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時尚災難者現象!街拍攝影大師Tommy Ton談快時尚失速潮流

Tommhton

What's your #OOTD?拜數位科技所賜,人們只要透過手指輕輕一點,加上卓越的拍照,或者說那鬼斧神工的修圖技巧,好似就能從凡人成為社群軟體上火紅的穿搭潮人。關於時尚,這個人人現今常掛在嘴邊的字眼,你會怎麼形容它,光鮮亮麗、張牙舞爪,抑或是如時尚惡魔Anna Witour所稱,時尚不過是與流行趨勢可比擬的一組「髒字」?

 

無論是紐約、巴黎、羅馬或東京,這些引領時尚風潮的大都會各有各吸引人的華麗魅力,那麼近年時尚市場蓬勃發展的上海呢?第二次再訪這個急速蛻變的城市,黃浦江外灘的夜晚,百年古蹟與林立高樓所投射出的閃爍燈光映照著兩旁水岸,依舊閃爍地令人醉心,然當我們正為它的「老派」所癡癡著迷時,這個有「魔都」之稱的大城腳步並未停歇,持續朝更宏大的目標邁進。此次藉由上海恒隆廣場(Plaza 66)盛邀,La Vie有幸訪問到穿梭在各大城市,捕捉紀錄過上萬人「時尚一面」的街拍攝影師Tommy Ton,和他暢聊其心中當今的街拍時尚是什麼景象,又有多少人是深陷時尚潮難的災難受害者。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Tommy Ton,從2007年開始嶄露頭角以來,十年間已成為現今時尚圈不可或缺的街拍攝影大師。13歲那年通過幫妹妹側錄時尚節目,轉開電視遙控器的那一刻也同樣為自己敞開未曾見過的華麗大門,當然,他也經歷過你我在夢想道路上,都曾有過的跌跌撞撞時期,曾經滿懷希望也曾懷疑失落,幾經調整方向後終在2005年確立了自己要走上「街拍攝影」這條職涯之路,而那年他不過20初歲。

 

能夠在自己嚮往喜愛的範疇中工作,對許多還在人生道路上找尋方向的朋友來說,相信是既羨慕又忌妒。2005年,他創建Jak & Jil部落格網站,恰巧遇上數位初期興盛發展的時代,在那個網紅還未當道的年代,他確實取得了一絲先機,起初他只是隨性地捕捉路人和拍攝派對上名流影星的穿著打扮,然過於制式的流程既了無新意又拍不出真的「時尚精髓」,於是乎2007年時他買了機票,飛往時尚迷戰場倫敦和巴黎時裝週,透過鏡頭捕捉下一張張貼近又能真實反映出時尚潮人精彩穿搭的攝影作品。

 

如今十年過去了,那個熱愛時尚因而自學攝影的男孩,早已成為眾時尚品牌爭相合作的攝影師,當我們向這位拍過不下萬人、看過無數奢華耀眼時尚場面的街拍大師問及,請他回首這十年來的工作心路歷程,他大笑說:「筋疲力盡!」,他解釋縱使忙碌,但依舊保有「興奮」之情,「倘若少了那股興奮熱情支撐,我想我不會持續做這份工作。對比其他人,我是幸運的,能夠隨著喜愛的工作造訪世界各地,拜見我欣賞崇敬的每一個人。所以,我很快樂也心生滿滿感激,當然我也渴求於任何機會與不放過每次挑戰。就像現在的我,除了街拍攝影外,我也替品牌做諮詢顧問和展開各項特別的企劃。」。

 

不過比起十年前,「街拍攝影師」幾乎可以用爆炸性成長來形容,秀場外更成了全新開闢拓野的時裝戰場,有的人穿著奇異特殊,為的不是展示自己多有品味,反倒是刻意譁眾取寵,好爭取那不過短短三秒喀擦閃光燈的時間,一戰成名。早看慣此種「特殊」現象的Tommy Ton自然是見怪不怪,是否會對漸漸失控的局面感到灰心,他表示「有好也有壞」,從好方面來看這代表他所做的事情並非一件無聊事,甚至達到引起他人興趣的地步,讓時尚版圖更為茁壯;至於壞處,則是每個人都想在其領域出頭天,本該是享受樂趣的時候,卻顯得像是一場充滿壓力的競賽。

 

快時尚造就更多時尚災難者?

