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
藝術2025/07/09
CHANEL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誕生:從新銳藝術家專題、香奈兒女士藏品,踏上時尚的平行旅程
溫潤厚實的書捧在手裡,得以真正感受藝術之重。香奈兒2025年全新刊物《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現於包括台北在內的全球20座城市登場。從新銳藝術家專題、CHANEL Next Prize得獎作品,到由後現代主義攝影師掌鏡的香奈兒女士藏品特輯,盡收250頁精彩篇幅中。跟隨G-Dragon的身影、Tilda Swinton的留言⋯⋯香奈兒為每位觀眾準備的奇幻旅程未曾限於時尚本身。
-
藝術2025/07/07
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夫婦:「我們在鄉下很普通地生活,直到某天Loewe傳來訊息⋯⋯」初心帶他們走上國際舞台
就現在這個當下,你能想起上一次發自內心地感動,為的是生活中什麼樣的事嗎?當運轉過快的日常沖淡感知,甚至不知不覺削弱人們被觸動的能力,「返璞歸真」成了無可替代的指引,為若有所失的你我領路回到自然。草木生長,動物對話,大大小小的觸動隨處都在發生——京都陶藝工作室Suna Fujita,正真實記錄並試圖重現這些觸動,讓人見到不禁唇勾微笑,也眼盈淚光。
-
藝術2025/07/04
深度專訪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世界沒有理所當然,唯有展開你的好奇心
我們是否對一切太習以為常?隨著《你的好奇旅程》巡展於2025年6月底來到臺北市立美術館,Olafur Eliasson(奧拉弗.埃利亞松)這位以光影等自然元素探索感官經驗的藝術家,從工作日常、青年街舞歲月、喜愛的音樂到創作思辨與對環境的關懷,與我們分享他那顆永不停歇的好奇心。
-
藝術2025/06/17
大稻埕百年校園裡的「太平國小博物館」:展出黃土水《少女》胸像,開館特展爬梳其創作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太平國小博物館自2022年啟動籌備,歷時3年,將於2025年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延續黃土水精神所打造的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以「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看得見大稻埕歷史、能親近黃土水傑作《少女》胸像」為使命,深植於百年校園日常與在地文化記憶之中。
-
藝術2025/05/15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規模最大的David Hockney登陸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匯聚近70年藝術生涯、超過400件作品,從加州時期以泳池為題的一系列作品,到近年以iPhone與iPad創作的數位繪畫,展現David Hockney對於創作與創新的執著不懈。
-
藝術2025/05/13
讓自我如幻夢般流動!Ana Karkar個展《Pipe Dream》登台:以變形女體,挑戰對情色和親密的既定想像
台北藝廊TAO ART與巴黎瑪戈畫廊(Galerie Marguo)攜手合作,推出法裔美籍藝術家安娜・卡卡(Ana Karkar)在台灣的首度個展《Pipe Dream》。女體和女性意識,幾乎從未缺席卡卡的繪畫作品中,她們總以彷彿在「變形」中的姿態面世,情緒張力飽滿,洋溢持續蛻變、解放與創造的生命力,帶觀者墜入鴉片幻覺般的夢境,穿越現實與幻想的邊界。
-
藝術2025/05/07
2025大阪世博「null²」策展人落合陽一專訪:當鏡子映射出數位分身,誰才是真的本人?
2025大阪世博最具話題性的展館,新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策劃的「null²」絕對榜上有名,堪稱最難預約展館之一。他以「鏡子」為媒介,藉由這座會呼吸、舞動的建築詮釋其自身的「數位自然」理念,邀請觀眾駐足重新思考人類與未來科技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
藝術2025/04/28
專訪花藝家陳曦的器物日記:在花與器之間,與世界對話
陳曦原本在服裝產業從事打樣與代工生產管理工作,雖然能熟悉服裝製程與生產環節,卻也著重執行與標準化,較少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她感到日漸枯燥與受限。直到一次在日本旅行時,朋友提議參加插花課,她才首次接觸到這門藝術,「當時其實沒有太多期待,但那堂課意外開啟了我對花藝的想像。」像是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回到台灣後,她在網路上找到了草月流的花藝課程,從此開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插花的生活。
-
藝術2025/04/22
專訪san galerie洪聿文的侘寂美學生活!從飯碗到土鍋,器物與料理的藝術對話
一走進預約制甜點空間「wen experience」中,隱隱的檀木沉香令人慢慢緩下了心。土質包覆的牆面與霧化不銹鋼隔牆相襯,這與san galerie的白色空間很不一樣。相對於藝廊更多推介中新生代作家的作品,wen experience之中更多是他個人最核心的珍藏品。洪聿文的媽媽是知名茶藝家謝小曼,他笑說,他們的品味滿相近,都喜愛東方元素或是老物件,「我們不太喜歡過於乾淨、漂亮的東西,都喜歡一些不完美的地方,雖然對我們來說是漂亮的,但對一般人來說可能覺得有殘缺。」作家窯燒表面看似粗糙的器皿、數百年的古董杯器因時間與使用留下的痕跡,這樣的侘寂之美,一般大眾不是那麼容易習慣。甚至,桌面上擺著已經破損的器物,這要怎麼使用呢?「其實沒有不能用的情況,像一些器物其實還是可以嘗試放片餅乾看看。對我來說,即使只是放著不用,那也是一種用途。」
-
藝術2025/04/09
專訪藝術家時永駿:家就是個容器,把生活和創作都裝進去
時永駿的創作有點超現實,他的家也是。 他作品中標誌性的、怪奇異質的玩偶與物件,四散三層樓的大房子,連不少尋常的生活器物——櫥櫃上的花瓶、茶几上的燭台、桌上的茶壺、角落的盆器⋯⋯在安坐目前的位子前,也都先出自於他的「畫面」。近十年來,時永駿創作時始終堅持著一套儀式:先做立體雕塑裝置,拍攝,最後才轉成布面油畫。他喜歡拼接大量生活瑣碎物件,搜集現成物之外,也做陶,為了免去排隊燒窯的時間,狠心花大筆錢設下一座窯,就是為了能最親自、即時地燒製最理想尺寸的物件——多數時候是人偶,也有最適合人偶尺寸的各式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