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共舞的臺灣之森,從生活到生態的一萬年

與人共舞的臺灣之森,從生活到生態的一萬年

綠的山、潺流的泉、穿梭的飛禽走獸,森林是陸域生態系中最重要也最豐饒的型態,更覆蓋了臺灣六成以上的面積;它不僅是當代人們鍛鍊肉體、砥礪身心與享受自然的首選,千百年來也持續給予福爾摩沙的生靈們,無盡的食物、空氣、溫暖與水。

臺灣是山岳之島,也無疑是座森深之嶼,但是,對人類生活而言不可或缺的森 林,在臺灣短暫的人類史之中,究竟扮演過多少不同的角色,又經歷了怎麼樣的過往呢?

01 在森林中仰望活過千年的紅檜神木
在森林中仰望活過千年的紅檜神木。(攝影:雪羊)

家園的永續平衡,與來自海外的新住民

森林以木本植物為主體,構築成一種高生產力的立體棲地,為附生植物與鳥獸提供絕佳的棲所或食物,孕育了極高的生物多樣性。而臺灣的地理位置與高山地形,也造就了世上少有、終年雲霧繚繞的霧林帶,世上只有百分之一的森林如這般潮濕涼爽。在臺灣島浮出海面後的百萬年中,森林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態棲位,在不斷演替之下達成永續的動態平衡。直到萬年前第一批人類抵達這個新家後,一切才迎來了劇烈的改變。

從史前一直到原住民時代,這座島上所有的人類文化都包含了與自然永續共存的價值觀;因為對自然資源竭澤而漁的後果,將是失去食物與能量而自取滅亡。這時的森林,對人類而言是倉庫與菜園,需要什麼就從裡面拿:肉與野菜、取暖炊煮的柴薪、疊床架屋的木料,但總是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或再多一點點用來以物易物。同時,森林也是疾病的來源或猛獸的巢穴,除了取得生存之所需,人再無其他理由長時間待在深山中。在臺灣原住民族古老的世界觀裡,人往往與森林一同生活、生老病死,森林是家,也是家人,更是一生不曾遠離的地方。

然而,這樣互相融入彼此的人與森林,在更新一批人類來到這裡後,又出現了新的關係。那是來自黑水溝另一端的中國,自大明帝國以降,有愈來愈多福建人渡海來臺灣。他們不僅帶來新的文化,也將定點農耕畜牧為主體、對森林敬而遠之,僅將其作為能源與原料來源的生活方式帶了過來。與原住民族非貨幣、共享的永續文化不同,漢人根深蒂固的私有金錢與財富觀,與1624年落腳台南經商殖民的荷蘭人,為臺灣森林帶來了嶄新的身份:從夠用就好、少了再拿的日常所需,變成多多益善的經濟來源。

於是,非為生活所需、以盈利為目標的森林利用開始出現。從海盜鄭芝龍率眾伐樟製腦、到明鄭君主鄭經為修繕戰船而下令入山伐木,再到康熙22年(西元 1683年)臺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後出現的軍工匠守特許伐木制度、沿山樟樹歸為官有等,都一步步將森林從一個多樣的族群共享生活場域,推向「某個主體所擁有的資源生產基地」。人們開始設法擁有森林,排除他人利用森林的可能,甚至大規模改造地貌:平地開墾為田、丘陵開始種滿了茶樹、再深一點的森林滿佈提煉樟腦的寮。這些開發拓墾鯨吞蠶食著淺山森林,也在臺灣地名中留下了永久的見證。

面對異族對森林的鯨吞蠶食,居於山地的原住民族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以武力捍衛自己千百年來的家園,成為了令漢人們聞風喪膽的存在。於是,隔絕原住民與漢人的「土牛界」、保護山區工作者與臨山居民的「隘勇線」出現在淺山地帶,硬生生把森林給切了開來。這讓漢人不敢進入、清兵也久攻不破的臺灣深林峻嶺,一直到西元1895年以前,除部落耕地外都保持著那與原住民共生的原始樣貌。因此,日本人類學家森丑之助認為,若不是原住民阻絕了漢人開墾臺灣的山林,那麼這座島嶼也早就跟福建一帶淺山一樣童山濯濯了。

batch_02 掛滿松蘿的台灣二葉松
掛滿松蘿的二葉松。(攝影:雪羊)

