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掌握4大街拍技巧!攝影師林科呈的實戰經驗心法分享

街拍人間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11月號《街拍人間》

街拍說起來容易,還是有幾個可掌握的操作技巧,讓拍攝更順利。擅長各類影像拍攝、色彩風格濃郁的攝影師林科呈,提供4個自己的攝影心法,並推薦色彩獨特的底片相機拍攝供大家參考。

保持最佳距離

紐約街拍攝影師布魯斯吉爾登(Bruce Gilden)擅長近距離、鏡頭貼近路人拍攝、拍完就走,不打招呼或徵求對方同意,故意捕捉被攝者被嚇到的驚恐表情,這種帶有侵略性、粗暴的攝影方式,現代攝影師就算想模仿也很難,基於禮貌大家還是習慣與被攝者保持拍攝距離,一來不會打擾對方,二來也能捕捉最自然的生活畫面。林科呈喜歡使用定焦鏡,全片幅相機搭配85mm定焦鏡頭拍攝,大約和被攝者距離10∼20公尺的距離,是他認為最適當的觀察角度:「我不喜歡用變焦鏡,變焦反而會讓我猶豫要用哪個焦段,多拍幾張,往往好畫面就消失了。」

_MG_5390

通常大家旅遊時習慣使用廣角鏡,能一次捕捉到更多風景,林科呈卻選擇冷門的85mm、有他自己獨特的取景技巧:「我喜歡聚焦有主題,這個焦段捕捉到的畫面有限,卻能讓主題更突顯,尤其在台灣街頭取景,有時候看到好的主題,旁邊的干擾和複雜的物件太多,這個焦段,能夠避免雜亂入鏡。」

拍路人的禮貌

有「人」的街拍畫面,會讓整個照片更有張力,卻也最難,現代人對相機警戒心高,察覺到鏡頭會刻意迴避,會擔心自己的照片,被挪用在不好的用途上,如何有禮貌、不會讓被攝者不舒服地拍攝?林科呈回憶,到泰國旅行時曾經給自己一個功課:到街頭拍攝100個人,拍完後還必須和對方交談,取得拍攝許可,最好能把照片再寄回給被攝者,這麼做最大的好處是,旅行後能認識更多朋友。

_MG_0883

相機模式設定

很多相機會針對街拍需求,而有特殊設定模式,最知名的是森山大道早期作品,多使用RICOH GR系列相機拍攝,它輕薄好攜帶的輕巧機身、內建不需要半按快門對焦、自動測距測焦的Snap模式,在街上抓拍的速度可以更快更精準(不會迷焦)。但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慣用的設定值,不見得會依賴相機模式,以林科呈為例,他不會刻意調整相機的拍攝模式,習慣使用光圈先決,拍攝時只要稍微改變光圈數值,「機器設定愈簡單愈好,因為我要把注意力放在構圖上。」

_MG_2649

他也發現,除了長鏡頭是比較沒有攻擊性的遠距離街拍外,近幾年新相機的翻轉螢幕對街拍也非常有利,相較於看著觀景窗,低頭從翻轉螢幕構圖,降低被攝者防禦心,取景姿態類似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使用的雙眼腰平相機,除了像過去攝影師把相機藏在衣服裡,利用新科技優勢創造獨特的街拍取景,也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功能。

「手機的景深不如單眼相機,平面的圖面思考反而重要,如果是用手機拍攝,我會選擇大片對比色,就能拍出有主題的畫面。」他也建議可以試試手機的高倍數位變焦,「雖然畫質會變差,但有些畫面就是要變焦拉近構圖才好看,可以試著把它當作一幅圖,去做後製修飾,反而會有不同的味道。」至於濾鏡,他喜歡使用SnapSeed App裡的效果,如果只調整色調,喜歡濃郁色彩的他,則推薦iPhone內建的「增豔」效果,「調出來的色調很自然,不會讓飽和度過頭。」只要微調參數就能提升照片氛圍。

