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A帶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m Koolhaas與David Gianotten親解建築亮點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2012年開工、歷經10年竣工,並於2022年8月正式開幕,其佔地兩公頃,共有地下1層及地上12層,包含大劇院、藍盒子與球劇場3個劇場空間。而操刀北藝中心的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的Rem Koolhaas與David Gianotten兩位建築師,也親自帶領媒體朋友們,一探這座建築的設計巧思與亮點,接著就跟著La Vie一同神遊當天的導覽路線!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詳細開箱!必走參觀回路、絕美曲面玻璃、特殊座椅設計等6大亮點

S__89038875北藝中心開幕當天早上,OMA的Rem Koolhaas與David Gianotten兩位建築師,帶領媒體朋友們探索建築的設計巧思。(攝影:Adela Cheng)

北藝中心小檔北藝外觀3©林軒朗由OMA操刀的北藝中心,歷經10年終於完工,並於2022年8月7日開幕。©林軒朗


OMA帶逛北藝中心路線:大廳 → 大劇院 → 藍盒子 → 球劇場 → 參觀回路


大廳:讓人們聚集、舉辦活動的公共場所

由於捷運劍潭站與士林夜市商圈的人潮熱絡,OMA巧秒將北藝中心的3個劇場嵌入中央的立方體、把建物抬高,讓街道的活力從四面八方延伸進來,同時人們能利用B1的停車場、1樓的主入口、2樓計程車招呼站抵達場館,OMA也盡可能保留基地的公共空間,用來舉辦活動,也建立起與周圍鄰里的關係;2樓大廳平台也特別設計成與捷運軌道同高度,期盼產生與城市的連結,以及加深與台北的互動。乍看有點工業風的2樓大廳,搭配從劇院地毯轉化而成的大理石地板,與各有特色的劇院指標,得以讓人從簡潔設計的聚會空間到逐漸精緻的劇院內部,探索劇場的不同面貌與可能性。

北藝中心小檔9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北藝中心2樓大廳平台設計成與捷運軌道同高度,期盼與城市展開連結對話。(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北藝中心小檔07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人們可以從四面八方抵達北藝中心,也將活力帶進其中。(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S__89038886OMA將劇院的地毯轉化為大理石地板,拉近與人們的距離。(攝影:Adela Cheng)



大劇院:提供每個人最佳觀看角度

觀眾可以從階梯或是手扶梯抵達擁有的大劇院,必須一提的是,OMA在北藝中心融入許多「公共空間」與「自然光」的設計,比如在大劇院前廳,能一窺城市風景,打開門窗、進到戶外陽台,更可眺望到圓山大飯店、自然景觀,感受到自然光灑落的愜意氛圍。而大家也可以發現,北藝中心的3個劇場運用了不同濃淡度的藍色,從牆壁、天花板、地板皆是藍色,OMA解釋,用單一顏色來代表劇院,除是為了維持一致性,在燈光暗掉後,相較於常見的紅色,藍色也會比較沒那麼凸顯、能成為很美的背景色。

北藝中心小檔藍盒子©趙紹伯大劇院前廳(攝影:Adela Cheng)

S__89038876推開大劇院前廳的門窗,可欣賞到城市綠意美景。(攝影:Adela Cheng)


至於備受討論的大劇院座位問題,David Gianotten說明,當年競圖的規格從舞台到最後一排距離為31公尺長、席位要1,500席,算起來間距就是95公分,符合一般劇院的標準,並沒有特別窄,若是排距要再加寬,席位至少要再減少300席,加上為讓每個人都有最佳觀看角度,愈往上排才會比較陡。座椅破損則是因為椅子當時已經先送來台灣,但因存放條件不佳,造成使用永續可回收材料製成的椅面碎化,大劇院座椅也將以加上椅套的方式處理、接下來幾個月會全面更新。

北藝中心小檔06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備受討論的大劇院座椅,因為存放條件不佳的關係,有多張椅子破損的問題,之後也將加上椅套處理。(c) OMA



