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處處有囧鏡!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

現職為日本著名廣告公司電通的廣告人日下慶太(Keita Kusaka),其策畫的《商店街海報展》以幽默風趣的觀點活化了日本各地日漸蕭條的商店街,嶄新的手法樹立了地方創生和街區營造的新典範。2019年自費出版的攝影書《一窺囧鏡》佳評如潮,一系列令人忍不住想吐槽的趣味人物街拍及恰到好處的絕佳文字,展現了他與生俱來的獨特幽默世界和對人性溫暖的目光。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1

非日常到日常

日下慶太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攝影,當時嚮往著捕捉大地之美、奇蹟瞬間的影像風格,因此開啟了一段壯遊之旅,像是要走往世界盡頭那樣,從神戶搭船到上海,經過中國、俄羅斯、印度、尼泊爾、阿富汗、土耳其等國家。一路上拍的照片都是壯麗浩大的山河風貌,震攝人心的自然美景,將非日常的場景和感動記錄下來。「後來進入職場,忙碌的生活讓我無法花時間踏上旅途深入當地,拍不到自己認為有深度的風景。但想拍照的慾望不斷在心中積累,總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希望能恢復拍照的習慣。

思來想去,可以每天拍、隨手拍的就是生活周遭。於是鼓起勇氣放下大台的單眼相機,換上機動性高的CANON PowerShot G系列,開始了街拍,散步寫真。當鏡頭移向日常,攝影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後,開始著眼在尋常街景中的各種有趣事物。剛開始也是拍些好玩的招牌,但有一天忽然發覺在街邊呼呼大睡的人也太多了吧!?從此開始漸漸將主題從物件轉向人物。」日下聊起街拍的初衷時這麼說。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2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

那ㄟ安捏!?

當心中冒出「那ㄟ安捏!?」的時候就是按下快門的時機。

日下慶太分享:「城市中的生活是緊繃的,人們總是戰戰兢兢有著一個體面的模樣。但當人們講電話的時候、喝醉的時候、滑手機的時候、想事情的時候,在專注某件事情時會瞬間鬆懈,忘掉要擺出一個姿態,那種無防備的模樣很真實。每次看到在街頭發呆或睡覺的人,心中都會冒出那ㄟ安捏!?因為人的行為總有一個目的性,但在公共場合中表現出無意識的一面時,會有一種異樣感,這很有趣,就忍不住將那個場面拍下來。」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3

將街拍焦點放在人物上的日下,喜歡的街拍攝影師是森山大道和布列松。覺得黑白相片的張力抓住了城市街頭的氛圍,人物所散發出的生猛力量很有魅力。「我喜歡他們照片中那種真切自然的人間模樣,但自己並不會去參考他們的手法。開始街拍時就有意識地避免和他人的風格重疊,貫徹『最自己』的原創表現。對我來說就是文字。」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4
取自日下攝影書中的生活集錦,喜歡在囧鏡下再搭配簡短的文字,每一張照片讓人有更意味深長的趣味,想知道他的註解多巧妙,就得親自到書店翻看他的攝影集了。

身為廣告人背景的日下在文字的掌握上本來就有獨特的敏銳度。文字取自畫面,也反過來加強了照片中捕捉到的世界觀,成為攝影作品的獨特風格。「按下快門時心中的小小吐槽是文字的靈感來源。我很注重畫面和文字的距離,兩者之間有一點微妙的錯位才能醞釀出令人會心一笑的效果。比起正確答案,拐個彎的妙答才有魅力,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或許就是讓人覺得有趣的原因吧。」

充滿味道的手工攝影書《一窺囧鏡》

10年前開始街拍,也同步開設部落格「隙ある風景」記錄自己的作品。2018年夏天參加手創書展活動時自費出版100本Zine。迴響出乎意料熱烈,全數售完。想要認真出一本攝影書的念頭在心中開始萌芽。「在公司之前的前輩,也是知名廣告人正親篤的鼓勵下,開始著手攝影書的製作。封面外層採用舊紙箱是前輩的發想,因為舊紙箱看似平常隨手可得,但很有價值。用來呼應我的街拍作品,看似平凡的日常風景,但其中隱藏著獨特巧妙的觀點。」