大伐木時代:日本開創、民國發揚

日本帝國從大清帝國手中贏下臺灣後,為掌握陌生隱晦的臺灣山地與森林狀況,砸下許多資源調查臺灣山林,為臺灣森林打下紮實的科學基礎。明治29年(西元1896年)林學博士本多靜六發現了紅檜,讓臺灣森林在資本世界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價值,也招來殺身之禍。三年後技工小池三九郎在阿里山發現蘊藏豐富的針葉巨木林,最終促成了阿里山林場與鐵道開發,在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運出第一車木材,正式揭開了臺灣現代林業的序章。

同時,在五年理蕃計畫、太魯閣戰爭等大事件中,日本挾先進的武器與海量資源優勢,一次次摧毀原住民族為守護家園而作的抵抗。他們不僅將森林變成一處處戰場,也瓦解了數百年來一直戍守臺灣山地森林的力量,更將原住民無法以文字證明主權的土地全部收編,讓臺灣超過九成森林為國有,也使阿里山之後的林業開發得以順利進行。

於是,臺灣森林的大規模開發開始了。雖日本政府十分努力遵循德國林學18世紀末以來「考慮後代、人為管理下能永續收穫」的經營思想,以政府掌控的方式排除資本家染指高價值針葉林的機會,但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的頹勢讓政府不得不將森林交給民間業者進行更有效率的經營,加劇了開發的速度與混亂。

然而,也是因為 18 世紀末的浪漫主義,讓人開始注重情感與自然天性,西元 1872年在太平洋彼端的美國黃石,孕育出了人與自然共存的重要形式「國家 公園」。這種與遊憩並重的森林保護概念爾後也來到了臺灣,昭和6年(西元 1931年)日本公布國立公園法,臺灣的新高山-阿里山、次高-太魯閣、大屯山等列為候補地。然而,後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陷入苦戰,臺灣國立公園籌設計畫也終遭廢止。

二戰後,新的改變又來到了臺灣。中華民國承襲了日本的國有林地政策,卻因動盪的林業體系與政局,讓許多投機份子在山中濫墾濫伐,為森林帶來不小的傷害。幾經整頓後,林產管理局時期以「多伐木、多造林、多繳庫」為核心理念,目標「以林養林」、「植伐平衡」等,將森林作為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

當時,在幾任留美局長眼中,與德國林業「把森林當作銀行,只拿利息就能永續利用」觀念不同的是,美國將森林比喻為一間公司,有成長力的資產越多越好,不會成長的壞帳過多就有可能倒閉。而臺灣霧林帶的千年紅檜扁柏,在這個標準下就是生長力衰退的壞帳,需要儘速砍除;它們不僅能賣個好價錢,也能讓森林長出更多生長力旺盛的小樹,一舉數得。

這個觀點也催生了民國48年公布的臺灣林業經營方針:「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加上美援的資金與 技術支持,讓臺灣森林迎來前所未有、更甚日本的大伐木時代,揮別了無數巨木。此時森林已與國民的日常生活徹底脫鉤,僅剩下生產的經濟功能;而在人類主觀的「優良」認知改造下,基因、生物多樣性與野生動物就成了犧牲品,消失在轉動的鏈鋸與車輪之下。

batch_03 增產報國,安全第一
木瓜林區管理處哈崙工作站「增產報國,安全第一」標語牌。(攝影:雪羊)

batch_04 合歡主峰展望國軍寒訓中心與奇萊北峰
合歡主峰展望合歡東峰,此為臺灣第一個國家森林遊樂區「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攝影:雪羊)

