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雲林伏流祭免費入場!集結市集、台文音樂會、創生講座、藝術展覽等活動

2022雲林伏流祭

由雲林100種生活團隊首度發起的「伏流祭」,於2022年6月25日在大埤鄉三秀園登場。而首屆的伏流祭,不僅免費入場,當天也將有集結超過30家攤商的特色市集、台文音樂會、創生講座等活動,期盼帶大家認識雲林的文化特色。

2022雲林伏流祭
第一屆伏流祭將於2022年6月25日在大埤鄉三秀園登場。 

雲林100種生活團隊策畫伏流祭

由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留鄉與返鄉青年組成的「雲林100種生活」,運用自己所及的能力,一同挖掘與描繪在地百工職人的故事與生活樣貌,也透過故事滾動故事,讓雲林一步步變得有趣,最終使其成為外地青年回流雲林的契機。而為了推動屬於雲林這片土地的農藝復興運動,團隊發起了首屆「伏流祭(Hok-liû-tsè)」活動,希望結合雲林各鄉鎮文化特色,每年輪流在各地舉辦,成為橫向串聯的在地文化慶典。

2022雲林伏流祭10_n
由雲林100種生活團隊策畫的伏流祭活動,希望打造專屬雲林這片土地的農藝復興運動。 

 

2022雲林伏流祭20_n
雲林伏流祭活動中,也規劃了市集,集結到超過30家攤商。photo bt 許翰殷 

打造專屬雲林的農藝復興運動

而伏流水又指地下水,不僅是雲林縣內農業灌溉用水主要來源,也是重要水源,如此命名,也是期待慶典如地下水般滲透雲林各地,形成如「六房媽祖」的無形文化資產。而特別選在由清朝貢生張建廷所建造,是大埤鄉鄉長詩人張禎祥故居的三秀園舉辦,也是因園區內完整展現了舊時代的風華,因此本次活動也規劃了三秀園文化導覽活動,讓大家在參加伏流祭時,也能認識在地文化。

2022雲林伏流祭50_n
伏流祭活動中規劃了兩場創生講座。 

 

2022雲林伏流祭09_n
伏流祭活動中也規劃了兩場創生講座。  

集結市集、台文音樂會、創生講座等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以「農業」與「藝術」為主軸的市集,其集結了超過30家攤商,不論是咖啡、甜點、手作等等皆有,不過由於活動推廣環保減塑、垃圾減量,攤主們盡量不提供一次性包材,現場也將有限量的環保餐具可借用;邀請到入圍2022金曲獎台語男歌手的王俊傑、台灣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金曲歌王謝銘祐與麵包車樂團參與的順田水台文音樂會;雲林在地藝術家、同時操刀本次主視覺的蝸的時間-許以璇的版畫個展,另有創生講座、兒童故事時間、寄生草餐桌等活動,而部分活動需付費參加,更多資訊也可至雲林100種生活臉書查詢

2022雲林伏流祭01_n雲林講台語的長輩很多,為了要讓長輩們也能享受音樂的美好,我們將音樂活動設定以台語為主,邀請到三組相當厲害的歌手來為我們演出
雲林講台語的長輩很多,為了要讓長輩們也能享受音樂的美好,伏流祭便將音樂活動設定以台語為主。 

 

2022雲林伏流96_n
第一屆伏流祭的主視覺由雲林在地藝術家蝸的時間-許以璇設計。 

2022伏流祭

日期:2022/6/25(六)

時間:11:00~18:00

地點:雲林大埤三秀園(雲林縣大埤鄉怡然路26號)

備註:免費入場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圖片、資料來源|雲林100種生活臉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南古城門成藝術畫布!府城城垣節《城城點點》集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曾鎮守府城四面的城門,隨時代變遷,從防禦工事轉變為城市中的時間膠囊,既存於當代日常,也封存著歷史記憶。臺南為慶祝城門及城垣啟建300週年,即日起至6月1日舉辦「府城城垣節」,其串連城市歷史、傳統民俗及公共藝術,將歷史遺跡轉變為文化舞台,邀大眾以城牆及城門為引,潛入城市記憶。

節慶中由「艸非火工作室」策劃的《城城點點》系列展演,集結3組城門裝置作品,結合遶境歡迎門、刺竹構築的原始防禦工事、光影秀等元素,講述府城的城牆故事。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防禦之外,城牆之於城市的文化意義

過去,城牆具象化了安全感,也象徵著人與城市之間的連結,如今則牽動著市井人情與歷史記憶。艸非火工作室表示:「城牆與城門的消失,是當初臺南為了『成長』所做出的選擇;而如今的『重現』,則是未來新開端的諭示。」《城城點點》以新舊交織的城市空間為背景,串連古與今,開啟當代對城門作為公共空間的想像與討論。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台南府城城垣節舉辦睽違19年的「府城隍巡城祭」。(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攝影:大同的臺南)

《埕疊城現》:再現消逝的城門,想像未來臺南

《埕疊城現》以臺南8座古城門為靈感,結合傳統遶境歡迎門,提出「八門造境」的概念,於東、南、西、北舊址重構共10座大、小城門與城牆,透過田野調查、公眾參與及AI工具的應用,呈現串連在地歷史、日常與未來願景的公共藝術。作品朝內面集結市民攝影及藝術家創作,形成蒙太奇圖樣;朝外面則邀請民眾設想2325年的臺南,融合AI生成圖像,呈現飛行車、生態機械等未來符碼。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埕疊城現。光》:以古城門為畫布,用光影描繪城市記憶

