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 DESIGN打造TaiwanPlus品牌識別設計!以眾人之島為題 向世界傳遞台灣的故事

JL DESIGN 為國際影音平台 Taiwan+品牌識別

JL DESIGN替Taiwan+(TaiwanPlus)國際影音串流平台打造的品牌識別設計,以「眾人之島」為概念,展現出台灣這座島嶼的多族群、多文化、多語言以及多樣貌的人事物。而在動態識別中的音樂,也融入了以莉.高露 Ilid Kaolo的人聲,既賦予影像裡的TAIWAN生命,也呈現了與這片土地的深刻連結。

202109_Channel Package Thumbnail Overview 頻道包裝影片縮圖總覽
由JL DESIGN替Taiwan+打造的品牌識別,以「眾人之島」為概念。 

 

JL DESIGN打造Taiwan+(TaiwanPlus)品牌識別

2021年8月底正式上線的全英文影音串流平台TaiwanPlus,將引領國際觀眾看見台灣的節目與故事,也開啟台灣與世界對話的契機,而JL DESIGN也從這平台能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新視野出發,並以「眾人之島」為題,來打造此次的品牌識別。LOGO設計上,以「+」與「TW」的視角軸線轉換,再現通往四方的樞紐形象,並在端點加入指向性的折角,帶出台灣正在持續探索、定位的過程意象,也藉由不斷加乘、連結,創造新的可能性。

202103_Taiwan+ LOGO 設計演變過程
TaiwanPlus LOGO 設計演變過程 

融入海島天光意涵的品牌色 

以藍色與黃色構成的品牌色,前者有海島的意象,後者意味著創新的力量,而兩者間的豐富的色階則代表多元面向,同時有海島天光的意涵,象徵替每段連結帶來新的開始,並對應到TaiwanPlus的五類節目代表色,分別為新聞藍、文化橘、生活桃、科技青以及自然綠,將帶領觀眾閱覽台灣豐富的故事。

202104_品牌色彩發展概念:海島天光,多元匯聚
TaiwanPlus品牌色彩發展概念為海島天光、多元匯聚,也對應到五類節目的代表色。 

 

選用全球通用的路標字體Highway Gothic

而為呼應TaiwanPlus是國際交流間的「通道」,JL DESIGN在LOGO設計上選用Highway Gothic聯邦高速公路字體(全球通用的路標字體),代表著從台灣出發、開啟與世界對話的新路徑;仔細看靠近「T」的軸線,帶有黃色色塊,一方面既打造出流動的動態感,向上流或向外擴散的樣子,也象徵著Taiwan to the world。

202106_Taiwan+ Visual Identity System 識別標誌系統設計-3
TaiwanPlus品牌識別字體採用全球通用的Highway Gothic聯邦高速公路字體。 

 

202106_Taiwan+ Visual Identity System 識別標誌系統設計-2
黃色色塊也帶出流動的動態感。 

動態識別展開TaiwanPlus的可能性

動態識別上,JL DESIGN藉由5個動態環節展現TaiwanPlus的可能性,讓「+」更是串連起這座島嶼的支點,並將TW放在延伸出來的線條兩側,並在軸線轉換之間、展開 360度的探索,巧妙串起與五種類型節目的連結。音樂部分,則以人聲為重點元素,取材台灣原住民歡呼與吟唱的聲音為基底,再由以莉.高露 Ilid Kaolo的聲音,賦予TaiwanPlus豐富的生命力,不僅展現與土地的深刻連結,也有南島語族文化與全世界交流的意象。

202107_LOGO Animation 截圖
TaiwanPlus動態識別也巧妙串聯起五種節目類型的連結。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資料提供|JL DESIG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アイデア》(idea magazine)前總編輯室賀清德(Kiyonori Muroga),在日本平面設計界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其生涯各階段的代表作品,在數位化的時代仍是爭相收藏的珍品。自2025年1月03日至1月27日止,室賀清德首次海外個展《編輯與實踐》將於重本書店登場,更將親自訪台於現場舉辦座談!

