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人權藝術季!以藝術發掘更多綠島的多元樣貌

綠島人權藝術季

旅遊令人遠離日常的生活模式,卻也得到親炙他方生活的機會,特別是透過藝術的轉化與引導,我們能別具隻眼,看見更深刻的風景。今年的綠島人權藝術季,正是透過藝術的媒介,令人們能體驗到在觀光與監禁之外,更多元的綠島,一窺島嶼的本來面目。

綠島人權藝術季邁入第三年,今年以「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為題,匯集22件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表述「監禁」與「離散」兩大主題,在宏大沉重的題旨下,年輕藝術家自有舉重若輕的回應方式,自然地展現綠島特殊的人文與自然紋理。


黃奕捷與廖烜榛共同創作出《向赭石講講你的事》,名為屋,看起來卻是一座未完成的,以屋為造型的裝置。兩人參考大量文獻紀錄、口述歷史、建築田野調查等資料,仿效70年前,被送往綠島的政治受難者以咾咕石、茅草等天然材料所搭建的克難房,採取原件製作的方式,建造了一個空間。


小屋,蓋一棟房堆疊前人的歷史

作品為屋,但值得探索的還有成屋的歷程。1950年代的政治受難者得自行到海岸邊鑿打、搬運咾咕石作為材料,胼手胝足,卻是為著打造監禁自己的居所而勞碌,想來是辛勞又悲傷的過程。如今藝術家重新詮釋這段歷程,同樣歷經辛勞,但箇中滋味自是不同。


為了造屋,藝術家委請建築師與造屋團隊協助,造屋團隊來自台東,成員有懂得蓋石板屋的魯凱族人,以及擅長搭建茅草屋的卑南族與阿美族人。模擬克難房所打造的茅草屋頂與石頭牆壁,技法都來自成員們本已熟悉的家屋工法,但事件本身卻是新奇的。


一方面,擁有造屋技術,也有汽車輔助載運的團隊尚且對於搬運沉重的咾咕石略感吃力,更何況是當初的政治犯們,想像著前人的身體感就成了造屋過程中鮮明的況味;另一方面,如今在部落裡,現代房屋才是主流,搭建傳統家屋經常是為了傳承民族技藝,這一次卻是為了再現其他種族的文化記憶而做。


「克難屋不是原民的傳統,而是當時政治受難者與綠島人蓋房子的方式,然而現在綠島已經沒有人在蓋了。」黃奕捷表示,造屋團隊本身也感到好奇,原民蓋屋的技術能夠嘗試抽離自身的文化脈絡,成為一種建築方式,在別的文化上使用。


赭石02


「做建築空間,就是各種事物的聚集。」黃奕捷認為完成作品的過程就像作品本身,蘊含多種隱喻。考慮到現今法規,團隊不能採集石頭,而是得到處尋覓廢棄的咾咕石屋,向屋主們借來咾咕石。於是,團隊不能將這些石頭黏起來,而是必須以堆疊的方式來造屋。


「不斷地找尋合適的碎片與石塊,或者稍作鑿打,以合適的角度疊放、嵌合,每個位置都是不可取代。要做完第一步,才會知道第二步該怎麼做,沒有辦法控制。」準備得再多,每一步仍是充滿機遇與未知,過程可謂相當有機,無法以現代建築的概念,或藝術家過去完成計畫的模式來管理進度。


吳克威、蔡郁柔《聖地_火燒島旅遊指南》2


前往燕子洞,通往自由的廊帶

「這件作品很大程度是受到地景啟發。」廖烜榛指出,作品所處的環境也值得玩味。這件裝置位於綠島知名景點燕子洞內,從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外圍的海灘走向燕子洞,這段15分鐘的路程,沿途經過的地景貌似自然環境,卻帶有許多歷史鑿痕,例如岩石上寫著的愛國標語、政治受難者們鑿打岩石的痕跡等,行走其間有如穿梭在紀念碑中,最終來到燕子洞。


「大概只有在綠島,你才會看到人類歷史是如何與自然地景反覆地糾纏在一起。」黃奕捷說,這段戶外的海邊路程猶如在一座座紀念碑引導下,走向舞台。1950年代的政治受難者來到綠島,接受監管與思想改造,需自行打造監禁自我的場所,也需親自打造舞台,從事愛國戲劇表演。這座舞台就位於燕子洞內,如今藝術季期間,上面放置的正是藝術作品《向赭石講講你的事》。「雖然表演也是被迫的,但是表演讓他們感覺到了一點點的自由,這點很吸引我。」