街拍人間

街拍人間

練習捕捉光影的技巧

很多街拍攝影師喜歡使用光影明暗創造不同的構圖趣味,「尤其是下午兩三點,光線45度斜射的時候最好看。」林科呈則非常推薦使用黑白濾鏡練習拍照,強迫自己檢視畫面中的光線,「我在修圖時常遇到不錯的照片,轉成黑白卻完全不吸引人,仔細觀察才會發現,是因為光影不對,如果直接用黑白色階拍攝,就能馬上發現這個問題。」陳婉寧也說:「黑白照片比彩色更難處理,不容易把主題拍得好,尤其光線不明顯的狀況下,有些細節會消失,而讓照片失去重點。」無論哪一種拍攝類型、使用哪一種拍攝工具,說穿了都需要多練習,即使手機就能記錄生活,但想拍得好,還是得熟練後才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視角。

IMG_7251

欲追蹤攝影師精彩作品,可至林科呈Instagram

文|詹筱苹 

圖片提供|林科呈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拍攝幕後,請見La Vie2020年11月號《街拍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2025台灣攝影書創作精選!9本記錄生命與土地的必讀攝影集

2024~2025台灣攝影書創作精選!9本記錄生命與土地的必讀攝影集

近兩年台灣攝影書創作能量持續迸發,它們不只是影像的載體,更是創作者與讀者之間最私密的對話。透過編排、裝幀、材質的選擇,攝影從單純的視覺呈現,轉化為結合觸覺、時間感與敘事結構的紙上策展。編輯為你精選8本2024~2025年出版的台灣攝影書,這些作品或記錄邊緣處境、或凝視日常流變、或挖掘歷史幽微。每一本書,都是一次凝視的邀請,更是理解這座島嶼、這個時代,以及我們自己的入口。

蔡定邦《本是同根生》|2024

一通電話,蔡定邦得知失聯的哥哥阿賢出車禍住院了。踏進哥哥的狹窄租屋,滿屋藥袋與雜亂令他震驚——這個深具藝術天分、令他欣羨嫉妒的哥哥,早已陷入精神疾患的困境。他開始用影像記錄兄弟重新對話的過程。這本攝影書採用雙開頁設計,兄弟分立左右,如同他們相差一歲、熱愛藝術,卻各自岔離又重新交會的生命軌跡。初版的對照更直觀強烈卻殘酷,隨著持續拍攝與對話,他前後改版不下10次,第二版敘事越加溫柔。作品獲得2024年Paris Photo光圈攝影書獎(Aperture PhotoBook Awards)。

▶ 延伸閱讀:專訪新銳攝影師蔡定邦《本是同根生》、《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從越南新二代到國際得獎的非典型攝影路

蔡定邦《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蔡定邦《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黃迦《Silence is Speaking》|2025

台東兄弟阿策與阿湛患有重度自閉症卻熱愛繪畫,黃迦花了半年記錄下他們的家庭日常。兄弟的繪畫也納入系列之中,成為共同創作者。這組獲2024年DIOR攝影與視覺藝術新秀獎的作品,今年展出於巴黎歐洲攝影之家,並同步由MÖREL出版攝影書,探索無聲世界裡的表達可能。 

黃迦《Silence is Speaking》。(圖片提供:黃迦)
黃迦《Silence is Speaking》。(圖片提供:黃迦)

林建文《邊緣台灣》|2024

8年時光,相機陪伴林建文走過身分認同的掙扎。從2016∼2024年,他以順性別男同性戀者的視角凝視婚姻平權法案前後的變化。書設計成雙向翻閱,暗喻邊緣與主流的拉扯,以及個人與島嶼的共同處境。他拍下日常那些「不完美」的瞬間,探問什麼才是真正的「美」。 

林建文《邊緣台灣》。(圖片提供:林建文)
林建文《邊緣台灣》。(圖片提供:林建文)

李岳凌《伏流》|2025即將出版

因《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而起的攝影計畫,李岳凌逐步踏遍嘉南平原的廟宇與宗教活動。《伏流》經摺式的雙面設計一拉開,彷彿時間的流在眼前漫延,一面是鄉野廟宇、居民生活的「表層」記錄,另一面則深掘裏層幽黯,潛藏於人性與歷史之中的精神潛質。兩相映照,從時間的遺留中能發現什麼? 