在大東門、小東門保留的古城門遺址,《埕疊城現。光》光影秀悄然展開。投影作品由當地民眾、成功大學師生、東門教會教友攜手創作,以光影勾勒府城300年的歷史脈動,為城門遺跡注入生命力。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箣竹牽牽手圍城》:原始防禦工事轉化為趣味公共藝術

在城牆尚未以磚與泥構築之前,人們利用刺竹、綠珊瑚構築屏障保護家園,形成臺南最原始的防禦體系。《箣竹牽牽手圍城》位於大南門公園,作品取「刺竹」意象,結合「手牽手」概念寓意團結,以躍動的氣球為材,構築一道凝聚大眾團結意識的城牆,將昔日的防禦工事轉化為今日的公共藝術,讓歷史記憶在現代空間中延續。

台南建城門三百週年!「府城城垣節」結合光影秀、AI及大眾共創,書寫城市記憶
(圖片提供:艸非火工作室)

府城城垣節《城城點點》系列展演

展期|即日起至2025.06.01

・《埕疊城現》亮燈時間/17:0005:00

・《埕疊城現__光》光雕時間/大東門 17:0005:00、靖波門 17:0012:00

地點|臺南市區(八城門舊址)、大東門城大南門城(南門公園)大西門城遺址大北門遺址小東門城垣遺址(靖波門)小南門小西門小北門青年路(一)青年路(二)

從舊城區到時尚人文商圈,桃園東溪綠園的華麗蛻變進行中

老一代的桃園人一定記得曾經有一條東門溪,可謂桃園舊城的母親河,就位在桃園火車站前不遠,總長約1公里,自民國64年(1975)因當時的污染問題而進行加蓋後,溪水被隱藏於腳下,而加蓋後的地上空間融入站前商圈,也形成一條重要的南北向綠廊軸帶,提供市民騎自行車運動或休閒遊憩的地段,稱之為「東溪綠園」。

結合當地市民的需求與願景,讓舊城活絡,綠園再生

時至今日,東溪綠園的現況由於缺乏整體景觀規劃,以及機車嚴重違規停等多方面環境議題,導致民眾使用率低,未能發揮這一區域的價值與效益。桃園市府決心改善這一情形,首先舉辦長達八個月的「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地點範圍從復興路至朝陽森林公園,透過主題市集、街區擾動及藝術導入等軟性活動,深入了解在地使用者的需求,傾聽當地居民對東溪綠園的期待等,一起探討舊城活化的可能樣貌,期盼增進場域認同感,與市府共同推動舊城區的再生計畫。

桃園市府都發局局長江南志表示,過去有些環境改善工程由政府主導「從上而下」,等到案子完成了,民眾卻不一定買單,為了避免這種憾事,這次是「由下而上」,跳脫以往請工程景觀公司設計的框架,先聽取地方民眾的多元意見,政府再進行整合與整體配套規劃。

「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中,透過主題市集重新吸引市民的目光,帶動人潮活絡與話題討論度,藉由不同主題的市集活動,改變人們使用空間的方式,同時設置「願景牆」讓各年齡層的居民都能充分表達對東溪綠園的願景與想像。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主題市集活動 / 願景牆

另外針對不同面向議題設計「地方擾動」方案,讓民眾能夠一起發掘在地環境問題,分享希望改造的方向與做法;「藝術導入」則邀請藝術家與居民現地創作並展出,成功為綠園挹注色彩與活力。一系列的活動,讓舊城中被遺忘的綠廊,重新吸引民眾目光,也透過體驗各種空間使用型態,逐漸翻轉負面觀感。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街頭彩繪為綠園挹注色彩與活力 / 體驗遊戲場空間使用型態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隱匿之河東門溪老照片展覽 / 工作坊分享希望改造的方向與做法

優化公共環境,打造創業舞台與文化交流的全新聚落

本身也是桃園人的江南志局長分享道,東溪綠園這一帶的舊城區,是他小時候學生時代經常流連活動的區域,承載了許多在地老桃園人的生活回憶。東溪綠園可視為城市的前廊,在舊城再生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生態角色,地理位置鄰近桃園火車站,重新規劃後不僅有望成為舊城區的新亮點,改變當地的生活風貌與氛圍,也可為外地遊客提供一個體驗桃園文化的時尚交流空間。

為了實現這一願景,桃園市府都發局正在申請經費預算並著手規劃中,江南志局長指出,類似像台北的大稻埕、赤峰街商圈,也是老城區成功轉型的範例,打造出新舊共存的區域特色。市府希望讓東溪綠園蛻變為全新的商業與人文空間,未來的設計方向將分幾個主題進行,包括休憩生活綠廊、完善的自行車道、親子遊戲空間、藝文表演廣場等,目的是將空間還給市民使用,通過優化老舊城區環境,吸引商家進駐,讓年輕人願意回來創業,也為他們打造一個發揮夢想的舞台。

隨著「東門溪戲,綠園再生」系列活動剛剛結束,市府都發局已搜集齊各方意見與資源整合,新的設計規劃案也已啟動中,不久後,人們可以期待看到一個更具溫度與情感的東溪綠園,也是一個融合了桃園新舊文化的精彩新聚落。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
桃園市府都發局局長江南志,對於舊城再生的新景象有很高的期待。

桃園市政府 廣告

text陳洛蓁、photo/桃園市都市發展局