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隨著程式碼躍動——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

當我們隨著程式碼躍動——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

「算法銳舞」一詞在台灣特別新奇,原文「algorave」實為2011年由電腦音樂家艾力克斯.麥克林(Alex McLean)與友人在前往英國諾丁漢的一場演出中發明的詞,要構成以此為名的派對,演出的藝術家往往必須現場編寫程式碼或利用自製的程式即時生成音樂與圖像。

連續三晚的現場派對,為臺灣首見的大型算法銳舞活動

在 Instagram 貼了算法銳舞 (algorave) 影片,水泥牆上投影出一串串行雲流水的程式碼,藝術家隱身於後,電子聲響一陣陣掃來,隨著程式碼編輯即時變化節奏。

工程師朋友回我,「哇,怎麼會想看人現場寫code?」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在7月1日辦了場算法銳舞,作為「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三日藝術節的前哨戰。不單單是台灣第一場算法銳舞,更像是酷小孩們口耳相傳的秘密派對。「算法銳舞」一詞在台灣特別新奇,原文「algorave」實為2011年由艾力克斯.麥克林(Alex McLean)與尼克・柯林斯(Nick Collins)兩人在前往英國諾丁漢的一場演出中發明的詞,要構成以此為名的派對,演出的藝術家往往必須現場編寫程式碼或利用自製的程式即時生成音樂與圖像。

02
「算法銳舞」的重要推動者Alex McLean,從英國透過遠端連線做現場編碼演出。

由程式生成的音樂聽起來份外冷漠,但仔細思索發現這興許是媒介和文化上的變化。過去的銳舞派對DJ刷盤和運用合成器創造聲響誘使我們跳動;然而在算法銳舞中,藝術家將系統往前一推,由機械式的系統表現音樂,自己則躲在後面偷偷觀望,傳統上我們對於藝術家即為創作主體的想像在這一刻被鬆動,創作音樂的任務似乎轉移到系統身上,藝術家更像是造物者,遠遠敲打鍵盤指點派對運行。

即便如此我們仍舊能從縫隙窺看藝術家的身影,正因為算法銳舞強調技術透明,當日的藝術家如張晏慈+蔡寧、艾力克斯.麥克林、岡千穂、林育德+劉東昱與瑞尼克.貝爾(Renick Bell)皆不吝將自己正在編寫的程式赤裸袒露在大眾面前,熟悉程式的人們輕而易舉地藉此摸索彼此思考過程,技術與思想藉由符碼變換隔空交匯,甚至還有人當場拿出筆記本抄寫,宛如一堂大型課堂演示,而其社群儼然也在一場場的演出中持續進化茁壯。

01
藝術家Renick Bell以他自行開發的Konductiva程式語言進行演出。

作為程式小白,如何體驗前衛影像和聲音的碰撞

不過作為一個毫無程式編寫經驗的小白如我,又該如何從中參悟並愉悅呢?在細細觀察了程式碼數分鐘後,我赫然發現程式碼和參數的調控和耳邊節拍與聲響的轉換有其關連性,順藤摸瓜即能理解當下的聲音如何透過模組操作,剎那間體悟人生之門又開了一扇的狂喜。甚至也發覺即便都是系統運作著音樂,人類的思考模式仍然曝露無遺。有的藝術家邏輯簡練,音樂鋪排明確地像篇起承轉合具足的文章,而有的藝術家狀似冷淡但默默在演算法中埋入其欲傾吐的心情,好似嘻哈派對中的MC,只是並非由麥克風而是以宛如電子告示般傳達於觀眾。這時也才察覺到策展團隊日前指出黑白變化主視覺暗藏何種端睨——主視覺即是瑞尼克.貝爾的編碼而生成的圖像,那些不規則的空白正是藝術家作為造物者暗藏程式碼之中、電腦程式卻無法辨識的話語。

03
臺灣電子音樂家林育德,與藝術家劉東昱合作的現場編碼音像表演。

有別於通常銳舞派對中人人跳得猖狂,算法銳舞場景裡人們儘管身軀循音樂晃動,視線依舊無法自拔地死盯著程式碼不放,彷彿在閱讀一本錯過不再來的書籍,這無非也是一種場景特色。算法銳舞那獨特的知性魅力,不斷地引誘人們將思緒從純粹的身體享樂中抽離,然而當程式碼產生的訊號流經聲響系統,那些飽含思想的音樂被喇叭放大後卻又震動我們身軀,邏輯與感官兩種動能在人體衝撞,使得人人走出舞池皆不免深吸口氣。

