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莎妹劇團《混音理查三世》! 將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2021秋天藝術節」玩轉劇場!莎妹劇團《混音理查三世》 將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四度改辦首演大受好評的《理查三世》,加入「街頭塗鴉」質地的聽覺元素而匯聚出《混音理查三世》,一位演員詮釋多角色配音,或是多位演員以不同聲調扮演但一角色,製造出不同以往的聲場效果,更是邀請金馬影帝莫子儀擔綱主角理查三世的配音,要讓觀眾「用聲音想像活生生的人」。

演員們同時在現場斜槓當樂手,毫不避諱地向觀眾展示這些角色與聲響被「製造」出來的過程。而舞台上的主角理查三世,由金馬影帝莫子儀擔綱配音,僅有一頂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個拐杖,但在極具張力的聲音詮釋下,讓除卻外表的理查三世有了靈魂。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1/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_1
演員們同時在現場斜槓當樂手,毫不避諱地向觀眾展示這些角色與聲響被「製造」出來的過程。

金馬影帝莫子儀接棒金馬影后謝盈萱

王嘉明導演和莫子儀2003年第一次合作的舞台劇就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劇本,至今也已經合作十多次了,這次挑戰《混音理查三世》,坦言做他的演員都不輕鬆,所以也就習慣了,「這次每個演員都很忙,除了同時扮演許多角色之外,也包括操偶、攝影、配音、配樂等等不同工作。我自己是希望可以讓大家感受不同角度與層次的理查三世,和亨利七世。」莫子儀表示。而參與前一個版本的影后謝盈萱也在個人臉書上推薦這次王嘉明導演的改編新作:「實驗性永遠是王嘉明的作品必備要素,既然實驗,就不只會端給觀眾單一想像的菜色,王嘉明擅長借代結構嚴謹的莎翁筆下故事,而後打破框架去玩味角色,加以融入各種新時代的技術。這次聽說這位頑童從2015年版《理查三世》又進化出2021年的《混音理查三世》,這可再次勾起我的興趣。」

相較於2015年的版本,王嘉明導演這次把「身聲分離」的手法發展到極致,拆解角色的聲音和身體,有時是一個角色的聲音由多位演員搭配,有時是一個角色的身體由不同演員組成,攪亂視覺與聽覺的和諧。聲音的高低時而齊響錯落,不同身形並列,舞在台上呈現出以假代真、表裡不一的亂象。此外,這次版本的演員也要肩負樂手之職,除了在性別之外,更展現了不同的功能和表演模式。這次所有演員的「忙」是讓所有人有目共睹,同樣演過上一個版本的演員王靖惇也玩笑表示「上一版演出可以找到空檔下台喝水上廁所,2021版廁所要先上好不容許一點出錯,因為台上很忙沒機會下台否則會迷失自我。」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4/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_1
金馬影帝莫子儀擔綱配音,僅有一頂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個拐杖,但在極具張力的聲音詮釋下,讓除卻外表的理查三世有了靈魂。

四度改編《理查三世》 多面向玩轉劇場

導演王嘉明從讀《時間的女兒》開啟了他和理查三世的緣分。在莎翁筆下,理查三世這個角色是個邪惡人物,他用說故事的方式「製造」了一段歷史,「我對這個角色感興趣的不是他如何顛倒歷史,而是他製造謊言的過程,這跟現在的假新聞或是疫苗等等相關社會消息,都很有呼應。」王嘉明表示。對於這個歷史真相的追討,王嘉明的重點並不在於為理查三世平反,而是著重於惡人被「製造」出來的過程。王嘉明試圖在舞台上製造假新聞、建構假歷史,藉由大玩空間、聲音、科技,把權力謀略的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而演員同時也要兼樂手現場live演出,音樂、聲響、配音等不同聲道相互交融,徹底呼應社群媒體時代,眾聲喧嘩的資訊雜音。在舞台上還有一座6公尺高的巨大手機螢幕,演員手持手機即時錄像、即時播放。從具象到抽象的聲音跨幅取樣,導演王嘉明重新混音莎翁歷史劇,讓歷史情節呼應臺灣政治現象。本次《混音理查三世》劇本也收錄在莎妹劇團出版新書《王記食譜:料理莎士比亞》,王嘉明化身大廚,把戲劇製作的過程比喻為料理的程序工法,呈現他嚴謹的思考流程。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所製作,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由13位演員年齡幅度橫跨11歲到60歲,包括Fa、王宏元、王靖惇、周明宇、崔台鎬、陳有銳、彭浩秦、趙逸嵐、莫子儀、李班宇、周安迪、張正元、吳智暉,於10月22日及10月23日在國家戲劇院共演出三場。演出時間時長總共190分鐘,含20分鐘中場休息,演後跨界對談則將在隔週10月26日(二)晚上19:30,於國家戲劇院交誼廳舉辦,由導演王嘉明與臺北市立法委員林昶佐對談「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主持,並同步於clubhouse上放送購票與節目詳情可至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查詢。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3/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_1
由國家兩廳院主辦、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所製作,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由13位演員年齡幅度橫跨11歲到60歲。