找回永恆的綠意

在重創中南部的八七水災之後,臺灣人開始反思森林與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森林經營也悄然從生產掛帥,漸漸加入了生態保育與遊憩的精神。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成立,象徵著臺灣人重回森林懷抱的起點;民國63年(西元1974年)設立的出雲山自然保留區,也代表人們開始歸還森林的自主權,而不再以人類目的為優先經營之。到了民國73年(西元1984年)元旦,墾丁國家公園的成立,也宣告臺灣躋身歐美國家之流,並承襲日本國定公園的構想,走上永久保存森林讓公眾永續享用的共存之道。

民國78年(西元1989年),林務局因森林資源枯竭加上森林經營目標轉向,從事業單位改制為公務單位,結束了以政府主導的直營伐木。而西元1980年代末 更因全球保育思潮的高漲與臺灣解嚴民主化,催生了數個保護森林的大型公民運動,最終在民國80年(西元1991年)促成了臺灣森林經營管理方案之修正案,翌年開始全面禁伐天然林。至此,歷經近百年的現代林業大開發,臺灣傷痕累累的森林終於揮別了經濟的角色,回歸平靜,從濯濯失衡邁向下一個動態平衡。

直到現在,西元 2020 年開始的戶外浪潮,讓許多臺灣人走入山林。我們可以看見臺灣人正透過1972年興起至今的登山運動,不斷拉近自身與森林的距 離,試圖在工業化、都市化、資訊化的社會裡,重建起人與自然的連結,追尋心靈與肉體的放鬆與提升。

batch_05 雲霧席捲的雲杉森林,是台灣中高海拔森林最經典的樣貌
雲霧席捲的雪杉森林,是臺灣中高海拔森林最經典的樣貌。(攝影:雪羊)

儘管臺灣中低海拔的森林多已非四百年前那原始美麗的樣貌,我們也難以再回歸工業革命前與森林一起生活的古老樣態;但無可否認的是,森林一直都在,它是動態的生命,無時無刻在改變,依然提供我們空氣、食物與水,也再次成為了登山者們短期的「家」。只要不停下思考、只要不斷地接觸、了解並投身其中,我想,就像萬年前第一批人類上島的時候一樣,我們也能找到屬於這個時代,和森林一起永續生活的最好方式吧!

文字|雪羊

攝影|雪羊

數位購物體驗避雷針!電商經營者勿踩的七大雷區

數位購物體驗避雷針!電商經營者勿踩的七大雷區

奢侈品牌僅花了幾年功夫就搭上數位化的列車,如今愈來愈多顧客優先選擇數位購買通路,並且在全球性的covid-19疫情期間,使一消費行為迅速成長。為了迎合數位化的潛在趨勢,奢侈品牌必須快速適應與發展數位平台。為此,他們加強產品、系列、走秀與專業知識的曝光,並將零售系統最佳化以提高效率:顧客介面愈來愈完善細膩,一大部分是基於買家的實際經驗。由於和奢侈品買家的數位接觸不斷重複且頻繁,顧客的期待和要求,以及他們對品牌所提供的產品觀點也愈發明確,這使我們得以清楚了解顧客的滿意度。相反的,也可以明白他們在線上購物時所經歷的失敗與挫折。

接下來,我們總結了成功的數位體驗必備七大條件,當你有意識的發現顧客體驗出錯的原因並加以改正,恭喜你,成功已在向你招手了。

一melanie-pongratz-SsBI9pweAeA-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Melanie Pongratz)

  ①   知覺時間的效率  

當我們為「熱情」奉獻時間的時候,往往會忘記限制和約束。消費者的對奢侈品的渴望與衝動,可以濃縮成一句老生常談「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然而,當顧客的「歡樂時光」受到妨礙時,消費體驗和對品牌印象就大打折扣了。

