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
藝術2025/04/28
專訪花藝家陳曦的器物日記:在花與器之間,與世界對話
陳曦原本在服裝產業從事打樣與代工生產管理工作,雖然能熟悉服裝製程與生產環節,卻也著重執行與標準化,較少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她感到日漸枯燥與受限。直到一次在日本旅行時,朋友提議參加插花課,她才首次接觸到這門藝術,「當時其實沒有太多期待,但那堂課意外開啟了我對花藝的想像。」像是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回到台灣後,她在網路上找到了草月流的花藝課程,從此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插花的生活。
-
藝術2025/04/22
專訪san galerie洪聿文的侘寂美學生活!從飯碗到土鍋,器物與料理的藝術對話
一走進預約制甜點空間「wen experience」中,隱隱的檀木沉香令人慢慢緩下了心。土質包覆的牆面與霧化不銹鋼隔牆相襯,這與san galerie的白色空間很不一樣。相對於藝廊更多推介中新生代作家的作品,wen experience之中更多是他個人最核心的珍藏品。洪聿文的媽媽是知名茶藝家謝小曼,他笑說,他們的品味滿相近,都喜愛東方元素或是老物件,「我們不太喜歡過於乾淨、漂亮的東西,都喜歡一些不完美的地方,雖然對我們來說是漂亮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可能覺得有殘缺。」作家窯燒表面看似粗糙的器皿、數百年的古董杯器因時間與使用留下的痕跡,這樣的侘寂之美,一般大眾不是那麼容易習慣。甚至,桌面上擺著已經破損的器物,這要怎麼使用呢?「其實沒有不能用的情況,像一些器物其實還是可以嘗試放片餅乾看看。對我來說,即使只是放著不用,那也是一種用途。」
-
藝術2025/04/09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時永駿的創作有點超現實,他的家也是。 他作品中標誌性的、怪奇異質的玩偶與物件,四散三層樓的大房子,連不少尋常的生活器物——櫥櫃上的花瓶、茶几上的燭台、桌上的茶壺、角落的盆器⋯⋯在安坐目前的位子前,也都先出自於他的「畫面」。近十年來,時永駿創作時始終堅持著一套儀式:先做立體雕塑裝置,拍攝,最後才轉成布面油畫。他喜歡拼接大量生活瑣碎物件,搜集現成物之外,也做陶,為了免去排隊燒窯的時間,狠心花大筆錢設下一座窯,就是為了能最親自、即時地燒製最理想尺寸的物件——多數時候是人偶,也有最適合人偶尺寸的各式器物。
-
藝術2025/03/26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聚焦臺灣美術近現代發展脈絡,典藏亮點、首檔展覽一次看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於2025年3月25日正式掛牌成立,將以臺南市美術館2館為基地,展開臺灣第一座專責近現代美術發展,也是繼臺灣第二座國家級美術館的籌備工作。未來館內常設展將聚焦臺灣美術1895至1960年代作品,其中大量典藏由前輩藝術家家屬無償捐贈,表達對臺南國家美術館最有力的支持。
-
藝術2025/03/24
英國藝術家Oli Epp個展登台!劇場構圖搭怪奇物種,幽默再現社群媒體不間斷的「扮裝表演」
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首次亞洲個展在台灣!《奧利・艾普的小鹹點》(Hors d’œuvres)即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於師大美術館展出,不僅匯集藝術家多件知名作品、2025年新作,更有本次在台期間將故宮展品結合泡麵所完成的創作。
-
藝術2025/03/17
他筆下的魔幻異世界,是記憶的殘影: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登台
台北藝廊奇想會現正展出Cream Ecoe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展覽圍繞記憶、時間與情感交錯等主題,透過藝術家夢幻、超現實的視覺語彙,探索那些隨時光流逝而樣貌模糊、餘韻卻仍繚繞內心的生命片段。
-
藝術2025/03/11
用陶瓷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劉子瑜個展《漸變》登陸TAO ART,集七年創作軌跡
台北藝術空間TAO ART推出劉子瑜最新個展《漸變 Gradations》,集結藝術家過去7年來累積的作品及創作靈光。
-
藝術2025/03/10
【編輯帶逛】望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
坐落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將於2025年3月15日正式開幕。園區建築依著海岸山脈低調棲於坡地,與太平洋相望;現已開放的5座場館包含展覽廳、藝術家駐村空間、「靜池」觀景台、德布西咖啡廳等場域,未來將持續發掘花東在地的藝術能量,同時積極與國際藝術界交流,實踐將花東打造為國際藝術聚落的想望。
-
藝術2025/02/27
日本藝術家YOSHIROTTEN專訪:合作宇多田光、森山大道,透過視覺藝術窺探光的原形!
身為和宇多田光、森山大道合作的平面設計師、藝術總監,同時也以藝術家身分持續發表個人作品,更是一位曾登上日本音樂祭Summer Sonic的DJ——儘管YOSHIROTTEN有如此多元的面貌,但俯瞰其創作生涯的共通點,除了色彩、宇宙、音樂之外,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是「光」。
-
藝術2025/02/22
專訪藝術家倪祥、張哲榕:當家庭囤積成為藝術,如何轉化與對話?
倪祥說這樣的家庭並不少見,除非囤積的親屬過世或搬家,清理是不太可能的。「我覺得他們有點動物性,因為還在居住、有點像動物巢穴,習慣跟你很不一樣,如果你給他亂挖,就像今天隨便一個人把你家亂整一通,你一定超不爽。」講學術點,他說明2024年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是種「挪用現成物」手法,而他對爸爸的囤積多做了點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