【更多資訊】

| 節目簡介 |

要在邪惡的權利遊戲中存活下來,你只能變得比它更壞!

英國萊斯特市中心教堂旁的停車場,挖出疑似遺骸,經DNA比對,證實為理查三世。這位莎翁筆下個性陰險的駝背跛子,歷史上聲名狼藉、童謠裡的怪物、邪惡的同義詞。四百年後,卻不斷有學者、作家企圖為之平反。

2015首演口碑瘋傳,重演詢問度最高的《理查三世》,改版再現。重量級導演王嘉明變身DJ,將權力謀略的政治舞台化為音場,從具象到抽象的聲音跨幅取樣,重新混音莎翁歷史劇,讓歷史情節呼應臺灣政治亂象,探問何為歷史?何為真相?

網站連結

| 好評推薦 |

王嘉明不斷實驗著身/聲、人/偶的雙重性與交叉指涉,到了《理查三世》水到渠成,從莎士比亞劇本提供豐富的文本材料及歷史隱喻,玩轉出各種裂解、狎戲、嬉戲。─表演藝術評論台 林乃文

整齣戲展現了「舞台話術」高度魔力,讓人驚呼「神技」。─表演藝術評論台 紀慧玲

莎妹劇團演員功力強,演出融入台式元素既有趣味、令人驚喜,又觸及普世議題。─巴黎秋季藝術節總監 瑪麗寇藍Marie Collin

2021秋天藝術節:《混音理查三世》劇照2/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
2015首演口碑瘋傳、重演詢問度最高的《理查三世》改版再現,將權謀鬥爭的政治舞台化為DJ音場。

| 藝術家介紹 |

導演/王嘉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研所畢業,現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創作具有複雜曲式與兼具實驗性/大眾化的特點,並透過表演形式的特殊設計,與演員共同挖掘、面對和思考劇場表演的可能性。2018年東京藝術節邀演《珈琲時光》,2019年巴黎秋天藝術節邀演《親愛的人生》,為藝術節48年歷史以來的首次臺灣戲劇作品。2009年受邀擔任高雄世運開幕第三段導演,2014年受邀擔任第51屆金馬獎電影複/決審評審。2014年到2016年擔任傳藝金曲獎策展人與典禮導演。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Shakespeare’s Wild Sisters Group)成立於1995年夏天,團名源於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一書中所虛擬的角色,意在解除女性才華被男性體制壓抑的魔咒。劇團以原創劇本及前衛劇場美學為發展目標,創作題材、形式、議題不限。劇團始終群策摸索獨創的劇場美學與風格,除了每年劇場探索和實驗的新作發表與國內外藝術文化的交流外,也將持續創作平台的經營、戲劇教育的推廣與文化政策的參與。

| 製作名單 |

原著作者|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導演|王嘉明

劇本顧問|周曼農

製作人|陳汗青

演員|Fa、王宏元、王靖惇、周明宇、崔台鎬、陳有銳、彭浩秦、趙逸嵐、莫子儀、李班宇、周安迪、張正元、吳智暉

舞台設計|高豪杰

燈光設計|曹安徽

音樂設計|柯智豪

影像設計|孫瑞鴻

服裝設計|靳萍萍

動作設計|楊乃璇

劇照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林峻永

文字整理|Peggy W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專訪雲門鄭宗龍新作《關不掉的耳朵》:當內心的聲音太吵,就用身體跳出來

如何用內心的聲音跳舞?聲音,一直是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重要的創作元素。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中,他不再探索外在世界的聲響,而是轉向內心更吵雜的角落——那些關不掉的自我對話、忘不掉的記憶聲音。如果心中正在喧囂,那麼就跳出來。