李岳凌《伏流》。(圖片提供:李岳凌)
李岳凌《伏流》。(圖片提供:李岳凌)

林詩硯《針の落ちる音》|2024

痛苦可以共感嗎?曾經自傷的經歷,讓林詩硯理解痛苦的不可共享與孤獨的共性。她公開募集曾自傷的被攝者,捕捉他們的肖像與生活光景。書頁避開檔案文字,僅有源自不同生命的影像靜靜交織。那些身體痕跡與情感起伏,彷彿針落的微小聲響,纖細卻蘊含生的力量與渴望。 

林詩硯《針の落ちる音》。(圖片提供:林詩硯)
林詩硯《針の落ちる音》。(圖片提供:林詩硯)

蘇厚文《流動的邊界》|2024

一條新店溪,蘇厚文沿著它漫遊近10年。從2014~2023年,不斷流變的溪流吸引著他。他追索著山城的野性與記憶,那些水邊地景與人文痕跡、變化莫測的氣候,還有微觀瞬間—灰塵、植披榮枯、金藍色蒼蠅⋯⋯。這不是典型的人文紀實,他在重複的日常中捕捉悠忽閃現的差異。 

蘇厚文《流動的邊界》。(圖片提供:蘇厚文)
蘇厚文《流動的邊界》。(圖片提供:蘇厚文)

謝振允《石頭山》|2025

騎上印度牌皇家恩菲爾德經典350重機、繫上五彩經幡,謝振允穿越了拉達克群山。在這中印領土紛爭的邊境之地,他拍下沿途廣袤的鬼斧神工,也用類型學精神搜集標示主權的人造水泥標誌——帶有點戲謔感。不只是遊記,影像也是對國界、歷史記憶與身分的反思。 

謝振允《石頭山》。(圖片提供:白水)
謝振允《石頭山》。(圖片提供:白水)

dooleeStudio MillspaceBlue Mirror Light》|2024

攝影與建築如何對話?這本書收錄3組台灣當代建築:孔維傑與張雅筑「藍屋」、沈庭增建築製作「目目裏山」、大林工作室「House One」。此外,也收錄他們挑戰兩者邊界的實驗影像。doolee以電影的長鏡頭敘事為靈感,透過系列影像緩慢延展出空間裡的身體感與時間性。 

doolee/Studio Millspace《Blue Mirror Light》。(圖片提供:doolee)
doolee/Studio Millspace《Blue Mirror Light》。(圖片提供:doolee)

浦芝眞史mashiNew Vitamin Boys》|2024

性別認同令人困惑。這本書源自大阪攝影師mashi 2014年的小誌《Vitamin Boys》,當時困惑的他被這座島嶼的熱情感動,也邂逅各色深具能量的男孩,彷彿吃下不同營養的「維他命」,更能坦然接受自己。這本明亮多彩的袖珍作品記錄下那些詼諧、溫柔燦美與生命熱度。 

浦芝眞史mashi《New Vitamin Boys》。(圖片提供:moom bookshop)
浦芝眞史mashi《New Vitamin Boys》。(圖片提供:moom bookshop)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白水、林建文、林詩硯、李岳凌、蔡定邦、蘇厚文、黃迦、doolee、moom bookshop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新銳攝影師蔡定邦《本是同根生》、《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從越南新二代到國際得獎的非典型攝影路

專訪新銳攝影師蔡定邦《本是同根生》、《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從越南新二代到國際得獎的非典型攝影路