這種被阻斷的感覺,稱為「知覺時間」。不過,在實體店和虛擬商店中,「知覺時間」長短也有所不同。

顧客踏入實體店面時,通常保留了時間空檔,準備進行門市體驗、沉浸店內氛圍,悠哉地閒逛、觀看,甚至單純欣賞店裡的美感,不會真的計算其中經過的時間;轉換成網站購物,顧客應該也抱持類似心態,但,瀏覽過程中產生的障礙將時間轉變成有感因子,若網站提供的架構不完善或是不適合顧客使用,瀏覽過程不如預期的順暢,那麼消費衝動就會下降,愉快感會變調,對所花費的時間也會充滿負面感受。

#勿踩雷區# 不要破壞顧客的衝動,幫助他們繼續追求體驗,這對電商網站而言是必要的。

collage
(圖片來源:pexels/攝影:(左)Cottonbro Studio (右)Andrea Piacquadio)

  ②   品牌的DNA   

造訪網站的顧客,希望在網站上看見品牌招牌夢想的一部分: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如風格、氛圍。這顯然關乎顧客的美感、創意、經驗感受等,網站也必須能夠符合品牌的識別,即品牌的DNA,強烈維護品牌的地位與識別,以激起顧客願意欣賞、充滿信心與渴望。

而若網路通路和實體店面予人印象不一、沒有特別創造吸引力和慾望,則造成另一種風險,那就是品牌並沒有那樣顧慮和重視網路顧客,網站的體驗配不上品牌的名氣與想像。

#勿踩雷區# 網路通路與實體店面的規劃、顧客感受同等重要。

三freestocks-_3Q3tsJ01nc-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Freestocks)

  ③   創意   

網站不能讓顧客覺得他們「只是來購物的」。顧客是需要迎接的貴客,用不冒犯的方式跟隨在後、用專業來陪伴顧客這段購物經歷,讓瀏覽的體驗成為快樂的泉源;避免讓顧客有疑問或遇到問題時感覺孤身一人,要傾聽他們的需求,同時提供對話的條件。

#勿踩雷區# 幫助顧客享受更優秀的購物體驗。

四julien-tondu-0LwEQ2dowM8-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Julien Tondu)

  ④   受重視、個人化   

對奢侈品牌的顧客而言,最令人不快的事,莫過於被當成眾多沒有被深入了解的顧客之一,自身的願望和期待都被忽視。奢侈品包含獨特待遇與專享關係的承諾,利用數位化辨識客戶、與品牌的交易記錄、客戶特色等,能夠有效率進行顧客管理,品牌也能夠為該顧客的特定需求做出回應。

然而,這種更進一步的明確顧客特徵絕對不能變得冒失,務必從頭到尾遵守隱私的界線,品牌對於收集到的敏感資訊,必須要以有分寸、知輕重的方式處理。因此,品牌需要找到顧客關係的微妙平衡、恰到好處的舉止,拿捏好個人化和冒犯、體貼和輕率之間的距離。

#勿踩雷區# 沒有人不喜歡「被放在心上」。

五christian-wiediger-sRF-FoyPQss-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Christian Wiediger)

  ⑤   身歷其境的感官體驗   

雖然未必所有顧客都熱愛科技,但是品牌網站可不能小看創新和創意,因為獨一無二的體驗可以讓一切變得驚奇有趣又興奮刺激。

我們追求的不是科技效果本身,「獨一無二」這可做為品牌的最佳表達,由數位空間中的動力、驚喜與創造力所構成。這就是為何高超嫻熟的創造力、3D甚至音樂動畫的運用都極為重要,以免落入乏味平庸。

#勿踩雷區# 善用任何有助於「將數位體驗成為令人感到有價值的感官之旅」的東西。

batch_六cardmapr-nl-hTUZW7E7krg-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Cardmapr.nl)

  ⑥   流暢/人因工學   

便利流暢的瀏覽是必備條件。網站規劃必須要能回應顧客的動機,這股動機是由尋找情感和購物衝動所定義的,不該被複雜的符號或是彆腳的人因工學污染。因此,如果產品在顧客眼中是以不合邏輯的方式分類,那麼兩手一攤、放棄購買,也不讓人意外了。

#勿踩雷區# 站在顧客的角度設身處地思考。

七laura-chouette-6wIPkUlUM5k-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Laura Chouette)