採訪前一天,鄭宗龍才從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回來,雲門在隱身林間的四國村博物館半開放的舞台演出《定光》。「《定光》裡舞者要發出自然的口技聲響,透過麥克風把它放大。我記得前幾天他們發出的聲響一直跟那地方格格不入,所以就花了點時間讓他們聆聽那裡的聲音,10幾分鐘後,真的就不一樣了。」他形容有舞者像從台灣飛去的蟬,有人則模仿那裡的烏鴉,「天上常有一些烏鴉飛過去『啊、啊、啊』,這樣滿可愛的。」他模仿著。

聲音與音樂始終影響著鄭宗龍的創作,像《十三聲》中林強的電子樂與民間傳統音樂、歌謠的引用;《定光》轉譯從大自然中聽見的聲音;《波》透過數據從肌肉之中找到聲響⋯⋯,他認為舞蹈跟聲音沒辦法真正分開。「有個說法是聲音振動的頻率會讓身體產生一種動能,無論聽到流行樂或街舞音樂,人有了生理上的感覺,不管是啟動情緒也好、喚起記憶也好,人們聽見時特別容易有感觸。」

聲音不像視覺可以閉眼不看,總是無孔不入,持續滲入人的感知裡,影響著身體的節拍與律動。《關不掉的耳朵》又是一次從聲音出發的創作,只是他過往作品大多探索「外在」的聲音,這次則探向更吵雜的內在。「我覺得人在獨處的時候,都有很多的自我對話,甚至是對自己的審判。」他說,《關不掉的耳朵》便是在說耳朵不知道怎麼關上。他的世界靜不下來,像風在呼嘯,沒有停下的時候。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從生活與記憶中汲取音景

這場對內心的探索,源於鄭宗龍的好奇。「在我成長的記憶中,有些比較忘不掉的聲音,很奇怪,為什麼那些聲音會一直存在記憶裡?」2024年巡演間隙,他發現台灣電影音效大師杜篤之開設聲音設計線上課程,便買了下來。「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說畫面不用說太多,就像你看見一個人站在那,一抬頭卻只聽見鳥飛去的聲音,就幫助觀眾把畫面與情境創造出來。」

他補充,舞蹈是抽象的,而聲音更加具象,就像人能辨認媽媽切菜的聲音、消防車呼嘯而過,人的聽覺可以運用記憶與經歷建立起情境。他想:用內心的聲音來跳舞有沒有可能?他寫了封信過去、聊得愉快,便開始與杜篤之、杜均堂父子打造這次作品。「過去他們都是在拍攝現場,能瞭解實際聲音的狀況,可是這次他得無中生有,完全靠我寫下連自己也看不太懂的抽象描述,把整個聲音場景建構起來。」對他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具體來說,鄭宗龍寫下了什麼?「腳步聲、關窗聲、關門聲、炒菜聲、風聲、下雨聲、打雷聲、狗叫聲⋯⋯,所有我腦袋裡面有的聲音都出來了,很吵雜,很多人在說話,但聽不清楚他們在講什麼。」其中,腳步聲令他回想起小時候半夜爸媽吵架,「從樓上跑到樓下然後甩門,砰!砰!砰!小朋友就是會害怕。」

記憶彷彿銘刻於身體之中,「它一直都在,就是有些時候聽到腳步聲就會緊張。」當他寫了一個男子腳步聲的形容給杜篤之,便被追問:男子多高?多重?場景是白天還是晚上?踩在草地上有沒有水?還是在家裡?穿靴子、雨鞋、拖鞋還是打赤腳?上樓梯還是下樓梯?走多快?心情好不好?他才意識到,一個聲音場景可以將情緒建構得多細膩。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定光》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身體與聲響的視覺對話

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在2020年便促成《十三聲》法國9城巡演,這次《關不掉的耳朵》也是鄭宗龍首度受邀跨國場館共製。當時,他也因此認識了法國作曲家Esteban FERNANDEZ,這次Esteban專程駐地雲門劇場兩週,陪伴舞團一同創作。鄭宗龍帶他品嚐豆漿飯糰、逛全聯和菜市場、喝五十嵐、踅夜市與廟宇,「讓他在觀看我們排演之前,先感受到在這個地方生活的氛圍。」

這次配樂融入東亞的聲音元素,像鑼鼓、簫與弦音,卻以雜糅電子樂的方式呈現。Esteban也從法國古典樂大師德布西的作品中汲取旋律靈感,而有趣的是,德布西過去也曾從日本音樂中獲得啟發。「他們這世代比較沒有東西方、古典與現代音樂的界線,可以從許多角度轉換,世界觀非常廣闊。」