室賀清德:平面設計師心中無可取代的雜誌編輯

室賀清德自2003年起擔任雜誌《アイデア》總編輯,直至2018年愈二十年載、參與超過100期的編輯與企劃工作。他也陸續以總編輯身份投入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Graphic-Sha)與網誌「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等單位,以編輯、寫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實踐,在平面設計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任職《アイデア》期間,室賀清德發行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期數,除了重新引介字體排印學重要的歷史脈絡,更開啟如地緣政治、自由市場經濟與殖民遺緒等跨學科的議題討論。即使經歷著科技變革顛覆世界、出版業市場萎縮等難關,室賀清德仍以敏銳視角為《アイデア》另闢蹊徑,將焦點對向挑戰既往平面設計權威的青年次文化、不曾被關注的日本另類出版史、以及設計在社會變遷下的轉變等,推出一本本宛如小論文般的研究出版。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生涯三段重要時期經典與幕後花絮

展名《編輯與實踐》便是試圖闡述室賀清德在不斷反覆的「編輯」與「實踐」中,逐漸在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領域留下的深遠影響。本次展覽將室賀清德生涯中代表性的三段時期《アイデア》、「グラフィック社」與「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等依序展示,並附上特別為本次所寫的編輯花絮,以及數項未曾公開的雜誌標誌設計過程、手稿等珍貴資料。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アイデア》自1953年開始發行,承接戰前廣告業界發行的雜誌《広告界》(1926-1947),以雙月刊至季刊的頻率不間斷的出版至現在。《アイデア》早期致力於報導世界各地的廣告藝術與平面設計;到了中後期,隨著設計產業結構變化、出版市場愈發眾聲喧嘩且品質不一,《アイデア》選擇將內容更聚焦於平面設計與字體排印學,選題不輕易隨流行趨勢起舞,並在紙材、用色與印刷等方面展現高難度的能力,成功在數位化的時代保持難以取代的位子。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アイデア》工作文件和落版單(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在離開《アイデア》後,室賀清德加入了以出版平面設計類書籍為主的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為日本當代平面設計師與插畫家出版作品集,也企劃多本以文字、地域或字體排印學為主的書籍,如《作字百景》、《C-GRAPHIC INDEX》、《Modern typography: an essay in critical history》日文版等。比起廣泛介紹案例、多圖少字或技術教學的資訊型書籍,室賀清德推出了許多幾乎沒有圖像的純文字理論型書籍,在閱讀風氣日漸低落的社會中,堅持著他對深度與廣度的標準。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精選書籍(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2020年起,室賀清德進入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所創辦的網誌平台「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擔任總編輯,從紙本媒介走到數位平台,持續與各地文字工作者合作,發表具深度的設計評論,以更加游擊的形式,回應當下資訊品質越發參差的網路世界。

《アイデア》落版單還原展出!

《編輯與實踐》展覽中的一大亮點,便是多本《アイデア》的落版單,現場將公開其用紙、印刷顏色、分台等,以及在與藝術指導白井敬尚溝通構圖時所繪的草稿等,都將一五一十地還原展出。而除了一覽室賀清德的重要作品外,展覽也特別聚焦其為每本編輯過的書籍寫下的花絮與觀點,期待跨越語言藩籬與臺灣讀者產生對話,一同探索閱讀平面的可能性。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アイデア》工作文件和落版單(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於重本書店登場!一窺平面設計雜誌《IDEA》前總編輯工作秘辛
《アイデア》工作文件和落版單(圖片提供:重本書店)

1/11親自訪台舉辦座談

現場除了提供中文翻譯過之出版書籍作為延伸讀物外,也預計於一月中旬邀請室賀清德來到重本書店舉辦座談親自現身分享,並於展覽結束後出版展覽專輯。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展覽

展覽日期|2025/1/03至2025/1/27
展覽地點|重本書店(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8巷9號1樓)
開放時間|週四到週一13:00–21:00、週五週六13:00–23:00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講座

講座時間|2025/1/11 19:30–21:00
主講人|室賀清德
主持人|葉忠宜、毛灼然
報名連結|即將上線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中綠美圖視覺識別設計永真急制操刀!簡約線條呼應建築、藝術與閱讀

即將成為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臺中綠美圖,不僅因建築設計來自於普立茲克獎得主 SANAA 事務所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之手,其跳脫框架結合美術館與圖書館的藝術文化場域,也啟發激盪出藝文館所的無限想像。將於明年底啟用的臺中綠美圖,近日更搶先釋出來自永真急制操刀的視覺識別系統,由兩條簡約俐落的直線展開不受限的可能性,發展出呼應建築結構設計、場館本質,以及視覺美感的三組logo與視覺識別應用!