藍盒子:可容納實驗性表演的空間

挑高的藍盒子前廳,最上面就是7樓的餐廳露台、下方則是賣飲料的地方,白天的前廳有著明亮光線灑落、夜晚抬頭看或許還能看到星空。進到像是「黑盒子劇場」形式的藍盒子後,可發現其藍色較深一點,且除了兩側的包廂區外,裡頭的椅子都可以移除,意味著舞台在中間、觀眾在中間等表演方式都有可能。尤其打開隔音板後,藍盒子即可與大劇院結合而成超級大劇院,除可以啟發創作者意想不到的演出,也帶給觀眾獨特的劇場體驗。

S__89038879挑高的藍盒子前廳,採光極佳。(攝影:Adela Cheng)

04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藍盒子的椅子可以移除調整,打造不受限的表演空間。(c) OMA

北藝中心小檔超級大劇場©趙紹伯藍盒子與大劇院組合而成超級大劇院©趙紹伯



球劇場:球型設計讓觀眾與舞台很緊密

從大廳搭乘手扶梯抵達的球劇場前廳,為內層與外層之間的中間區域,也是通往觀眾席的動線,同時為OMA將古典劇場重新詮釋,以現代感的方式所呈現出的魔幻氛圍空間。進到裡頭,則是可坐800人的劇場,其最後一排到舞台距離為25公尺,球性的設計也可讓不同位置的觀眾,無視角阻礙看到舞台。球劇場的圓形座椅設計,除呼應球劇場外型,一坐下後,椅面還會往前推、擴大椅子面積,增加舒適度,也是一設計巧思。

北藝中心小檔05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球劇場前廳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北藝中心小檔07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球型劇場設計,能拉近觀眾與舞台的距離。 (c) OMA


Rem Koolhaas也特別提到,與荷蘭Inside Outside室內設計事務所合作的「膜」一般構造的布幕,其具有延展性,能做為不同方向、大小的開口使用,同時也可拿來投影,正如同一張空白畫布、擁有各式可能性。

北藝中心小檔_14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膜一般的布幕,可以任意變化,擁有各式可能性。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北藝中心小檔_13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膜一般的布幕,可以任意變化,擁有各式可能性。 (c) Shephotoerd Co. Photography for OMA



參觀迴路:一窺神秘劇場後台

為讓更多人可以進來北藝中心,OMA打造了對大眾敞開的橘色「參觀迴路」,在過程中,除能透過窗框看到劇場運作、後台情形等,最後還能在11樓的天台劇場停留,欣賞外頭山景與城市樣貌。

北藝中心小檔16 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參觀迴路 (c) OMA Photography by Chris Stowers

OMA帶逛北藝觀眾可以在參觀迴路的過程中,一窺神秘的後台。(攝影:Adela Cheng)

北藝中心小檔天台劇場©趙紹伯參觀迴路最後停留的11樓天台劇場,可將城市美景盡收眼底。©趙紹伯



帶逛北藝中心最後,Rem Koolhaas提到,他們一直很強調「了解當地」,不論是藝文風貌或是風土民情等等,這次不僅是與台灣建築師合作,為了這個項目他來台灣60幾次、David更是上百次,可惜過去兩年因為疫情無法前來,溝通也無法像以往那麼順暢,但絕對不是建築師做完一個作品就跑掉了,他們會繼續調整優化,也希望這個建築物能創造許多新的可能、有更多創意等著我們去發掘。Rem Koolhaas也透露,有一些台灣的業主找上他們合作,不過案子是否會成行,一切都還太早、無法公開,但他能回答的是,「OMA在台灣的合作經驗很好,會繼續在台灣耕耘。」

北藝中心小檔大排練室©趙紹伯11樓排練室設計,引入大量自然光,讓表演者不再只是待在暗不見天日的地方工作。©趙紹伯

S__89038880圖左至右分別為:OMA北藝中心項目總監林家如、David Gianotten與Rem Koolhaas。(攝影:Adela Cheng)



 圖片提供|北藝中心、OM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