配樂會像風一般,托起舞者動作間演繹的情緒。而排練過程中,鄭宗龍持續與12位舞者探索動態與情緒間的關聯。他解釋:「像是在家庭中常見的爭執、憤怒情緒,在那樣的情緒狀態下,舞者的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動作表現。」期間,設計師何佳興觀察了舞者靜止的形態與流動的線條,並落筆成為主視覺剛勁削瘦的「朶」字。

這次鄭宗龍更想要打開所有演出劇院,去除所有布幕與遮掩。整座建築,也彷彿化身為大型樂器。他玩笑說這是在「找死」,舞台視覺高度增加近乎一倍,與舞者的視覺比例落差更大了,「舞要編得激烈一些,才有能量傳遞出去。」吳耿禎將打造與聲音、與舞蹈對話的空間與裝置;與此同時,燈光設計師沈柏宏形塑出光的牆面,其間映射著藝術家張方禹的雷射設計,他們將一同透過光影反射、光的軌跡展現聲響的律動。

鄭宗龍形容不同於夜店、演唱會中雷射光線無節制的濫炸,張方禹幽微的語言精準克制,「他賦予視覺更悠長的時間感,更讓觀眾有時間去體會其中的情緒。」時尚設計師陳劭彥則從民間生活汲取靈感,一次樣衣就像檳榔西施的服裝,讓鄭宗龍想起曾在交流道旁看見檳榔西施身穿黑衣,被路過車燈一照,布料閃閃發光。這次服裝也會呈現微微反射的光感,拖曳間放大舞者的動作姿態,形成的視覺殘影正呼應聲音在空間中的延展、迴響。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排練側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在內心聲音中尋到共鳴

鄭宗龍在找尋貼近人的共通感受。「我們對於聲音的感受與自我對話的過程都是非常私密的,同時也是每個人的共同體驗,所以我跟藝術家、舞者們一起去探索。最棒的是每個人都從他的經驗裡提供他們的想像,我就把這些東西組合起來。」他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與情緒,「大家要帶著自己對於聲音的感受跟自信進來,去理解心裡的那風聲、腳步聲,去連結他生命歷程中可能曾有過的各種經驗。」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關不掉的耳朵》劇照。(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說到內心的聲音,這位沒想過會接下雲門藝術總監的編舞家,至今已經走過5年了。他的內心可曾因從未預料到的責任與挑戰而不寧過?他頓了一下,坦言這些聲音直到去年都比較喧囂,現在越來越好轉了。他誠實地說自己一直在摸索,「我可能就像沙漠中的一滴水,盡可能讓自己變化成各種形狀,去填滿每一個空間跟隙縫,這樣可能會舒服一些,這是我最近的體悟。」

就像在演出前密集編舞、排練的期間,有時需要處理太多事情,反而沒有時間胡思亂想;或許走出排練場,紛擾的聲音又會回來。耳朵關不掉,但他發現,「當你專心做作品、說話的時候,那聲音就會消失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總監鄭宗龍。(攝影:李佳曄;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鄭宗龍
出生於台北艋舺,2002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後加入雲門舞集,同時開始編舞。2006年起擔任雲門2特約編舞家,2012年任助理藝術總監,2014年任藝術總監。2020年,接續林懷民出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編舞作品有《十三聲》、《毛月亮》、《定光》、《霞》、《波》、《關不掉的耳朵》等。 

雲門舞集《關不掉的耳朵》 

演出場次❶|10.23∼10.26
台北 國家兩廳院 國家戲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❷|11.07、11.09
台中 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演出場次❸|11.15∼11.16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歌劇院
▶ 購票請點此

文|吳哲夫 攝影|李佳曄、劉振祥 圖片提供|雲門舞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歌劇院迎10週年揭幕大作!品味威爾第歌劇《弄臣》的情緒張力,隨著音樂流動帶出戲劇共鳴

