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民雄「慢靈魂」咖啡店!用黑膠與咖啡和大家交朋友

嘉義民雄的名曲喫茶,用黑膠與咖啡與大家交朋友的慢靈魂Slow Soul Coffee

慢靈魂雙關主理人李佳晉的興趣,將音樂夢轉譯成一杯杯咖啡,在自強號一天只會停兩班的民雄鄉鎮,透過黑膠、音響和老件匯聚知音,節奏之間不僅創造在地人的咖啡風景;也成為發燒友期待探訪的榜上名單。

DSCF7845
嘉義民雄「慢靈魂」咖啡店

淺談喫茶

這種吸引相同品味前往的咖啡廳文化,在日本稱為喫茶店。我初識「喫茶」一詞,是從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的來歷得知,在他寫小說之前便是擁有豐碩黑膠收藏的喫茶店主理人,將爵士樂的癡迷大量應用在接連出版的內容中。

但「喫茶」的本意是鎌倉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茶文化,隨著1868年的明治維新,日本中產階級爭相追趕西方的文明浪潮,越來越多西式餐飲進到日本的大眾生活,喫茶店逐漸成為咖啡館的輪廓,可以在裡頭喝紅茶、啜咖啡和享用輕食。據臺之後,日本也將這股文化帶了進來,據文可璽的著作《臺灣咖啡誌》一書描述,曾任《臺灣新民報》副刊主編的黃得時回憶,他最常光顧的喫茶店是森永與明治製菓兩家(當時日本菓子企業看中臺灣砂糖資源,在臺開張不少結合茶食與飲料的喫茶店),直言喫茶店的狀況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坐坐,談文學,欣賞名畫,聆聽名曲。

這樣的休閒光景,到了現代的慢靈魂咖啡,核心依然沒有變:昭和懷舊的老靈魂、經濟實惠卻不失水準的咖啡、慵懶消磨時光的座位和音樂凌駕店內規矩之上的精神。慢靈魂剛開張時,曾流傳著一段主理人與客人間的經典對談:有個客人想要讀書,請佳晉把店內音樂轉小聲點,沒想到卻得到斬釘截鐵的回答:「不行,現在就是聽音樂的時間。」佳晉笑稱,果然再也沒有見過那位客人了,但也因為維持音樂優先的原則,慢靈魂的個性才如此立體。

夜間出杯的維也納咖啡
嘉義民雄「慢靈魂」咖啡店

從一臺1968年的黑膠唱盤撥放器開始

一踏進慢靈魂,迎面而來的是顯眼的流線木製吧臺,再來就是架上的黑膠收藏;近期佳晉從網路專門寫音樂故事的「瓦力唱片行」購得老JBL 4311A,使得這對喇叭也備受矚目。

佳晉對老物特別著迷,總在思考很多人常把以前的東西可以用很久掛在嘴邊,但到底是一個時代的懷念,還是用料真的不如以往呢?過了半世紀,技術應該都更精進才是呀!一想再想,始終沒有絕對的答案,反而理出了些輪廓,或許就是新舊之間各有擁護者,更添增分享藏品時的趣味。

與黑膠結下的不解之緣,來自一臺1968年出產的VICTOR SRP-B40。若要從黑膠開始,佳晉坦言當時根本下不了手,直到遇到某個古董愛好者,問他要不要平價收購一臺黑膠唱盤撥放器,說主人已經過世,但家人整理遺物時希望找到下一個使用者。看到的當下,佳晉二話不說決定收藏:「它看起來不像倉庫裡多出來的東西,而是能感覺不久之前都還是持續在播放音樂的狀態。」接收唱盤後,佳晉開始每週到誠品黑膠唱片,對他來說,黑膠版面很大,包裝特別精緻,每翻一張,都是前往不同時空的鑰匙。

「這個領域的收藏水太深了,要多昂貴都有可能。以黑膠唱盤為例,從唱盤本身、唱臂到唱頭都可以材質客製化,然後到唱臂是用什麼方式發出聲音,如何減少震動的次數,都有藏家們執著的細節;有些人甚至連室內溫度都列入聲音是否穩定的考究。」當對音質的追求放大到聽音樂的空間意識,佳晉表示很容易一去不復返,器材只會越聽越上去,打趣的說好險自己的財力限制了投入音響的深度。但也是後來某個前輩分享,有些聽音樂的高手在聽百萬音響時,忘了如何享受音樂,反而在聽音響的缺點,覺得有點可惜,也是這點讓佳晉恍然大悟,與其追求細微末節,每個人潛在自己最舒適的位置,沈溺音樂的美妙或許才是最重要的小事。