從過往一年只發表兩季的時尚大秀,到如今一個品牌每年需發展到四季,中間甚至還得推出Capsule系列,時尚過快的腳步幾乎讓設計師沒有「喘息空間」,同樣地,消費者取得商品的模式,從零售到數位電商,再至即看即買(See-now-buy-now),這一切看在工作與時尚密不可分的Tommy Ton眼中,只能用「瘋狂」來形容,對他來說,時尚紊亂的快速步調加上網路發達,時尚以往令人心之嚮往的神秘感蕩然無存,「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現在時尚失去了神祕感,更別提近年眾品牌積極拓展的即看即買服務。」,他繼續說道:「它消除了渴求和期待的喜悅之情,我不認為即看即買對設計師來說是件好事,對我來說,還不如回到過往那個可以慢慢等待和收藏的時刻。」。

 

「當你見著所有人都急於想把新玩意穿戴在身上,除了缺乏興奮之情外,更宛若塑造出一個個『時尚災難者』!」,就他自己的解決之道,他認為可以先買起來存放著,然後過個一、兩年後再拿出來,舊衣新穿反而能與其他單品做出完美混搭。抑或者,那些過往你負擔不起的服飾單品,回過頭去看說不定能給你新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可能還能替你省下90%的花費」。

 

Tommy Ton(@tommyton)分享的貼文 張貼

 

當街頭潮流遇上高端時尚

除了快時尚外,放眼望去有越來越多的頂級名牌與街頭潮流做聯名,例如今年初造成搶購的Louis Vuitton與Supreme聯名系列,或是將一件印著女權標語、社會口號的素T推上伸展台,是否只是淪為追求表象的時髦,而非講究呈現精湛的設計工藝,Tommy Ton如此見解:「現在街頭穿搭深深影響著高端時尚,我喜愛充滿創造力的作品,因此當看見簡單的圖紋T走上伸展台,確實有讓我感到驚訝。不過當你看見一位穿著Valentino或拎著愛馬仕包包的人,他卻用Supreme素T混搭,我想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當街頭潮服漸漸被視為是奢侈品的一份子,像是一件僅有紅方框Logo的T-Shirt,低廉成本卻要價不斐,是否值得?Tommy Ton回答:「如果能用什麼來形容,雖然我討厭用這詞來描述,但它確實是『時髦』,某部分來說,那讓人感到有些沮喪,當你買義式或法式品牌,你會期待遇見細緻的工藝技法,但現在花600美元大鈔買一件T-shirt,為什麼?我想這在當代時尚是個很有趣的探討,因為當品牌出越來越多類似的款式,消費者反而想要看見更多創新的點子,思考他們所購買的商品是否真的值得投資。」。

 

街拍大師的自我穿搭風格

有人說Tommy Ton的街拍攝影就像是一本「時尚教科書」,你可以很清楚地從中窺知現下正流行的穿搭趨勢,然而這位總將光芒聚焦於拍攝人物身上的攝影師,不免也讓人好奇他本人自身的穿著風格又是如何,「我想很難去界定我會怎麼穿著,通常大家看見我的時候,會認定我是名攝影師,在當下我不會有太多顧慮,去思考別人會怎麼看待我的穿著。」Tommy Ton說道,不過採訪這天他穿著夏威夷式的花樣圖騰襯衫,潮男味十足,「我想我會永遠愛Prada,有個原因是我發現我不斷地在搜刮2014年問世的花襯衫系列,當然我也愛Issey Miyake、Celine,如果我能穿得下的話(笑)。」。

 

Tommy Ton(@tommyton)分享的貼文 張貼

 

那麼在拍攝時會否透過鏡頭觀察被攝者,「當然會,我常常反覆翻著自己拍攝過的每位被攝者穿搭,然後心想『哇,原來還能夠這樣搭配』」,他也補充週遭好友,像是出生台灣的穿搭達人Eugene Tong也是讓他激發創意靈感的人,「他們總是能完美駕馭衣服,而不是衣服穿他們」。訪談最後,適逢時裝週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街拍多年下來,還想捕捉到怎樣的鏡頭,他說:「以時尚週為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遇見什麼,如果能預測,我想那鐵定很無趣,因此出其不意的驚喜是我最期待的。」。

 

文:Ian Liu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黑白的紐約,有灰階生活和彩色的夢: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推出台裔英國攝影藝術家Mavis CW個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集結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藉黑白影像映現城市脈動與人性的光影交錯。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即日起至2025年7月7日展出。(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受布列松啟發投入街頭攝影

