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的桃園人一定記得曾經有一條東門溪,可謂桃園舊城的母親河,就位在桃園火車站前不遠,總長約1公里,自民國64年(1975)因當時的污染問題而進行加蓋後,溪水被隱藏於腳下,而加蓋後的地上空間融入站前商圈,也形成一條重要的南北向綠廊軸帶,提供市民騎自行車運動或休閒遊憩的地段,稱之為「東溪綠園」。
結合當地市民的需求與願景,讓舊城活絡,綠園再生
時至今日,東溪綠園的現況由於缺乏整體景觀規劃,以及機車嚴重違規停等多方面環境議題,導致民眾使用率低,未能發揮這一區域的價值與效益。桃園市府決心改善這一情形,首先舉辦長達八個月的「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地點範圍從復興路至朝陽森林公園,透過主題市集、街區擾動及藝術導入等軟性活動,深入了解在地使用者的需求,傾聽當地居民對東溪綠園的期待等,一起探討舊城活化的可能樣貌,期盼增進場域認同感,與市府共同推動舊城區的再生計畫。
桃園市府都發局局長江南志表示,過去有些環境改善工程由政府主導「從上而下」,等到案子完成了,民眾卻不一定買單,為了避免這種憾事,這次是「由下而上」,跳脫以往請工程景觀公司設計的框架,先聽取地方民眾的多元意見,政府再進行整合與整體配套規劃。
「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中,透過主題市集重新吸引市民的目光,帶動人潮活絡與話題討論度,藉由不同主題的市集活動,改變人們使用空間的方式,同時設置「願景牆」讓各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充分表達對東溪綠園的願景與想像。
另外針對不同面向議題設計「地方擾動」方案,讓民眾能夠一起發掘在地環境問題,分享希望改造的方向與做法;「藝術導入」則邀請藝術家與居民現地創作並展出,成功為綠園挹注色彩與活力。一系列的活動,讓舊城中被遺忘的綠廊,重新吸引民眾目光,也透過體驗各種空間使用型態,逐漸翻轉負面觀感。
優化公共環境,打造創業舞台與文化交流的全新聚落
本身也是桃園人的江南志局長分享道,東溪綠園這一帶的舊城區,是他小時候學生時代經常流連活動的區域,承載了許多在地老桃園人的生活回憶。東溪綠園可視為城市的前廊,在舊城再生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生態角色,地理位置鄰近桃園火車站,重新規劃後不僅有望成為舊城區的新亮點,改變當地的生活風貌與氛圍,也可為外地遊客提供一個體驗桃園文化的時尚交流空間。
為了實現這一願景,桃園市府都發局正在申請經費預算並著手規劃中,江南志局長指出,類似像台北的大稻埕、赤峰街商圈,也是老城區成功轉型的範例,打造出新舊共存的區域特色。市府希望讓東溪綠園蛻變為全新的商業與人文空間,未來的設計方向將分幾個主題進行,包括休憩生活綠廊、完善的自行車道、親子遊戲空間、藝文表演廣場等,目的是將空間還給市民使用,通過優化老舊城區環境,吸引商家進駐,讓年輕人願意回來創業,也為他們打造一個發揮夢想的舞台。
隨著「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剛剛結束,市府都發局已搜集齊各方意見與資源整合,新的設計規劃案也已啟動中,不久後,人們可以期待看到一個更具溫度與情感的東溪綠園,也是一個融合了桃園新舊文化的精彩新聚落。
桃園市政府 廣告
text/陳洛蓁、photo/桃園市都市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