DSCF7906
嘉義民雄「慢靈魂」咖啡店

1968年出產的VICTOR SRP-B40
1968年出產的VICTOR SRP-B40

只要是經典,就不會被淘汰

「黑膠好比記憶卡,當唱頭滑過黑膠唱片的軌道,震動會將刻在上頭的聲音波紋轉化成聲音電磁訊號,唱頭放大器再遞給前級擴大機將聲音訊號放大到音樂能被推送出來的程度。一面可以播二十分鐘,只要仔細一看,一張黑膠唱片,壓縮海量的訊息在裡頭。」佳晉邊說邊拿起架上1975年爵士樂吉他大師Jim Hall發行的〈Concierto〉,這張B面演奏西班牙吉他名曲〈阿蘭輝茲吉他協奏曲〉,佳晉發現裡頭的低音提琴中間好像一度走音,後來又慢慢調整回去,不知道是否為刻意安排,還是現場條件的錄製狀況,但這個突兀點卻是這張收藏最有趣的部分。

有時慢靈魂的黑膠,是從佳晉的卡帶收藏開始。佳晉有一卷張國榮的《愛火》,後來看到網路出現一張原版黑膠,雖然要價兩千多,佳晉還是買下了:「跟藏家之間不適合殺價,每個人都有點像是割愛,討價還價的過程反而會讓賣家想起這張的種種經典,有時對方就不賣了!」到貨當天,慢靈魂臨時公告當晚是國榮之夜,沒想到有個白天已經在店內喝兩杯美式咖啡的客人,為了張國榮的聲音再報到一次。

若說起與慢靈魂客人的互動,大家都很喜歡看佳晉花錢,像是五月天的鼓手冠佑早期曾組過一個Why Not 樂團,曾於1995年發行《無法度按捺》專輯,以放克與爵士融合曲風詮釋臺語歌曲至今聽來依舊經典,佳晉偶然聽過後一直期待有人在市場釋出。直到某天看到有人以三千元拋售,現場客人就起鬨說如果佳晉收藏的話,當下就在慢靈魂儲值三千元的咖啡金,最後真的君子之交一言成定局,讓佳晉戲稱大家都想看他成為披著咖啡外衣的敗家子。

因為收藏,佳晉找到慢靈魂更多的可能性。每到週五和週六的夜晚,慢靈魂會延長營業時間,賣些與白天不太一樣的飲品,有時拿出吉他與過往駐唱歌手的嗓音自彈自彈,最重要的是透過各角落的音響用音樂把空間打滿,一起度過有點任性的夜晚。

DSCF7903
嘉義民雄「慢靈魂」咖啡店

卡帶與老式錄音機都是對於時代的收藏
卡帶與老式錄音機都是對於時代的收藏

慢靈魂Slow Soul Coffee

店家地址|嘉義縣民雄鄉復興路93號

營業時間|10:00–19:00,週二公休,

週五、週六不定時延長營業到22:00(請依照慢靈魂最終公佈為準)

圖|下港女子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雙年度盛事「高雄設計節」,於10月2日至11月2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隆重登場。本次展覽邀請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顛覆傳統的城市行銷手法,將高雄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共襄盛舉,邀請市民一起成為高雄潮流人,一同發聲,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

策展人林唯哲出生成長於高雄,現定居東京,長期關注亞洲城市的文化流動與視覺傳達,他將個人對街頭文化與設計語言的敏銳觀察,帶回熟悉的土地,以策展形式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這份不爭並非消極,而是一種根植於產業底氣與庶民生活節奏的從容與自信。」高雄的態度,不是追求西裝筆挺的菁英形象,更像是一位穿著寬鬆 T-shirt、自在隨性的「街頭歐爸」。此次展覽正是要褪去城市的包袱,回歸最真實、最「Real」的街頭聲音,讓觀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打造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

展覽視覺以「塗鴉覆蓋」為概念,呼應了街頭文化中最純粹的行動:發聲。策展團隊表示,塗鴉不是破壞,而是對現有框架不滿、對主流敘事反動的最直接表達。它象徵著將自己的聲音「覆蓋」上去、主張立場的行動。主視覺以「試噴頭、試手感」的隨性筆畫為元素,多彩的噴漆則象徵著多元主張的共存。這場展覽是一場鼓勵人們勇敢發聲的潮流運動,讓每個「我」都有話可說,自信地說出「這就是我的高雄態度」。展覽將串聯設計、時尚、塗鴉、建築、策展、表演與數位創作等領域,打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讓高雄成為青年世代與創作者們表達態度的能量場。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從7大展區認識高雄

「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另外,展覽期間,現場也有潮流賣店「你這個潮包」,販售高雄態度周邊商品。