因為舊紙箱一定要來自各地、有特色,所以在蒐集上傷透腦筋。日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參觀了網路二手書通路商Value Books位於長野的集送工廠,因為二手書從日本各地裝箱發送而來,所以有著各式各樣不同風格有趣的舊紙箱,總算確保了舊紙箱的來源。然而,真正的考驗才要開始。「每一個舊紙箱要裁切的位置都由前輩一個個指定,途中紙箱還一度不夠要緊急補充。888本全部手工裝幀,手寫封面。一切都很燒腦費力,但做著真心有趣的事情非常開心過癮。文字上也花了很多功夫,在都築響一的建議下採中日英三種語言。中文的書名本來是從日文用較為直譯的方式寫成『風景有間隙』,但聽取各方中文使用者的意見和譯者的巧思下,才訂出貼切原意的『一窺囧鏡』。自己的名字本來也想從KEITATA(從名字取的諧音作攝影集名稱)直翻成『慶太太』⋯,瞬間變成別人的太太誤會太大就作罷了。」

人生百態都很可 • 愛

「除了日本,去國外時也是捨棄大台單眼用小相機街拍。因為民情不同當然也有不同的觀察,像在台灣就拍了不少騎機車的人有趣的瞬間。在中國的時候觀察到很多人會用奇特的姿勢拿自拍棒拍照,滿好玩的。法國的話,則是發現在街頭睡覺的人是酒醉居多。在街拍的這10年裡,發現無論是在日本哪裡或是國外,一定會有在莫名地點倒頭大睡的人,或是一講手機就忘我到旁若無人的人。人們那種毫無防備的姿態和囧鏡如出一轍,非常可‧愛(編按:原文是「愛しい」義近英文Lovely而非可愛)。」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5
日下的照片乍看是捕捉被攝者的糗態,整個場景很囧很搞笑,但照片傳達出來的不是失禮的揶揄,而是令人莞爾的會心一笑。

日下慶太的照片乍看之下是捕捉了被攝者的窘樣或糗態,整個場景很囧很搞笑,但照片傳達出來的並不是失禮的揶揄嘲笑,而是令人莞爾的會心一笑。「或許是廣告人的背景,自己的攝影作品是那種淺顯易懂,受眾不分男女老幼一眼就能戳中笑點的類型。在拍照的時候會刻意不去演繹眼前的場景,率直的將我眼中的畫面呈現出來。不裝模作樣,不加油添醋,充滿敬意和暖意的拍攝,所以不會有令人感到不悅的惡意。拍攝時也很注意不要蹲得很低之類的充滿意圖性的大動作,因此沒有經歷過什麼被拒拍的狀況。但也有可能是我拍攝的對象都在睡覺所以沒空理我囉⋯」

 日本攝影師日下慶太眼中的搞笑街道日常6

日下慶太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街拍經驗,「如果沒有街拍,或許就不會去注意到生活周遭那些有趣的人事物,像是用街拍來督促自己要在習以為常的日常中保有觀察的雙眼。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街拍作品傳達日常中那些純粹的趣味和人們的可‧愛之處。」

日下慶太

1976年生於大阪吹田市,廣告人兼寫真家。大學時代橫渡歐亞大陸後返日任職於電通公司。策畫一系列以幽默的創意海報活化老舊商店街的營造活動。得過佐治敬三獎、Good Design Award等著名廣告獎項。著有自傳《迷途的廣告人》(暫譯)及攝影書《一窺囧鏡》,同名部落格「隙ある風景」也持續更新中。