  ⑦   產品資訊的完整度   

進入網站,主要是因為商品齊全,避免實體店面商品售罄或缺貨的情況。因此網站必須要提供全系列產品與完整的選擇,並且能夠輕鬆查看和點閱,讓每位顧客都能滿足願望,找到搜尋結果。

再者,必須以完整明確的資訊彌補無法實際接觸產品的失落,包含從款式的技術特性、材質來源到配送條件,以及其他敘述性元素。此外,網站設置對話空間,讓顧客可以提問,品牌也能回覆受詢問的資訊(聊天機器人),以此補足顧客無法與店員即時交流的缺點。

八simon-launay-mKsFAzUhvwQ-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攝影:Simon Launay)

充分享受奢侈品網站的購物體驗,顧客期待被不著痕跡地辨識,感覺自己是受重視的特別個體。這代表品牌能夠帶來身歷其境、充滿感官與情感的意想不到之旅,乘載自身的DNA、符碼與識別,尊重訪客的獨特性,有效率的同時也不會在途中失去顧客。這兩個面向的融合決定了奢侈品世界的數位體驗。

本文選自《奢侈品數位行銷:全面分析社群媒體操作、消費者心理,讓你掌握未來商機》,La Vie出版

本文作者|史戴凡‧特魯奇(Stéphane Truchi)/法國公眾意見機構執行長

文字整理|Amber Lia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外頭優雅用餐,內場兵荒馬亂:那些廚師沒告訴你的廚房日常

外頭優雅用餐,內場兵荒馬亂:那些廚師沒告訴你的廚房日常

你以為廚師只要專心做菜嗎?

事實上,廚師在廚房裡專注於做菜的時間,大概只有20%不到,大部分都在處理打掃、清潔、整理、備料等雜事,廚房表面上是團隊合作,實際上是極權專制,裡面只有一個老大──Chef,一切由Chef說了算。Chef手握菜色的絕對掌控權,其他人則協助完成任務、聽候Chef差遣。有意見?當然可以,但最好有充分理由讓他信服,不然就等著接受一番羞辱吧!若想盡情揮灑自己的創意,分享對食物的熱情,請好好混個八年十年以上,外加平時燒香拜佛、運氣夠好,當上Chef再說!另外,Chef也是人,不是機器,有情緒、也會失誤,因此,別期望廚房內多有「有組織、有效率、全盤規劃並分派工作」這檔事。

batch_20160221_IMG_2753
在Aix-les-bains當地最著名的賭場實習,這的廚房有一個完整團隊在運作,規模很大,每個位置都有人專職負責。(圖片來源:《攏吼蕊啦!我那荒謬又精彩的料理與人生》)

外頭優雅用餐,內場兵荒馬亂

廚師這份工作時常被媒體比擬為藝術家,但我覺得實際執行起來,更像職業運動員。

廚房運作起來就跟打仗一樣,動作講求快、狠、準,沒時間等你精雕細琢,大量的體力活、長時間循環相似的勞動、同事間緊密溝通協作,保持專注以隨時面對各種突發狀況,每個service及料理都必須維持一定的品質⋯⋯比賽有輸有贏,但在廚房,只能贏。

廚房團隊的薪資配置,也跟職業運動隊伍一樣,球星可以領到比他隊友多好幾倍的薪資,同時也是球隊的看板與支柱,而默默無聞的球員只能得到勉強餬口的陽春薪水;廚房裡,Chef就是看板球星,領最高薪,所有功勞都歸在他身上,也負擔了整間餐廳的成敗,其他資歷淺的廚師就等同球隊裡不知名的球員,只能領最低基本薪資,得慢慢等待機會往上爬。然而,回頭看看每個人的產能,球星有比其他隊友多奉獻好幾倍嗎?主廚的勞動程度有比其他廚師多那麼多嗎?少了隊友的協助,球星能夠幫助球隊贏球嗎?Chef沒了助手,一個人有辦法順利地運作廚房嗎?

