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微距攝影比賽Shot on iPhone!獲獎有機會登上廣告大看板

iPhone微距攝影比賽

Apple 舉辦微距攝影比賽 #ShotoniPhoneChallenge,即日起至2022年2月17日,邀請大家投稿自己使用微距鏡頭拍攝的影片,不需要報名費、全球iPhone使用者都可以參加,只要在社群媒體加入指定「#」,即可挑戰,預計4月公布得獎名單,獲獎者的作品將被刊登在全球Apple Store商店,以及各項Apple行銷活動內,讓全球看見你!

如果大家有注意,在Instagram有一個非常熱門的「#shotoniphone」很多人喜歡從這裡找拍攝靈感,幾年前Apple就針對這個「#」舉辦過一場攝影比賽(規則類似),幾年後攝影比賽又來了,這樣的機會可不是年年有,沒有門檻、不用報名費、人人都能參加,一定要把握機會。(最知名的iPhone攝影大賽IPPA,每張投稿照片都需要先繳交報名費才能參賽)

Apple_iPhone-13-Pro_Red-Flower_09142021_big_carousel.large
iPhone 13 Pro微距攝影

Apple微距攝影比賽 參加方式

1. 徵件條件|微距照片

這點應該是這場攝影比賽最大的門檻,具備「微距攝影」功能的iPhone,目前只有iPhone 13 Pro與iPhone 13 Pro Max 兩款手機的使用者可以參賽。 

2. 照片格式

照片可以為「相機」直出、透過 Apple「照片」app 中的編輯工具,或第三方軟體進行編輯處理的照片。以郵寄方式,必須寄送最高解析度照片。

Apple_iPhone-13-Pro_Blueberries_09142021_big_carousel.large
iPhone 13 Pro微距攝影

3. 投稿方法

必須在圖像說明中,註明所使用的「手機型號」。如果你選擇透過社群媒體提交照片,則必須將照片設為「公開」。

Instagram 和 Twitter:只要上傳照片,加入「#ShotoniPhone」 和 「#iPhonemacrochallenge」 標籤就可以參加。

新浪微博:使用 「#ShotoniPhone#」 與 「#iPhone微距攝影挑戰#」 

指定信箱:以「名_姓_macro_iPhone型號」的英文檔案命名格式、將拍攝到「最高解析度」照片,傳送至 shotoniphone@apple.com。主旨必須為:「Shot on iPhone Macro Challenge Submission」。

Apple_Shot-on-iphone-macro-challenge_Boba
iPhone 13 Pro微距攝影

4. 參賽資格

 參加者必須年滿 18 歲,Apple 員工或其直系親屬不得參加這項挑戰賽。

5. 徵件時間

於台灣時間 2022 年 1 月 25 日晚上 10:01 開始,並於台灣時間 2022 年 2 月 17 日下午 3:59 截止收件

6. 得獎公佈時間|4月

獲獎者將於 2022 年 4 月 12 日左右收到通知。

7. 評選過程

來自業界和 Apple 的專家評審團將審核全球投稿的作品並選出 10 張獲獎照片。

Apple_Shot-on-iphone-macro-challenge_Cat
iPhone 13 Pro微距攝影

8. 獲獎獎勵

獲獎照片將於 Apple Newsroom 圖集、apple.com、Apple Instagram (@apple) 以及其他 Apple 官方帳號表揚。照片也可能會展示於各種數位行銷活動、Apple 直營店、廣告看板或是公開照片展。

9. 特別注意事項

不符合資格的提交內容,包括妨礙或侵犯他人權利的照片,包括但不限於版權、商標、隱私、公開權,或任何其他知識產權或民權;照片包含露骨色情、裸體、淫穢、暴力,或其他令人反感或不恰當的內容;或以任何方式貶損 Apple 或任何其他人或任一方。

Apple_iPhone-13-Pro_Mushroom_09142021_big_carousel.large
iPhone 13 Pro微距攝影

iPhone 13 Pro 微距攝影訣竅:

Apple也提供微距攝影技巧的指引,讓大家都能順利拍到好照片

1. 務必靠近拍攝對象 —— 可以靠近至 2 公分處。

2. 將主要焦點放在畫面中心附近,因為這是在 iPhone 上進行微距拍攝時最清晰的焦點所在。

3. 點擊取景器中特定區域以設置特定的對焦點。

4. 以 .5x 拍攝捕捉超廣角視野,或嘗試以 1x 拍攝取得較為緊密的取景——當你靠近景物時,iPhone 會自動切換相機,同時維持 1x 取景。

Apple_Shot-on-iphone-macro-challenge_Mushroom
iPhone 13 Pro微距攝影

iPhone 13 Pro 相機特色

iPhone 13 Pro 與 iPhone 13 Pro Max 的專業相機系統配備全新超廣角、廣角、望遠相機,皆由 Apple 設計的 A15 仿生晶片無與倫比的效能驅動。全新超廣角相機具有較一般寬許多的 ƒ/1.8 光圈,以及新的自動對焦系統,為低光源環境攝影帶來 92% 的改善,提升影像亮度與銳利度。全新鏡頭設計、iPhone 超廣角相機首次採用的自動對焦功能以及先進的軟體,讓使用者能夠捕捉精彩的微距影像,使拍攝對象看起來比實際更大。

有些最令人驚艷的微距攝影作品,是看似稀鬆平常的物體,如梳子、食品,或大自然中的物體,像是冰、雪、羽毛、花朵、昆蟲或寵物。微距攝影的美妙之處在於它能夠將平凡變成非凡。

Apple_iPhone-13-Pro_Leaf_09142021_big_carousel.large
iPhone 13 Pro微距攝影

10位來自全球的評審團

1. Anand Varma

Anand 是「國家地理探險家」,也是獲獎攝影師。他認為相機不僅僅是捕捉所見事物的工具,也能照亮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美麗與複雜的多重層次。擁有整合生物學學位的 Anand,能點出通常不為人所知的生物細節之美,並在過程中探索科學背後的新故事。

2. Apeksha Maker

Apeksha 來自孟買,是商業攝影公司 The House Of Pixels 的聯合創辦人。她的攝影是一條通往「自我表達」的道路。她與眾多優秀印度演員與國際品牌合作,且她的影像經常刊登於 GQ、Elle、Cosmopolitan 等印度頂級出版品中。

3. Peter McKinnon

Peter 是國際知名的攝影師、電影製作人、YouTube 創作者和創業家。Peter 運用他的平台,鼓舞、幫助人們透過鏡頭追求熱情所在。2019 年,他榮獲肖蒂獎 (Shorty Awards) 年度突破性 YouTuber,並於 2020 年榮獲美國網路電視大獎 (Streamy Awards) 攝影獎。他的攝影作品出現在加拿大皇家鑄幣廠發行的兩枚特殊收藏硬幣上。

4. Paddy Chao

Paddy 是一位台灣攝影師,曾多次獲得IPPA攝影獎,這次也參與Apple 評審團隊。Paddy 是一位擅長以 iPhone 捕捉生活中所見的攝影師。他的創作主題多元,涵蓋街頭、人文、風景及建築攝影。他的 iPhone 攝影作品曾獲多項國際攝影獎項,包括國家地理攝影大賽、PX3、Mobile Photography Awards (MPA) 和 iPhone 攝影獎 (IPPAWARDS)。

5. Yik Keat Lee

Yik Keat 來自新加坡,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城市攝影師。年僅 25 歲的 Yik Keat 曾與 Louis Vuitton、Burberry、Adidas、Porsche 等全球頂尖品牌合作進行當地季節性行銷活動,也曾與新加坡華僑銀行和國家廣播公司 Channel 8 等當地頂級公司合作舉行攝影活動。他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獨特的敘事而聞名,傾盡全力精心製作每一項視覺內容。他活躍於多個社群媒體平台,教人如何拍出出色的手機攝影作品。

6. Arem Duplessis

Arem 身為 Apple 行銷團隊的攝影總監,與世界上最頂尖的攝影師密切合作。他先前曾擔任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的設計總監將近十年。