臺中綠美圖

既是建築型態,也是場館本質的 Logo 設計

不受限於地理場域「臺中」、名稱帶有與「綠」地、自然的連結,永真急制團隊選擇以「綠美圖」的建築本體為靈感,深入探索空間與功能的融合,將建築設計中的流動感與跨域特性,轉化為具備高度識別性與永恆性的圖像語言。在綠美圖的總體概念下,永真急制首先以兩條俐落線條 logo 定義,象徵複合場館的開放性與多元發展,以留白美學的設計,訴說自由發展的空間;臺中市立美術館則在這兩條線之內,以鋸齒的線條擬態藝術繪畫筆跡,表達藝術本質的感性、動作性與視覺性;而在臺中市立圖書館的 logo 中,兩條直線又暗示著書架的邊界,搭配中央數本書籍堆疊、傾倒的樣態,帶來簡明直觀的聯想。

臺中綠美圖
臺中綠美圖

而簡潔的 Logo 線條裡,其實隱藏著美術館與圖書館建築內部的重要結構。聶永真解釋,若將美術館、圖書館的 Logo 旋轉 90 度,其線條的轉折宛如兩大場館獨特的樓板規劃與斜坡層次設計,看見識別視覺,就猶如漫步於館內,體驗空間中的藝術文化內涵,同時又以聶永真設計師一貫的簡約調性,完美呼應 SANAA 建築的輕盈質感。

臺中綠美圖

細節滿點!深具脈絡的設計原則

事實上,在簡約識別的背後,其實蘊含著重要的方法理論與設計脈絡。對此,設計師聶永真為 logo 設計提出五大識別原則—— Distinctive(與眾不同的)、Memorable(可被記憶的)、Adaptable(適用性強的)、Simple(簡單的)及Timeless(超越時間的),並以此原則發展出六款設計提案,最終在 SANAA、專家學者與市府共同溝通討論,演變設計出如今所見之設計,為臺中市立美術館與臺中市立圖書館打造出相符的品牌形象。

臺中綠美圖

除此之外,仔細放大檢視 Logo 線條的收邊,也可看出轉折角度的設計細節其實較一般圓角更為平滑,聶永真指出,之所以選擇以羊角螺線詮釋曲線,能夠為 logo 整體帶來視覺穩定度,而非圓角單點站立的感受,而羊角螺線亦是蘋果產品經常選擇的曲線設計。另一方面,三款視覺識別在英文字選擇全小寫,一改過往在重要機構以大寫的方式呈現,不失為一種去權威化的做法,為綠美圖帶來輕鬆、親和力,切中了綠美圖在城市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而這也是國際場館視覺識別的設計趨勢之一。

臺中綠美圖

除了標誌設計,聶永真團隊還為綠美圖量身打造了「輕方體」字體,透過專屬字體將視覺識別系統的精緻感推向新的高度。字體的設計考量了數位媒介與實體應用的兼容性,無論是在大型看板、數位螢幕或印刷物上,都能與 Logo 保持比例與平衡,充分展現對於設計細節的嚴謹態度。

臺中綠美圖
臺中綠美圖

匯聚美學、知識與生活,成就跨域交融願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強調,綠美圖不僅是兩大文化場館的匯聚,亦是藝術與知識的結合,將透過專精的跨領域合作,為市民創造全新的文化體驗。這一願景也在臺中市立美術館長賴依欣與臺中市立圖書館長曾惠君的共同推動下,進一步深化。美術館在開館前,將深入梳理中部藝術發展脈絡,包括典藏品研究與購藏,並陸續開啟系列講座、學習與推廣活動、出版品發行、國際論壇等計畫,從多元面向探索發展可能;而除了藝術展覽與跨域藝術計畫為開館一大亮點外,更將呈現半開放式典藏庫房,並藉由多種藝術推廣的形式,回應當代藝文發展及新型態美術館趨勢,美術館也將作為國際跨域交流的節點,回應場域特色,打造城市藝術地標,以藝術推動城市永續發展。圖書館則致力於打造智慧、便捷且具美學意識的閱讀空間,藉由紙本閱讀與線上數位體驗,實踐閱讀平權、知識平權,揉和大數據與AI技術,讓知識與藝術無縫融合。隨著綠美圖預計於 2025 年底落成,期待這座結合藝術、知識與數位閱讀的國際前瞻性文化場域,將與中央公園的綠意,一起為市民帶來嶄新的生活與文化體驗!

文/湯侑宸  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