明明風光明媚,卻存留沉重痕跡的廊帶,終點放置了似屋非屋的裝置,想要表達什麼?「這件裝置既是像是克難房,也像是舞台佈景。我們希望這座無人的劇場,能讓穿越廊帶的觀眾意識到前人的行跡,讓這段歷史在觀眾的想像中再一次上演。」廖烜榛說。


火燒島遊程,用故事帶你穿越老綠島人的往事

另一組藝術家吳克威與蔡郁柔則是創作了一套遊程「聖地:火燒島旅遊指南」,在遊程裡的每個地名後面,都是雜揉著綠島歷史、在地傳說、軼事的故事。


吳克威、蔡郁柔《聖地_火燒島旅遊指南》1


「一提到綠島,大家很直觀的想像,要不是陽光沙灘比基尼,就是白色恐怖,我們想要打破這兩種刻板印象。」蔡郁柔說,觀光與監禁是綠島鮮明的兩大意象,但是綠島人有自己的生活脈絡。她與吳克威耗時半年,經由田野調查的方式,採訪在地居民且實地踏查綠島每個角落;再以文學創作的方式,將考掘所得內容,轉化為承載著故事的遊程。


在藝術季期間,他們將新生訓導處的兩座守衛亭改造為「旅遊服務中心」,提供中寮、南寮、公館、溫泉等四個綠島現存村落的介紹小卡,讓遊客可以帶著小卡,沿著上面的路線及 QRcode 提供的故事,走讀綠島。


IMG_1293


「談綠島的轉型正義,往往會去談政治犯,但當時的綠島居民也捲進了白色恐怖裡,綠島人在這個脈絡裡應該要有位置。」吳克威說明,這份遊程不是不談白色恐怖,而是談綠島人與白色恐怖交織的歷史。這樣說,聽起來很抽象?沒關係,故事的元素很具體。


例如,在1951至1970年間,在綠島上的政治受難者們,他們服勞務的類型與範圍,如今聽來簡直超乎想像,不但必須到海邊鑿石,自行打造監禁自己的居所;也要上山砍柴、種田,甚至是由官兵帶著,到街上採買物資,因此當時他們與綠島人的生活有許多交集。


黃奕捷、廖烜榛《向赭石講講你的事》2


「一開始當地人覺得自己很衰,和重刑犯當鄰居,後來漸漸發現這些政治犯不像想像中惡行惡狀,甚至會教當地人種植、捕魚的技術,還能幫小朋友補習,提高綠島的升學率。」

不只是與囚犯之間的互助與交往,老綠島人命名地名的方式,也充滿了生活感。


撕去暗黑標籤,讓綠島展現自己的模樣

田調過程中,他們看過一份由李義財先生繪製的古地圖,記載綠島許多舊地名,「像是『跌死牛』,那是一個陡坡,有多陡?陡到把牛牽上去,牛還是會摔下來;還有像『挵破懶趴』,那也是陡坡,可想而知有人在那邊發生了……還蠻遺憾的事(眾人大笑)」透過這些軼事、地名,彷彿能窺見綠島人過去在島嶼上生活的樣子。如此興味盎然的綠島生活,與白色恐怖的歷史之間,不該是兩種斷裂的敘事,吳克威希望透過遊程的規劃,加上故事,讓眾人就算是要討論轉型正義,也可以更複雜、更多元地思考。


談到故事,白色恐怖歷史影響所及,令許多綠島景點流傳著似是而非的暗黑故事,來到島上的藝術家們當然聽過。「在google map上面,燕子洞旁邊還標註『昔日刑場』,很多人也這樣說,其實這根本沒有歷史根據,我提報了三次,想修正那些錯誤評論。」廖烜榛苦笑道。除了燕子洞被形容為槍決地,園區內的醫務所也被謠傳成洗屍地,然而事實卻是沒有政治犯在綠島遭受槍決,而是送回台灣本島審判、行刑。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主視覺|劉克韋


許多故事經不起查證與推敲,卻能夠流傳,往往是因為紮根於消費上。「一般來說,觀光是在地人當主人,外來者是客,可是如今綠島到處都是賣炸雞的,都是潛店和民宿,也就是說,觀光客已經改變了綠島。」吳克威形容他與蔡郁柔的創作像是一個逆向工程,既然觀光客引導了此地生成的模樣,那麼,改變觀光客理解此地的方式,也許能再回過頭,引導綠島展現更多真正屬於它自身的模樣。