在華麗與悲喜交織的舞台上,威爾第經典歌劇《弄臣》揭開臺中國家歌劇院邁入10週年序幕。此製作為澳洲歌劇團(Opera Australia1991年首演版本的重製版,已故澳洲知名歌劇與戲劇導演莫辛斯基(Elijah Moshinsky)將16世紀宮廷搬移至1950年代義大利,經由黑幫與上流社會的奢靡對照出人性的幽暗。旋轉舞台上娃娃屋般的空間轉換,映照角色命運的流轉;而費里尼電影式的場景切換語彙,讓戲劇張力倍增。隨著〈親愛的名字〉、〈善變的女人〉等旋律響起,指揮張尹芳將帶著觀眾沉浸於愛恨交錯的宿命樂章中。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極力保護女兒吉爾達的弄臣里戈雷托,不讓她接觸外界的險惡。(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弄臣的人性掙扎:旋律下的矛盾與情感

「《弄臣》闡述了社會底層中不是那麼風骨的樣態,那樣的人性與人生,實在是太寫實了!」年輕時指揮過《弄臣》中的四重唱,張尹芳當時單純覺得這是一首好聽的曲子。歲月的淬鍊後,再次指揮《弄臣》時,她體會到優美的旋律之下,包藏的是無情命運與人性掙扎,「威爾第以極致優美的音樂,訴說最深的悲劇,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弄臣里戈雷托在化妝鏡前,準備裝扮成取悅公爵的小丑。(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深受電影大師費里尼影響的已故歌劇導演莫辛斯基,將這個製作的時空背景設定在1950年代的義大利,將黑幫世界的浮華與腐敗樣態,與威爾第音樂中的矛盾張力兩相照映:以大調描繪恐怖場景,以小調烘托哀傷氛圍。「最深刻的是弄臣為了尋找被綁架的女兒,整個段落透過戲劇與音樂展現的情感張力。」張尹芳說,一開始弄臣試探性地行動,小調旋律下隱含憂心與哀傷;發現女兒確實受困後,他憤怒狂暴,音樂也隨著情緒迸發;最後,他跪地懇求敵人、為女兒求情,將強悍外表與內心柔情完全呈現。「演員跪下來的那一刻,我自己常常很難控制住情緒,實在是太令人心碎。」

(圖片提供:Keith Saunders)
義大利經典汽車飛雅特500,描繪1950年代義大利時空背景。(圖片提供:Keith Saunders)

張尹芳說:「這一幕既複雜又真實,這種人性中的二元對立面,讓人感受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威爾第揭示的矛盾與社會情境始終存在,令人讚嘆音樂的深刻力量。」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威爾第音樂的沈浸體驗:感受音樂與舞臺的完美協奏

同一部作品可以有多種詮釋方式,執行導演沃里克.達德羅( Warwick Doddrell)的戲劇視角讓張尹芳對音樂的想法得以深化。「威爾第的音樂與劇情文本緊密結合,單靠音樂或單靠戲劇表現都無法完整呈現,必須兩者協作才能圓滿。執行導演清楚提點出聲樂家在每句台詞或旋律中的情緒轉折,使他們能精準結合音樂呈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張尹芳說,這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讓觀眾能體驗歌劇獨到的人性描繪手法。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劇中16世紀貴族轉化為黑幫份子,以詼諧的姿態演繹險惡人性。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此外,這個製作另一大亮點是舞台上如娃娃屋般的場景設計,藉由旋轉舞台快速切換場景,呈現奢華與腐敗並存的社會圖像。張尹芳說,舞臺場景變化極快,而樂曲之間幾乎也沒有停頓,觀眾甚至沒有時間鼓掌,這對樂團音樂家來說是很大的考驗。她舉例,從華麗的宴會廳場景,在幾秒鐘之內轉換到凌亂的小屋,明亮光線瞬間跌入陰暗,呈現天堂與地獄般的強烈對比。

這樣快速的場景切換,考驗著樂團的演奏技巧與情緒掌控,也使得觀眾的情感起伏被放大,展現出歌劇兼具戲劇性與視覺衝擊力的一面。

(圖片提供: Keith Saunders)
昏暗的燈光預示著悲劇的結局。(圖片提供:Keith Saunders)

「透過音樂的帶領,歌詞、劇情的緊密交織,希望觀眾能感受不同角色情緒的起伏、心理的轉折,甚至在快速的場景切換與明暗變化中,體會人性與人生的複雜與深度。」張尹芳說,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情緒都值得細細品味,希望觀眾在觀賞後,帶著對愛、對人性、對生命的共鳴離開劇場,感受到歌劇獨有的震撼與溫度。

 2025 NTT遇見巨人—威爾第歌劇《弄臣》

演出時間|10/02(四)19:30、10/03(五)19:30、10/04(六)14:30、10/05(日)14:30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購票請點此

文|翁珮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