運氣並不站在每個人身邊,努力付出也不見得會成功,多少人做一輩子廚師也沒能當上主廚,多少小聯盟球員打了好幾個球季都上不了大聯盟,更遑論過程中的職業傷害使得生涯中斷。

batch_DSC05491拷貝
廚師手上的傷痕,可說是戰功彪炳的勳章。(圖片來源:阿辰師)

廚師也有職業傷害,煮菜煮到絕子絕孫?

廚師手上累積的各種燒燙傷、切傷,根本家常便飯。餐期當下幾乎不可能停止手邊工作去休息,餐照樣出、料照樣備,客人不會因為你受傷而不吃飯,簡單稍做處理或直接忽視,繼續把任務完成。我有好幾次在出餐過程中被鍋子燙傷,只能咬牙忍痛直到工作結束,待忙完回過神,想到要處理傷口時,竟然不痛了。

廚師的職業傷害可不只皮肉傷,我也曾耳聞不少男性廚師貌似出現生育困難的問題⋯⋯爐子的高度正好位在生殖器官附近,長期接觸高溫,生精細胞會萎縮變少,精子的數量與活力就會逐漸降低,也算職業傷害之一。若是避免高溫,那麼甜點師會比較安全輕鬆嗎?那也未必!烤箱溫度也很高,煮糖容易燙到手,搬一箱箱甜點原料這些重物更不在話下。我之前用臨時簽證被當奴工的那間餐廳裡的小鮮肉甜點師,年僅23歲已經在用護腰,還挺一個大肚子,一看就知道吃了不少甜點剩料,為職災內容又增添一筆──發福,尤其是做甜點的。

廚房裡的溝通非常重要,外國人學法文已經夠難了,平時使用法文在生活上或交朋友都還不算太大問題,但在高壓緊迫的廚房裡還要大量使用這艱深的語言溝通,出餐的緊張時刻實在無法騰出另一個腦袋思考語言要怎樣使用,這時往往會講得亂七八糟,單字卡在腦海裡用不出來、發音結結巴巴,常讓同事們摸不著頭緒,這時最不爽的就是有人開始模仿我講話,藉機嘲笑這個語言障礙的外國人,這種各式各樣狗屁倒灶的雞歪鳥事,天天都在上演。

廚房的日常,那些廚師沒告訴你的業內秘辛
從自身興趣到赴法學烹飪,經過考照、實習、工作,現今開拓自媒體的多角經營。(圖片來源:阿辰師)

廚師的三高:高溫、高壓、高工時

為時不長的餐廳工作經驗,我發現廚房跟軍隊有更多共通點,例如每天有固定要完成的任務,工作中得隨時待命聽候上級指示,可貴的休假偶爾還會因應特殊節日臨時被叫去加班,平時下班後更不用指望有太多私人生活,因為每日超過十二小時以上的工時,收工往往超過午夜,回家只能睡覺,隔天起床再繼續回到廚房,放假以外的時間家人朋友都很難看到你。廚師彷彿把人生奉獻給顧客的嘴,好比軍人把自己貢獻給國家部隊。

想當初自己一開始只是單純喜歡做料理,在家煮出興趣,輾轉來到法國,考了張執照、去上班,沒想到一步步戳破了「到法國當廚師」的美麗泡泡──電視上那些看似高雅有品味的大廚,帥氣地示範一道道精美料理,溫柔優雅地講述食材原理,耐心指導電視機前的觀眾……現實中的專業廚房裡根本沒有這回事,髒話、開黃腔、種族歧視等言論見怪不怪,走出廚房,藉由菸酒乃至毒品放鬆、轉換心情,對不少人而言是難以離手的必需品,試想在高溫、高壓、高工時的環境下日復一日地循環,誰不想要找些管道來發洩?

廚房的辛苦,只有真正進入這個環境才能體會。

節錄自《攏吼蕊啦!我那荒謬又精彩的料理與人生:移住法國 × 考證照 × 找工作 × 自媒體,一場旅外學廚大冒險》,La Vie出版

文字整理|Amber Lia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