文|高綺韓

圖片提供|日下慶太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拍攝幕後,請見La Vie2020年11月號《街拍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為父母拍攝「再婚照」: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受邀參展!劉星佑以歷時15年的攝影計畫《我的父親母親》為基礎,於京都素形藝廊推出個展「My Parents and I」,透過一系列根植於台灣家庭經驗與社會記憶、與父母共同創作的影像,呈現父母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中生活的身影,同時紀錄自身「回家」及追尋自我的旅程,以家庭為鏡,映射出近代台灣社會及文化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從生活經驗出發,探討「人性」的愛與韌性

KYOTOGRAPHIE與法國亞爾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PHoto ESPAÑA)皆為世界重要的攝影節,其中KYOTOGRAPHIE結合傳統空間與當代策展,打破以西方視角為主的觀看方式,在國際間佔有獨特且穩固的地位。

2025 KYOTOGRAPHIE以「HUMANITY(人性)」為題,從日本及西方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性中的愛、共感與韌性。西方世界強調個人意志、倡議自主和自由;相較之下,日本更注重人際間的依存與和諧關係。參展攝影家將「生活經驗」置於影像核心,抒發對生命的深刻情感,嘗試在錯綜複雜的人性交織間、不斷變化的混亂世界裡,提出自身對歸屬與連結感的獨到觀點。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法國藝術家JR拍攝的《The Chronicles of Kyoto》為2025 KYOTOGRAPHIE目錄封面。(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JR)

參展陣容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量級攝影家,包含法國的JR、英國的Martin Parr、日本的石川真生與甲斐啓二郎、愛爾蘭的Eamonn Doyle、墨西哥的Graciela Iturbide等。而劉星佑是今年度、也是攝影節創立13年來唯一來自台灣的藝術家。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為父母拍下「再婚照」,重訪家族生命旅程

《我的父親母親》長達15年的創作歷程始於2009年,那年劉星佑偶然在高雄老家發現父母在1984年結婚時拍攝的合照,及父親當時穿的西裝,成了他展開攝影創作的契機。劉星佑的作品經常觸及農業、家庭生活、性別平權等主題,如《我的父親母親》系列集結逾30組不同時期的影像,呈現父母兩人在面對風災後的生活轉折,以及他們走過失業、子女出櫃、重病等人生關卡,在變動與挑戰中持續生活的身影。而劉星佑七個月大的姪女,成為「My Parents and I」展覽中唯一出現的第三人,象徵著未來、生命的延續與家庭的希望。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以「家事」為鏡,映射「國事」及社會景況

《我的父親母親》也延伸出另一系列創作《地址不再有效》,劉星佑找出家族從日治時期留下的戶籍資料,與父母一同溯源,拍攝過程中,他請母親穿上父親當年結婚時穿的西裝,父親則穿上洋裝,拍下一系列模糊現實與幻想界線的婚禮照。藉此,劉星佑挑戰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底片的夢幻色調,與性少數族群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隱隱形成對比。過程中,他與父母一同回顧數十年婚姻中的種種轉變,並試圖向祖先傳達台灣同婚合法化的消息,藉「家事」映照出「國事」與不同時代的社會景況。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這場長達十數年、與父母共同創作的歷程,劉星佑重返老家,也重訪父親年輕時當兵的地方,足跡遍及高雄、台北、新竹、金門、馬祖等地,像是一本家庭相簿,紀錄一段段關於成家、失業、就業、遷徙,跨越時代邊界的旅程。在此,攝影不只是記憶的容器,也作為家與國之間的中介,從藝術家最私密的生活經驗出發,映照出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圖像。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 劉星佑)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劉星佑)

台灣婚宴「囍」字融入展場

My Parents and I」展覽敘事從劉星佑父母於1984年的「結婚照」與2010年的「再婚照」展開,交織劉星佑與父母的生命經歷。展場中央擺上了「囍字」霓虹燈,呼應台灣傳統婚宴文化,與劉星佑童年繪畫、陶瓷裝飾共構其個人與家庭記憶的起點。這場展覽不僅是劉星佑個人創作的里程碑,也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以真誠且細膩的方式被看見與理解。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首位台灣攝影師!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以家庭為鏡,映射近代台灣社會圖像
(圖片來源:KYOTOGRAPHIE)