要如何感受攝影?攝影書或許是個理想的入口,特別這兩年台灣創作能量正迸發,新銳攝影師蔡定邦以《本是同根生》在新加坡攝影節與2024 Paris Photo斬獲「光圈攝影書獎」(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今年新作《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又奪得哈蘇基金會年度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獎金。撕開「越南新二代」、「自學」、「國小學歷」這些標籤,他為我們攤開了他的非典型創作路。

蔡定邦的首本攝影書《本是同根生》,始於哥哥阿賢一通突然的電話。面對強勢的母親,阿賢選擇了決裂與逃離, 獨自從越南來台從事粗工謀生,幾乎斷了音訊。直到一天,蔡定邦得知阿賢出車禍住院了,需要幫忙拿藥。踏進哥哥狹窄租屋的那一刻,眼前的雜亂與滿屋藥袋令他震驚,意會到哥哥已陷入精神疾患的困境。「那一刻,我的內心有股強烈的衝動,覺得必須要記錄下來。」

翻開《本是同根生》,首頁便是母親與兩兄弟的合照,採用雙開頁裝幀設計,兄弟分立左右,如同僅只相差一歲、熱愛電影與藝術的他們,各自岔離而又重新交會的生命軌跡。從2023年開始,他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拍攝,讓攝影成為兄弟重新對話的橋梁,也成為縫補家庭關係的契機。

▶ 延伸閱讀:2024~2025台灣攝影書創作精選!9本記錄生命與土地的必讀攝影集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從家族中尋找自己的語言

26歲便收穫關注,蔡定邦感到意外、欣喜、同時惶恐, 他太明白自己一路並不安穩。越南新二代的他小時父母離異,父親又在他12歲時早逝,才跟著媽媽回到越南。他的童年在父母家族、台越之間來回奔波,甚至只有讀完小學。15歲,他隨媽媽再度赴台謀生,後來家人先回去了, 但他懷揣著電影夢留了下來,在各大學旁聽學習。19歲的他曾拍攝短片想拿獎,現在回顧起來,只苦笑說:「那時我太過自溺了,完全不在乎觀眾,只顧宣洩感受。」

他挫折地燒掉了存款,2019年當完兵後,決定暫回越南母親家。回去前,在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活動中,他接觸到沈昭良《STAGE》、李岳凌《Raw Soul》、張乾琦《鍊》3本攝影書,「我很驚訝,原來影像與一本書可以做出這樣的節奏跟敘事。」而且攝影書的製作成本相對可控,他想:不如試試看攝影? 

《日花》系列。(圖片提供:蔡定邦)
《日花》系列。(圖片提供:蔡定邦)

靠著網路自學,蔡定邦一開始學街拍攝影師那樣狂按快門,但始終覺得不對勁。他轉而將鏡頭對向日常周遭,拍攝越南女性傳統碎花服飾集結成《日花》系列;同時,他也開始記錄起媽媽與繼父。「我逐漸意識到,我的家庭其實是深受時代牽引而不斷遷徙的渺小個體。」他的媽媽嫁到台灣成為被歧視的「越南新娘」,失婚、又一次經歷感情挫敗,因而武裝起自己、專注營生賺錢;她鬱鬱回鄉, 卻意外地搭上經濟發展順風車成功投資房地產,如今反倒是台灣繼父在照顧家庭,成為「女主外、男主內」的有趣反轉。「她的生命一路頑強地走到現在,我想要記錄下這些事情。」

2022年末,他帶著這組《母親父親》系列又一次來台追夢,首獲PHOTO GO攝影獎的肯認。他也逐漸找到自己的創作語言:「我喜歡也最熟悉的方式,就是這種很私人的攝影,那種很私密的情感關係。」而他的身邊,就有各色的靈感等待他去發掘。

2022年末蔡定邦以《母親父親》系列獲該年PHOTO GO攝影獎,2025年他進一步發展為攝影書《絨邦》,更深入挖掘母親的生命史。(圖片提供:蔡定邦)
2022年末蔡定邦以《母親父親》系列獲該年PHOTO GO攝影獎,2025年他進一步發展為攝影書《絨邦》,更深入挖掘母親的生命史。(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創作是很自私的一件事