7. Billy Sorrentino

Billy 帶領 Apple 設計團隊,一同創造所有產品的攝影體驗。加入 Apple 之前,Billy 曾擔任 WIRED 的創意總監,與許多世界著名的編輯攝影師合作。

8. Della Huff

Della 在 Apple 領導「照片」和「相機」軟體的產品管理,本身也是一位充滿熱情的攝影師,喜歡用 iPhone 探索、記錄世界。

9. Kaiann Drance

Kaiann 與 Apple 才華洋溢的團隊合作,在全球產品行銷部門擔任副總裁期間,從第一款附相機的 iPod touch,到最新的 iPhone 13 和 iPhone 13 Pro 系列,為大眾帶來許多優質拍攝工具。

10. Pamela Chen

Pamela 領導 Apple 相機和照片軟體團隊的美學與視覺敘事開發,與世界各地創作者和藝術家密切合作。她曾擔任 Instagram 編輯總監和國家地理的資深圖片編輯。

圖片提供|Appl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把廚餘變成設計:MIT畢業生打造3D列印機「Foodres.AI」,將食物浪費轉化為花器與家飾

把廚餘變成設計:MIT畢業生打造3D列印機「Foodres.AI」,將食物浪費轉化為花器與家飾

當香蕉皮、咖啡渣和腐爛蔬菜不再只是廚餘,而能被「列印」成生活小物,你對「廚餘」的想像或許會被顛覆。「Foodres.AI」是一台來自MIT畢業生之手的創新3D列印機,它結合AI人工智慧,不只是重新定義了食物廢棄物的用途,更讓永續生活這件事變得可見、可觸,也更容易實踐。

家庭廚餘該何去何從?

食物浪費早已不是新議題,以美國為例,每天被丟棄的食物量之大令人仍難以想像,而這些廚餘,有些作為堆肥或動物飼料再利用,但絕大多數最後都進了掩埋場。多年來,許多團隊投入研發,期望以創意思考解決廚餘問題,而「Foodres.AI」正是成果之一。

把廚餘變成設計:MIT畢業生打造3D列印機「Foodres.AI」,將食物浪費轉化為花器與家飾
(圖片來源:FOODres.AI Printer)

「Foodres.AI」由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Yiqing Wang與Biru Cao攜手打造,這台桌上型裝置以全新視角處理廚餘問題,透過人工智慧與3D列印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家中實用又有趣的小物件。他們不僅讓「垃圾」重新被看見,也賦予其全新的價值。

動手DIY,把廚餘變成花器

「Foodres.AI」最大的創新之處,在於它將3D列印的複雜程序,設計成一套直覺又親民的使用流程。使用者只需將廚餘放進機器中,透過手機App拍照掃描,系統就會自動判讀材料類型與物理特性,再推薦對應的「列印物件」。

把廚餘變成設計:MIT畢業生打造3D列印機「Foodres.AI」,將食物浪費轉化為花器與家飾
(圖片來源:FOODres.AI Printer)

不管是杯墊、花器、餐具架、裝飾品,或是你自行上傳的3D模型,「Foodres.AI」都能透過其擠出系統,將這些廚餘與天然添加劑混合,轉化為再生生物塑膠並列印成型。整個過程無需專業知識,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既友善又有趣。

把廚餘變成設計:MIT畢業生打造3D列印機「Foodres.AI」,將食物浪費轉化為花器與家飾
(圖片來源:FOODres.AI Printer)

除了流暢的使用體驗,設計團隊也特別強調列印成品的美感與實用性。「Foodres.AI」App內建的模板不僅選擇多元,造型也相當精緻,為這項環保科技增添不少質感。

讓環保行動成為你我都能參與的日常

「Foodres.AI」不只是技術上的創新,更是一種生活觀念的轉變,邀請人們從「創造價值」的角度重新看待廢棄物,並在日常飲食中更有意識地做出選擇。也因此,這台機器不只是處理食物廢料的工具,更是一個教育平台、一個環保行動的觸發點。