KYOTOGRAPHIE My Parents and I」劉星佑攝影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1

展場|京都素形藝廊(然花抄院京都室聽町本店後方)

開放時間|11:0018:00

門票資訊|成人票 日幣600學生票 日幣500 

黑白的紐約,有灰階生活和彩色的夢: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推出台裔英國攝影藝術家Mavis CW個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集結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藉黑白影像映現城市脈動與人性的光影交錯。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即日起至2025年7月7日展出。(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受布列松啟發投入街頭攝影

「街頭攝影充滿即興與不可預測性,每一刻都是獨特且無法重現的。黑白攝影是一種去除雜訊的語言,讓作品回歸光影與構圖的純粹本質,讓觀者更專注於影像的故事性。」Mavis說道,精準點出以街頭為背景、黑白影像為語彙創作的原因。然而,個人風格絕非短時間煉成。Mavis在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攻讀科學研究期間,意外開啟對攝影的熱愛,那時她專注於靜物和建築攝影,卻在接觸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著作《決定性瞬間》後,毅然投入街頭攝影。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拍攝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建構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賦予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就是那一瞬間!一旦錯過,它將不復存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Mavis深受《決定性瞬間》啟發,她認為街頭攝影不僅能捕捉真實的情感與社會狀態,更具備強烈的紀實意義,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對環境的的敏銳度與洞察力。「有時候,一個畫面只有在特定的光線或環境條件下才能成立。黃昏時的斜陽、霓虹燈下的剪影、街角瞬間閃過的一道光,或是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元素與場景中的人物與氛圍相互融合,便成為了按下快門的契機。」而每個按下快門的決定性瞬間,Mavis透過黑白畫面呈現。她認為,影像去除色彩的干擾後,觀者更能專注於其中的情感與故事,從光影中體會畫面的張力與層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Mavis在台北徠卡之家的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展出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展名靈感來自一句話:「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there’s New York(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紐約是Mavis除了長住的倫敦之外,最常拍攝的城市,在她眼中,「紐約是一座充滿對比的城市——現實與夢想交錯,喧囂與孤寂並存,每個街角都蘊藏著無數故事。」這座大都會多元文化交融、歷史與現代交織,且視覺豐富、生活節奏明快,像是一座流動的舞台,是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泉源,Mavis也不例外。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心中難忘的紐約街頭一幕

談及在紐約拍下最難忘的作品,Mavis選了《電話亭2019》,影像中一位在電話亭內掙扎的男子,與亭外好萊塢明星廣告看板交疊,形成現實與非現實的矛盾對比,也像庸碌生活與夢想成真的對照;然而自2022年起,電話亭正式退出紐約街頭,此景已成為歷史。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也分享了一段因徠卡相機而發生的美好邂逅。幾年前,她拿著徠卡M6在紐約街頭拍照,途中偶遇一位當地傳奇的街頭攝影師,兩人因彼此手中的相機而開啟對話,還為對方拍了張肖像;五年後,他們再度於紐約街角重逢,以初見面拍攝的肖像照為開場,再次為彼此留下了新的影像。這段奇遇,也讓《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攝影展更添故事性。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不藏私分享!Mavis街拍的徠卡相機 X 鏡頭組合

Mavis與徠卡相機的緣分始於童年,她的母親擁有一台經典徠卡,紀錄了無數珍貴的家庭回憶。當她決定專注於攝影創作,母親送給她人生中的第一台徠卡相機——徠卡M6。現在,Mavis最常用的相機仍是徠卡M6M7,搭配Summicron-M 35mm f/2 ASPH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這些設備讓她能在不干擾被拍攝者的情況下進行拍攝,捕捉最真實、自然的瞬間。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地點|徠卡臺北畫廊(徠卡之家)

地址|臺北市青田街63

展期|即日起至202577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