06
放映單元中Software2050(鳳漢玉)的單頻道錄像作品。

好在策展團隊體諒我們跳得實為不容易,三日藝術節白天皆是工作坊與講座,想要深入精研文化與技術的人們請往該處移動,而想要獲得些冷卻時刻的人們則往放映單元走。本次放映單元共精選八支影片探討演算藝術,分別在中正堂與美援大樓中播映。美援大樓的影片同時具備擾動身體與休息站功能,威廉・費爾斯(William Fields)、澤維爾.柯克羅斯基(Ksawery Kirklewski)、Software2050(鳳漢玉)和艾利.霍普(Ale Hop)的錄像部部以生成藝術出發,無論是像素圖案、日常迷因或是流動扭曲的風景,皆帶著沈浸式音像的況味。另一頭中正堂展示的錄像則從理查 ·賽德斯(Richard Sides )以電子音樂家身份藉由演算法回看早年銳舞並重新拆解與組織開始,而林其蔚則操作寫有羅馬拼音的帶子、將穆札克實驗人聲團體(Musarc)實驗人聲團體幻化發生機器,最後到鄭先喻與堤方.瑞斯(Tivon Rice)分別利用機械學習生成的虛構的末日與城市預言。放映螢幕兩側是中正堂殘存的斗大標語寫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份外有種超現實的氛圍。

05
藝術家張方禹的燈光設計,將舊空總的軍事空間改造為頹廢又前衛的聲光場域。

站在舊空軍總司令部改造的水泥間中四下張望,當強調共創與透明的派對文化被移植到曾為威權象徵的場館時,藝術家與演算法正合作謀畫音像,驅使我們身體跳動的音樂蹦蹦作響,派對動物們在其中穿梭遊走,場館那因歷史積累而形塑的那既冷漠又斑駁軀體,也在前衛影像和聲音的碰撞下一點一滴被解放,讓人不禁期待C-LAB未來持續發展的演算法相關活動與展覽。
 

(本文與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文 | Elanor Wang   攝影 | 陳藝堂,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提供

日本藝術總監八木彩談品牌建立:以設計經營信念,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左圖:tricot / FUJIMI / 包裝設計。右圖:tricot / FUJIMI / 包裝設計。(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為了建立起品牌與顧客之間的良好關係,需要經過複雜的程序和時間。正因如此,花時間慢慢用誠實的態度建立起來的關係,才會更加堅固牢靠,難以輕易被捨棄。正因為商品已經飽和,人們更會尋求真正美麗的、有價值的、想要長久珍惜的事物。為了成為在接下來的時代受到喜愛的品牌,我們要提供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有價值的豐富體驗。為此,和品牌相關的人們也必須抱持著信念持續經營下去。

設計可以將想法和願望可視化

透過品牌建立的工作,我親身體會到設計不僅是改變表面的美觀,更可將人們的想法和願望可視化。即便每一個設計作品都可能隨著時間消失,但我相信這種本質上的價值會持續不斷地累積下去。此外,既然開始參與創造長久價值的工作,我也感受到自己肩負著社會責任。參與經營和產品開發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必然會對社會產生影響。

電通/ DENTSU RECRUIT 2020 /海報。(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電通/ DENTSU RECRUIT 2020 /海報。(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我認為自己工作所累積的成果必須為未來帶來更美好的改變。
由於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除了每個工作的具體目標外,我在心中為自己設下了以下三個標準。

① 美麗與否

「美麗」這項價值極為抽象化,我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美的尺,是唯有自己才能決定的指標。因此,在AI等技術普及的現代,我認為它是必要的感性。

如今的時代,可以利用市售的服務和圖庫的照片輕易地做出設計。但我認為,真正能撼動人心的美麗並無法輕易量產。設計師及創意工作者所創造的價值,隨著AI等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其他的東西越是均質化,反倒越能突顯出其獨特性。

攝影、排版和插畫等涉及設計的各種專業領域當中,飽含了經過歷史的洗禮所淘選出價值觀,以及巧匠的技術。雖然美並無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必須去了解人類歷史上被視為美麗的事物,培養自己的眼光,並不斷更新美的基準。

左圖:tricot / FUJIMI / 主視覺。右圖:tricot / FUJIMI / 包裝設計。(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左圖:tricot / FUJIMI / 主視覺。右圖:tricot / FUJIMI / 包裝設計。(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② 能否獲利

由於本書中提到「不要只以銷售額當作指標」,乍看之下這點可能會顯得矛盾,但我很重視設計是否能促進企業的銷售以及最終對獲利做出貢獻。設計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投資。「完成了美麗的成果就感到滿足了」這種想法,應該很難獲得企業內外利益關係人的理解。但如果因投資了設計而吸引到更多粉絲,提高了品牌價值,這樣無論是誰都能接受的。

品牌壯大後,員工的薪水也會上升,而設計師的薪水也會上升。如果企業明白投資設計能帶來利潤,企業就會開始善用設計,最終會讓社會變得更豐富多元。希望設計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有意義的投資,目標是讓設計能成為經營戰略的一環發揮作用。

Kracie葵緹亞 / ICHIKAMI天然和草系列 / 交通廣告。(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Kracie葵緹亞 / ICHIKAMI天然和草系列 / 交通廣告。(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③ 能否改善未來

我認為懷有「這個品牌能否讓未來變得更美好」的道德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能讓事物看起來更美好,但這也意味著不好的事物也可能被美化。從事工作時,為了追求利潤,有時選項中會出現不環保的材料。除此之外,也會看到一些透過煽動顧客的恐懼來行銷商品的呈現方式。