為了支持創作夢,蔡定邦至今都在咖啡廳工作。他認識了洗碗工金雲阿姨,70多歲的她仍充滿活力,經常帶著一大疊年輕時的性感照與同事們分享。然而,蔡定邦訝異地發現竟沒人放在心上。那不是一般的家庭照、旅遊照或唯美外拍,她沒有大眾期待的纖瘦身材,也不擺嫵媚姿態,其中一張請鄰居拍的照片甚至就自信地展露腋下。他驚呼這太前衛,「這些是阿姨自己界定、創造的美感。」

他邀請金雲阿姨再次記錄下自己。雖然他質疑既定的主流審美,但也坦言要拋去審美習慣並不容易,也拍過不少失敗的影像。「這是一個過程,讓我去學習如何真正去除自己的框架。」《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將在2026年正式出版,書封設計彷彿衣袖,揭開書本的動作也像是將袖中的腋下攤開,新照中交織著拉頁設計,展開後則是阿姨相應的舊照。翻書過程帶來強烈的私密揭露感,他希望能復現初見阿姨照片時的那種驚奇。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為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獎金今年度二人之一的獲得者,此為Dummy Book,正式版將在2026年出版。(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為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獎金今年度二人之一的獲得者,此為Dummy Book,正式版將在2026年出版。(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不過,深掘身旁人們私密的生命故事,會不會太消費他人?他坦承即便他的作品有共創成分,「創作本身是自私的一件事情。」《本是同根生》初版的雙開對照更直觀、強烈,但同時殘酷暴力。後來,阿賢回到越南山間平靜生活,他持續拍攝,更多照片與合影也被融入了新版,而阿賢也真如創作者精準回饋編排建議。「我更佩服他了。」他也發現哥哥在Facebook上有些很帥的照片,「我開始真正去理解他,放進一些他可能真正想被看見的模樣。」他前後改版不下10次,敘事也隨著對話延展越加溫柔。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而拍攝金雲阿姨時,她也主動提議讓自己年老的媽媽穿著她的衣服一起留影。「30歲的阿姨到現在的變化,還有看見小時候的我和哥哥長大變成這樣,時間堆疊出的落差跟生命的變化,對我來說很迷人。」強烈的直覺與感受驅使著他攝影,而他也折服於這兩個人的生命能量,認為阿賢和金雲阿姨也都在創造自己的藝術。「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真誠的,會想要盡量真誠對待自己與被拍的人。」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說出故事的慾望

透過攝影書的爬梳,蔡定邦得以與自己創作的渴求對話,也與家庭的傷痕尋求和解。《本是同根生》映照出母親的武裝與母子兄弟3人的關係張力,而現在,他想更深入挖掘母親的生命經歷,以此為題、與「哲攝」共同編輯的《絨邦》才剛完成募資。「母親帶著我奔波的童年,讓我看見不同的生命狀態,一直影響到我觀看的方式,也激發我想要講出身邊故事的慾望。」

今(2025)年甫成功募資的《絨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今(2025)年甫成功募資的《絨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相較於動態影像創作者對敘事節奏的掌控,他觀察到攝影書的閱讀更加私密與自由。「每個讀者都能以自己的節奏觀看這本書,翻閱過程中的任何停留,都創造出更大的想像空間。」或許有一天他還是會回去拍電影,但現在他專注在紙上編織想說的故事,尋找與自己、與被拍的人、與讀者之間的交會。 

蔡定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蔡定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蔡定邦

1999年出生於桃園,台越混血,現主要以攝影為創作媒介,圍繞家庭、關係、身分等探索。以《本是同根生》獲得Paris Photo光圈攝影書獎(Aperture PhotoBook Awards)及新加坡攝影節攝影書獎、入圍2023年亞爾國際攝影節攝影書獎;《水噹噹的金雲阿姨》獲選2025年哈蘇基金會攝影書出版贊助計畫。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蔡定邦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