文|賴韋廷 

攝影|汪正翔 

圖片提供|均勻製作、黃奕捷、廖烜榛、吳克威、蔡郁柔

屏東看海美術館「極度日常」開展!日本木雕藝術家以貓、狗為主題,展出78件療癒作品

屏東看海美術館「極度日常」開展!日本木雕藝術家以貓、狗為主題,展出78件療癒創作

位於屏東的看海美術館邀請日本動物雕刻藝術家橋本美緒(Mio Hashimoto)與花房櫻(Sakura Hanafusa)首度來台,共同展出「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並以貓、狗為主題,傳遞「溫暖的日常生活」的態度。本次展期從4月20日至7月28日止。

日本動物雕刻藝術家作品登台

日本療癒系動物木雕藝術家花房櫻特別喜愛貓咪,所創作的貓咪,可愛又俏皮,帶著一點擬人的手法,充滿趣味性。她說,貓咪沒有國界,每一個動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她正在嘗試藉由貓咪的力量,讓人們變得更加快樂,因此,她的作品彷彿有種魔性,總能把觀者帶進生活的獨特想像裡。

日本療癒系貓狗木雕登陸屏東看海美術館。(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日本療癒系貓狗木雕登陸屏東看海美術館。(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花房櫻創作的貓咪,可愛又俏皮,帶著一點擬人的手法,充滿趣味性。
花房櫻創作的貓咪,可愛又俏皮,帶著一點擬人的手法,充滿趣味性。(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花房櫻的作品,充滿了詩意和想像力。她以寫實的手法,詮釋出貓咪的靈動與自由。
花房櫻的作品充滿了詩意和想像力。她以寫實的手法,詮釋出貓咪的靈動與自由。(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而在美術大學就讀期間,就已完成近千件雕塑作品的藝術家橋本美緒,創作的猫、狗木雕皆以目前或曾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日本毛孩子為縮影,刻劃著他們的情感和生命,即使從樹木變成了動物,生命依然鮮活。她表示,曾經希望當獸醫的她,對動植物生命魅力深感著迷,最喜歡與動物共度時光,作品不僅僅是雕刻,是她對動物世界的愛,希望帶給觀眾感受與動物相處時的滿足和溫暖。在創作的過程中,她喜歡留下一些不完美,這樣更能體現作品的生命力和真實感。

橋本美緒的作品,細膩而溫暖。她以精湛的刀法,刻畫出貓狗的每一根毛髮,每一絲神情。
橋本美緒的作品,細膩而溫暖。她以精湛的刀法,刻畫出貓狗的每一根毛髮,每一絲神情。(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橋本美緒的作品不僅僅是雕刻,更是她對動物世界的愛與表達
橋本美緒的作品不僅僅是雕刻,更是她對動物世界的愛與表達。(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橋本美緒以細膩而溫暖的手法刻畫出貓狗的每一根毛髮,每一絲神情
在橋本美緒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貓狗的活潑可愛,也能感受到牠們與人類之間的深厚情感。(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以療癒貓、狗為主題

此次「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共展出30組78件作品,都是首度在台灣展出,展場空間策劃也以讓觀眾能夠身歷其境地感受著兩位藝術家家中的生活情景為主,有在家門口等待著主人黑貓、悠閒躺臥在沙發上的貓咪,還有在閣樓上盡情跳舞的貓咪派對,也有7隻貓組成的歌唱偶像團體,還有繼承家業販售貓咪給人類的第二代貓商,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家中暖日常。

此次「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共展出30組78件作品。
此次「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共展出30組78件作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的作品,都是首度在台灣展出。
「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的作品,都是首度在台灣展出。(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戶外展示了將藝術家花房櫻的原型木雕轉製而成的大型作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在戶外,則展示了將藝術家原型木雕轉製而成的大型作品,比如看海美術館屋頂上懶洋洋凝視天空的貓咪、面海廣場上高達14米的擁抱貓咪,以及迴廊下躲避炙熱太陽的黑色柴犬寶寶,相當療癒。

看海美術館屋頂上懶洋洋凝視天空的貓咪。
看海美術館屋頂上懶洋洋凝視天空的貓咪。(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迴廊下躲避炙熱太陽的黑色柴犬寶寶。
迴廊下躲避炙熱太陽的黑色柴犬寶寶。(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推出台灣限定周邊商品