把廚餘變成設計:MIT畢業生打造3D列印機「Foodres.AI」,將食物浪費轉化為花器與家飾
(圖片來源:FOODres.AI Printer)

像「Foodres.AI」這樣的設計,透過使用者親手參與、見證變化,讓永續不再只是政府、企業或環保團體的口號,而是變成你我都能參與的家庭日常。

把廚餘變成設計:MIT畢業生打造3D列印機「Foodres.AI」,將食物浪費轉化為花器與家飾
(圖片來源:FOODres.AI Printer)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隨著科技發展,各品牌爭相推出充滿創新概念與功能的裝置,而與此同時,一項實驗計劃「Aperture」採取了與眾不同的策略。它很簡單地運用多數人已經擁有的物件——手機與手機殼,打破想像的框架,創造一款簡單、易上手,為健康意識而生的使用介面。

想使用Aperture,只需把手機殼拆下,然後反過來裝在螢幕那一面即可。這樣一來,螢幕的尺寸被限縮,如同一扇迷你的窗,而Aperture會以最極簡的介面,在這個小小的窗框裡,為使用者提供最極簡的手機功能,像是傻瓜相機、簡易版本的播放器與通訊軟體等。透過直觀的界面設計,Aperture提醒使用者思考:什麼是我當下真正需要的功能?什麼是我需要獲得的資訊?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想使用Aperture,只需把手機殼反過來裝在螢幕面即可(圖片來源:Special Projects)

Aperture是創新設計工作室Special Projects的最新實驗,該團隊致力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計,探索實體與數位體驗的交叉點。團隊表示,雖然市面上有許多「回歸基礎」的手機設備(如:The Light Phone),強調能幫助使用者減少智慧型手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如果不需為此購入新裝置,還能根據使用者當下心境做出修正,不是更好嗎?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Aperture畫面示意(圖片來源:Special Projects)

幫你除去多餘資訊,只留下最重要的

Aperture的使用介面由AI人工智慧技術驅動,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客製化生成式介面(generative UI)。要決定顯示哪些應用程式,你只需對手機說話:「幫我導航去Brick Lane,沿路標出唱片行。」或是:「幫我播放音樂,並且只允許Alba和Pearl的來電。」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Aperture的使用介面由AI人工智慧技術驅動,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客製化生成式介面(圖片來源:Special Projects)

除此之外,Aperture還能幫你簡化充斥著繁雜資訊、礙眼廣告的介面。比如,當你想閱讀一篇網站上的食譜,Aperture會自動切換成簡潔的「閱讀模式」,或為你製作AI生成摘要,將混亂的頁面轉換為乾淨、逐步引導的烹飪教學。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Aperture能幫你簡化充斥著繁雜資訊、礙眼廣告的介面(圖片來源:Special Projects)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Aperture將混亂的網頁轉換為乾淨、逐步引導的烹飪教學(圖片來源:Special Projects)

另外,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無意識地滑起手機,只要把手機殼反過來裝,Aperture也能啟用「專注計時器」,幫助你戒斷手機成癮,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反覆將手機殼拆下、重裝其實有點麻煩,也因此將大大減低使用者查看手機的頻率,鼓勵大家更有意識地使用科技裝置。

 

和親朋好友一起使用

Aperture還鼓勵多人一起使用。當大家在聚餐時一起翻轉手機殼,裝置便會自動識別彼此,在不同裝置間創造一些可愛的連動效果,然後才逐漸關閉螢幕,提醒眾人專注於彼此相處的時光。若你不是iPhone的使用者,也別擔心!Aperture非常彈性化,其介面會根據不同型號的螢幕形狀與設計做出調整。

把手機殼反著裝,就能戒斷手機成癮?「​​Aperture」運用一個小動作,教你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Aperture會根據不同型號的螢幕形狀與設計做出調整(圖片來源:Special Projects)

Aperture起初只是非常實驗性的概念,不過如今已逐步邁向成熟。Special Projects相信,無論是設計或是AI,其未來都不在於創造更多物品,而是從已有的物件中挖掘嶄新的可能;我們需要做的,或許僅是跳脫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安排,並重新理解一切。

資料來源|Special Project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