及表現主義抽象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等人的作品,塑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TEKLA的家居用品設計深受現代幾何建築影響。(圖片提供:ART HAUS)

素面、條紋圖樣是TEKLA的標誌性特色,其設計既簡潔又永恆,既高雅又實用。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素面、條紋圖樣是TEKLA的標誌性特色。(圖片提供:ART HAUS)

「最酷的家居品牌」

雖留著純正的北歐極簡血統,TEKLA也曾與許多潮流品牌跨界合作,像是JJJJoundJACQUEMUSStüssyBirkenstock,不僅創造話題與聲量,也為品牌定位注入不一樣的時尚感。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TEKLA x JJJJound。(圖片來源:TEKLA)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TEKLA x JACQUEMUS。(圖片來源:TEKLA)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TEKLA x Stüssy。(圖片來源:TEKLA)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TEKLA x Birkenstock。(圖片來源:TEKLA)

ART HAUS獨家選入實體空間

本月,複合式精品品牌ART HAUS獨家選入TEKLA,並在台北信義三越旗艦店規劃出特別空間,展售最齊全的TEKLA商品系列。除了大受歡迎的睡衣系列外,還首次引進沙灘毛巾、沙灘包以及毛巾系列,其簡約淡雅的風格,為居家生活增添質感氛圍。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ART HAUS獨家選入TEKLA,除了大受歡迎的睡衣系列外,還首次引進沙灘毛巾、沙灘包以及毛巾系列。(圖片提供:ART HAUS)

TEKLA推薦商品系列

TEKLA以床上用品聞名,近期也推出毛巾、睡衣和廚房亞麻布等,適用於整個家中,讓居住更舒適而自在。

▸ 沙灘毛巾&沙灘包

條紋圖案的沙灘毛巾,令人想起夏日蔚藍天空下的愜意海灘,材質上完美平衡吸水性和柔軟度,輕鬆保持乾燥,厚實的織法與高品質棉布舒適親膚;沙灘包則採用100%有機棉帆布製成,內部設有大拉鍊口袋,空間足夠裝下在海邊需要的一切!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沙灘巾:Isle Blue Stripes、Navy Stripes。(圖片提供:ART HAUS)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沙灘包:Port、Isle Blue。(圖片提供:ART HAUS)

▸ 毛巾系列

同樣有著優質吸水性和柔軟度的毛巾,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ART HAUS選入洗臉巾(30x30cm)、擦手巾(50x80cm)、浴巾(70x140cm)三個尺寸,滿足不同應用需求,款式則有低調素面款及經典條紋款。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毛巾系列:Shaded Pink Stripes、Black Stripes。(圖片提供:ART HAUS)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毛巾系列:Clear Blue Stripes、Kodiak Brown。(圖片提供:ART HAUS)

▸ 睡衣系列

以超輕薄100%有機棉製成的睡衣,在材質上親膚透氣,眾多配色款式的長、短袖與長、短褲還可以互相搭配著用,提供居家生活中最舒適又時髦的保護。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長袖長褲睡衣:Hopper Stripes、Coffee。(圖片提供:ART HAUS)
「TEKLA」從現代建築汲取靈感的家居品牌:源自丹麥的質感設計,極簡日常必備毛巾、睡衣系列
短袖短褲睡衣:True Navy、Needle Stripes。(圖片提供:ART HAUS)

ART HAUS新光三越A4旗艦店

店家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9號2樓
營業時間|11:00–21:3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巴黎奧運馬術障礙賽另類焦點!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跨越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本屆2024巴黎奧運中,雖沒有台灣選手出賽馬術項目,不過各國好手與馬匹的合作無間、具備悠久馬術歷史的凡爾賽宮為背景,乃至於別出心裁的賽場設計,都令比賽值得一看!主辦方法國致力將美學融入運動中,不僅為觀眾帶來精彩絕倫的比賽,更是一場文化盛宴。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本屆奧運馬術項目以歷史悠久的凡爾賽宮為背景,賽場設計更是別出心裁。(圖片來源:FEI)