態度的根源:由高雄街頭天王以AR影像再現潮流。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潮字典:以巨型辭典的形式,解析高雄獨特的城市現象,沒有官方用詞,只有來自街頭的角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腔:透過影音裝置,帶領觀眾學習來自街頭的聲音,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蝦款?高雄款!: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左岸:展出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探討高雄文化養分如何激發原創藝術創作。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人指點:透過五位高雄出身的音樂創作者的一鏡到底行走訪談,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走在最有態度的高雄街頭。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幫高調:集結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鼓勵觀者定調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 高雄設計節2025 ] 
展期:10.02 (四) - 11.02 (日)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P2倉庫
門票:免費入場

資料提供|選選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中,位於鹿港公會堂的「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展區,邀請觀眾走進彰化的稻田圳流,走進如祭品如山的普度場景,也走進自己內心最虔誠的祈願,在這趟平安之行裡,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

從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

「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由創意團隊「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在地文史團隊「發落文化」、空間團隊「三分之三設計 3/3 TRIO DESIGN」攜手打造,從彰化人生活中最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帶領觀眾體會繁複厚禮中蘊含的殷切祈願與平安信念。展區位在1928年興建的縣定古蹟「鹿港公會堂」中,前身曾為奉祀蘇府王爺的「萬春宮」舊址,也曾作為鹿港八郊(指八個商會)之一的「廈郊」所在地,後轉作地方聚會場所「公會堂」,百年來始終承載著民俗與公共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地方節俗化作討喜的當代符碼

為了讓節俗以更親切的姿態走進當代人生活之中,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以寄寓濁水溪的藍色調為主色調,搭配象徵歲時流轉的圓環線條;至於畫面上彷彿一躍而出,可愛龍虎形象則脫胎自虎型端午香包「虎仔香」及端午迎龍王的「龍王頭」靈感,將地方節俗化作鮮明討喜的當代符碼,也在飽滿視覺中寄寓滿滿的平安意象。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

從此概念出發,當人們走進「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首先將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當製作供品的職人身影在眼前開展,對照現場「頂桌」與「廈桌」上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觀眾將發現,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以及為所愛之人祈求的真心實意。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循著信仰的軌跡,共行平安之路

循著信仰的軌跡走出家門,案桌旁的仙界工藝畫作,則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營造出神祇視角的仙界氛圍,也邀請觀眾將視角拉升至神祇的高度,俯瞰彰化四時節慶景象,共行平安之路。此時,映入眼簾的是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循著圓盤向外延展,八大民俗節慶自「拜天公」至「謝下元」次第展開,以物件搭配圖文講解,節俗脈絡在眼前逐漸清晰,成為可感知的文化風景。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開五感體驗,感受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除了靜態觀賞,平凡製作與發落文化更邀請觀眾在此展開五感體驗:嗅聞巨型端午「虎仔香」散發出的艾草與菖蒲香氣;聆聽由鹿港出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親自誦唸的〈鹿港普度歌〉;並在互動設計團隊「馥谷餘」打造下,踏入沉浸式遊戲,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最後,更可於馥谷餘以科技轉譯「花壇迎燈排」的互動裝置中,輸入自己的姓氏,生成專屬「字姓燈」,體驗成為頭家爐主,與家族共享神祇護佑的榮耀時刻。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體驗完饒富意趣的互動設計後,接著別忘記抬頭仰望,彰化的真實模樣在眼前展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溪流邊的人群、家戶前的香案、普度時澎湃的「普肉山」,以及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此時,耳畔同時響起彰化出身的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為展覽量身打造的音樂,聲影交織之間,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歷久不衰的習俗,至今仍緊緊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一字排開的平安小物,到鹿港童玩「葫蘆問」

最後,讓我們轉身走進「平安行」,此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呈現人們如何在日常裡寄託祈願、守護平安。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來到台上,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觀眾更可在遊戲後抽取共26款獨家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在趣味互動中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從靜態凝視到身體參與,這趟涵蓋拜天公、慶上元、迎媽祖、安營、慶端午、贊中元、祭水圳、謝下元等民俗文化的彰化之旅,也在此緩緩落幕,留下平安的餘韻與祝福。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沉浸式遊戲讓人彷彿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

展期| 10月10日(五)- 10月26日(六)週日至週四10:00-18:00;週五至週六10:00-20:00
地址|鹿港公會堂(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 72 號)
音樂演出|10月11日(六)15:00 - 15:30 文開國小・南音雅月
                  10月12日(日)15:00 - 15:30 華龍國小・北管新傳
文史導覽|10月18日(六)08:00 - 10:00 民俗愛好者黃雅君老師 X 拜天公平安採買
                  10月19日(日)15:00 - 17:00 民俗愛好者李宗學老師 X 找尋鹿港平安物

資料提供|平凡製作、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