「街頭攝影充滿即興與不可預測性,每一刻都是獨特且無法重現的。黑白攝影是一種去除雜訊的語言,讓作品回歸光影與構圖的純粹本質,讓觀者更專注於影像的故事性。」Mavis說道,精準點出以街頭為背景、黑白影像為語彙創作的原因。然而,個人風格絕非短時間煉成。Mavis在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攻讀科學研究期間,意外開啟對攝影的熱愛,那時她專注於靜物和建築攝影,卻在接觸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著作《決定性瞬間》後,毅然投入街頭攝影。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拍攝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建構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賦予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就是那一瞬間!一旦錯過,它將不復存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Mavis深受《決定性瞬間》啟發,她認為街頭攝影不僅能捕捉真實的情感與社會狀態,更具備強烈的紀實意義,同時也鍛鍊了自己對環境的的敏銳度與洞察力。「有時候,一個畫面只有在特定的光線或環境條件下才能成立。黃昏時的斜陽、霓虹燈下的剪影、街角瞬間閃過的一道光,或是突如其來的大雨,這些元素與場景中的人物與氛圍相互融合,便成為了按下快門的契機。」而每個按下快門的決定性瞬間,Mavis透過黑白畫面呈現。她認為,影像去除色彩的干擾後,觀者更能專注於其中的情感與故事,從光影中體會畫面的張力與層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Mavis在台北徠卡之家的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展出24幅以紐約為背景的街頭攝影作品,展名靈感來自一句話:「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there’s New York(在生活與夢想之間,有紐約)。」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紐約是Mavis除了長住的倫敦之外,最常拍攝的城市,在她眼中,「紐約是一座充滿對比的城市——現實與夢想交錯,喧囂與孤寂並存,每個街角都蘊藏著無數故事。」這座大都會多元文化交融、歷史與現代交織,且視覺豐富、生活節奏明快,像是一座流動的舞台,是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泉源,Mavis也不例外。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心中難忘的紐約街頭一幕

談及在紐約拍下最難忘的作品,Mavis選了《電話亭2019》,影像中一位在電話亭內掙扎的男子,與亭外好萊塢明星廣告看板交疊,形成現實與非現實的矛盾對比,也像庸碌生活與夢想成真的對照;然而自2022年起,電話亭正式退出紐約街頭,此景已成為歷史。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也分享了一段因徠卡相機而發生的美好邂逅。幾年前,她拿著徠卡M6在紐約街頭拍照,途中偶遇一位當地傳奇的街頭攝影師,兩人因彼此手中的相機而開啟對話,還為對方拍了張肖像;五年後,他們再度於紐約街角重逢,以初見面拍攝的肖像照為開場,再次為彼此留下了新的影像。這段奇遇,也讓《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攝影展更添故事性。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不藏私分享!Mavis街拍的徠卡相機 X 鏡頭組合

Mavis與徠卡相機的緣分始於童年,她的母親擁有一台經典徠卡,紀錄了無數珍貴的家庭回憶。當她決定專注於攝影創作,母親送給她人生中的第一台徠卡相機——徠卡M6。現在,Mavis最常用的相機仍是徠卡M6M7,搭配Summicron-M 35mm f/2 ASPHSummilux-M 35mm f/1.4 ASPH鏡頭,這些設備讓她能在不干擾被拍攝者的情況下進行拍攝,捕捉最真實、自然的瞬間。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台北徠卡之家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黑白影像暗藏紐約街頭脈動
(圖片提供:徠卡)

Mavis CW攝影展《Somewhere Between Living and Dreaming

地點|徠卡臺北畫廊(徠卡之家)

地址|臺北市青田街63

展期|即日起至202577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11:0019:00

杉本博司攝影展在文心藝所!集《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系列代表作,叩問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意義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創作圍繞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本質,並以大畫幅相機的攝影技法來探索多元主題。現正於文心藝所展出的「杉本博司個展」,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杉本博司工作室攜手策劃,展出《過去的存在》、《劇院與歌劇院》、《海景》、《偏光色》等4大系列影像,其中杉本博司不僅挑戰攝影作為記錄的功能,更讓影像成為探索感知與現象的途徑。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

攝影留住了轉瞬即逝的時刻,將我們當下的視覺經驗轉化為具體的影像,杉本博司曾說:「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就像是一部時光機,保存記憶,留住時間。」在他創作中,攝影不僅定格畫面,更是記錄與保存時間流動的方式,甚至成為超越時間的媒介。時間彷彿在他的影像中延續,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引發對記憶與感知的哲學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模糊藝術名作輪廓,《過去的存在》思索經典之於當代的意義