本次展覽也有配合獨家販售藝術家日本官方扭蛋,特別的是,看海美術館內橋本美緒5件貓貓木雕,將會製作成全新5款扭蛋,並於6月下旬在日本新發售,看海美術館取得獨家首賣,搶先6月中旬全球首賣,有興趣者可關注「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官網資訊。另外,現場還有台灣限定的周邊商品,及特製貓咪燒NEKO CAKE。

兩位藝術家不只帶來溫暖人心的雕刻作品,還有許多日本原版與台灣限定藝術紀念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兩位藝術家不只帶來溫暖人心的雕刻作品,還有許多日本原版與台灣限定藝術紀念品。(圖片提供:原物創意)

Ultra Daily極度日常 屏東展

展覽地點:看海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4.04.20-07.28,10:00-18:00 (每週二休館)
更多展覽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原物創意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國際大展登場!集結雕塑大師羅丹作品,塞尚、莫內、雷諾瓦畫作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國際大展登場!集結雕塑大師羅丹作品,塞尚、莫內、雷諾瓦珍稀畫作

富邦美術館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將於今(2024)年5月4日至9月23日展開。本展由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策劃,該館藏品高達近15萬件,豐富收藏來自世界各地、跨時超過六千年。《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於2022年至2023年間曾在美國巡迴展出,富邦美術館為LACMA海外指定合作機構,亦是此展第一個海外巡迴展點。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精選典藏來台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展覽由美國西部最大的美術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下稱LACMA)策劃,為LACMA藏品首度大規模來台,展出該館典藏精選100件。除了展出「現代雕塑之父」羅丹70餘件雕塑,同時更呈現印象派大師畫作10餘件。此次LACMA更破例出借多件每幅價值數億台幣的印象派畫作,與一幅近20億台幣的「現代繪畫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作品〈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

各界期待的富邦美術館將於5月4日正式開館,隆重推出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引進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精選,塞尚、莫內、雷諾瓦等多位重量級印象派大師傑作登台。(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出「現代雕塑之父」羅丹70餘件雕塑

羅丹,在他的時代是一位不畏世俗評論的開創性藝術家,縱使因前衛作風遭受挑戰,卻獲許多同時期印象派藝術家支持,羅丹與這些印象派藝術家一起展覽,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甚至互相收藏。此展展出羅丹印象派好友包括影響許多後印象派畫家的塞尚、印象派開山鼻祖「光和色彩的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畫中常帶溫暖與感性的「描繪幸福的大師」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稱其為老師的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以及竇加(Edgar Degas)、西斯里(Alfred Sisley)和高更(Paul Gauguin)等多位重量級印象派大師,罕見精彩傑作,不容錯過。

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廠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廠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奧古斯丁.羅丹藝術生涯代表作全蒐羅

羅丹(1840–1917)是19世紀最受推崇的雕塑家之一,在西方藝術史的論述中,他被奉為備受折難、堅毅而又才華洋溢的天才代表。羅丹在雕塑上的成就,在於其舉重若輕地跨越許多藝術界線。他可被視為一位浪漫主義者,因其雕塑以身體形式表達強烈情感;從他強調古典敘事所特有的張力來看,他也可被視為一位古典主義者;若就他透過觀察人體肌腱骨骼所深刻掌握的動作精確度來說,他則稱得上是一位自然主義者。無論就觀念或形式,羅丹的各種藝術思維都對其過往與當前的藝術提出諸多質疑和挑戰,這無疑地讓他的創作帶有一種面向未來的藝術前瞻性。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巴爾札克紀念像〉(Monument to Honore de Balzac),原型塑於1897年,本作翻鑄於1967年,青銅,297 x 120 x 1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巴爾札克紀念像〉(Monument to Honore de Balzac),原型塑於1897年,本作翻鑄於1967年,青銅,297 x 120 x 1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the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巴爾札克紀念像〉為奠定羅丹學術地位的重要作品。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尚.德爾〉(Jean d'Aire),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72年,青銅,216 x 85 x 72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尚.德爾〉為羅丹最為人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尚.德爾〉(Jean d'Aire),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72年,青銅,216 x 85 x 72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尚.德爾〉為羅丹最為人討論的公共藝術重要作品〈加萊義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 其中之一。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影子〉(The Shade),原型塑於約1880年,本作翻鑄於1969年,青銅,192 x 97 x 77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影子〉(The Shade),原型塑於約1880年,本作翻鑄於1969年,青銅,192 x 97 x 77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影子〉為位於羅丹〈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 頂部的經典作品。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是一場試圖重新建構藝術家羅丹及其雕塑的展覽,藉由重新梳理羅丹與同期藝術家作品的關係脈絡,探討這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與定位。此次展覽將展出多件羅丹在學術上重要性極高的作品,其中包括奠定羅丹學術地位的〈巴爾札克紀念像〉、最為人所討論的公共藝術重要作品〈加萊義民〉、位於〈地獄之門〉頂部的經典作品〈影子〉,以及一系列羅丹精湛的人體表現之作,包括〈哭喊〉、〈皮耶‧德維松的左手〉等,更有羅丹早期職涯發展階段創作〈蘇珊〉,是符合當時審美主流、極受市場喜愛之作。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哭喊〉(The Cry),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64年,青銅,27 x 32 x 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哭喊〉(The Cry),原型塑於約1886年,本作翻鑄於1964年,青銅,27 x 32 x 20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B. Gerald Cantor Art Founda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皮耶‧德維松的左手〉 (Left Hand of Pierre de Wissant),原型塑於約1885-1886年間,本作翻鑄時間不明,青銅,32.9 x 17.1 x 12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onymous gift, photo © Museum Associat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皮耶‧德維松的左手〉 (Left Hand of Pierre de Wissant),原型塑於約1885-1886年間,本作翻鑄時間不明,青銅,32.9 x 17.1 x 12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onymous gift,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蘇珊〉(Suzon),約作於1872年,青銅,40 x 20 x 1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Leona Cantor Palme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蘇珊〉(Suzon),約作於1872年,青銅,40 x 20 x 1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Leona Cantor Palme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集結知名印象派畫家塞尚、雷諾瓦、莫內珍稀畫作