當我覺得專案陷入這種狀況時,我會儘量指出問題點。第一,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品牌而言,倫理道德也會轉化為品牌價值;再者,我本身就不喜歡參與欠缺道德觀念的品牌計畫。如果團隊中的某個成員出現這樣的感受,我認為最終一定會破局。

雖說我自己也仍在不斷嘗試錯誤,並未能達成所有目標,但我心中始終都有著一把尺。並且,我認為這些標準對品牌而言也相當重要。

為了建立起品牌與顧客之間的良好關係,需要經過複雜的程序和時間。正因如此,花時間慢慢用誠實的態度建立起來的關係,才會更加堅固牢靠,難以輕易被捨棄。正因為商品已經飽和,人們更會尋求真正美麗的、有價值的、想要長久珍惜的事物。

為了成為在接下來的時代受到喜愛的品牌,我們要提供的不僅僅是商品,而是有價值的豐富體驗。為此,和品牌相關的人們也必須抱持著信念持續經營下去。

多摩市.UR都市機構 / 多摩新市鎮 / 海報。(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多摩市.UR都市機構 / 多摩新市鎮 / 海報。(圖片來源:《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企業主管必修的設計課:從賣產品到創造粉絲,設計如何協助企業打造受歡迎的品牌?》

出版日期|2025/05/10

作者|八木彩

本書詳細分享品牌設計的過程與案例,希望能擔任商業活動與設計的橋梁,讓企業了解設計不僅是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有意義的投資。如果能巧妙地將設計融入商業活動中,便能將企業文化、產品魅力以及管理者的心意等看不見的價值傳達給客戶,有助於建立品牌形象及情感連結,成為消費者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花蓮觀光品牌嶄新設計!專屬IP「小石花」象徵震後堅韌生命力,山海及原民編織融入色彩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乘著暑假觀光熱潮,花蓮公布全新城市觀光品牌形象!新亮相的城市專屬IP「小石花」,集海濱鵝卵石、花朵破土而出等意象,呼應花蓮地景及震後重建的堅韌與希望。源自花蓮山海的全新色彩計畫也同步推出,象徵岩石的灰、稻浪的黃、海洋的藍……與「小石花」一同描繪花蓮生意盎然的觀光新貌。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小石花」象徵花蓮堅韌生命力

花蓮觀光品牌計畫「繁花盛開 We Bloom!」由聚焦台灣風土的生活風格品牌「神農生活」主導,攜手藝術家陳普率領的「日目247Visualart」設計團隊一同完成。陳普向來擅長從大自然提取靈感,將動植物等元素融入視覺、裝置、小型雕塑等不同形式的創作,這次他揉想像力於花蓮自然紋理,為花蓮創造專屬形象IP——「小石花」。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小石花」視覺可拆解成3部分:水藍色「鵝卵石」呼應花蓮沿海景觀;花朵自岩石裂縫中拔起,寓意花蓮的堅韌生命力;小花根莖以「h」線條勾勒而成,源自花蓮英譯「Hualien」首個字母。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在陳普的想像中,「小石花」是生命源於花蓮岩層的神秘生物,能漂浮至城市各處散步生機,夜晚還會自體發光點亮城市角落,為土地帶來希望和祝福。童趣設計不僅傳遞災後重生的寓意,更展現花蓮人面對自然挑戰時的勇氣與善良。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色彩計畫呼應海洋、稻浪等自然人文景觀

設計團隊也為花蓮觀光品牌訂下全新色彩系統,4大主色靈感來自花蓮山海地景與族群共融:「水青藍」源於海洋及溪流的、「石頭灰」呼應壯麗地質景觀、「豐盛黃」令人聯想金黃稻浪,「繁花紅」則取自原住民傳統服飾布料及花朵的鮮豔色彩。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從藝術、音樂到水上娛樂,花蓮下半年活動盤點

「繁花盛開 We Bloom!」嶄新形象將於花蓮下半年多檔活動正式亮相,從七星潭自然美術館「太平洋國際疊石藝術季」、鯉魚潭「花蓮FUN暑假」水上樂園、聚焦原民文化的「太平洋南島聯合豐年節」,到以唯美金針花海為背景的「花蓮忘憂大地感謝祭」等,帶領旅人深入探索花蓮山海、農村及原住民文化的多元精彩。以下盤點710月將在花蓮發生的7檔活動:

海洋藝術:太平洋國際疊石藝術季5/178/31|七星潭

夏日水趣:花蓮FUN暑假7/128/10|鯉魚潭

文化體驗:太平洋南島聯合豐年節7/187/20|德興大草坪

音浪狂想:夏戀嘉年華7/237/27|東大門廣場

休閒漫遊:自行車騎乘樂|串聯親子路線與挑戰路線,深入花蓮山海

流星花蓮:星光音樂會8/28/23|富里、七星潭

賞花踏青:花蓮忘憂大地感謝祭810月|六十石山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花蓮觀光品牌新設計!陳普設計「小石花」寓意震後重建生命力
(圖片提供:繁花盛開 We Blo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