2013年,杉本博司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之邀參加一項攝影委託計畫,為中庭花園的週年紀念進行創作,在此他受賈科梅蒂《站立的女人》系列其中一尊雕塑啟發,創作出《過去的存在》系列作品。這組影像捕捉了西方藝術史中的經典雕塑與繪畫,刻意將圖像呈現模糊、失焦的狀態,原作的細節在朦朧之中,只留下輪廓與姿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過去熟悉的大師作品變得模糊,挑戰了觀者的視覺記憶,迫使人們去辨識、確認每一個物體,同時思索這些物體在當代的意義。藉此杉本博司拋出了關於影像記憶的提問:當作品脫離既定的聯想,我們還能憶起其最初的創作構想與本質嗎?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將電影壓縮的《劇院與歌劇院》

1976年,杉本博司在紐約一家電影院的後方架起相機,根據即將放映的電影設定曝光時間,最後將整部電影壓縮為一張靜態影像,銀幕化為一片耀眼的白光。

杉本博司曾說:「觀看一部兩小時長的電影,無非是觀看172,800幀攝影殘像。我想用相機拍攝一部電影,捕捉影像中的活力與動態,目的是為了將電影再次停格。」作品中央亮光奪目的白色銀幕成了唯一的光源,空蕩蕩的劇院散發出詭譎的氣氛,銀幕宛如刺眼的虛空,又像是閃耀的光輝,彷彿隱射電影觀賞這一集體儀式所代表的某種精神層面。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杉本博司隨後也在其他不同的電影放映與劇場場域,持續探索這樣的創作手法:在長時間曝光下,《汽車電影院》(1993) 捕捉到露天銀幕背後飛機與星辰的光跡;《歌劇院》(2014) 記錄了歐洲歷史悠久的劇院,給美國靈感仿造出電影宮殿的正是這些劇院;《廢棄劇院》(2015)則揭示美國經典電影院緩緩步入凋零的命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將內心海景投射於世界畫布

1980年代至今,杉本博司持續在世界各地拍攝不同的海域,創造出海與天各半、看起來像是抽象畫的純粹畫面,《海景》系列消弭了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差異,這些作品不僅描繪自然風景,更呈現一種超越時空的詩意圖像。為了拍出永恆的海景,杉本博司將大片幅相機架設於懸崖或高地,調整視角讓海與天各佔畫面的一半;構圖中不見飛鳥、船隻或遠方的海岸線等干擾元素,只聚焦於水、空氣及日月光影的交織。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如今已是杉本博司窮其一生的創作計畫,為什麼對大海如此著迷?杉本博司說:「海洋的變遷比起陸地可說是微乎其微。所以,當人類從獸類進化到智人,開始擁有自我意識時,海洋的景象或許已深深刻在人類的心靈之中。我能感知那樣的視覺經驗,也能對照自己的記憶與人類初次見到世界的美麗景象。」於是他設想:「有沒有可能,現代人能以原始人的目光觀看一處風景?」一幕幕詩意的天光海景,因此被凝鍊於雋永的黑白影像中。透過此系列,杉本博司不單用攝影描繪世界,也將內心的海景投射到世界這塊畫布之上。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藉《偏光色》提問:世界的色彩真的只有7種嗎?

受牛頓的劃時代著作《光學》(Opticks)啟發,杉本博司於2009年起展開對光的紀錄。《偏光色》是他首次探索彩色攝影的作品,延續他對時間與存在的關注,揭示色彩之間仍潛藏著人眼難以察覺的微觀層次,並引發對可見世界真實性的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從牛頓棱鏡實驗中獲得靈感,杉本博司在東京的工作室裡設計了一套設備,組件包括一台老寶麗來相機、一個配有玻璃棱鏡與鏡子的裝置。用寶麗來拍攝的影像,色彩濃郁、鮮明而純粹,細究其中能發現變化無窮的微妙色調。杉本博司以此提出質疑:「我們的世界俯拾皆是繽紛的色彩,為何自然科學堅持只有7種?」提問的對象正是牛頓在《光學》中提出的論據,其推翻了當時普遍認為自然光為純白的看法,證明光實則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7種獨立的色彩所組成;而在杉本博司眼中,「那些被忽略的細微色階,反倒讓我更真實地感受世界。」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日期|2025.04.12-08.31

時間|10:30-18:30,每週二休館

地點|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