馬術障礙賽的視覺亮點

在馬術障礙賽中,選手必須騎著馬,根據比賽規定的路線跳躍十多個障礙物。碰倒障礙物、花費時間過長、跨欄順序錯誤等,都會導致扣分,所以選手和馬匹的技術、默契、靈活性和協調性,都是取得高分的重要關鍵。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在馬術障礙賽中,選手必須騎著馬,根據比賽規定的路線跳躍十多個障礙物。(圖片來源:FEI)

馬術賽場上的障礙物包含水池、模擬石牆、橫槓桿等多種形式,仔細看每屆奧運的賽場,都盡顯主辦國的心思。像是2012倫敦奧運以大笨鐘等名勝景點為障礙物造型、2020東京奧運融合日本傳統文化元素如藝伎、相撲、達摩等,當時甚至傳出有馬匹因為「障礙物的設計太逼真嚇人」,感到恐懼而不敢跳躍。

數百年前至今日,重現巴黎城市風景

2024巴黎奧運當然也不例外,從不同面向切入法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各種意象化為賽場上的一道道關卡。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安東尼‧聖修伯里的《小王子》成為障礙物設計靈感之一。(圖片來源:The Chronicle)

首先,本屆奧運吉祥物「弗里吉」當然不能缺席,搭配法國三色旗意象和「2024」字樣,是馬術障礙賽選手所遇到的第一個跳欄;而主視覺、Logo等元素也出現在多個障礙物中。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吉祥物「弗里吉」搭配法國三色旗意象和「2024」字樣。(圖片來源:Paris 2024)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本屆奧運的Logo也融入設計之中。(圖片來源:FEI)

不免俗地,賽場上也出現了許多巴黎著名地標,凱旋門艾菲爾鐵塔聖母院、連接巴黎15與16區的比爾阿克姆橋、1900年為世界博覽會而建的亞歷山大三世橋等。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凱旋門。(圖片來源:FEI)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艾菲爾鐵塔。(圖片來源:FEI)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巴黎聖母院。(圖片來源:FEI)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古蹟外,賽場上也收錄了當代巴黎街頭風景。深綠色鑄鐵柱搭配遮雨篷,是城市裡最常見的廣告柱,上頭貼滿電影、表演、各式活動的宣傳海報;路口建築外牆的路牌,矩形深藍色琺瑯上印著白色路名,標示著以歷史人物、事件命名的道路,也是巴黎經典的形象之一。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古蹟外,賽場上也收錄了當代巴黎街頭風景。(圖片來源:The Chronicle)

想到法國,就會想到這些事物

接著可以看到一系列法國引以為傲的產業與文化:以高級訂製服為主題的跨欄,代表著巴黎作為世界時尚與精緻工藝之都的終極展現;底片、場記板等裝飾,紀念電影先驅盧米埃兄弟的貢獻及當今法國電影之於國際的重要性。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以高級訂製服為主題的跨欄。(圖片來源:Paris 2024)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紀念盧米埃兄弟的主題障礙物。(圖片來源:Paris 2024)

幾個巨大的香水瓶,帶觀眾回顧法國歷史悠久的奢侈香水玻璃藝術;成堆的橡木桶,則訴說了法國各地的不同工法、不同風土,造就出廣受推崇的獨特葡萄酒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巨大香水瓶帶觀眾回顧法國奢侈香水產業。(圖片來源:Paris 2024)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成堆的橡木桶代表世界聞名的法國葡萄酒。(圖片來源:The Chronicle)

法國人優雅的生活風格,也呈現在這次的馬術賽場上。起源於17、18世紀的法式花園,受到文藝復興和古典藝術的影響,有著嚴謹的對稱性、複雜的幾何設計,從視覺的軸線、每個角落的雕像與裝飾品,都象徵著當時審美品味對於形式和秩序的追求。奧運馬術比賽所在的凡爾賽花園,便是該風格的典範之一。

最優雅的馬術障礙賽:巴黎奧運以凡爾賽宮為背景、跳過聖母院和凱旋門,時尚與工藝也躍然場上
法式花園受到文藝復興和古典藝術的影響,有著嚴謹的對稱性、複雜的幾何設計。(圖片來源:Paris 2024)

資料來源|Paris 2024、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