必看印象派畫作包括兩幅塞尚經典作品〈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1885-1887) 與〈戴草帽的男孩〉(1896),塞尚改變傳統構圖、使用全新透視方式的表現,對20世紀初的前衛運動產生巨大影響,他與羅丹在創作上都有著挑戰過往與創新的視野。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作於1885-1887年,油畫畫布,50 x 61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Adele R. Levy Fund, Inc., and Mr. and Mrs. Armand S. Deutsch,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作於1885-1887年,油畫畫布,50 x 61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Adele R. Levy Fund, Inc., and Mr. and Mrs. Armand S. Deutsch,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戴草帽的男孩〉,作於1896年,油畫畫布,69 x 5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戴草帽的男孩〉,作於1896年,油畫畫布,69 x 5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1887) 是莫內1880年代搬至法國近郊吉維尼(Giverny)後的創作,標誌其創作已從完全關注光影變化,轉變至對空間深度的探索。羅丹與莫內這兩位現代藝術史上的大師,不僅生日相隔兩天,兩人的情誼更是綿長;即使莫內晚年遷移至郊區生活,他與羅丹的往來仍不間斷。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作於1887年,油畫畫布,91 x 9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作於1887年,油畫畫布,91 x 9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雷諾瓦雋永之作〈裝著玫瑰的花瓶〉(c.1890-1900) 呈現藝術家典型的用色與用筆,以快速的筆觸捕捉玫瑰花與花瓶隨光線改變的躍動色彩。羅丹與雷諾瓦晚年交往甚篤,大部分時間都與雷諾瓦一起在法國鄉下度過,雷諾瓦教羅丹畫畫,而羅丹則教雷諾瓦如何雕刻。

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裝著玫瑰的花瓶〉,約作於1890-1900年,油畫畫布,58 x 43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Jean and Dido Renoi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裝著玫瑰的花瓶〉,約作於1890-1900年,油畫畫布,58 x 43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Jean and Dido Renoi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富邦典藏展.觸動》同步開展

另外,《富邦典藏展.觸動》亦將於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巨幅作品凌虛於無間隔的挑高開放空間中,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震撼人心。而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與《富邦典藏展.觸動》開幕雙展套票原價1200元,早鳥優惠880元,4月26日上午11點於富邦美術館官網開賣,早鳥套票限量兩萬張,售完為止,售完恢復原價1200元。

《富邦典藏展.觸動》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感受巨幅作品與挑高開放空間所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與震撼人心的魅力。
《富邦典藏展.觸動》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感受巨幅作品與挑高開放空間所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與震撼人心的魅力。(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精選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 
展覽日期 | 2024.05.04(SAT)-09.23(MON)
展覽地點 | 富邦美術館 水景展廳

《富邦典藏展.觸動》
展覽日期 | 2024年5月4日(六)至8月5日(一)
展覽地點 | 富邦美術館 日光展廳及星光展廳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